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再论眩晕之治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护国寺中医医院(100035)金宇安【关键词】眩晕肾脑中医治则眩晕一证,临床颇为多见。究其病因病机虽然错综复杂,但不外虚实两途。临证时当谨遵“扶其所主,先其所因”之旨,详审标本缓急而治之。1肾精不足,脑髓不满《灵枢·海论...  相似文献   

2.
徐涛教授长期从事于老年病的医疗与教研工作 ,治病讲究辨证 ,临床疗效独特。现将治疗内伤眩晕的经验整理如下。导师认为眩晕一证 ,以内伤为主。古今多以《内经》“诸风掉眩 ,皆属于肝”和“髓海不足”为据。后世有主风、主火、主痰、主瘀、主虚诸说 ,乃各有所重 ,不可偏执。陈修园综合各家之说 ,阐明了上述多种因素的相互关系 ,论述比较全面。导师认为 ,眩晕病机错综复杂 ,但不越虚实两端 ,虚以气血亏虚 ,精髓不足为主 ,实以风火痰瘀为先 ,但俱与脏腑虚损 ,阴阳失衡密切相关。所以临证用药应重点把握以下环节。1 .平肝熄风风眩的理论源于《…  相似文献   

3.
辨治眩晕尚须考虑瘀作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恒芳 《中医杂志》2001,42(1):59-60
眩晕是临床常见病症,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车之状,旋转不定,不能站立或伴有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仆。对于眩晕的病因及治疗,历代医籍的论述,主要有主风、主火、主痰、主虚之说。如《内经》提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认为其病在肝,在脑,病因属风、属虚;金元刘河间认为由于风火;朱丹溪则认为“无痰则不作眩”;明代张景岳宗《内经》上虚作眩之说强调“无虚不能作眩”。现今对眩晕的辨证论治亦从以上理论。但从临床实践中可知,由血瘀所致眩晕者亦不乏其例。  相似文献   

4.
肾为先天之本,主骨生髓。《灵枢·海论》篇曰:“脑为髓之海。”又曰:“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肾阴乃一身阴液之根本,肾阴虚证是临证常见病症之一。其病机是由久病伤肾、或失血耗液,或房事不节,或情志内伤,或过服温燥劫阴之品,或禀赋不足、耗伤肾阴所致。  相似文献   

5.
张锡纯“大气下陷”论阐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医学衷中参西录》为“医界一代伟人”张锡纯毕生研究中医学的心血结晶。全书共分 8期 30卷 ,内容广泛 ,有药物讲义 ,有医话 ,有医案 ,十分详尽 ,且通俗易懂 ,极具临床指导价值。不少内容是张氏从临证体验出来的实录 ,“大气下陷”理论就是其中之一。他不仅首次提出“大气下陷”证 ,而且对“大气下陷”的病因病机、治法方药及验案均有详细地论述。1 “大气下陷”证张氏的“大气下陷”理论体系来源于《内经》 ,并受《金匮要略》、《医门法律》等书影响 ,在此基础上根据自己的临证体会而创立的。“大气”名称来源于《内经》 ,而《金匮要略》…  相似文献   

6.
沈燕君 《四川中医》2000,18(1):9-10
眩晕是一个证,在内科范畴内涉及面广,可出现于多种疾病中,但又以眩晕为首发症状。前代诸贤对眩晕的病因及治疗论述颇多,如(内经》云:“诸风掉眩告属于肝”,“说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胜酸眩冒”;《丹溪心法·头眩》有“无痰不作眩”的论述;(景岳全书·眩运》又强调“无虚不作眩一。现今教科书把眩晕分为气血亏虚、肝阳上亢、肾精不足和疾浊中用四型,其重心在“虚”字上。笔者经过多年临床实践,将眩晕证按外感眩晕、内伤眩晕、不内外因导致眩晕三大类进行辨治,观介绍如下。!外虔眩晕外感眩晕为六建邪气度及头目,清房失它引起。…  相似文献   

7.
上气不足证从脾论治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壮健 《四川中医》2000,18(12):6-7
“上气不足”语出《灵枢·口问》 ,临床上多种疾病可表现为上气不足证。为此 ,笔者拟根据李东垣脾胃学说和自身的临证体会 ,就上气不足证从脾论治作一初步探讨。1 辨主证着眼头部上窍《灵枢·口问》曰 :“上气不足 ,脑为之不满 ,耳为之苦鸣 ,头为之苦倾 ,目为之眩 ;中气不足 ,溲便为之变 ,肠为之苦鸣 ;下气不足 ,则乃为痿厥心忄免。”论中所言表达了两个方面的含义 :其一 ,上气不足证的症状突出地表现于头部及上窍 ,即症状主要在“上” ,这是与“中气不足”和“下气不足”诸症相对而言的 ;其二 ,上气不足证的病理性质属“气虚证” ,即所谓…  相似文献   

8.
眩晕一证,历代医籍论述颇多。早在《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和《灵枢·口问》篇“上气不足”,《灵枢·海论》“髓海不足”等记载。以后《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风火。《丹溪心法·头眩》则偏主于痰,认为“无痰不作眩”提倡“治痰为先”的方法,《景岳全书·眩运》指出“眩运一证,虚者居其八九,而兼火,兼痰者不过十中一二耳。”强调“无虚不作眩”,在治疗上“当以治虚为主”。自《内经》以下,主风、火、痰、虚者较多,但临床所见,因瘀而致眩晕者,亦复不少,兹将临床常见证治方法分…  相似文献   

9.
眩晕证论治     
眩晕是一种证象,临床上有单独出现的,亦有伴随其他证候同时出现的。眩晕又称头眩,亦作眩运。眩指的是眼发花,甚至发黑,晕是指头旋晕转。《素问·至真要大论》从病机上指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灵枢·口问》篇则说:“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鸣,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灵枢·海论》篇说:“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目无所见……。”历来医家叙述眩晕之病因,虽说法各异,但总是以《素问》《灵枢》所说为立论之基本。其中突出论眩晕病因的,以刘河间之由于“风火”说;朱丹溪之由于  相似文献   

10.
(一)简述镇肝熄风汤之源: 镇肝熄风汤(下简称“本方”),乃近代名医张锡纯所创,为其著作《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治“内外中风方”之一。为治“内中风证”(“脑充血证”)而立,具有镇肝熄风之功。张氏云:“按:镇肝熄风汤,实由建瓴汤加减而成”。“建瓴汤”原乃张氏治脑充血之主方,有效方。其曰:“愚十余年来治愈此证颇多,曾酌定建瓴汤一方,服后能使脑中之血如建瓴之水下行,脑充血之证自愈”。然张氏所创  相似文献   

11.
张锡纯(1860 ~ 1933),河北省盐山县人,为我国中西医汇通的先驱者,近现代中国中医学界的医学泰斗.《医学衷中参西录》(以下简称《医录》),是其一生治学临证经验和心得的汇集,被当时医界同仁称为“医家必读之书”、“至贵至宝之救命书”.特别是对于药物的研究,张氏在深谙《神农本草经》的基础上,对药物进行了多方研考,对药物的认知与应用见解独到,临证善用生石膏,故有“石膏大王”的美誉.张氏认为石膏“为药品中第一良药,真有起死回生之功”,现本文就其运用石膏的特色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2.
眩晕辨治体会明溪县中医院(365207)叶明镇眩晕是临床上常见的病证,求治者包括高血压眩晕、颈椎性眩晕、内耳性眩晕、脑动脉硬化眩晕、低血压眩晕等。病情有轻有重,病机可概括为“风、火、痰、虚”4个方面,病证有虚有实和虚实夹杂。临证时须详察病情,审证求因...  相似文献   

13.
从现代医学观点看 ,眩晕症可出现于很多疾病中 ,内耳眩晕症是以发作性旋转性眩晕 ,伴呕吐恶心、耳鸣及听力逐渐减退为主要症状的内耳疾患 ,属中医眩晕范畴。对本病发生的原因 ,历代医籍论述颇多。《内经》谓 :“诸风掉眩 ,皆属于肝”,又谓 :“上虚则眩”,“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刘河间认为由于风火所致 ;朱丹溪则认为“无痰不作眩”。从脏腑病理辨证 ,本病病因是由于肾虚引起的肝脾功能失调。肾主藏精 ,主骨生髓 ,髓通于脑 ,脑为髓海 ,髓海不足 ,则脑转耳鸣。肾阴不足 ,肝失所养 ,肝阳上亢 ;阳动则风生 ,肝阳气逆 ,风生火动 ,上冲巅顶而发…  相似文献   

14.
张锡纯治疗脑病的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脑病是临床常见病、疑难病,近代名医张锡纯对脑病的论治有许多独特见解,颇能指导临床,启迪后学。笔者将《医学衷中参西录》中有关脑病的治疗归纳成7法,供同道临证时参考。1 通腑泄热法适用于伤寒、温病邪入阳明,出现高热、神昏、谵语证。张氏根据《灵枢·动输》“胃气上注于肺,其悍气上冲头者,循咽,上走空窍,循眼系,入络脑”的论述,认为胃腑与脑腑相通,“胃腑之热上蒸,则脑中之元神、心中之识神皆受其累,是以神昏谵语,不省人事……心神恍惚,亦多谵妄,或精神不支,昏愦似睡”。在治法上,张氏提出“可投以大剂白虎汤……其大便燥结之甚者,可酌…  相似文献   

15.
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中认为代赭石”能生血兼能凉血,而其质重坠,又善镇逆气,降痰涎,止呕吐,通燥结,用之得当,能建奇效”,在临证配伍中颇多新义,现阐述如下。1 配半夏半夏,张氏认为;“禀秋金收降之性,故力能下达为降胃安冲之主药。”与赭石相伍有降胃气止血之功。在张氏所订吐衄方中,如寒降汤、温降汤、清降汤皆用之。在寒降汤中张氏效法仲景泻心汤,方中“重用赭石,以代大黄降逆之力,屡次用之,亦可随手奏效。”配伍半夏以治吐血,他说:“盖吐血之证,多由于胃气挟冲气上逆,衄血之证,多由于胃气冲气上逆,并迫肺气亦上逆。《内经》厥论篇曰:‘阳  相似文献   

16.
据统计,高血压病患者以眩晕为主要症状者约占70%,头痛、心悸、失眠者约占40%-50%,因此,中医学主要将其归属于“眩晕”、“头痛”等范畴。《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灵枢·海论》中记载“脑为髓之海……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胫酸眩冒”。故大多数高血压病患者,在临床上常表现为面部潮红、头痛头晕、耳鸣目眩等上盛之证,同时多伴有倦怠乏力、腰膝酸软等下虚之证。  相似文献   

17.
颈性眩晕又称椎动脉压迫综合征、椎动脉缺血综合征、颈后交感神经综合征等,常见于中老年人,以头颈部位置性眩晕为特点。发病率较高,约占颈椎病40%,随着工作、生活节奏的加快,长时间低头等不良习惯的增加,颈性眩晕的发病率日趋增加,因此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1病因病机中医将颈性眩晕归为“眩晕”范畴,有关“眩晕”的记载,最经典的论述始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篇:“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后世最具代表性的有3家,即金·刘完素的《河问六书》有“风火皆阳,阳多兼化,阳主乎动,两阳相搏,则为之旋转”的论述;元·朱震亨《丹溪心法》的“无痰不作眩”说;明·张介宾《景岳全书》的“无虚不作眩”论。《灵枢·海论》中有“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的描述;《灵枢·口问》有“上气不足,脑为之不满,耳为之苦呜,头为之苦倾,目为之眩”的记载;《灵枢·卫气》则提出“上虚则眩”的理论。而后世医家张介宾在《眩晕论》中不但提出“无虚不作眩”的理论,并着重指出“上虚则眩”。其《灵枢》和张介宾的“上虚则眩”,与现代医学的颈椎病椎动脉供血不足所引起的眩晕十分相似。2临床分型刘佳林[1]将颈性眩晕分为5型,即肝阳上亢型、气血两虚型、肾阴不足型、痰浊上蒙型及肝胆郁热型。苏...  相似文献   

18.
刘志明从肝肾论治眩晕八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眩晕乃临床常见的内科疑难病证。古今医者论述颇多。《内经》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及“上气不足”、“髓海不足”等记载;河间崇风火,丹溪力倡痰,景岳独主虚;近代医家皆归因于风、火、痰、虚、瘀五端。笔者拜师于第一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刘志明门下,侍诊数十年.深谙刘老治疗眩晕之独具匠心。现将刘老从肝肾论治眩晕之八法介绍如下.以飨同道。  相似文献   

19.
眩晕是中医临床常见的病证之一。其发病原因,河间主以“风热”,丹溪归之于“痰”,虞抟倡之“血瘀”,景岳则以“虚”立论。笔者认为,眩晕因于肾者,临床亦不少见,现就一得之见,就正于同道。一、辨证原则肾病所致之眩晕,主要有五种类型。(一) 髓海不足型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而生髓。脑为髓海,髓海有余则轻劲有力。若先天不足,或年老精亏;或房事不节、精耗太过;或劳顿力作,骨伤髓损;或肾气亏虚,精关不固,滑泄无度等,均可使肾精不足,髓海失养而致眩晕,故《灵枢·海论》  相似文献   

20.
眩晕,轻者闭目即止,重者如坐舟船,旋转不安,不能站立,或伴恶心、呕吐、汗出,甚则昏倒。对于本病的发生原因及其治疗,历代医籍中论述颇多。《素问·至真要大论篇》有“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灵枢·口问》篇有:“上气不足”,《灵枢·海论》篇有:“髓海不足”,《素问·玄机原病式·五运主病》认为本病的发生是由于风火,有“风火皆属阳,多为兼化,阳主乎动,两动相搏,则为之旋转”等病因论述。《丹溪心法·头眩》则偏主于痰,有“无痰则不作眩”的主张,提出“治痰为先”的方法。《景岳全书·眩运》指出:“眩运一证,虚者居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