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04年版)33种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不良事件文献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了解国家基本药物目录(2004年版)33种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不良事件(ADR/AE)的基本情况和文献研究趋势,为中药注射剂研发、合理使用与安全警戒,以及风险管理工作提供参考依据。方法电子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1978.1~2009.4)、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1979.1~2009.4)、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1989.1~2009.4)、中国中医药数据库(1984.1~2009.4)。同时检索卫生部及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SFDA)网站,收集《药品不良反应信息通报》第1~22期中药注射剂ADR/AE相关信息。描述性分析我国中药注射剂ADR研究文献的发表时间、期刊和文献类型及出现ADR的中药注射剂和相应管理措施。结果①上述4个数据库共检出5405篇文献,剔除重复文献2160篇后,再按纳入与排除标准筛查文题、摘要和全文,最终纳入1010篇。②自1991年起,中药注射剂ADR年文献发表总量和年文献累积量均明显递增。③纳入的1010篇文献分布在297种期刊,其中55种药学类期刊共发表399篇(占文献总量的39.50%),64种中医、药类期刊共发表197篇(占19.50%),《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2008年版)》医药卫生类收录的22种期刊共发表129篇(占12.77%)。④该1010篇文献分属8种类型,包括348篇个案报告(34.46%),254篇系列病例(25.15%),119篇综述(11.78%),116篇RCT(11.49%),78篇横断面研究(7.72%),61篇ADR文献分析(6.04%),28篇非随机对照试验(2.77%)。⑤《药物不良反应杂志》《、医药导报》和《中国药业》ADR文献发表量居297种期刊前三位(分别占5.84%、3.76%和2.67%)。⑥双黄连、清开灵和鱼腥草ADR报道最多,均超过200篇文献,占总文献的41.95%,国家卫生部和SFDA分别对其ADR进行管制。⑦双黄连、刺五加、鱼腥草和茵栀黄4种中药注射剂分别被撤市或叫停,其ADR文献发表量与监管作用相辅相成。结论①中药注射剂ADR研究呈增长态势,但总的数量少、发表分散、质量不高;②迫切需要研究制定中药注射剂ADR的分级和风险评价标准;③应有组织地推动中药注射剂安全性再评价和合理用药的宣传普及。 相似文献
2.
提高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不良事件文献报告质量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中药注射剂(CMI)的不良反应(ADR)/不良事件(AE)屡有发生,临床报告本身的质量直接影响读者对ADR/AE的充分了解。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JN,1994~2009)和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VIP,1989~2009),获取有关鱼腥草注射剂的ADR/AE报告,用自行设计的中药注射剂ADR/AE报告质量评价表进行质量评价。结果经文献检索共获得与鱼腥草注射液相关的210篇ADR/AE文献,其中ADR/AE病例报告175篇,来自ADR监测中心的报告7篇,医疗单位的综合报告28篇。评价结果发现:针对ADR/AE病例基本项目的报告很不全面,有很多与ADR/AE发生相关的关键数据缺失。结论应尽快建立中药注射剂ADR/AE报告规范;建立ADR/AE的汇报注册制度,为每一例严重中药注射剂ADR/AE独立编号注册,做到有案可查。同时,国家药监部门及期刊杂志应大力宣传ADR/AE发表规范,促进其充分使用,这样才能真正提高ADR/AE文献的质量,避免临床ADR/AE格式不规范、关键信息数据缺失等突出问题。 相似文献
3.
中药不良反应/不良事件报告规范建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药物不良反应(adversedrugreaction,ADR)报告与随机对照试验和系统评价一样,都是药物临床使用效果和安全性的证据,对全面评估药物安全性具有特别意义,可以弥补RCT在观察安全l生方面的局限性。 相似文献
4.
浅析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4
阐述常见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种类、表现和原因,提出应加强管理、采取的护理措施及建议,以便在今后护理工作中引起足够的重视,尽量避免和减少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用药安全性和临床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随着对中药新剂型研究的飞速发展,中药针剂不断涌现,这类制剂以其疗效快捷、副反应小的优势越来越广泛地被应用于临床,尤其是在心脑血管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和肿瘤的治疗应用中备受青睐。随着临床应用日益广泛,中药针剂不良反应(ADR)的报道日益增多,其安全性也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其中主要为变态反应。变态反应是外源性抗原物质与体内抗体间所发生的一种非正常的免疫反应。中草药中可以诱发变态反应的物质很多,如蛋白质、多肽、多糖等大分子物质。因此,我们要熟悉中药注射剂的药物成分性质、稳定性等,减少临床使用中的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6.
7.
论中药注射剂的不良反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各种中药注射剂现已广泛用于临床,弥补了临床用药的不足,但涉及其不良反应的报道也日益增多,甚至有人提出要在l临床禁止使用中药注射剂,因此有必要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对我院2011年度临床使用中药注射剂发生的不良反应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和研究讨论。结果全年共发生不良反应134例,占0.0182%;均得到及时有效处理,无死亡和致残致畸病例。中药注射剂临床使用广泛,但存在部分不良反应,原因复杂;应提高药品质量、加强日常监管、临床合理用药、制定防范措施、科学合理处置,以降低不良反应率。 相似文献
9.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成因的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中药注射剂临床出现不良反应的成因。方法:将30例符合研究标准的急性期脑梗死患者随机均分为辨证用药和非辨证用药两组。辨证用药组兼热象者10例,给予葛根素注射液治疗;无热象者5例,给予刺五加注射液治疗。非辨证用药组兼热象者9例,给予刺五加注射液治疗;无热象者6例,给予葛根素注射液治疗,疗程均为2周。治疗前后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DS),观察中医证候学变化,并综合评价药物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NDS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辨证用药组由(12.53±2.36)分降至(4.53±1.06)分;非辨证用药组由(12.33±2.35)分降至(5.00±1.46)分(P均<0.05),但治疗后两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辨证用药组在神经功能好转的同时中医证候一并好转;非辨证用药组虽然神经功能好转,但却出现了神经系统以外的不适,个别患者还出现了新的症状。结论:中药注射剂临床出现的不良反应除了药物本身的质量问题外,不辨证用药很可能也是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0.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临床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通过分析常见中药注射剂在临床应用中发生药物不良反应的种类、表现和原因,提出应加强监测管理力度,采取积极而有效的预防措施,以减少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的发生,提高患者用药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1.
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及临床合理用药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李廷谦 《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10,10(2):111-115
我国中药注射剂(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jection,CMI)的不良反应涉及国家批准的109个品种。主要不良反应(ADR)包括全身过敏反应、过敏性休克、急性血管内溶血、肝肾功能损害、皮肤损害、心功能损害、呼吸系统损害、胃肠道反应等。引起药物ADR的因素包括:医务工作者对CMIADR重视度不够、中药注射液成分复杂、过敏反应物质不确定、患者特殊体质,尤以儿童和老年人不合理用药现象较重。因此,应从合理选择药物适应症、把握用药方法、避免加大药物浓度、不能随意增加用药剂量和改变用药途径、选择合适的溶媒等方面加强CMI的临床合理使用,减少ADR发生。 相似文献
12.
13.
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文献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双黄连注射剂不良反应(ADR)在不同年龄、系统和严重程度的分布、构成及影响因素,为双黄连注射剂临床合理应用和上市后再评价提供参考。方法计算机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1979.1~2009.9)、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1989.1~2009.9)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1978.1~2009.9),按纳入与排除标准选择文献、提取资料,并按不同类别(年龄、过敏史、涉及系统、联合用药等)计算出双黄连注射剂ADR总数、构成比,根据临床研究中可获得的用药人数与ADR病例数估算ADR发生率。结果①共纳入452篇文献,合计2799例ADR病例,近20年发表文献以病例报告为主(84.51%),根据69篇文献报告的31165例用药人数和1013例ADR数,计算出ADR总发生率为3.25%。②ADR病例中男女比例为1.13?1,18岁以下未成年人占32.71%。③ADR病例药物过敏史以青霉素最多(占13.38%),其次为磺胺、头孢菌素、喹诺酮类等。④ADR病例原患疾病中呼吸系统占91.75%,其次为消化系统(5.17%)、泌尿系统(1.11%)等。⑤药物联用以青霉素最多,发生ADR的风险是单用的3.14倍[95%CI(2.58,3.81)]。⑥ADR涉及全身多个系统和器官,构成比由高到低依次为皮肤、消化系统、全身反应、呼吸系统、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局部反应、泌尿系统、血液系统及其它。⑦按WHO药物ADR严重程度分级,Ⅰ、Ⅱ、Ⅲ、Ⅳ级分别占6.36%、5.48%、45.62%、2.12%;52.42%的ADR病例未描述具体临床表现与转归。⑧12例死亡病例除1例因疼痛诱发心肌梗死致死外,其余均因过敏性休克致死,2例曾合并用药,ADR出现最快者1分钟内。⑨双黄连粉针剂ADR发生率(2.25%)低于注射液(4.14%),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双黄连注射剂ADR临床表现以皮肤过敏和消化道反应为主,联合用药会增加ADR风险,粉针剂比注射液安全性高。建议加强对双黄连注射剂从生产到临床应用过程的监管与监测,严格规范ADR报告,分级风险评估与管理ADR。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全面了解刺五加注射液不良反应(adverse drug reactions,ADR)发生情况及其相关因素。方法检索中国知网(CNKI)关于刺五加注射液的临床研究及不良反应报告。提取纳入文献中ADR病例原患疾病,刺五加注射液用药剂量、溶媒及配伍用药情况,ADR病例的性别、年龄及有无过敏史情况,ADR出现时间、类型、处理及转归等。结果800篇临床研究中有97篇(12.1%)共报道285例ADR病例;144篇ADR报告共包括236例ADR病例。ADR病例中女性高于男性,主要集中于40~69岁年龄段;不良反应报告的ADR主要集中于过敏性休克,临床研究的ADR主要集中于注射局部疼痛;72.3%的ADR病例严重程度为Ⅲ~Ⅳ级,4例死亡;ADR病例原患疾病最主要为冠心病和脑梗死;27例(11.4%)ADR病例有过敏史;刺五加注射液ADR病例所用溶媒主要为5%葡萄糖液、生理盐水和10%葡萄糖液,共36例ADR病例为刺五加注射液和其他药物配伍使用;刺五加注射液常用剂量为20~60ml;首次用药者ADR病例占总ADR的83.0%。结论①刺五加注射液的ADR报告和临床研究均存在ADR/AE(不良事件)概念模糊,关键信息不完整,缺乏总处方量/用药人数,及不能计算发生率的缺陷,报告质量尚待提高。②刺五加注射液的基础研究有待深入,特别是剂量探索研究,以支持临床应用。③刺五加作为ADR报告最多的中药注射剂品种之一,统一规划下的高质量ADR监测、规范报告和及时析因、指导改进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我院2007年药品不良反应(ADR)的发生特点及一般规律.方法 对我院2007年收集的73例ADR报告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年龄60~79岁人群发生ADR为38例(占52.05%);口服给药59例(占80.82%);严重不良反应为56例(占76.71%);中药制剂引发的ADR53例(占72.60%),抗感染药物11例(占15.07%);ADR累及的泌尿系统损害最多见(56例,占76.71%),其次为呼吸系统(5例).结论 临床应重视ADR的报告和监测工作,以减少或避免ADK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小金丸中成药制剂临床不良反应特点及原因。方法:检索CNKI、万方数据,采集小金丸中成药制剂临床研究及不良反应病例报道,分别分析其不良反应发生率、表现特点,并通过关键词共现网络分析其成因。结果:纳入单独应用小金丸并报道了不良反应的临床研究文献14篇,小金丸不良反应病例报道21篇,小金丸中成药制剂不良反应发生率0.73%,以皮肤损害和胃肠道症状为主要表现,且多发生于用药1周以内;毒性药材及动物源性药材的应用,临床超适应症使用,药品说明书安全性警示不充分是其不良反应的主要因素。结论:小金丸不良反应多发生于用药早期,遵循药品说明及辨证施治合理应用、药品必要警示是减少其不良反应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8.
A. B. Petersen S. E. Andersen M. Christensen H. L. Larsen 《Clinical toxicology (Philadelphia, Pa.)》2014,52(1):39-43
Context. In 2012, Danish psychiatrist raised concerns regarding the use of high-dose olanzapine in the treatment of patients. The present study was part of an audit carried out by the Mental Health Services of the Capitol Region of Denmark regarding this topic. Objective. To assess the potential risks associated with high-dose olanzapine treatment (> 40 mg daily) in inpatient psychiatric units. Methods. The study was an observational case series based on review of patient charts. The main inclusion criterion was treatment with at least one daily dose > 40 mg olanzapine during the index admission in the period between 1st of January and 15th of March 2012. Six additional criteria were applied in order to target the subgroup of patients most likely to have experienced an adverse event due to treatment with olanzapine. The physician order entry system and the central patient register containing patient specific information about diagnoses and treatments were used for identification of study population. Results. The 91 patients included in the study received maximum daily doses of olanzapine ranging from 45 to 160 mg and in 25% of patients, the total antipsychotic load exceeded 2000 mg of chlorpromazine equivalents. Extrapyramidal symptoms and sedation were the most frequent adverse events with frequencies of 27% and 25%, respectively. Furthermore, other well-known adverse events such as weight gain (14%), hypotension (2%), neuroleptic malignant syndrome (2%) and corrected QT-interval (QTc) prolongation (1%) were also observed in some patients. Five patients died and in two of these cases, olanzapine was concluded to be a possible contributing cause of death. Conclusion. Increased frequency of extrapyramidal symptoms and sedation as well as severe toxicity was observed in patients treated with up to 160 mg olanzapine per day. In order to prevent harmful outcomes, the clinicians should be ready to act appropriately if toxic effects of olanzapine occur. Treatment cessation should be immediate if serious adverse events such as neuroleptic malignant syndrome arise.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