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探讨D-二聚体、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和肺螺旋CT联合应用在急性肺栓塞诊断中的价值。方法103例高危病例均行心电图、动脉血气分析、胸部X片、血清D-二聚体、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和肺螺旋CT检查。用散射比浊法定量检测D-二聚体含量,用核素锝标记物做肺通气/灌注扫描试验。计算各辅助检查的评价指标值。结果103例高危病例经上述各项检查确诊急性肺栓塞38例。其中D-二聚体、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和肺螺旋CT异常结果的比例很高,分别占97.4%、89.4%和86.8%,明显高于心电图、动脉血气分析和胸部X片异常结果比例;D-二聚体敏感度为97.4%,阴性预测值为96.3%;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特异度93.8%,阳性预测值89.5%;肺螺旋CT特异度98.5%,阳性预测值97.1%。结论将高敏感度的D-二聚体化验与高特异度的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和肺螺旋CT联合应用,可减少漏诊与误诊,在急性肺栓塞诊断中具有很好的临床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肺栓塞(PTE)的临床特征、早期诊断方法,提高对PTE的诊断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月-2011年12月诊治的37例急性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呼吸困难、胸痛、晕厥和咯血为急性肺栓塞早期典型的临床表现,动脉血气分析、血清D-二聚体、心电图、螺旋CT、肺通气/灌注核素扫描、核磁共振成像检查或肺动脉造影为诊断和确诊的重要手段.结论急性肺栓塞早期可无特异性临床表现,急诊科医师对于具有相关症状及高危因素的患者应迅速进行肺栓塞的相关检查,以明确诊断和分型,提高早期确诊率,以防误诊和漏诊.  相似文献   

3.
窦加岐 《吉林医学》2013,34(15):3025-3026
<正>急性肺栓塞以其发病率、误诊率和病死率高而成为国内外重要的医疗保健问题。文章在简述了国内外对急性肺栓塞的一般诊断和治疗措施的基础上,重点介绍了近些年在本病的诊断与治疗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如诊断中,血D-二聚体的检测、螺旋CT及CT肺动脉造影、肺通气/灌注核素扫描等,治疗方面介入治疗的新进展等。  相似文献   

4.
D-二聚体测定在肺栓塞诊断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D-二聚体测定值与肺栓塞诊断的关系。方法:对可疑肺栓塞的53例患者,制定其D-二聚体,并结合临床其他检测手段如肺通气—灌注扫描(V/Q)确定诊断。结果:53例患者中,其中29例D-二聚体检测值大于500μg/mL,其中12例通过肺通气—灌注扫描证实为肺栓塞。24例D-二聚体小于500μg/mL,经肺通气—灌注扫描全部排除诊断。结论:D-二聚体测定可作为诊断肺栓塞的首选筛选试验。  相似文献   

5.
肺栓塞是以各种栓子栓塞肺动脉系统为发病原因的一组疾病或临床综合征的总称.随着科学的发展,各种诊断技术如多排螺旋CT、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等应用,肺栓塞的诊断率有了明显的提高[1].血浆D-二聚体对于肺栓塞诊断有高度敏感性和阴性预测意义.但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内科近1年来发现4例D-二聚体阴性的肺动脉栓塞病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袁蓉 《基层医学论坛》2016,(29):4118-4119
目的:观察CT肺动脉造影结合血浆D-二聚体诊断肺栓塞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诊断治疗的肺栓塞患者48例作为试验组,再选取同期来我院做体检的健康者45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检测并对比2组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以及C-反应蛋白(CRP)等指标,同时试验组患者给予CT造影诊断,分析CT肺动脉造影结合血浆D-二聚体诊断肺栓塞的临床价值。结果试验组患者的血浆纤维蛋白原(Fbg)、D-二聚体以及C-反应蛋白(CRP)等指标的阳性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患者通过CT肺动脉造影诊断出33例,诊断率为68.8%;CT造影结合D-二聚体诊断出45例,诊断率为93.8%;CT肺动脉造影结合D-二聚体对肺栓塞的诊断率明显高于CT造影,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T肺动脉造影结合D-二聚体诊断肺栓塞可提高诊断率,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超声、多层螺旋CT成像技术(multisliecs helieal CT,MSCT)及血浆D-二聚体浓度检测对于重症肺栓塞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收治的70例拟诊为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行MSCT肺动脉血管造影(computed tomography pulmonary angiography,CTPA)检查、超声及血浆D-二聚体浓度检测,以MSCTPA作为金标准,比较超声、血浆D-二聚体及二者联合对于肺栓塞的诊断效能。结果以检查结果MSCTPA作为金标准,超声诊断肺栓塞的灵敏度及特异度均高于血浆D-二聚体检测,但两者联合检测的灵敏度显著高于两者单独检测(P0.05);超声联合血浆D-二聚体诊断的曲线下面积为0.852,显著大于超声单独诊断的0.832及血浆D-二聚体单独诊断的0.688(P0.05)。结论以MSCT肺动脉血管成像作为临床诊断肺栓塞的金标准,下肢超声联合血浆D-二聚体检测对肺栓塞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螺旋CT肺血管造影结合血浆D-二聚体(dimer)分析在肺栓塞(PE)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疑有PE的患者104例进行肺螺旋CT肺血管造影和血浆D-二聚体分析。以临床诊断为依据,分别评价肺螺旋CT肺血管造影、D-二聚体分析及螺旋CT肺血管造影结合D-二聚体分析对PE的诊断价值。结果44例确诊为PE,60例排除PE。肺螺旋CT肺血管造影对86例(82.17%)明确诊断,另18例(17.13%)为非确定性诊断。螺旋CT肺血管造影诊断PE的灵敏度、特异性分别为88、6%、95.5%。血浆D-二聚体分析诊断PE的灵敏度、特异性分别为95.5%、63.3%。以D-二聚体〈500mg/L作为螺旋CT肺血管造影中非确定性诊断病例排除PE的依据,则诊断的特异性和准确性分别提高到88.9%和86.4%。结论在螺旋CT肺血管造影出现非确定性诊断结果时,血浆D-二聚体测定可作为排除PE的依据,结合血浆D-二聚体测定可提高诊断的特异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心电图对于急性肺栓塞患者在临床中的诊断意义.方法:近5年来收治急性肺栓塞患者34例,经螺旋CT,肺动脉造影,D-二聚体等多种检查确诊,经溶栓,抗凝治疗前后10天心电图的变化.结果:溶栓加抗凝治疗19例,单纯抗凝治疗15例.治疗前后行心电图检查,有84%的患者出现心电图改善.结论:急性肺栓塞的心电图表现是多种形态,虽然缺乏特异性,但仍有一些特征可循,应结合D-聚体,肺动脉造影等辅助检查,做出正确的诊断.并动态观察心电图的变化,为治疗效果及愈后提供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0.
肺栓塞的诊断和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肺栓塞常用的无创诊断手段包括心电图、胸部X线、D-二聚体定量、血气分析、心脏超声、CT肺血管成像及核素肺通气灌注扫描等。有创检查主要是肺血管造影。CT肺血管成像已经逐步被认为是取代肺血管造影的无创检查之首选。肺栓塞的主要治疗包括病因干预、抗栓治疗、体外循环下肺动脉血栓内膜切除术及并发症对症支持等治疗。对急性大面积血栓患者,溶栓治疗疗效优于单纯抗凝,抗凝治疗是肺栓塞的基础治疗。  相似文献   

11.
目的 分析青年深静脉血栓(deep venous thrombosis,DVT)伴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患者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7年1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贞医院收治的经彩色多普勒血管超声或血管造影诊断的45岁以下DVT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发生PE分为PE组及非PE组,分别对两组的性别、年龄,血栓部位、血细胞计数、血液生物化学指标,凝血、易栓等指标以及心脏病、吸烟、DVT史、手术、静脉曲张、妊娠/分娩等17种DVT常见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62例青年DVT患者中96例伴发PE,发生率为36.6%,病死率为3.1%。患者平均年龄(34.85±7.96)岁,男性多于女性(67.7%vs 32.3%,P=0.004);PE组C反应蛋白(C reactive protein,CRP)、D二聚体(D-Dimer)、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ibrin degradation products,FDP)较非PE组更高(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igh density lipoprotein-cholesterol,HDL-C)低于非PE组(P<0.05)。PE组DVT史、呼吸道感染、血栓累及多支静脉(≥ 2支)患者明显多于非PE组(P<0.05),多因素分析提示HDL-C降低、CRP升高、既往DVT史、呼吸道感染是青年DVT发生PE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青年DVT患者极易发生PE,重症可导致死亡;其D-Dimer及FDP升高,伴PE者更高,对D-Dimer及FDP极度增高的青年DVT建议行PE筛查。伴呼吸道感染、DVT史、高CRP、低HDL-C患者是DVT发生PE的独立危险因素,青年DVT一旦伴发上述危险诱因,应警惕PE发生。  相似文献   

12.
目的运用^99mTc-MAA肺灌注和双下肢深静脉显像研究原发性肾病综合征并发肺栓塞(PE)和(或)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形成;同时评价D-二聚体在诊断PE和DVT形成中的价值。方法40例原发性肾病综合征患者行肺灌注和双下肢深静脉显像,同时摄胸片以排除其它肺部和心血管疾病等造成的假阳性;ELISA法测定血浆中D-二聚体水平,≥0.5mg/L为阳性。结果肺灌注和双下肢深静脉显像,显示40例中有PE和(或)DVT26例,占65%,其中D-二聚体阳性20例,占76.9%。结论应用肺灌注和双下肢深静脉显像并结合胸片,可减少对PE和(或)DVT的误诊和漏诊;D-二聚体测定不能作为PE和(或)DVT的筛选指标。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间歇充气加压在预防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COPD)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中的应用。方法选择我院ICU室2012年1月~〈2015年1月的100例COP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50例,对照组5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间歇充气加压预防DVT的护理。比较两组患者DVT发生率、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ICU死亡率和血栓标志物水平的变化。结果试验组DVT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比较(8.00%vs26.00%),(P0.05);试验组机械通气时间、ICU住院时间、ICU死亡率比对照组均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比较,试验组D-D水平升高,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间歇充气加压预防COPD患者DVT的效果显著,可有效降低DVT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4.
螺旋CT肺动脉造影对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于铁链  袁涛  吴琦  周伟 《中国医刊》2005,40(2):35-37
目的评估螺旋CT肺动脉造影(CTPA)对肺动脉栓塞(PE)的诊断价值.方法 97例临床可疑PE病例行CTPA检查,其中81例同时行核素灌注扫描并拍摄胸片,47例行下肢深静脉影像学检查.以非侵入性影像学诊断标准为确诊标准,评估CTPA的诊断效能,并与核素扫描比较.结果 97例中,根据确诊标准诊断PE 68例、除外PE 29例.CTPA诊断PE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度分别为95.59%、100.00%、96.29%.在同时行核素灌注扫描的81例中,根据确诊标准诊断PE58例、除外PE 23例,CTPA与核素灌注扫描诊断PE的敏感度分别为94.83%、89.66%,特异度分别为100.00%、69.57%(u=3.299,P<0.001).32例PE下肢深静脉影像学检查阳性28例(87.5%).结论螺旋CTPA诊断PE具有很高的敏感度和特异度,应作为PE的首选影像学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系统分析重症监护室(ICU)患者发生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风险因素.方法 检索PubMed、Cochrane Library、Embase、ScienceDirect、CNKI、WanFang、VIP、CBM数据库中有关ICU患者VTE风险因素的文献,进行资料提取和质量评价,采用RevMan 5.3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 纳入15篇文献,累计病例939例.各因素Meta分析结果显示,肾功能不全(OR=14.60)、深静脉血栓/肺血栓栓塞症(DVT/PE)病史(OR=8.23)、近期手术史(OR=6.75)、年龄大于60岁(OR=4.84)、休克(OR=4.36)、恶性肿瘤(OR=2.76)、中心静脉置管(OR=2.54)、>3级心功能(OR-2.27)、机械通气(OR=1.57)、D-二聚体(WMD=423.99)、急性生理功能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系统Ⅱ(APACHEⅡ)评分(WMD=4.25)是ICU患者发生VTE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 ICU患者VTE风险因素有肾功能不全、DVT/PE病史、近期手术史、年龄(≥60岁)、休克、恶性肿瘤、中心静脉置管、心功能(>3级)、机械通气、D-二聚体升高及高APACHEⅡ评分.  相似文献   

16.
肺灌注和肺通气显像诊断肺栓塞的临床应用价值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王雷  马庆杰  高识  孙大军 《吉林医学》2006,27(2):115-116
目的:评价肺灌注/通气显像(V/Q)诊断肺栓塞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临床疑有肺栓塞(PE)的患者60例,男女各30例,平均年龄(43.5±11.3)岁。均行肺V/Q显像及肺动脉造影(CPA)。结果:60例患者中44例肺V/Q显像示肺叶、肺段或多发亚肺段不相匹配的放射性分布稀疏或缺损,提示PE;经肺动脉造影诊断42例为PE,2例排除PE。16例患者的肺V/Q显像肺叶、肺段或多发亚肺段相匹配稀疏或缺损,提示排除PE;肺动脉造影诊断1例为PE,15例排除PE。肺V/Q显像诊断PE的灵敏度为97.7%(42/43例),特异性为83.3%(15/17例)。结论:肺V/Q显像诊断PE是目前临床诊断肺栓塞的最有价值的无创性诊断方法之一,具有安全、无创、简便、经济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髋关节、膝关节置换术后出现静脉血栓栓塞(VTE)的主要危险因素及D二聚体(D-Dimer)对VTE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收治实施单侧髋关节置换和膝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共954例,其中术后发生肺栓塞(PE)或深静脉血栓(DVT)的患者47例为VTE组,其余907例为对照组。分析两组病例资料和术后48 h的D-Dimer。结果VTE组患者吸烟史比例、手术时间、术后48 h的D-Dimer显著高于对照组,在VTE组使用硬膜外麻醉的比例显著低于对照组,吸烟史、全身麻醉、手术时间和术后48 h D-Dimer是髋膝关节置换术后发生VTE的风险因素,术后48 h D-Dimer水平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847,当D-Dimer水平为 2.175 mg/L时,其灵敏度为88.8%,特异度为84.6%。结论吸烟、全身麻醉、手术时间和术后的48 h D-Dimer水平是髋膝关节置换术后VTE发生的高危因素的风险因素,术后的48 h D-Dimer水平对术后VTE的发生有良好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8.
螺旋CT在Moyamoya病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螺旋CT(spiralCT ,SCT)和螺旋CT血管造影 (spiralCTangiography,SCTA)对Moyamoya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 10例Moyamoya病患者的SCTA表现。其中男 4例女 6例 ,年龄 9岁~ 4 2岁 ,其中 14岁以下者 7例 ,应用PickerSeleSp螺旋CT扫描仪行常规SCT平扫 ,然后采用螺旋CT扫描方式进行SCTA原始图像数据采集 ,其中 3例有DSA ,6例有MRI,另外随机选择 10例SCT和SCTA正常者作为对照组。结果 :10例病人横断面均见丘脑基底节区扩张的脑血管 ,即烟雾血管。 10例SCTA和 3例DSA显示颈内动脉 (ICA)上段或大脑中动脉 (MCA) ,大脑前动脉 (ACA)近端闭塞以及丘脑基底节区Moyamoya血管 ,这些病理血管分布与SE序列MRI一致 ,对照组均见不到丘脑基底节区正常细小的穿支血管。结论 :SCTA有望成为诊断Moyamoya病的又一有效的非创伤性方法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有创机械通气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组织通气的影响。方法以我院急诊科2009年1~12月应用有创通气的COPD患者42例为研究对象,比较分析患者有创机械通气前后氧合指数(PaO2/FiO2)、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血清酸碱度(pH)等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 42例COPD患者经有创机械通气辅助呼吸治疗后,死亡3例,病死率为7.14%,其中肺部感染死亡2例,呼吸衰竭死亡1例。39例治疗有效,恢复有效通气,成功脱机。治疗时间5~37 d,平均18.36 d;39例治疗后PaO2/FiO2和SaO2指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1),PaCO2和呼吸频率(RR)水平显著低于治疗前(P<0.01)。结论对COPD患者应用有创机械通气可以通过增强组织通气,提高患者治疗效果,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应在临床尝试推广。  相似文献   

20.
肺栓塞10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的临床特点和诊疗方法,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106例住院治疗的PE病例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方法以及效果。结果PE患者近年增加明显,存在易患因素,以下肢静脉深静脉血栓形成为最常见的因素。其症状和体征是非特异性的,最常见临床表现为呼吸困难;螺旋CT、放射性核素肺通气/灌注显像、肺动脉造影等均有助于诊断。溶栓治疗12例,存活10例;介入治疗11例,存活9例;单纯抗凝治疗83例,存活74例。结论提高对PE的认识,对及时准确诊断PE具有重要意义;螺旋CT、放射性核素肺通气/灌注显像、肺动脉造影是诊断PE的有效方法。恰当的治疗策略对改善预后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