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关于视网膜母细胞瘤的超声诊断,国内报导不多。我们采用A、B超同步扫描法诊断此病收到更好的诊断效果。现将其临床价值评析如下。临床资料我们自1985~1989年4月利用A、B超同步扫描诊断视网膜母细胞瘤22例24眼,男15例16眼,女7例8眼,其中20例20眼经病理证实。年龄51天至5岁。平均年龄14个月。因“猫眼”病史就诊者13例13眼,不明原因  相似文献   

2.
视网膜母细胞瘤(RB)是儿童最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由于其独特的临床表现一般诊断多无困难,但有一些RB由于屈光间质混浊或继发改变等原因掩盖了症状而表现变异,B超检测未予应用或重视,导致延误诊断的情况时有发生。现将我们所遇的先曾误诊后经B超检查确诊的14例RB患者进行分析,就其B超在诊断中的价值及特征进行讨论。1 临床资料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共14例,男11例,女3例。年龄2.5mo~10a,≤1a者2例,1.5~2a者3例,2.5~3a者4例,5a者1例,6a者1例,9a者2例,10a者1例。均为单眼,右眼9例,左眼5例。误诊为眼内炎前房积脓5例,前房积血4例(其中2例…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首发症状为玻璃体混浊的视网膜裂孔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06/2016-06在我院眼科就诊的首发症状为眼前黑影飘动的60例60眼患者,经眼B超、散瞳眼底检查及OCT检查,明确诊断玻璃体混浊原因为视网膜裂孔的病例临床资料.结果:患者60眼均无外伤及其它眼病史.年龄18 ~ 69岁,40岁以上者48眼.患者60眼中,裂孔数目为1~4个,其中12眼(20%)裂孔数目>1个,10眼(17%)发现裂孔位于两处不同位置,裂孔大小为1/6 ~2PD.颞上方裂孔 39眼(65%),颞下方裂孔18眼(30%).圆形裂孔46眼(77%).B超提示:60眼的B超检查均可见不同程度的玻璃体混浊,伴玻璃体后脱离48眼(80%),其中高度近视伴玻璃体后脱离24眼(40%).结论:首发症状为玻璃体混浊的视网膜裂孔中老年人居多.临床中对近期出现眼前黑影的患者应详细进行眼底检查,眼B超与散瞳检查周边眼底可明确诊断.结合OCT检查,将更好地为视网膜裂孔的诊断和治疗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成人共同性外斜视术后双眼视觉的重建及手术特点。方法对123例年龄≥18岁两眼视力相等或相差1~2行的共同性外斜视,术前术后检查视力、眼位、眼底,以同视机检查融合机能,以颜氏立体图检查立体视。结果术后1周113例视觉抑制或异常视网膜对应者中60例恢复正常视网膜对应,16例建立了立体视;术后6周80例视觉抑制或异常视网膜对应者中40例还恢复正常视网膜对应,并且其中14例还重建立了立体视。结论成人共同性外斜视手术不仅达到美容矫正。而且其中一部分还达到功能治愈。成人共同性外斜视在手术设计时要避免过矫。  相似文献   

5.
晶状体外伤20MHz B超观察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分析20MHz B超观察眼外伤晶状体改变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调查分析住院眼外伤患者晶状体外伤手术资料完整者15例(15眼),将术中所见晶状体情况与术前20MHz B超检查结果进行比较,分析20MHz B超的检查价值。结果经手术证实晶体状后囊完整者13例,2例手术中可见后囊破裂;经手术证实晶状体内异物2例,均与20MHz B超术前检查结果相符。手术后视力低于0.01者1眼,0.01~0.1者2眼,0.12~0.3者8眼,0.5或以上4眼,较术前明显提高。结论20 MHz超声对于晶状体外伤诊断有较高的诊断意义,可以运用于外伤性白内障晶状体囊检查,对于晶状体内异物有比较明确的诊断,同时观察晶状体内异物位置和后囊情况有助于设计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6.
视网膜母细胞瘤为婴幼儿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某些病例由于误诊或手术不当,不得不再次手术,本文报告12例2次手术病例,并分析讨论应吸取的经验教训。1964—1991年我院手术治疗并经病理确诊的视网膜母细胞瘤共170例,其中2次手术12例(7.1%),男7例,女5例;年龄平均3.9(2—9)岁。2次手术原因:1次系误诊手术共3例。例1 男9岁左眼瞳孔呈黄白反光伴疼痛。在外院以“眼球内容炎”行眼内容剜出术。术后不久眼内即有肿物生长。左睑裂有30×40×10mm 肿物,外突,溃烂。行左眼眶内容摘除术,病理报告为视网膜母细胞瘤,伴坏死。  相似文献   

7.
目的 分析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的非典型临床表现.以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 对1995~2004年期间,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住院治疗的350例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350例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中表现为白瞳者298例(85.1%),斜视29例(8.3%).非典型临床表现有:眼球震颤1例(0.3%),眼睑肿胀1例(013%),角膜水肿36例(10.3%),前房积血13(3.7%),"前房积脓"16例(4.6%),虹膜红变10例(2.9%),虹膜结节1例(0.3%).晶体混浊3例(0.9%),玻璃体积血1例(0.3%),视网膜脱离9例(2.6%),眼球痨5例(1.4%).结论 视网膜母细胞瘤具有多种临床表现,熟知其非典型临床表现可减少误诊漏诊,利于早期治疗,提高患者预后.  相似文献   

8.
白内障术前B超检查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们对 10 0例住院各种类型白内障术前常规的进行 B超探查。今将术前 B超检查情况与术后情况报告如下 :本组病例均为我院 1999年元月至 11月住院准备作白内障手术患者 ,其中老年性白内障 72例 ,外伤性白内障 9例 ,并发性白内障 6例 ,先天性白内障 3例 ,原因不明 4例。其中男性 5 8例 ,女性 42例 ,双眼 2 4例 ,单眼 76例。年龄 18岁以下3例 ,18~ 40岁 8例 ,40~ 6 0岁 19例 ,6 0岁以上 70例。术前视力 0 .0 1~ 0 .0 5者 7例 ,0 .0 1~光感者 93例。其中光定位正确者 95例 ,光定位不确者 5例。全部患者均由专人检查 ,用美国产 STORZ眼科 …  相似文献   

9.
晚期视网膜母细胞瘤53例的临床挑战(英文)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评价肿瘤的位置、大小、组织学以及复发率。方法:前瞻性研究Larkana的Chandka医学院附属医院眼科的53例组织学诊断为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肿瘤侵及眼球、眼眶、颅内以及其他组织。为研究肿瘤广泛性,检查包括:眼眶X线片,眼球B超,眼眶及头颅CT扫描/MRI,全骨扫描,胸部前后位X线片,腹部B超,腰椎穿刺,全血细胞计数,包括肝肾功能检查的血生化,根据肿瘤的位置、大小、复发及转移选择包括手术、局部放疗、系统化疗的治疗方案。有局部和系统转移的患者,由Larkana的核医学和放疗机构的肿瘤专家进行局部放疗和系统化疗。术后1,3,6,12mo复查随访,随后5a及5a以上,1a复查一次。评估肿瘤的位置、大小、组织类型和复发率。结果:患者53例,年龄8mo~8岁。男25例(47%),女28例(53%)。肿瘤的眼别,左眼25例(47%),右眼19例(36%),双眼9例(17%)。患者的首发症状,斜视3例(6%),假性眼内炎4例(8%),眼眶炎性假瘤6例(11%),转移性包块7例(13%),蕈样生长的包块8例(15%),白瞳征12例(23%),眼眶浸润13例(25%)。行单纯眼球摘除术19例(36%),行眼球摘除及改良型眶内容物剜除术并局部放疗和系统化疗19例(36%),行眼球摘除及完全型眶内容物剜除术并局部放疗和系统化疗15例(28%)。肿瘤的组织类型,含大量染色质的高分化视网膜母细胞瘤25例(47%),高度未分化视网膜母细胞瘤28例(53%)。首次手术后,由于手术切除点以上视神经受累,眼眶浸润和系统转移,发生复发和转移37例(70%)。结论:儿童红眼或白瞳征在确诊之前应怀疑视网膜母细胞瘤,应该及时经眼科专家检查,因为患者在肿瘤初期的早期表现提示会降低肿瘤的扩散、复发和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Li YP  Zhao KX  Ma HZ  Guo X  Zhang W  Chen X  Zhu LN 《中华眼科杂志》2011,47(12):1107-1110
目的 探讨双侧眼球后退综合征(DRS)的临床特征和手术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收集2005年7月至2009年11月我院收治的DRS患者123例,其中双侧DRS 24例(19.5%),回顾性分析双侧DRS的类型、临床表现、手术治疗方法与效果.结果 24例双侧DRS中男14例(58.3%),女10例(41.7%),年龄2~23岁.Ⅰ型16例(66.7%),Ⅱ型1例(4.2%),Ⅲ型7例(29.1%),其中Ⅲ型内斜3例,Ⅲ型外斜4例.伴有内转眼急速上转或下转现象11例,术后8例(73%)明显改善或消失.合并异常头位者15例,术后均消失或明显改善.有眼或全身合并症者7例(29%).水平斜视手术行单眼内或外直肌减弱术13例,双眼手术者11例;术后视远视近水平斜视均≤10△者21例(91%),水平斜视欠矫1例,过矫2例;并且所有患者术前眼球运动受限和眼球后退情况不同程度改善.术前原在位垂直斜视度>10△者7例(64%),均伴内转眼急速上转或下转现象,其中行垂直肌或斜肌手术者4例.结论 双侧DRS男性较常见,水平斜视明显,合并垂直斜视多见,明显的垂直斜视与内转眼急速上转或下转现象有关.双侧DRS的手术治疗成功的关键是术前对是否存在水平直肌和垂直肌异常神经支配因素的评价;术前术中被动牵拉试验比较,判断是否解除了机械性限制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观察视网膜脱离外路手术后继发斜视患者的临床特点和斜视手术方案,探讨影响斜视度的常见相关因素.方法 收集视网膜脱离外路手术后继发斜视并行手术矫正者25例,随访5~41个月.术前对患者进行详细的眼部检查,通过术中探察及术前、术后斜视度和眼球运动等情况来观察患者的临床特点,并探讨视网膜脱离手术次数、术后矫正视力及直肌悬吊后徙术对斜视度的影响.结果 斜视术前所有患者均有眼球运动受限,复视者8例,术中发现受累眼外肌均有瘢痕粘连.手术方式单纯行眼外肌减弱术者7例,直肌减弱联合加强术者18例,其中共10例行悬吊后徙术.术后1周及末次随访时正位眼者分别为21例和15例,欠矫者分别为4例和9例,眼球运动明显受限者分别为5例和7例,复视者分别为2例和1例.视网膜脱离手术次数多于1次较1次者术中可见更严重的瘢痕粘连,且术前及术后1周斜视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1、0.00).视网膜脱离术后视力<0.5与≥0.5者术后随访期末斜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直肌悬吊后徙术使用与否对术后l周及末次随访时斜视度均无影响(P=0.26、0.63).结论 视网膜脱离手术后斜视患者的主要临床特点为眼球运动受限、复视和眼外肌瘢痕粘连.视网膜脱离手术次数、术后矫正视力可影响患者斜视度,悬吊后徙术为安全有效的斜视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12.
眼B超诊断早期视网膜裂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利用眼B超技术早期发现视网膜裂孔的临床价值.方法 收集2008年9月至2009年5月期间采用全方位纵向扫描B超探查首诊发现的可疑视网膜干性裂孔68只眼,经三面镜散瞳眼底检查进一步明确诊断.分析B超判断早期视网膜裂孔的正确性,及其图像特征.确诊为裂孔者行激光封孔术,术后一月随访裂孔封闭情况.结果 B超可疑视网膜裂孔 68只眼中,经眼底检查确诊视网膜裂孔44只眼,阳性率66%.其中有突发性视糊、闪光主诉者24只眼(55%),近视屈光度≥-6D者14只眼(32%).裂孔均为马蹄形,大多位于赤道部之前(63只眼,占93%),颞上象限多见(23只眼,占50%).B超表现为周边部球壁前中粗短弧形或短带状回声,带宽类似视网膜厚度或略粗,游离端多见玻璃体后脱离的细带状回声与之牵引.非裂孔24只眼(35%),病变处可见积血机化、变性区或玻璃体混浊黏连.所有裂孔均即刻行激光封孔术,2例因裂孔过于周边和视网膜下积液转行巩膜冷冻外加压手术.术后一月复查,所有术眼裂孔封闭良好,视网膜平伏.结论 全方位纵向扫描眼B超探查,有助于早期发现周边部视网膜裂孔,对其及时激光治疗和预防孔源性视网膜脱离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3.
一、临床资料1.A组 :本组 8例 ,其中男 4例 ,女 4例 ,年龄最小 3岁 ,最大 47岁。病史 2~ 41年。斜视度 30°者 1例 ;35°者 3例 ;40°者 2例 ;45°者 1例 ;5 5°伴右上斜视 5°者 1例 ,均为共转性内斜视。除 1例患者单眼弱视外 ,其余患者双眼视力均相等。B组 :随机抽调 8例斜视度数在 30°以上的共转性内斜视病历 ,行回顾性总结。其中男 6例 ,女 2例 ,年龄最小 5岁 ,最大 2 2岁。病史 5~ 17年 ,斜视度 35°者 1例 ;45°者 5例 ;5 0°以上 2例。除 1例 2 2岁男性患者单眼弱视外 ,其余患者双眼视力相等。2 .手术方法 :(1) A组 :距角膜缘 5…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激光意外损伤视网膜对视力和黄斑的影响。方法:回顾性非对照性病例研究。回顾分析解放军第四七四医院眼科自2014-01/2015-06视网膜激光损伤患者11例11眼。患者初诊时行视力、最佳矫正视力( 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 BCVA)、黄斑OCT检查,必要时行眼底荧光血管造影、视野、多焦ERG等检查。根据病情采用对症支持治疗和玻璃体手术等。初诊后1、3、6 mo复查行视力、BCVA和黄斑OCT等检查。结果:本组病例中,18岁以下者8例(73%)均为男性,均因玩耍激光笔致黄斑损伤;18岁以上者3例(27%),因工作原因致激光损伤。激光损伤眼 BCVA≤0.3者10眼(91%);BCVA≥0.3者1眼(9%)。黄斑裂孔者10眼(91%),均为全层黄斑裂孔,直径224~519μm。黄斑区RPE损伤伴IS/OS损伤1眼(9%)。黄斑裂孔伴周边牵拉或囊样水肿者6眼(55%),行闭合式玻璃体手术治疗;而黄斑裂孔稳定者4眼(36%)和RPE损伤者1眼(9%)给予保守治疗;6眼黄斑裂孔手术者,裂孔闭合1眼(17%),手术后复诊时黄斑裂孔周边视网膜囊样水肿消退,裂孔稳定5眼(83%)。4眼黄斑裂孔观察者和1眼RPE损伤观察者随访期内稳定。但所有患者经积极治疗后视力均无明显改善。结论:激光意外损伤视网膜后患者视力明显下降,主要损伤黄斑区,且治疗后视力无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1~3岁幼儿斜视矫正手术的斜视类型、手术设计、手术的近期及远期的疗效.方法 回顾分析109例1~3岁幼儿斜视矫正手术.结果 109例中女50例,男59例,其中内斜视40例(36.7%),外斜视29例(26.6%),上斜肌麻痹30例(27.5%),A-V综合症10例(9.1%).发病年龄出生至2岁,术后随访6月至4年,观察术后眼位,术后和远期正位率分别为内斜视90%、82.5%,外斜视86.2%、72.4%,上斜肌麻痹96.6%、83.3%,A-V综合征80%、70%.结论 1~3岁幼儿的斜视以内斜视居多,其次为上斜肌麻痹,早期手术只要术前设计合理,术后可以取得很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6.
微小度数外斜视发病成因的说法甚多 ,其中以辐辏功能松弛及融合力低下学说最为可信[1] 。由于融合力有一定限度 ,如果隐斜大 ,融合力不足 ,病人常主诉阅读不能持久 ,视物不清、复视、眼痛 ,伴恶心、呕吐及头痛 ,严重影响病人工作学习及生活。临床上有时按屈光不正、青光眼或神经衰弱进行一系列检查、配戴眼镜 ,但症状仍未解除。今将我们 16例微小度数外斜视手术治疗的点滴体会报告如下。一般情况 :16例中男 6例 ,女 10例。 2 0~ 30岁者 10例 ,31~ 40岁者 6例。视力及屈光状态 :16例经屈光检查 ,矫正视力均在 1 0以上。患者主诉有许多症状 …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先天性上斜肌麻痹的早期手术治疗年龄。方法:回顾性总结我科7mo~7岁21例先天性上斜肌麻痹患者接受下斜肌部分切除术的手术效果。结果:本组7mo~7岁21例患儿垂直斜视及伴水平斜视和V型斜视术后均获矫正,20例代偿头位完全改善,1例部分改善,术后1wk内头位完全矫正率2岁以下为91%(10/11),2岁以上40%(4/10)。21例Bielschowsky歪头试验全部阴性,无1例并发症发生。结论:先天性上斜肌麻痹一经确诊,应及时手术。1岁内患儿有代偿头位,垂直斜视,且Bielschowsky歪头试验阳性,全身状况良好者,可即行手术矫正。  相似文献   

18.
48例视网膜血管瘤的临床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Peng X  Wang G  Zhang F  Meng S  Lu N 《中华眼科杂志》2002,38(9):550-552
目的了解视网膜血管瘤的临床特征.方法对48例视网膜血管瘤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48例患者中,男女比例相同,青壮年患病较多.其中双眼患病13例(27%),多发性血管瘤22只眼(36%),von Hippel Lindou(VHL)病患者17例(35%),单发性视网膜血管瘤均位于视网膜颞侧.有症状的血管瘤直径均≥1个视盘直径.患者就诊原因依次为视力下降41只眼(77%),眼前黑影飘动8只眼(15%),视物变形4只眼(8%).患病≤1个月就诊者,平均视力为0.5;≥6个月就诊者,>90%的患者视力≤0.05.结论视网膜血管瘤是一种易累及双眼并主要危害青壮年视力的少见眼底病.  相似文献   

19.
宋念艺  陈绪涛  张娴 《眼科新进展》2012,32(10):988-989
目的 比较B超、CT及MRI检查在视网膜母细胞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2010年4月至2011年10月在我院进行检查治疗的视网膜母细胞瘤患者130例(195眼),采用B超检查者71例(99眼)、CT检查者42例(70眼)、MRI检查者17例(26眼),记录各组的图像特点以判断肿瘤分期,并将各组的检查结果与病理学诊断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行B超、CT及MRI检查患者中,分别有82眼(82.8%)、35眼(50.0%)、11眼(42.3%)显示有钙化斑,13眼(13.1%)、21眼(30.0%)、3眼(11.5%)显示视神经增粗,3眼(3.0%)、6眼(8.6%)、8眼(30.8%)提示肿瘤向眶内蔓延,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行B超、CT及MRI检查患者中,分别有83眼、53眼、15眼显示为I期,13眼、11眼、3眼为Ⅱ期,3眼、6眼、8眼为Ⅲ期,与病理学检查分期改变相符合分别为25眼(25.3%)、27眼(38.6%)、4眼(15.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B超、CT及MRI检查在视网膜母细胞瘤诊断中各有其优势之处,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注重联合检查,以提高诊断的正确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先天性双上转肌麻痹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原则。方法根据患儿不同斜视程度设计不同的手术方案,一次或多次完成手术,同时观察术前术后的斜视及双眼视觉。结果16例病人中,仅1例为单纯垂直斜视,伴外斜者10例,伴内斜者5例。所有病例术前检查均无双眼视功能及立体视觉。所有病例均采用手术治疗,其中一次手术后完全治愈者5例;一次手术后基本治愈者6例。二次手术者5例,二次手术后完全治愈者2例;二次手术后基本治愈者3例。术后随防1个月至1年,仅有2例有双眼视功能。结论先天性双上转肌麻痹以单眼上直肌、下斜肌同时麻痹为临床特点,垂直斜视度较大,常伴有水平斜视,手术本身第一次到位成功率较低,可能需二次或多次手术方能达到预期目的。所以,全面的术前检查,细致的手术设计是手术成败的关键。双上转肌麻痹病人多无双眼视功能,手术主要目的为美容效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