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袁志敏  宋大捷 《医学综述》1997,3(11):509-511
<正>猝死,尤其是心脏猝死(SCD)乃是临床最危重的急症之一。由于其发病急骤,常常出人意料,且以突发心跳、呼吸停止,意识丧失及大动脉搏动消失为主要特征,因而致死率极高。晚近认为,凡发病后1小时内死亡者均可归属于SCD,且发病距死亡时间越短,则SCD可能性越大。现已证实,发生SCD的直接板机作用主要为室颤,而心脏原发病、心功不全、  相似文献   

2.
心跳骤停是临床常见的最危险情况之一。在救治过程中胸外按压是常用而有效的急救方法。随着研究的深入,目前对此项理论和技术又有了新的认识。  相似文献   

3.
心肺复苏136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影响心肺复苏成功的因素,总结经验,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方法 对136例心肺复苏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厨陛分析。结果 院内外两组复苏成功率有显著性差异;心跳呼吸停止的时间直接影响复苏成功率;球囊面罩通气组和气管插管组复苏成功率无显著性差异;2005年心肺复苏指南指导下复苏成功率较2000年指南指导下显著提高。结论 复苏开始时间越早,复苏成功率越高;在早期复苏中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通气方式;应用2005年心肺复苏指南可提高复苏成功率,值得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医务人员心肺复苏操作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调查医务人员单人心肺复苏行人工胸外心脏按压的实际操作状况,分析对心脏按压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 随机抽取北京地区6家三甲医院的医务人员422人,采用自行设计的心肺复苏调查表记录操作人员的一般情况,使用菲利普公司提供的QCPR3535型多功能除颤监护仪及ANNIER 复苏模拟人,对每个操作者2 min内按压频率、按压幅度、按压间释放压力3项指标的数据进行记录.应用Logistic回归分析探讨影响操作合格的相关因素.结果 本组人工胸外心脏按压3项指标均达标的总合格率为32.0%(135/422);按压频率、按压幅度和按压间释放压力的合格率分别为59.0%(249/422)、53.6%(226/422)和76.1%(321/422);每年参加过培训、按压动作培训和参加过急诊工作是人工胸外心脏按压操作合格的相关因素.结论单人胸外心脏按压的合格率较低;规范化培训、长期培训和定期培训反馈对提高心肺复苏操作水平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开胸心脏按压用于急诊抢救的心肺脑复苏的临床效果。方法记录6例经过胸外心脏按压无效或者效果不佳的病例在进行开胸心脏按压后心肺脑复苏的情况。结果开胸心脏按压成功率(5/6)高于胸外心脏按压,转入监护室率(5/6)明显提高,1例至今存活。结论较于胸外心脏按压,开胸心脏按压能使心脏有效复跳。提高心肺脑复苏成功率及患者转监护室率。准确判断开胸指征,争取尽早进行开胸心脏按压是提高心肺脑复苏成功率及转监护室率的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6.
近年,临床中心脏骤停发生率逐渐升高,对患者生命造成严重威胁。相关统计报道,我国院外死于心脏骤停者达到54.4万例,且生存率极低,仅为1%左右,较美国(3.4%~10%)低[1]。相关指南强调了心肺复苏(CPR)技能的重要性;但在临床考核中显示,目前实践中心的CPR并未满足指南要求[2]。本研究分析CPR实时反馈系统应用于CPR培训中对培训效果的影响,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8.
患者 ,女性 ,4 5岁。右乳癌术后 10 + 年 ,纳差 3+ 天。查体 :极度消瘦 ,生命体征正常 ,神清。右侧颈胸部皮肤及皮下组织放疗后呈板状改变 ,触硬。心肺腹、四肢及神经系统无异常 ,既往史无特殊。诊断 :1右乳癌术后 ;2重度营养不良。因需输入化疗药物及提供静脉高营养做深静脉置管。选择右锁骨下静脉途径 ,置管不顺利 ,在操作过程中 ,病人突然出现呼吸急促 ,呼吸频率2 7次 /分 ,双肺可闻及少许哮鸣音。立即停止操作 ,进行多功能心电监测 :Sp O2 4 5 % ,快速型心律失常 ,室速。查体 :深昏迷 ,大动脉搏动消失 ,无自主呼吸 ,双侧瞳孔 0 .5 cm,…  相似文献   

9.
胸外心脏按压频率对心肺复苏影响的观察及护理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胸外心脏按压的频率对心肺复苏有着极为重要的影响,操作如不正确的把握好按压速度,患将会因心肌缺血缺氧,循环血量不足而死亡,操作如能正确的把握好按压速度,患将有复生的可能。因此培养娴熟的业务技术,把握好胸外心脏按压频率是心肺复苏的关键,也是抢救成功的保证。现将观察及护理操作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心跳呼吸骤停是急诊工作中最常遇见的危重症之一,病死率极高,及时有效的心肺复苏才能拯救患者的生命。心肺复苏包括:胸外心脏按压,心电除颤,气管插管或气囊面罩机械通气,心脏复苏药物应用,心脏起搏等一系列抢救措施。我科于2001.01-2004.12共抢救182例,根据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以了解其常见病因,复苏成功率及影响复苏成功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1.
本文对萨勃1007型心肺复苏机的三例故障进行了分析,并介绍了维修方法,最后提出避免发生同类故障的两点建议.  相似文献   

12.
【】 目的 探讨新型心肺复苏打分简表在新生心肺复苏教学和考核中的应用。方法 按照培养年限不同,分为五年制组和四年制组。五年制组采用常规教学,四年制组常规教学加针对性重点教学,两组考核均采用此打分表。分别比较两组平均分、不及格率、满分率、打分简表中13项操作的错误发生率。结果 四年制组在平均分、满分率方面均高于五年制组(t=3.118,P=0.002;x2=26.798,P=0.000),不及格率低于五年制组(x2=14.159,P=0.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五年制组现场安全评估(x2=44.764,P=0.000)、呼救(x2=8.854,P=0.003)、按压部位(x2=10.236,P=0.001)、按压深度(x2=140.775,P=0.000)、按压中断<10S(x2=7.377,P=0.007)、开放气道(x2=20.209,P=0.000)、两次有效人工呼吸(x2=37.669,P=0.000)、评估(x2=20.898,P=0.000)、人文关怀(x2=45.673,P=0.000)9项错误发生率均高于四年制组;在识别心搏骤停(x2=3.316,P=0.069)、按压频率(x2=0.234,P=0.629)、充分回弹(x2=0.18,P=0.671)、按压点移动(x2=3.614,P=0.057)四项操作错误发生率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新型心肺复苏打分简表客观反映学生操作情况,快速总结操作错误区,反馈指导教学,适用于大批量考核,使用方便,节省教学工作量。  相似文献   

13.
11,12-环氧二十碳三烯酸对心肺复苏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观察 1 1 ,1 2 环氧二十碳三烯酸 (1 1 ,1 2 epoxyeicosatrienoicacid,简称 1 1 ,1 2 EET)对心肺复苏术的影响 ,采用经典窒息法复制大鼠复苏模型 ,心脏停搏 (心功能曲线为直线 )即刻实施心肺复苏术 ,观察复苏成功率、自主循环恢复率、自主循环恢复时间以及左心功能的变化。发现 :用 1 1 ,1 2 EET预处置或心肺复苏术前应用 1 1 ,1 2 EET抢救可以明显提高心肺复苏术的成功率 ,缩短自主循环恢复时间并且改善复苏术后的心功能。结果提示 :1 1 ,1 2 EET可以改善心肺复苏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院前心肺复苏454例成败因素分析及干预策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张明  花海明  龚翔 《中国全科医学》2010,13(12):1322-1323,1326
目的 通过对院前454例心搏骤停患者进行心肺复苏(CPR)成败因素的分析,旨在进一步提高院前心肺复苏的成功率. 方法 对我中心2002年5月-2008年5月心搏骤停454例院前死亡患者的完整资料进行总结分析,以心搏骤停后得到复苏时间早晚分为A、B两组:A组为早期复苏(≤5 min)组,113例;B组为晚期复苏(>5 min)组,341例. 结果 A组113例心肺复苏有效54例,有效率为47.0%,复苏成功23例,成功率为20.3%;B组341例心肺复苏有效29例,有效率为8.5%.A、B组由急救中心接到呼救到达现场平均间期分别为(2.5±0.7)min和(12.6±1.5)min;A组患者由急救专业人员行除颤、气管插管复苏有效率分别为25.7%及35.4%,B组患者除颤、气管插管复苏有效率分别为1.8%及1.2%,以上指标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在社会重点人群中普及急救知识、心肺复苏知识教育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由目击者及早进行心肺复苏,缩短呼叫-到达现场间期,熟练的气管插管、早期电除颤、合理使用心肺复苏药物是进一步提高心肺复苏成功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纳络酮在心肺脑复苏中的作用,作用机理及实用价值.方法将急诊室抢救或院内抢救的心搏骤停患者随机分为二组纳洛酮复苏组与常规复苏组.前者在常规复苏基础上给予纳洛酮2.0mg+NS 20ml静推,且可在间隔半小时后重复使用;常规复苏组则行常规心肺脑复苏.结果纳洛酮组复苏成功率显著高于常规复苏组(其二组的复苏成功率依次为42.9%、14.3%、P<0.05).结论在常规复苏基础上加用纳洛酮能显著提高心肺脑复苏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婴儿巨细胞病毒感染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总结2008-01~2010-01间,收治的123例小婴儿巨细胞病毒感染的临床特征及诊治过程。结果 123例患儿中,肝功能损害84例,肺炎48例,发热45例,听力损害44例,先天畸形28例,应用更昔洛韦及对症治疗后治愈97例。结论婴儿巨细胞病毒感染临床表现多样,以肝炎、肺炎最常见;通过检测血清CMV-IgM或尿CMV-DNA可明确诊断,早期应用更昔洛韦可治愈大多数病例。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总结心肺复苏时及时气管插管的重要性。方法 对1103例心肺复苏患者分别行即时气管插管与送达医院急诊室后气管插管(延时插管),通过观察复苏成功率与成活率,比较即时气管插管与延时插管的疗效。结果 即时气管插管患者复苏成功率为21.86%,存活率为11.18%,延时插管患者复苏成功率为2.28%,存活率0.65%,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应提倡在院前急救中即时紧急气管插管。  相似文献   

18.
心搏骤停患者119例心肺脑复苏效果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我院心搏骤停患者的院内救治经验,以提高心肺脑复苏成功率。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5年5月—2007年5月院内急救的119例心搏骤停患者的临床复苏结果及预后。结果119例心搏骤停患者中,初步复苏成功32例,最终复苏成功7例,心肺复苏成功率为26.1%,心肺脑复苏成功率为5.9%。结论院内较高的初步复苏成功率并不能有相应的最终复苏成功率。后者的成功率与复苏开始时间、能否在第一目击现场打开气道、即刻给予持续有效的胸外按压、患者原发病是否可逆等因素密切相关。打开气道和即刻给予的胸外按压,能满足脑及其他重要脏器最低代谢要求,不仅与心搏骤停患者初步复苏成功率关系密切,而且也是决定高级复苏术后心搏骤停患者能否最终康复出院的决定性环节。除颤只是有条件下的恢复心搏骤停患者心搏的一种重要手段。  相似文献   

19.
近年来,国内外陆续有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患者心肺复苏(cardiopulmonary resuscitation,CPR)后静脉溶栓成功的临床报道,但对于AMI患者在CPR过程中进行静脉溶栓治疗的报道目前国内少见,Bernd等[1]的研究显示,对于正在行CPR或者CPR不成功的AMI患者,进行静脉溶栓治疗是安全的,并且能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我科对1例AMI患者在CPR过程中成功地进行了静脉溶栓治疗,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0.
Thirty cases of acute agranulocytosis, as defined by Schultz, were observed between 1946 and 1964 at the Hôtel-Dieu Hospital, Montreal. In 14 cases agents incriminated were: aminopyrine, phenylbutazone, sulfonamides and chlorpromazine. Aminopyrine alone was responsible for eight cases. In the remaining 16 cases no definite etiology was established. Clinical manifestations included fever, prostration, angina and multiple pharyngeal ulcerations; these were associated with severe leukopenia and agranulocytosis. The bone marrow showed hypoplasia, lymphocytosis and maturation arrest. Localized and pulmonary infections, pseudomembranous enterocolitis and septicemia were frequent complications in 21 cases and were usually responsible for death, which occurred in 12 cases. Almost all patients who developed septicemia or pseudomembranous enterocolitis died. The pathogenesis is still not clear, but chlorpromazine and its analogues may act as a metabolic inhibitor, while the aminopyrine group probably operates through an immune mechanism.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