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2 毫秒
1.
冷融切技术对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术后关节功能恢复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冷融切技术对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22例膝关节半月板损伤,其中8例盘状半月板并有1例为盘状半月板弹响膝,在膝关节镜下采用冷融切技术对其中12例进行半月板部分切除,2例次全切除和8例半月板成形手术。结果:20例患者22个膝关节,术毕松止血带后未见半月板切除部位出血,术后膝关节未见明显肿胀,手术时间缩短。1例弹响膝术后当时检查膝关节弹响消失。术后3周患者下床负重行走良好,随访6个月。有2例患者下床负重行走时有膝关节轻微疼痛。在功能锻炼下消失。患者无术前半月板损伤的表现。结论:冷融切技术对半月板组织可直接气化、不出血、缩短手术时间。使关节镜下进行半月板损伤病变部位的切除和半月板成形手术变得简单易行。术后功能恢复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冷融切技术对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治疗效果。方法 22例膝关节半月板损伤,其中8例盘状半月板并有1例为盘状半月板弹响膝,在膝关节镜下采用冷融切技术对其中12例进行半月板部分切除,2例次全切除和8例半月板成形手术。结果 20例患者22个膝关节,术毕松止血带后未见半月板切除部位出血,术后膝关节未见明显肿胀,手术时间缩短。1例弹响膝术后当时检查膝关节弹响消失。术后3周患者下床负重行走良好,随访12个月,有两例患者下床负重行走时有膝关节轻微疼痛,在功能锻炼下消失。患者无术前半月板损伤的表现。结论 冷融切技术对半月板组织可直接气化、不出血、缩短手术时间,使关节镜下进行半月板损伤痛变部位的切除和半月板成形手术变得简单易行,并取得更为满意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误诊为半月板损伤患者弹响膝的发生机制、临床表现及诊断,评价关节镜手术疗效.方法 122例误诊患者均接受膝关节镜手术,回顾性分析不同病因导致膝关节弹响的部位、响度、发生频率及镜下表现.结果 半月板囊肿、盘状半月板、滑膜皱襞、游离体、软骨退变等均可诱发弹响膝,易被误诊为半月板损伤.122例患膝经关节镜手术治疗,112例弹响症状完全消失,10例残余部分症状.术前Lysholm评分(48.5±6.2)分,术后6月(84±5.7)分(P<0.01).结论 不同病因导致的膝关节弹响各有特点,详尽的病史、准确的查体及仔细阅片有助于区分弹响来源,明确诊断,减少误诊误治,提高手术疗效.关节镜诊疗术是诊治弹响膝的金标准.  相似文献   

4.
56例膝关节镜手术病人的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膝关节镜手术后病人的下床活动及负重时间。方法 对2001年1月至2002年1月我科56例患者采用膝关节镜手术后康复情况的回顾分析。结果半月板修整,切除者,术后3天扶拐下床,7天后负重;骨性关节炎及游离体摘除者,术后7天扶拐下床,15天后负重,交叉韧带损伤病人术后7-10天扶拐下床,45天后负重;结论膝关节镜手术后缩短了病人的卧床时间,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关节镜微创治疗膝关节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75例膝关节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的患者行关节镜手术治疗,其中完全型151例,不完全型24例。行部分切除成形79例,次全切除14例,完全切除54例,成形缝合28例。结果随访6~28个月,平均18个月,采用Lysholm评分对膝关节功能进行评定,术前平均58.3分(45~80分),术后平均91分(70~100分),术前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关节镜下治疗膝外侧盘状半月板损伤是较为理想的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6.
1病例资料 男,56岁。因膝关节扭伤后关节内侧出现肿块伴活动时弹响4个月入院。4个月前不慎扭伤右膝,致行走困难、疼痛伴屈伸不利,关节腔内积液。曾行膝关节冲洗并注射玻璃酸钠3次,术后积液消失,疼痛明显缓解,但关节内侧出现一质硬肿块,膝关节屈曲时明显,伸直位消失,关节活动伴弹响。初步诊断:右膝关节内侧半月板囊肿。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清理并半月板切除治疗合并早、中期膝关节骨关节炎(KOA)的中、重度半月板损伤的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0月-2014年10月该科156例合并有早、中期KOA的中、重度半月板损伤患者,行关节镜下清理并半月板切除术。术前对所有患者行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常规行膝关节正侧位、髌骨轴位、双下肢全长站立位X片和患膝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明确KOA诊断和临床分期以及半月板损伤诊断和分级。所有患者均在全麻下行关节镜下关节清理并半月板切除术。术后积极行患肢康复训练,术后7~10天出院,出院后佩戴护膝负重行走。采用门诊复诊或电话方式对患者进行随访。结果所有患者均无围手术感染、化脓性关节炎等严重围手术期并发症;术后随访6~12个月,平均10.9个月。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术后(87.3±7.9)明显优于术前(67.5±4.9)(P0.05)。结论关节镜下清理并半月板切除治疗合并早、中期KOA的中、重度半月板损伤,创伤小、恢复快、近期疗效良好。  相似文献   

8.
膝关节半月板损伤关节镜下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关节镜在膝关节半月板损伤中诊断与治疗的价值。方法:对42例膝半月板损伤患者进行关节镜检查及治疗,行半月板部分切除、修整成形35例,大部分切除3例,表面修整4例,同时行镜下皱襞切除术3例,游离体摘除4倒、术后早期开始肌力训练和关节活动练习。结果:42例诊断明确,手术均获得成功。通过随访,优良率迭92.8%。结论:关节镜可对膝关节半月板损伤明确诊断、进行微创治疗,是诊治膝关节半月板损伤的好方法。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关节镜在膝关节弹响诊治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81例存在膝关节弹响症状的膝关节疾病的临床资料,全部病例均施行了膝关节镜手术治疗。分析不同疾病导致膝关节弹响的部位、镜下特点和评价疗效。结果发现半月板损伤占53%,骨性关节炎(OA)占21%、盘状半月板为9%、关节内游离体及滑膜皱襞分别为7%和5%,其他占5%。镜下发现弹响产生的机制各不相同,使临床上弹响的性质、特点不完全一样。结论形成膝关节弹响的病因很多,其中以半月板损伤多见,但必须结合病史及弹响特点,才能更准确地做出诊断。关节镜术是关节内弹响的有效诊治手段。  相似文献   

10.
目的总结2007年7月至2009年2月采用膝关节镜手术治疗46例儿童盘状半月板损伤的方法和体会。方法全组患者46例,共47膝(1例为双侧先后发病)。其中女28例,男18例,左侧20例,右侧25例,双侧1例。年龄最小6岁,最大15岁,平均10.83岁。所有病例术前均经MRI证实为外侧盘状半月板伴损伤。临床表现:弹跳9膝,交锁6膝,疼痛27膝,伸直受限35膝,股四头肌萎缩32膝,关节线压痛29膝。手术采用脊麻,高位前外侧入路放置4.0mm镜头并作为入水口,高位前内侧入路放置操作器械,必要时添加1~2个辅助工作入路以利于手术操作。术中发现Watanabe分型完全型41例,不完全型4例,Wrisberg韧带型2例。外侧盘状半月板水平裂26例,混合裂15例,斜裂5例,瓣状裂1例。采用碟形手术原则用兰钳及刨削器对盘状半月板行蚕食手术。Wrisberg韧带型2例完全切除,次全切除8例,成形手术37例,将半月板修整成为近乎正常的C形,并保留边缘4mm。术后术前有伸直受限的患儿予长腿直伸石膏筒固定2周后改为膝关节支具,其余患儿术后直接用膝关节支具保护,进行股四头肌肌力训练和膝关节功能锻炼。结果术后半个月、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1年及2年随访,最长随访期2年,最短6个月。术后创伤性关节疼痛3d左右消失,肿胀2周左右消失,关节全方位活动恢复约在术后2~4周,膝关节伸直受限在术后4~6周完全恢复,股四头肌萎缩随之改善。膝关节支具保护8周去除后,患儿恢复日常行走,疼痛、交锁、弹跳症状未再出现,术后半年均投入正常体育活动。无一例发生止血带并发症。结论儿童盘状半月板损伤就诊时多已较重,及时诊疗有助于改善预后。损伤以水平裂多见,关节镜下蝶形成形手术是目前公认最好的治疗手段。根据儿童的特点,应尽可能地使保留的半月板具有正常半月板的形态和功能以防日后关节提早退变。选用合适的器械也有助于手术成功。  相似文献   

11.
与关节置换相关的国人髋关节结构测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背景:髋关节置换作为治疗严重髋关节疾病的重要手段已在临床广泛应用,如何更加合理地设计以及置入假体,预防术后并发症的发生,延长假体使用寿命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目的:测量与关节置换相关的陶人髋关节假体相关数据.设计、时间及地点:前瞻性实验,于2008-03/06在青岛大学医学院人体形态学实验中心完成.材料:抽取青岛大学医学院人类学研究室专供科研用的长春、通辽出土的137副完整成人骨盆及股骨,其中男66副,女71副.方法:测量全部标本的髋臼外展角、髋臼前倾角、股骨颈扭转角、股骨颈干角和股骨偏心距5项指标.所得数据输入SPSS11.0软件行统计学分析,并与国内外同类文献资料比较.结果:测耸数据完整,无缺失值.髋臼外展角[男:(42.83±3.75)°,女:(42.07±4.12)°],髋臼前倾角[男:(15.31±6.95)°,女:(14.97±6.44)°],股骨颈扭转角[男:(6.76±9.39)°,女:(7.66±10.30)°]和股骨颈干角[男:(131.81±5.05)°,女:(132.82±5.83)°]的性别差异较小,无显著性意义(P>0.05).男性股骨偏心距大于女性[(44.12±5.14),(41.07±7.25)mm,P<0.05].实验结果与国内文献报道相似,但异于国外数据.结论:髋关节解剖数值的国内地区间差异较小,但与其他国家人种存在差别.适宜的假体设计有助于髋关节置换的开展和减少并发症的风险.  相似文献   

12.
高校体育学院和体育系从事专业运动训练的学生比社会体育和体育教育专业学生的运动性损伤率要高得多。随着比赛对抗程度的明显增强,导致运动性关节损伤有上升趋势。四川省运动训练专业学生运动损伤发病率为75.75%,在运动性损伤中,关节损伤时有发生,严重的关节损伤后可能要通过人工关节置换才可以达到修复。人工关节置换可以基本符合运动损伤后关节功能恢复的生理要求,保持原关节的大部分活动度,恢复后大部分功能良好,而且假体来源不受限,无排斥反应。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膝关节压力均衡术治疗膝关节退行性骨关节病(KOA)的围术期护理干预对自我管理、症状控制的影响,总结护理改进经验。方法选取相关研究对象8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分别采用常规护理方式及在此基础上的综合护理干预,特别重视疼痛、肿胀的防控,注重提高康复训练、生活管理水平。结果观察组出院前、第3、6个月HSS评分高于对照组,第6个月观察组HSS优良率100.00%(42/42),高于对照组85.71%(36/42);观察组肿胀消退时间、术后3 d VAS均值水平、患侧膝关节训练开始时间低于对照组,术后1周膝关节训练次数,出院后膝关节训练维持时间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强综合护理干预后,进一步提高了患者的疾病管理水平,症状控制效果,有助于膝关节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4.
关节假体周围感染(PJI)是关节置换术后发生的严重并发症,需尽快明确诊断、积极治疗,以避免产生严重的不良后果。由于实验室传统检查方法敏感性和特异性的限制,PJI的诊断至今仍面临巨大挑战。近年来,一些兼具高敏感性和高特异性的检测方法,包括生物标志物检测和病原学检测方法在PJI诊断方面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文章对关节置换术后PJI早期诊断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便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颞颌关节重建术的临床疗效。方法用喙突和/或自体肋骨肋软骨游离移植时31例颞颌关节真性蠢直患者进行关节重建术,根据手术前后患者张口度变化、咬合关系、下颌前伸和侧方运动功能的改善,并通过关节开闭口位X射线片采分析关节间隙。综合评价手术治疗效果。结果30例患者术后张口度增大2.0cm以上,咬合关系、下颌前伸及侧方运动功能好,重建的关节具有正常的关节间隙,功能和外形好。结论喙突游离移植、自体肋骨肋软骨游离移植是治疗颞下颌关节真性强直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16.
The sacroiliac joint and the lumbar zygapophysial joints are both known pain generators with demonstrated pain-referral patterns. They are both amenable to image-guided intraarticular injection of corticosteroids, a procedure that is commonly performed for pain. The literature on the efficacy of intraarticular corticosteroid injections for these joints is currently limited. This article covers the diagnostic dilemmas associated with these joints, the utility of anesthetic blocks, and the literature on the efficacy of intraarticular corticosteroid injections.  相似文献   

17.
18.
目的:观察关节功能康复架在膝关节功能康复中的作用。方法:应用自己设计制造的下肢关节功能康复架,对膝关节及周围骨折病人术后8~10d,行膝关节被动活动,每日3~4次,每次伸、屈40~50次,伸屈结束时停留于自然位置,并辅以肌肉主动收缩锻炼,以15d为限。结果:临床应用50例,在被动活动结束时,关节活动度≥90度,未见移位、分离、内固定松动等骨折端的并发症。结论:关节功能康复架是膝关节及周围骨折术后膝关节早期被动活动的较理想的辅助器械;早期被动运动对关节功能康复有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9.
背景:应用钩钢板固定治疗肩关节损伤或合并锁骨远端骨折时,钩钢板钩部的角度固定不变,而人体肩锁关节正常角度或在上臂运动时会发生相关变化.目的:探讨正常肩锁关节倾斜角度与肩关节活动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纳入包含肩部CT检查的TOP图像资料97例,其中男57例,女40例,选择CT时TOP图像,在CT上用机器进行角度测量.肩锁关节角度:为肩峰长轴沿线与锁骨远端长轴沿线的夹角,盂肱关节的角度为肱骨外展与垂线的角度.结果及结论:在上肢下垂时平均肩锁角为(162.04±10.53)°.下垂平均肱骨角为(16.06±11.87)°,R=0.010(P<0.01),说明肩关节与肩锁关节两个角度相关.在上肢上举时肩锁角(174.34±10.14)°,上举肱骨角(137.65±14.48)°,R=0.053(P<0.01)两个角度也是相关的.提示,肩锁关节角度在肱骨上举运动时发生变化.肩关节活动时肩锁关节相关活动,既盂肱关节活动时,肩锁关节角度也随之变化.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