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王明达  邹文武 《医学临床研究》2006,23(12):1943-1945
【目的】评价1,5-脱水山梨醇(1,5-AG)在糖尿病诊治监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42例非糖尿病对照、38例糖耐量减退和84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研究。对照组测定空腹血糖和1,5-AG,糖耐量减退组测定空腹血糖(FBG)及餐后2 h血糖(2 hBG)和1,5-AG;2型糖尿病患者测定FBG及2hBG、果糖胺(FMN)、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1,5-AG。比较三组1,5-AG的差别,并以1,5-AG为自变量,FBG、2hBG、FMN和HbA1c为因变量行回归分析。【结果】糖耐量减退组1,5-AG水平明显低于非糖尿病对照组[(107.9±43.5)μmol/L对(149.9±46.5)μmol/L,P<0.01],但与年龄、FBG和2 hBG不相关;糖尿病组1,5-AG水平明显低于非糖尿病对照组[(46.3±38.7)μmol/L对(149.9±46.5)μmol/L,P<0.01],且与FBG、2hBG、FMN和HbA1c呈负相关。【结论】1,5-AG仅反映高血糖状态,是一种新的糖代谢指标,与FMN、HbA1c等指标结合,更有利于糖尿病的监测。  相似文献   

2.
目的 评价血清1,5-脱水葡萄糖醇(1,5-AG)在筛查糖尿病(DM)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应用受试者特征(ROC)曲线对50例2型糖尿病(T2DM)、100例糖耐量减低(IGT)及30例正常对照组的1,5-AG,FBG及HbA1c水平进行比较与分析.结果 ①糖尿病组1,5-AG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和糖耐量减低组(P<0.01),糖耐量减低组1,5-AG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②1,5-AG,FBG和HbA1c的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0.948,0.921,0.817,对DM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③1,5-AG,FBG和HbA1c分别以14 mg/L,6.2 mmol/L和6.4%作为诊断参考值,其敏感度分别为90.0%,88.0%,82.0%;特异度分别为93.3%,90.0%,76.7%.结论 1,5-AG可作为糖尿病诊断、筛查和血糖控制监测的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血清1,5-脱水葡萄糖(1,5-AG)水平与尿微量清蛋白/肌酐比值(microalbuminuria/creatinine ratio,ACR)是否具有相关性,并评估其预测患者出现微量清蛋白尿症状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择符合条件的2型糖尿病患者138例,检测血清1,5-A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空腹血糖、尿微量清蛋白、肌酐等指标。将HbA1c≤7.0%作为糖尿病患者的控制目标,按HbA1c 水平分为2 组(HbA1c≤7.0%组和HbA1c>7.0%组),比较2 个亚组(ACR 正常组、异常组)血清1,5-AG水平及其他指标的差异,分析血清1,5-AG、HbA1c与ACR的相关性以及1,5-AG与空腹血糖、HbA1c的相关性。结果?在HbA1c≤7%组中,ACR异常组血清1,5-AG水平低于ACR正常组(P<0.01);ACR异常组空腹血糖高于ACR正常组(P<0.05);ACR异常组和ACR正常组HbA1c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1,5-AG与ACR呈负相关(r?=-0.408,P<0.01),与空腹血糖呈负相关(r?=-0.280,P<0.05)。在HbA1c>7%组中,血清1,5-AG 与空腹血糖、HbA1c 均呈负相关(r?分别为-0.521、-0.301,P均<0.01)。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在血糖控制良好(HbA1c≤7.0%)的情况下,亦可能存在血糖异常波动,血清1,5-AG水平与血糖波动和微量清蛋白尿相关,建议利用1,5-AG来评估短期内血糖波动的程度。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2型糖尿病患者不同胰岛素治疗方案干预前后血糖波动对1,5-脱水山梨醇(1,5-AG)的影响研究分析,探讨1,5-AG能否作为监测糖尿病糖代谢异常状态以及反映高血糖波动的指标。方法:将HbA1c>7.0%的64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给予预混人胰岛素(诺和灵30R)、预混人胰岛素类似物(诺和锐30特充)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HbA1c、FA、1,5-AG变化的差异。结果:在给予不同胰岛素治疗后2周后,1,5-AG水平即明显升高,预混人胰岛素类似物组1,5-AG水平高于预混人胰岛素组(17.5±6.9mg.L-1对10.0±6.6mg.L-1,P<0.01),而两组HbA1c控制水平无显著差别(6.9%±0.9%对7.1%±0.8%,P>0.05)。结论:预混人胰岛素类似物对比普通的预混人胰岛素制剂,在相同HbA1c控制水平下,2hPG更接近正常,1,5-AG水平升高更明显,1,5-AG更特异性地反映高血糖。  相似文献   

5.
茅利明  张丽霞 《江西医学检验》2005,23(5):419-420,410
目的探讨糖尿病五个常用临床实验诊断项目1,5脱水山梨醇(1,5-AG)、果糖胺(GSP)、血糖(Glu)、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Insulin)相互关联及对糖尿病诊断的临床运用。方法用生化和发光免疫方法检测50个按WHO(1997)标准确诊为糖尿病的门诊、住院患者和25个各项指标均正常的健康对照者分别检测上述5个项目。结果糖尿病组GSP、HbA1c和Glu(包括0h,1h,2h,3h)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1,5-AG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1,5-AG与GSP、HbA1c、Glu成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834、-0.5163和-0.6574。结论五个诊断项目有较好的相关性,对糖尿病的诊断均具有较高诊断价值,能比较客观的反映患者糖尿病的病情。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糖尿病五个常用临床实验诊断项目1,5脱水山梨醇(1,5-AG)、果糖胺(GSP)、血糖(Glu)、糖化血红蛋白(HbA1c)、胰岛素(Insulin)相互关联及对糖尿病诊断的临床运用.方法用生化和发光免疫方法检测50个按WHO(1997)标准确诊为糖尿病的门诊、住院患者和25个各项指标均正常的健康对照者分别检测上述5个项目.结果糖尿病组GSP、HbA1c和Glu(包括0h,1h,2h,3h)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1,5-AG明显低于健康对照组,1,5-AG与GSP、HbA1c、Glu成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5834、-0.5163和-0.6574.结论五个诊断项目有较好的相关性,对糖尿病的诊断均具有较高诊断价值,能比较客观的反映患者糖尿病的病情.  相似文献   

7.
糖尿病已成为全球性疾病,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给社会和家庭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1993年糖尿病控制和并发症研究(DCCT)证实,血糖升高其并发症危险亦增加.1998年英国针对2型糖尿病的前瞻性糖尿病研究(UKPDS)亦证明良好的血糖控制能减少糖尿病并发症发生.因此,控制血糖对于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发展显得尤为重要.目前常用的血糖指标有血糖、糖化白蛋白、糖化血清蛋白(果糖胺)、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1,5-脱水葡萄糖醇(1,5-AG)是非传统的血糖指标,本文就1,5-AG在临床中的应用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1,5-脱水山梨醇(1,5-AG)在糖尿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采用吡喃糖氧化酶法检测血清1,5-脱水山梨醇,对方法学及影响因素进行了探讨,同时检测糖化血红蛋白(HbA_1c)及血糖(FBG),研究该三项指标在诊断糖尿病中的相关性。结果 测定41例DM患者血清1,5-AG含量((?)±s)为48.7±18.1μmol/L,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158.5±39.2 μmol/L,P<0.001;1,5-AG与HbA_1c呈负相关,r=-0.545 9,与空腹血糖呈负相关,r=-0.387 4。1,5-AG敏感性85.37%,特异性92.5%,显著大于HbA_1c;该方法学1,5-AG测定精密度批内CV:0.94%,批间CV:2.8%;回收率:102%;干扰试验:木糖、半乳糖能使1,5-AG结果增高,标本中血红蛋白浓度大于5 g/L时,能使1,5-AG结果下降。结论 1,5-AG对糖尿病可及时诊断与监控,方法操作简便,可适用于各类实验室常规应用。  相似文献   

9.
1,5-脱水葡萄糖醇(1,5-anhydroglucitol,1,5-AG)是近年来逐渐受到关注的诊断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DM)和监测DM患者血糖水平的指标。1,5-AG在国外已应用于临床,但在国内的相关研究较少。1,5-AG水平不受DM患者年龄、病程、饮食和运动等因素的影响,相较于美国糖尿病学会推荐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检测稳定、准确,相较于糖化血红蛋白(hemoglobin A1c,Hb A1c),其能检测出DM患者近期内(3-7 d)的血糖波动情况和超过肾糖阈的高血糖状况,灵敏度和特异性高于血糖、Hb A1c及糖化血清白蛋白。1,5-AG在DM患者体内呈较低水平,其随着血糖控制降至正常水平而逐渐恢复正常,因此,可作为监测DM患者血糖控制情况的指标,评估疗效。1,5-AG水平的变化还与DM血管病变和血脂变化有关,因此可辅助诊断DM并发症。1,5-AG具有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对于筛选、诊断DM,及监测DM患者血糖控制效果具有较好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0.
2型糖尿病1,5—脱水葡萄糖醇监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 ,5 -脱水葡萄醇 (1 ,5 -Anhydroglucitol,1 ,5 -AG) ,是葡萄糖环状结构1位碳脱氧的多元醇 ,又称1 -脱氧葡萄糖(1 -deoxyglucose)。近年随着1,5 -AG测定方法的完善 ,作为糖尿病诊断和监测的价值已受到临床的重视。作者测定了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 ,果糖胺 (FMN) ,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1 ,5 -AG的含量 ,评价1 ,5 -AG在2型糖尿病治疗过程中的监测价值。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1)糖尿病组本院住院和门诊的2型糖尿病136例 ,年龄31~82岁 ;病程2个月~18年 ;男63例 ,女73例。糖尿病诊断标准参照WHO标准 (1999年 )。糖尿病血糖控制治疗方案…  相似文献   

11.
目的对酶法检测1,5无水山梨醇(1,5-AG)的分析性能进行评价,并探讨其在糖尿病(DM)合并心肌梗死(AMI)中的作用。方法选取单纯DM患者70例(单纯DM组)、AMI患者56例(非DM组)、DM合并AMI患者78例(DM合并AMI组)、表观健康者120名。对酶法检测1,5-AG的性能(正确度、精密度、检测下限、线性范围、参考区间)进行验证。同时检测204例患者的1,5-AG、天门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γ-谷氨酰基转移酶(GGT)、碱性磷酸酶(ALP)、尿素氮(BUN)、肌酐(Cr)、尿酸(UA)、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血糖(Glu)、糖化白蛋白(GA)、糖化血红蛋白(HbA1c)及β-羟丁酸(β-HB)。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评价1,5-AG与Glu、GA、HbA1c的相关性。结果酶法检测1,5-AG定值校准品的相对偏移为4.05%,低于厂商声明的偏移(10.0%)。批内变异系数(CV)为0.60%~3.43%、批间CV为1.02%~3.14%,均符合厂商声明的要求(5%)。重复检测20次1,5-AG水平接近厂家声明的检测限(0.25μmol/L)的样本(0.28μmol/L),20次均检出。线性范围为24.5~147.5μmol/L。120名表观健康者的血清1,5-AG检测结果有115名落在厂商声明的参考区间(85.29μmol/L)内,参考区间验证通过。1,5-AG与Glu、GA、HbA1c均呈负相关(r值分别为-0.342、-0.591、-0.685,P0.001)。DM组1,5-AG、ALT、AST、Glu、GA、HbA1c、β-HB及HDL-C水平与非DM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01)。DM合并AMI组1,5-AG、GA、HbA1c、AST、ALT与单纯DM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01)。结论 1,5-AG对DM的诊断具有较大价值,或可作为DM的诊断指标及患者血糖短期波动的监测指标。  相似文献   

12.
陈静 《中国误诊学杂志》2008,8(31):7616-7616
目的: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1c)检测对糖尿病筛选、诊断、血糖控制及疗效考核的临床意义。方法:2型糖尿病组和健康对照组均分别检测HbA1c及空腹血糖水平,对比分析HbA1c与空腹血糖水平、HbA1c与糖尿病并发症发生率的关系。结果:2型糖尿病组空腹血糖及HbA1c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两者差异有显著性(P〈0.01);随HbA1c水平升高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率随之升高(P〈0.01)。结论:糖化血红蛋白是观察糖尿病病情的一个较稳定指标,与血糖联合检测在临床上对糖尿病筛选、诊断、血糖控制、疗效考核等方面有重要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果糖胺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余霆  黄志刚 《华西医学》2010,(7):1325-1327
目的探讨果糖胺(fructosamine,FMN)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关系。方法 2009年5月-2009年8月,以75例糖尿病患者作为糖尿病组,36例健康志愿者作为正常对照组,进行口服糖耐量试验,检测其空腹血糖及餐后2h血糖水平,并同时检测FMN与HbA1c水平。结果糖尿病组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FMN、HbA1c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FMN与HbA1c、空腹血糖、餐后2h血糖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FMN与空腹血糖的相关系数高于HbA1c与空腹血糖的相关系数,FMN与餐后血糖的相关系数也高于HbA1c与餐后血糖的相关系数。结论果糖胺与HbA1c相比有一定的优势,可作为监测糖尿病患者血糖控制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拉曼光谱与常规检测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1 000例健康人群、300例糖尿病患者和19例新患糖尿病患者。检测并比较所有样本的糖化血红蛋白(HbA1c)、糖化白蛋白(GA)、游离脂肪酸(FFA)、胰岛素(INS)、1,5-脱水葡糖醇(1,5-AG)。采用拉曼光谱进行分析并计算误差率。结果健康组Hb A1c、GA、FFA、INS和1,5-AG的含量与糖尿病组、新患糖尿病组相比均有显著差异(P0.05);新患糖尿病组的GA、FFA和1,5-AG含量与糖尿病组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而Hb A1c和INS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3类样本的拉曼谱峰相似,无法从谱峰上进行区分。PCA-LDA分析可较好地区分3类样本,总体误差率仅为0.3%。结论采用PCA-LDA进一步对所测拉曼光谱进行分析,可有效区分3类样本,为糖尿病的临床分级和治疗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HbA1c)和空腹血糖(FPG)联合测定的临床意义。方法使用DREW-DS5全自动糖化血红蛋白分析仪检测HbA1c,HITACHI 706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FPG,对其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通过对227例门诊患者同时测定HbA1c和FPG,确诊了38例糖尿病患者。其中19例FPG正常,HbA1c异常,经OGTT或餐后2h血糖复查,最后确诊11例为Ⅱ型糖尿病患者;33例FPG和HbA1c均异常的患者,经OGTT或餐后2h血糖复查确诊27例糖尿病患者。38例确诊患者的平均血糖值与HbA1c密切相关,两者之间的关系为:HbA1c增加1%,平均血糖值增加1.33~1.61mmol/L,HbA1c与平均血糖值的最佳符合点在餐后2h,FPG的相关性最差。结论HbA-C对糖尿病的筛选较FPG有更高的敏感性,对糖尿病的诊断和长期血糖水平的监控和观察有重要意义,可作为轻症、Ⅱ型糖尿病的早期诊断指标。  相似文献   

16.
餐后血糖和糖化血红蛋白与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联合检测值与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DR)的关系。方法对210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餐后血糖、HbA1c联合检测并做眼底视网膜检查。结果视网膜病变组餐后血糖及HbA1c结果明显高于糖尿病眼底正常组(P〈0.05)。结论联合检测餐后血糖与HbA1c的结果作为DR的发病重要指标,严格控制餐后血糖和HbA1c浓度,可以降低DR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7.
[目的]讨论餐后血糖、糖化血红蛋白(HbA1c)的联合检测与糖尿病病人视网膜病变(DR)的关系。[方法]对210例2型糖尿病患者进行餐后血糖、HbA1c的联合检测并做眼底视网膜检查。[结果]视网膜病变组餐后血糖及HbA1c结果明显高于糖尿病眼底正常组(P〈0.05)。[结论]联合检测餐后血糖与HbA1c的结果作为DR的发病重要指标,严格控制餐后血糖和HbA1c浓度,可以降低DR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糖化血红蛋白A1c(HbA1c)在糖尿病(DM )诊断方面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对经过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试验诊断为DM的318例空腹血糖、HbA1c结果,比较空腹血糖(FBG )、HbA1c在诊断DM 方面的差异。结果318例患者中,FBG ≥7.0 mmol/L有257例,61例仅仅2h血糖(PG)≥11.1 mmol/l;HbA1c≥6.5%有269例,49例HbA1c<6.5%;如果以FBG≥7.0 mmol/L或HbA1c≥6.5%作为DM诊断标准,则有306(96.2%)可诊断为DM。结论将HbA1c联合FBG可显著提高DM的诊断,减少漏诊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1,5脱水葡萄糖醇(1,5-AG)作为一项新的指标在糖代谢监测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61例糖尿病组和35名正常对照组分别测定空腹血糖(FBS)、果糖胺(GSP)、1,5-AG,比较两组间结果差异有无显著性.同时比较1,5-AG与FBS、1,5-AG与GSP间有无相关性.结果正常对照组1,5-AG[(91.74±29.25)μmol/L)]、FBS[(5.04±0.91) mmol/L]、GSP[(2.08±0.18) mmol/L]结果与糖尿病组1,5-AG[(33.8±23.52) μmol/L]、FBS[(8.71±2.64) mmol/L]、GSP[(2.77±0.89) mmol/L]结果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1,5-AG与FBS、GSP分别呈负相关(r1=-0.41,r2=-0.30,P<0.05).结论由于1,5-AG反映高血糖状态,其值可以判断每天的血糖波动情况,可以反映糖尿病患者近期的血糖控制水平.因此, 1,5-AG可作为一种新的监测糖代谢的指标.  相似文献   

20.
向勤  吴逊  李泉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6,(15):2193-2195
目的研究血糖波动幅度对2型糖尿病周围神经损害及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收集2015年1~10月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DPN)患者86例,采用动态血糖监测仪监测72h血糖水平,根据平均血糖波动(MAGE)水平分层(MAGE=5.0mmol/L)比较正中神经、腓神经传导速度,以及胰岛素生长因子-1(IGF-1),神经生长因子(NGF)、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的水平。并以神经传导速度为因变量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血糖平稳组(MAGE5.0mmol/L)与血糖波动组(MAGE≥5.0mmol/L)相比较,糖化血红蛋白(HbA1c)、果糖胺(FA)、1,5-脱水山梨醇(1,5-AG)相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糖平稳组(MAGE5.0 mmol/L)与血糖波动组(MAGE≥5.0 mmol/L)神经左侧正中神经、右侧正中神经、左侧腓神经、右侧腓神经传导速度相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血糖平稳组(MAGE5.0mmol/L)IGF-1、NGF、IL-6、TNF-α等炎症指标水平分别与血糖波动组(MAGE≥5.0mmol/L)相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以左侧正中神经神经传导速度(LMNcv)作为因变量,以年龄、病程、HbA1c、FA、1,5-AG、MAGE作为自变量,进行前进法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MAGE、HbA1c、病程为影响神经传导速度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血糖波动为DPN的独立危险因素,且导致机体炎性因子过度激活,加重神经损害,临床应予以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