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21 毫秒
1.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对急性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及血清高敏感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影响。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氯吡格雷治疗组、对照组各50例,两组患者均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4d时采用乳胶增强免疫比浊法检测hs-CRP,并行神经功能缺损记分(NIHSS)量表测定。结果:治疗后14d氯吡格雷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14d治疗组hs-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能改善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对急性脑梗死后继发炎症反应有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硫酸氢氯吡格雷联合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随机将13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8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予以依达拉奉,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口服硫酸氢氯吡格雷。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86.76%,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2.0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神经功能缺损和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比较,治疗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和肢体运动功能评分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硫酸氢氯吡格雷联合依达拉奉治疗,能改善急性脑梗死的近期神经功能缺失和日常生活能力,是一种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的药物,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3.
丹红注射液治疗脑梗死对血浆LPA及AP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的疗效及对血浆溶血磷脂酸(LPA)和酸性磷脂(AP)的影响。方法157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87例和对照组70例,2组均给予基础治疗,对照组加用胞磷胆碱和小牛血清去蛋白提取物,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丹红注射液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血浆LPA、AP水平。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3%高于对照组的7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前后血浆LPA、AP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组LPA、AP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治疗2周后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治疗脑梗死疗效确切,可降低血浆LPA和AP水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依达拉奉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的应用价值。方法将78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不同治疗方式随机分为试验组(40例)和对照组(38例)。试验组给予依达拉奉联合氯吡格雷口服,对照组给予氯吡格雷口服,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7.50%高于对照组的68.42%(P〈0.05);试验组神经功能缺损平均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依达拉奉联合氯吡格雷用于临床治疗急性脑梗死疗效显著,能够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氯毗格雷治疗急性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平均分成2组。治疗组停用阿司匹林,给予氯吡格雷75mg每日一次;对照组继续给予阿司匹林150mg每日一次。治疗期间2组均辅以银杏叶制剂、维生素E、血压增高者给予适当调整血压、糖尿病者给予降糖药等治疗。治疗前后对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进行评分,判断疗效,监测氯吡格雷副作用。结果氯吡格雷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积分减少及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指数较治疗前差异有显著性(P〈0.01),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1),未发现氯吡格雷出现出血、血小板、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副作用。结论氯吡格雷对阿司匹林治疗24小时后病情仍加重的进展性卒中的治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联合注射用尤瑞克林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溶血磷脂酸(LPA)表达的影响。方法将9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联合注射用尤瑞克林治疗,连续治疗14d。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NIHSS评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评分、hs-cRP及LPA水平。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0%高于对照组的8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NIHSS和ADL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hs-CRP、LPA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注射用尤瑞克林治疗急性脑梗死,可通过减少患者hs-CRP和LPA的表达而改善病情。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血塞通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2011年1月~2013年1月本院收治的门诊及住院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68例,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2例,所有患者入院后均给予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氯吡格雷75 mg/d顿服,血塞通注射液450 mg/d,14 d为1个疗程。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患者不良反应等。结果对照组患者在治疗后总有效率为71.88%,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1.67%,两组患者总有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血塞通治疗2型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联合亚低温在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中的疗效。方法 74例就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按随机分配原则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35例患者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39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并给予亚低温治疗,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14d后均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疗效评定。结果联合治疗组的总有效率达89.74%,与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43%)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14d后,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改善程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亚低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明显,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得到明显改善,提高患者生存率及生存质量,改善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氯吡格雷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活化功能和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将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氯吡格雷组。两组均予以相同的抗高血压、降颅压、营养脑细胞及对症处理等治疗。对照组和氯吡格雷组分别在此基础上加用阿司匹林肠溶片100mg和氯吡格雷75mg,po,qd,连用6个月。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血小板活化功能和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变化,并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评定和不良反应观察。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血小板活化指标CD62p和CD63水平均明显下降,且氯吡格雷组比对照组下降更明显。氯吡格雷组治疗后癍块大小、厚度和中层内膜厚度(IMT)均明显减小,而对照组治疗前后却无明显变化。两组患者治疗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明显下降,且氯吡格雷组比对照组下降更明显,治疗其间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可抑制血小板活化,减少血小板聚集,从而减轻动脉粥样硬化病变,稳定斑块,改善梗死部位缺血缺氧和缺损神经功能,疗效显著、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了依达拉奉联合氯吡格雷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112例的临床资料,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取依达拉奉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氯吡格雷治疗,比较两组的各项指标。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第60天,治疗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治疗组全血比黏度、血浆比黏度、全血还原比黏度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依迭拉奉和氯毗格雷联合治疗能够显著改善急性脑梗死临床症状和体征,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临床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11.
戴辉  朱广旗 《贵州医药》2012,36(6):489-491
目的 观察醒脑阴阳透刺法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中溶血磷脂酸(LPA)含量的影响.方法 将72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醒脑阴阳透刺组(针刺Ⅰ组)、阳明经组(针刺Ⅱ组)、药物组,采用双波长紫外分光比色法对血清中LPA进行检测,并进行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 三组患者治疗前后比较均能明显减小神经功能缺损程度(P<0.01),两针刺组明显好于药物组(P<0.01),且针刺Ⅰ组明显优于针刺Ⅱ组(P<0.01);治疗前后三组均能降低LPA的含量,差异具有板显著性(P<0.01),针刺Ⅰ组与药物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结论 醒脑阴阳透刺法可以让ACI患者生活质量提升,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患者血清中LPA和LDL含量,从而减少细胞坏死或凋亡,减轻脑血管痉挛和抑制血脑屏障的破坏,从而达到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有机溶剂抽提法对67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急性脑梗死组)动态检测血浆LPA含量,分析其与梗死部位(皮质支和深穿支)的关系,并与40例健康体检者(正常对照组)进行对照。结果急性脑梗死组发病后6h血浆LPA含量[(3.45±0.32)μmol/L]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2.63±0.31)μmol/L,P〈0.01],并在发病后24h达到高峰[(4.05±0.51)μmol/L],14d接近正常,与高峰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皮质支组发病后24h血浆LPA水平[(4.64±0.55)μmol/L]高于深穿支组(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LPA水平与病程、病灶部位有关。LPA在急性脑梗死发生时具有预警作用,对急性脑梗死的防治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急性脑血栓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急性脑血栓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的变化及与血糖、血脂、病变部位的关系。方法采用有机溶剂抽提及分光光度计定量分析法。结果急性脑血栓形成组LPA值高于正常对照组,分别为(4.0±1.7)、(1.0±0.6)μmol/L(P<0.005);合并血糖或血脂增高的急性脑血栓患者高于无血糖及血脂增高者,分别为(4.7±2.0)、(4.6±2.0)、(3.3±0.7)μmol/L(P<0.01)。结论LPA作为血小板活化程度的指示物,可指示脑血栓形成的启动,可对急性脑血栓作出预报,并证实早期血栓形成;LPA值的高低与血糖血脂有密切关系;皮层支血栓LPA值高于深穿支血栓,LPA值升高程度与脑血栓严重程度相关,可用来预测脑血栓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治疗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以期为急性脑梗死提供有效的干预方法。方法2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氯吡格雷组和对照组,氯吡格雷组除给予常规治疗外加氯吡格雷75mg,1次/d,对照组只给予常规治疗。分别在治疗前、治疗第3天和第21天检测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结果氯吡格雷组和对照组治疗后21d较治疗前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组间比较亦有显著性差异(P<0.01)。其中深穿支梗死氯吡格雷组治疗前及治疗后3d有显著性差异(P<0.01),而对照组则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治疗3d后也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氯吡格雷可降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对皮层支梗死及深穿支梗死均有效,而深穿支梗死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5.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溶血磷脂酸检测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溶血磷脂酸的检测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发展的关系及影响因素。方法对43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在不同时间进行LPA、AP检测,同时检测TG、TC及测量血压。研究LPA、AP浓度的增减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发展的关系及高血压、高血脂对LPA、AP检测的影响。结果脑梗死和暂时性脑缺血患者在发病24h、48h、72h之内LPA、AP均高于正常,7d后LPA开始逐渐降低恢复正常,而AP一直高于正常,LPA、AP的升高或降低与高血压、高血脂和头颅CT是否有病灶无明显因果关系。结论LPA、AP在缺血性脑卒中发生时具有预警作用,是一个敏感的反应有无缺血性脑损害指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硝基-L-精氨酸对脑梗死的作用。方法用硝基-L-精氨酸治疗1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治疗组),与10例单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加胞二磷胆碱组(对照组)进行对比,观察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与血浆内皮素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患者其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改善较对照组显著,总有效率为90.0%,总显效率60.0%,疗效优于对照组(分别为80.0%和40.0%,P〈0.05)。患者血浆内皮素含量于硝基-L-精氨酸治疗3d后与对照组相比下降(P〈0.05)。结论硝基-L-精氨酸能抑制血浆内皮素的生成与释放,对脑梗死有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7.
急性脑梗死应激性高血糖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急性脑梗死患者应激性高血糖对病情和预后的影响。方法本文对2003年1月至2006年12月住院急性脑梗死患者150例进行研究,于入院次日晨检测空腹血糖变化及其与病情轻重、预后关系。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易出现应激性高血糖,高血糖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死亡率明显高于非高血糖组,且病情预后差;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存在应激反应,急性脑梗死患者应激性高血糖,可以作为判断急性脑梗死病情、预后评估的指标之一。  相似文献   

18.
缺血性脑血管病急性期血浆溶血磷脂酸水平的变化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急性期血浆溶血磷脂酸(LPA)水平的动态变化,探讨LPA在缺血性脑血管病急性期的意义。方法随机选择缺血性脑血管病住院患者103例,分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脑血栓形成组和腔隙性脑梗死组,测定发病后第1、2、3、7天及健康对照组血浆LPA含量。结果TIA组、脑血栓形成组和腔隙性脑梗死组患者血浆LPA水平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于发病后24h内开始升高,呈时间动态变化过程。结论LPA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对指导临床治疗及预防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9.
通心络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通心络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的疗效、安全性及对血浆D 二聚体含量的影响。方法 :7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 4 2例 ,通心络胶囊 3粒 ,po ,tid ;对照组 37例 ,给予维脑路通氯化钠注射液(含维脑路通 4 0 0mg) 2 5 0mL ,ivdqd。两组均予常规对症治疗 ,15d为 1疗程。分别于治疗前、后测血浆D 二聚体含量和做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 :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 5 4 .76 % ,明显高于对照组 2 1.6 2 % (P <0 .0 1) ;D 二聚体含量两组治疗后比治疗前均明显减少 ,治疗后通心络组较对照组减少 ,差异显著 (P <0 .0 5 )。结论 :通心络胶囊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疗效好 ,可降低血浆D 二聚体水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