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李君  刘莎 《中国医药科学》2023,(20):184-187+195
嗜酸细胞性乳头状肾细胞癌(OPRCC)是一种少见的乳头状肾细胞癌亚型,典型的组织学特征是乳头状结构和嗜酸性胞质,低级别核,具有良好的预后,诊断主要依据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化,需与多种肾肿瘤进行鉴别。本文分析2例OPRCC的临床资料、组织学形态、免疫表型特点,并复习相关文献,探讨OPRCC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要点及预后,以提高病理医师对OPRCC的认识,为该肿瘤诊断及治疗提供准确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乳头状肾细胞癌(PRCC)及集合管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并阐明其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判断要点.方法:结合随访资料,对25例PRCC、10例集合管癌(CDC)的临床、病理学、组织化学及免疫组织化学特征进行分析.结果:25例PRCC和10例CDC分别占同期肾癌的10.12%和4.05%,血尿为最常见的首发症状,PRCC表现为囊性肾癌的影像学特征,CDC位于肾髓质部占位性病变.两者均在组织学上表现为乳头状结构,PRCC中可见淋巴细胞,泡沫细胞及砂粒体,CDC呈高柱状细胞,PAS染色阳性,PNA强阳性.5年生存率显示PRCC(47%)和非乳头状肾癌(58%)无显著性差异,CDC的5年生存率(20%)显著低于前两者(P<0.05).结果还显示,PNA及PCNA高表达者预后差.结论:乳头状肾癌及集合管癌是肾癌的少见类型,有特异的临床、病理特征,PNA及PCNA染色可帮助判断肾癌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肺黏液表皮样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相关病变的鉴别.方法 对1例肺黏液表皮样癌进行病理学分析及免疫组化研究,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镜下肿瘤成份由黏液细胞、表皮样细胞和中间型细胞构成,部分细胞排列成被覆黏液柱状上皮的腺样结构,大部分为上皮样细胞实性区.特殊染色显示黏液细胞PAS、AB-PAS染色阳性.免疫组化染色示CK(+)、CK7(+)、CEA(+)、EMA(+)、CK5/6(+).结论 肺黏液表皮样癌较肺其他类型恶性病变少见,其典型的组织形态有助于病理诊断,但结构不典型时需与实性黏液细胞腺癌、黏液性腺癌、腺样囊性癌或腺鳞癌鉴别.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乳头状肾细胞癌(PRCC)病理分型对评估病情、判断预后的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35例乳头状肾细胞癌的资料,根据WHO肾肿瘤组织学分型分为I型和II型,对其临床特征和病理检查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PRCC I型19例,占54.29%;II型16例,占45.71%。II型组肿瘤分级、分期和血管侵犯率均高于I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肿瘤部位和肿瘤直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检查结果显示,I型PRCC的细胞角蛋白7(CK7)阳性率为100%(19/19),II型CK7阳性率为43.75%(7/16),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头状肾细胞癌病理诊断分型对患者的临床病情评估有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5.
21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程英 《江西医药》2010,45(9):929-931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学分析及其鉴别诊断。方法观察21例甲状腺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并采用CK,TTF-1,TG,Syn进行染色。结果 21例患者年龄21~65岁,平均年龄43岁。甲状腺肿块是最常见的症状。乳头被覆上皮细胞CK,TTF-1,TG均阳性,Syn阴性。结论甲状腺乳头状癌是临床外科中的常见病,在临床表现、组织形态和免疫表型上的独特性有助于鉴别诊断。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腹膜原发性浆液乳头状腺癌的临床病理特征、组织发生、免疫学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分析12例腹膜原发性浆液乳头状腺癌的临床病理资料,观察其光镜下的特点,并进行免疫组化标记。结果12例患者以腹痛、腹胀及腹水为主要临床表现,其中8例伴有腹水,组织学表现均为浆液性乳头状腺癌,4例可见砂砾体。免疫组化:12例CK7、CK8、CEA、CA125、p53阳性;CK5/6、CK20、MC、cal、vim、TTF-1阴性。结论腹膜原发性浆液乳头状腺癌目前认为是起源于第二苗勒管系统的恶性肿瘤,其组织学形态与卵巢浆液乳头状腺癌和乳头状细支气管肺泡癌相似,诊断腹膜原发性浆液乳头状腺癌应首先排除肺及卵巢癌的转移。免疫组织化学对于腹膜原发性腺癌与肺及卵巢的腺癌鉴别无意义,但可以排除腹膜原发性上皮型恶性间皮瘤,对指导临床治疗有重要意义。腹膜原发性浆液乳头状腺癌较卵巢癌预后差。  相似文献   

7.
程英 《江西医药》2012,47(12):1101-1102
目的 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与乳头状增生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方法 采用HE染色法观察57例甲状腺乳头状癌与57例甲状腺乳头状增生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并采用免疫组化PV9000二步法检测TG、TTF-1、CK19、HBME-1、Galectin-3表达.结果 TG、TTF-1、CK19-HBME-1、Galectin-3在甲状腺乳头状癌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100%、98.2%、96.5%、94.7%;在甲状腺乳头状增生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100%、29.8%、10.5%、12.3%.两组的CK19、HBME-1、Galectin-3表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E形态学依据乳头及特殊核的特点-核增大、核重叠、核沟、毛玻璃核、核内假包涵体鉴别.当两者在HE染色切片上诊断困难时,采用免疫组化联合标记CK19、HBME-1、Galectin-3可以明确鉴别.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价螺旋CT动态增强扫描对肾细胞癌(RCC)亚型中的鉴别意义。方法选取该院2010年9月至2015年1月收治的RCC患者66例,其中肾透明细胞癌(CCRCC)42例,乳头状肾细胞癌(PRCC)19例,肾嫌色细胞癌(CRCC)5例,分别行CT平扫和二期增强扫描,测量肿瘤、邻近正常肾实质CT值,并计算相应的相对强度,比较不同亚型各期CT值和相对强度。结果平扫期,PRCC的CT值显著高于CCRCC及CRCC,皮髓期、实质期CCRCC的CT值显著高于CRCC及PRC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但PRCC及CRCC在皮髓期、实质期的CT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螺旋CT增强扫描对RCC病理亚型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尤其是鉴别CCRCC,对于PRCC及CRCC的鉴别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9.
肾嫌色细胞癌是一种少见的特殊类型的肾细胞癌,约占同期肾癌的4%~5%。1997年国际抗癌联盟(UICC)和美国癌症联合委员会(AJCC)将肾细胞癌重新分为透明细胞癌、乳头状细胞癌(又称嗜色细胞癌)、嫌色细胞癌、集合管癌和未分类肾细胞癌等五种类型。因为肾嫌色细胞癌的临床表现与常见肾细胞癌相似,病理诊断把握不准,易与肾透明细胞癌和嗜酸细胞腺瘤混淆,所以了解此癌其临床及病理学特点对指导临床工作十分重要。本文观察了5例肾嫌色细胞癌,分析镜下组织学形态及免疫组化特征,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0.
肾细胞癌是最常见的肾脏恶性肿瘤,其中乳头状肾细胞癌(PRCC)占10%~15%。笔者通过对2008年10月至2010年10月间经手术证实的11例乳头状肾细胞癌的CT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探讨其影像学表现和特征,以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乳头状肾细胞癌(PRCC)的病理特点及免疫组织学研究。方法分析PRCC标本共45例,按组织细胞特点嗜碱亚型14例,嗜酸亚型31例。免疫组化染色,检测2种亚型上皮膜抗原(EMA)、细胞角蛋白7(CK7)、CD10、波形蛋白(Vim)及2种亚型Fuhrman分级比较与患者预后分析。结果嗜碱型与嗜酸型在EMA、CK7、CD10、Vim表达方面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05)。嗜碱型与嗜酸型在Fuhrman分级比较,嗜酸型显著高于嗜碱型,两组分级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5)。本组45例患者,随访期间病死率为15.6%(7/45),其中嗜碱型2例,嗜酸型5例。其余患者随访期间未出现复发或转移。结论乳头状肾细胞癌临床多发恶性肿瘤,其嗜碱亚型和嗜酸亚型的免疫组织学特点和Fuhrman分级以及临床预后均不同。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胸膜上皮型恶性间皮瘤的临床病理特征、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 收集胸膜活检标本,分析8例胸膜上皮型恶性间皮瘤的临床资料、病理特点及免疫组化标记.结果 胸膜上皮型恶性间皮瘤好发于中老年人,平均年龄57.75岁,临床表现主要为胸水、胸闷、气短、咳嗽等,影像学CT示胸膜不均匀增厚.镜下形态:瘤细胞呈上皮样,因其分化程度的不同,在组织结构上有很大的差异,表现为腺管状、乳头状或实性排列.免疫组化显示AE1/AE3(8/8)、Vimentin(8/8)、Calretinin(CR)(8/8)、CK5/6(7/8)、CK7(4/8)为阳性,TTF-1全部阴性.结论 胸膜上皮型恶性间皮瘤的确诊需结合临床特征、影像学检查、病理形态及免疫表型,且需与胸膜原发或转移的其他肿瘤相鉴别.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肾黏液性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的临床、影像学、病理学、治疗及预后等.方法 对l例肾黏液性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病例进行分析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本例体检B超发现右肾肿瘤,无临床症状;双肾CT及核磁共振检查示肿瘤巨大,但无腹膜后淋巴结转移;病理检查:光学显微镜下见肿瘤无包膜,瘤细胞成梭形,排列成管状,漂浮于黏液样基质中;免疫表型:小管状和梭形细胞显示CK8/18(+)、Viminten阳性.病理诊断为肾黏液性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手术切除后随访半年未见复发.结论 肾黏液性小管状和梭形细胞癌是一类较罕见的低度恶性肾上皮性肿瘤,预后较好.  相似文献   

14.
岳颖  任力  李德昌  毛志远  周汇  朱建平 《中国医药》2010,5(11):1018-1019
目的 探讨肝内胆管囊腺瘤及囊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 方法 复习2005年1月至2009年12月我院收治的3例患者的病理切片,采用相应抗体进行免疫组织化学SP法染色观察,并结合文献资料加以讨论. 结果 3例患者均表现腹部包块和腹痛,病理检查1例为胆管囊腺瘤;2例为囊腺癌,分别为浸润型和非浸润型.免疫组织化学CK(AE1/AE3)、CK7、CK20、CA19-9及CEA均不同程度表达.术后平均随访12个月,患者一般情况良好. 结论 正确诊断胆管囊腺瘤和囊腺癌对临床治疗和预后的判断有重要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56例消化道来源卵巢转移性肿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选择56例消化道来源卵巢转移性肿瘤患者(印戒细胞癌30例,腺癌26例),对其资料行回顾式分析,总结临床病理特征。结果研究发现消化道的原发灶主要为胃与结直肠,腺癌主要来源结直肠,印戒细胞癌多来源胃,双侧卵巢转移以印戒细胞癌居多,腺癌较少,二者比较,差异经处理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组化CK7表达阳性方面,印戒细胞癌与腺癌比较,差异有明显统计学意义(P<0.05),CK7(+)/CK20(+)方面,印戒细胞癌与腺癌二者比较,差异经分析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CK7(-)/CK20(+)方面,印戒细胞癌与腺癌二者比较,经统计学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由结果见,印戒细胞癌多来源胃,免疫组化多见CK7(+)/CK20(+),多发生双侧卵巢转移,腺癌多来源结直肠,免疫组化多见CK7(-)/CK20(+)。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胎盘部位滋养细胞肿瘤(placental site trophoblastic tumor,PSTT)的病理形态特征及与其他肿瘤的鉴别诊断要点。方法对3例PSTT进行组织形态学、免疫组织化学和血清β-hCG水平分析,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表现、病理形态特点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结果PSTT的主要临床症状为月经不调、阴道不规则出血等。肿瘤由形态多样的上皮样细胞构成,胞质嗜酸性或透亮,来源于中间型滋养细胞。免疫组织化学瘤细胞表达CK、MBP、HCG、HPL等。结论PSTT是一种极少见的肿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早期诊断十分困难。根据其组织学改变,免疫组化染色结果及血清β—hCG水平,可与其他肿瘤鉴别。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MPC)的病理特征及预后分析。方法对14例IMPC组织标本行组织病理和免疫组化检测,观察其病理改变及预后情况。结果14例IMPC病理组织形态学表现为典型的IMPC病理特征。14例乳腺IMPC的免疫表型为ER、PR、c-erbB-2、EMA、CK7、CD31阳性。IMPC与其他浸润性导管癌相比,易出现淋巴结转移(P〈0.01),术后易复发转移(P〈0.05)。结论IMPC是一种特殊表型的乳腺癌,具有独特的组织形态学特点、免疫组化特征,易发生淋巴转移,预后差,应作为一种独立的乳腺癌亚型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影像学对成人多囊肾的诊断价值。方法本组70例均经肾穿刺、手术、病理和较完整的临床资料证实,其中8例合并肾钙乳。对其各种主要影像学征象、发病机理及病理基础进行了分析和讨论。结果成人多囊肾的主要影像学征象:腹部平片(45例)显示肾影呈分叶状增大;囊壁钙化(14例);多囊肾合并肾钙乳(8例);肾盂造影(61例),表现为‘肾盂、肾盏相互分离、变形、拉长;腹膜后充气造影(6例):表现为肾影增大肾影与邻近器官之问的关系,其界限清晰可辨;cT扫描(30例):表现为肾内多数大小不等的薄壁圆形低密度区;B型超声(47例)表现为肾内多个类圆形无回声的液性暗区。结论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提高多囊肾的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三阴性乳腺癌(TNBC)中EGFR、CK5/6的表达与TNBC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135例TNBC的临床病理资料,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EGFR、CK5/6的表达情况,并统计二者与患者临床病理资料间的关系.结果 135例TNBC中,106例(78.5%)表达EGFR和/或CK5/6,二者的单独表达率分别为68.9%、53.3%.二者的表达与患者年龄、肿瘤大小、淋巴结转移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而与Ki67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TNBC中EGFR、CK5/6的表达率较高,EGFR、CK5/6的表达与Ki67表达有关,二者可能与TNBC患者的预后不良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乳头Paget病的病理改变及免疫组化特点.方法 收集17例乳头Paget病的临床资料,观察镜下病理及免疫组化特点.结果 本组合并乳头下方浸润性导管癌15例,占88.24%;合并乳头下方导管内癌(DCIS)2例,占11.76%.镜下观察:乳头表皮内均见Paget细胞;免疫组化:Paget细胞与其下方的DCIS细胞有相似的特征,表现为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低表达,cerbB-2过表达,细胞角蛋白7(CK7)和细胞角蛋白8(CK8)均表达.结论 乳头Paget病是一种特殊类型的乳腺癌,CK7、CK8的表达可协助诊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