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以前治疗肝肿瘤(包括原发性肝癌与肝转移癌)的传统方法为手术、经动脉插管化疗栓塞、酒精注射等,射频消融微创治疗是一种局部治疗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2.
付胜伟  李树军 《肿瘤基础与临床》2006,19(3):259-260,F0003
肝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能手术切除的患者应首选外科治疗,但对于明确诊断的患者多已失去了外科治疗的机会。近年来有六种微创技术(射频、微波、激光、冷冻、乙醇消融和化疗栓寨)治疗肝癌比较有效,本文对其发展概况、作用机制、病历选择、临床结果及其优点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目的:比较射频消融(RFA)与手术切除治疗直径3~5 cm肝癌的临床疗效和预后。方法:选取2014年1月至2016年12月我院收治的124例肝癌患者,其中行手术切除者64例(手术组),行RFA治疗60例(射频组),运用倾向性评分匹配,得到组间一般资料均衡的样本,对新样本进行并发症、住院时间和预后的比较。结果:两组患者共42对匹配。两组患者均未出现围手术期死亡病例。手术组术后总并发症的发生率和住院时间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1年、2年和3年的总生存率为92.9%、73.8%和60.2%,射频组1年、2年和3年的总生存率为95.2%、75.9%和55.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31)。手术组1年、2年和3年的无瘤生存率为71.4%、50.0%和34.7%,射频组1年、2年和3年的无瘤生存率为73.8%、50.0%和32.1%,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907)。结论:对于直径3~5 cm肝癌患者而言,RFA与手术切除疗效相当,且RFA创伤更小、并发症少、恢复更快。  相似文献   

4.
原发和继发性肝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以手术切除为主的综合治疗是目前肝癌的首要方法。近年来国内外开展了“多弹头”射频肝癌灭活新技术,使一些不宜手术的患者获得了治疗机会,并取得了一定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射频毁损(RFA)治疗肝癌近年在临床上受到广泛关注,具有安全显效的特点,但治疗范围有限,目前众多学者和研究机构正致力于多方面研究以扩大治疗范围。现综述近年来RFA肝癌技术发展策略,包括增加总能量沉积、改善组织热传导、降低肿瘤的热耐受及减少靶组织的灌注血流4个方面的进展。  相似文献   

6.
肝癌是世界上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之一 ,每年至少有一百万新增患者 ,在我国其死亡率仅次于肺癌和胃癌。除淋巴结以外 ,肝脏也是其他恶性肿瘤最易转移的脏器。手术切除治疗是最好的方法 ,但由于患者的全身和肝功能状况以及肿瘤的大小、数目及部位等原因 ,仅 5 %~ 1 5 %的患者适合于手术。全身和肝动脉灌注化疗效果不甚理想[1,2 ] 。射频消融( radiofrequency ablation,RFA)治疗肝癌是近年发展的一项新技术 ,已初步证明较其他微创的局部治疗手段如经皮注射无水乙醇疗法 ( percutaneousethanol injection therapy,PEIT)和经皮微波凝固疗法…  相似文献   

7.
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只有少数肝癌患者能够获得根治性手术治疗,射频消融是近年来新出现的一项微创技术,创伤小、疗程短、安全可靠,现总结45例超声引导下PRFA治疗肝癌的疗效。  相似文献   

8.
徐栋  钱超文  陈丽羽 《中国肿瘤》2013,22(12):961-965
射频消融治疗已成为肝癌最常用的非手术治疗方法,其创伤小、见效快,可以重复治疗,在临床有很好的应用前景,但射频消融术后较高的复发率仍是临床关注的焦点。肝癌射频消融治疗要进行充分的术前评估,通过三维适形、数字建模及多种疗法的联合应用,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及策略,从而有效降低复发,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经皮B超、经皮CT引导、腹腔镜直视下引导和开腹术中引导4种方法引导射频消融治疗小肝癌的经验。方法537例小肝癌按引导方式的不同分为4组,分别采用上述4种方法之一引导射频治疗。其中经皮B超引导512例,经皮CT引导8例,腹腔镜直视下引导9例,开腹术中引导8例。结果手术所需时间最短为经皮B超引导(55.26±18.57)min,最长为开腹术中引导(213.57±13.48)min。术后平均住院时间最短为经皮B超引导(4.44±2.53)d和经皮CT引导(4.20±1.64)d,最长为开腹术中引导(11.14±4.49)d。术后严重并发症发生率以开腹术中引导最高(25.0%)。4种引导方法的死亡率和完全消融率相近。结论4种引导方法引导射频消融治疗肝癌各有优缺点及其适用情况,其中,经皮B超引导创伤小,恢复快,操作简单,是首选的引导方法。当因各种原因不能使用经皮B超引导时,应根据实际情况选用其他3种引导方法,尽量以最小的创伤取得最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0.
超声引导射频治疗肝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本研究采用物理方法,对肝癌组织加热,从而杀死癌细胞.方法27例接受射频治疗的肝癌患者,在超声引导下对治疗靶目标的大小,范围,刻度及周围胆管、血管情况,进行实时监控.并用监护仪观察生命体征,开放静脉点滴.结果27例病人有治疗前的病理确诊,治疗后活检枪取材病检,组织学检查21例证实为退变或坏死组织,治疗后3~6月超声随访,异常光团不增大15例,消失3例,其余呈不同程度缩小.结论超声引导下射频治疗肝癌是目前非手术治疗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比较射频消融治疗老年和非老年肝癌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比较2004年3月~2007年8月77例老年和非老年肝癌患者射频消融的治疗效果,年龄≥60岁者为老年组(n=31),<60岁者为非老年组(n=46)。结果 老年组与非老年组比较,肿瘤完全清除率87.1%vs 82.6%(P=0.832),1~3年复发率分别为44.4%、59.8%、71.3%vs 56.4%、70.7%、78.1%(P=0.464)。1~3年生存率分别为89.6%、63.8%、35.9%vs 78.9%、46.6%、20.1%(P=0.114)。并发症的发生比率分别为29.0%vs 26.1%(P=0.776)。肿瘤个数、初治时是否复发及治疗后是否再复发是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而年龄、肿瘤直径不是预后的影响因素。结论 对于老年肝癌患者PRFA治疗可以获得与非老年患者相当的长期生存率,而其微创、重复性好的优势更适合老年肝癌患者,尤其是复发癌患者。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皮射频消融(PRFA)与手术切除治疗小肝癌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120例小肝癌患者临床资料,按照不同的治疗方法,分为射频组以及手术组,各60例。射频组患者采取经皮射频消融术治疗,手术组患者实施手术切除治疗,随访3年,最后对比2组患者的生存率、复发率、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1年、2年、3年的生存率分别为96.67%、86.67%、63.33%,与对照组的95.00%、83.33%、61.67%差异不明显,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肿瘤直径≤3 cm、肿瘤3~5 cm患者复发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射频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0.00%,明显低于手术组的2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直径≤5 cm的小肝癌PRFA治疗效果确切,近远期疗效与手术切除相近,且并发症发生率较低,可作为小肝癌的首选治疗手段。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人工腹水辅助超声引导射频消融(radiofrequency ablation, RFA)治疗膈顶部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于广西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行人工腹水辅助超声引导RFA治疗膈顶部HCC的22例患者25个病灶的临床资料,参照Seldinger穿刺技术并进行改进,用5-F动脉鞘管置入肝与腹膜之间的膈顶部建立人工腹水,使得膈顶部肿瘤显示清楚或穿刺路径完全暴露。并对人工腹水辅助下射频消融治疗的成功率、安全性进行分析。结果 本组88.0%(22/25)病例成功建立人工腹水,膈顶部病灶位置及范围得以完全显示并显示穿刺路径。所有患者注入的人工腹水均于术后3天内完全自行吸收。本组未发生腹腔内出血、腹膜炎、血胸、气胸等严重的并发症,无手术相关死亡病例。术后一月增强CT/MR随访复查提示所有病灶消融完全,无肿瘤局部残留。结论 建立人工腹水后可使得原位于超声盲区无法进行RFA治疗的膈顶部肿瘤得以清楚显示,拓宽了RFA治疗适应证;人工腹水辅助超声引导射频消融治疗膈顶部HCC安全、简易、可行,有较高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2cm以下周围型肺癌的影像学特征与病理表现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为了探讨2cm以下周围型肺癌的X线、CT表现及其特征,对14例小肺癌患者术前做了胸片、体层片和CT薄层扫描,对影像学特征与病理进行了对照研究。结果显示,在胸片上,小肺癌多表现为小片状,结节状影。CT图像主要表现为血管集中征,颗粒样结节征,空泡征,胸膜凹陷征等,并对误诊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5.
摘 要:[目的] 探讨长径≤3cm的肾透明细胞癌(clear cell renal cell carcinoma,CCRCC)与乏脂肪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ngiomyolipoma,AML)的CT特征,比较两者的影像学异同点,以提高两者鉴别诊断准确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16例CCRCC和18例乏脂肪AML,对其CT形态学特征、CT平扫及增强CT值的差异进行分析。[结果] 两组病灶在长径、形态、早期排泄期CT值及早期排泄期强化幅度上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内囊变坏死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在平扫密度、强化均匀性、假包膜征象、增强后皮髓质交界期CT值、皮髓质交界期强化幅度间的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CCRCC与乏脂肪AML病灶的囊变坏死、平扫密度、强化均匀性、假包膜征象、增强后皮髓质交界期CT值及强化幅度有差异,对两者的鉴别诊断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6.
Purpose: To evaluate whether combined 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TACE) with radiofrequency ablation (RFA) or percutaneous ethanol injection (PEI)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have superior efficacy to trans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 (TACE) alone a retrospective review was conducted. Methods: During January 2009 to March 2013, 108 patients with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underwent TACE or combined therapies (TACERFA or TACEPEI). The long-term survival rates were evaluated in those patients by various statistical analyses. Results: The cumulative survival rates in the combined TACERFA/PEI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superior to those in the TACE alone group. When the comparison among the groups was restricted to patients with two or three tumors fulfilling the Milan criteria, significantly greater prolongation of survival was observed in the combined TACE RFA/PEI group than in the RFA/PEI alone group. Conclusions: In terms of the effect on the survival period, combined TACE RFA/PEI therapy was more effective than TACE monotherapy, and also more effective than PEI or RFA monotherapy in cases with multiple tumors.  相似文献   

17.
18.
经皮椎体成形术联合射频消融术治疗脊柱转移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经皮椎体成形术( PVP)联合射频消融术( RFA)治疗脊柱转移性肿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入组脊柱转移瘤患者61例,均有不同程度的胸背部或腰部疼痛,所有患者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引导下先行RFA,再行PVP。结果6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治疗,并获得6~12个月的随访,其中55例患者在术后当天疼痛均有不同程度缓解。术后各时间点的VAS评分和VRS评价结果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7例患者在末次随访时的MRⅠ提示肿瘤仍然有进展。结论 DSA引导下PVP联合RFA治疗脊柱转移瘤可获得良好的近期疗效,使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直径≤2 cm的胃肠道间质瘤(small-GIST)病变遗传学特征, 探讨GIST发生发展的可能机制。  方法  收集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病理科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71例GIST病例, 进行免疫组化染色和石蜡切片DNA抽提, PCR扩增-直接测序, 分析small-GIST的临床病理学特征, 比较small-GIST和临床显著性(overt)GIST中C-kit基因的突变状态。  结果  small-GIST患者平均年龄62.2岁, 86.7%(13/15)伴有原发器官或邻近器官的恶性上皮性肿瘤。GIST平均直径0.88 cm, 显微镜下观察多数瘤结节位于胃壁浆肌层, 与周围肌组织境界不清, 细胞形态以梭形细胞为主, 除2例为中等细胞密度以外, 其余细胞密度均较低, 肿瘤细胞形态温和, 核较细长, 呈波浪状, 核端空泡易见。间质玻璃样变性明显, 尤以肿瘤中央区显著。瘤结节旁可见增生的Cajal细胞, 形态与瘤结节相似, CD117和CD34免疫组化染色瘤细胞和增生的Cajal细胞均强阳性表达。9例(60%)small-GIST存在C-kit基因突变, 其中exon11突变6例, exon9突变1例, exon 13突变2例small-GIST C-kit基因总体突变率低于overt-GIST, 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  结论  发生在胃的直径小于2 cm的胃肠道间质瘤更多为惰性自限性增生性病变, C-kit基因突变可能是CIST发生的早期事件。   相似文献   

20.
随着影像学检查的进步,原发病灶直径小于3cm的周围型非小细胞肺癌(NSCLC)在临床上越来越常见,其中以腺癌最为常见,文献报道也最多,而对小鳞癌的认识较少。本文回顾性分析直径小于3cm的周围型小肺鳞癌的临床资料,研究其临床特征和淋巴结转移的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