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通过对21例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患者的症状、体征、辅助检查、诊断及治疗的综合分析,指出:该复合畸形肺动脉高压出现早、进展快,极易发展成器质性肺动脉高压;临床诊断有一定困难;但结合体格检查、X线胸片、彩色多普勒及心血管造影可明确诊断。一旦确诊,尽量早期手术。  相似文献   

2.
我院1988年至1996年共在体外循环下周期手术治疗VSD合并PDA患者12例。术中应用带气囊导管先堵住PDA的肺动脉端口,然后恢复体外循环流量,闭合PDA及修补VSD,使低流量时间缩短,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 报告14例室间隔缺损合动脉导管未闭的术前诊断和手术治疗。方法 所有病人均在体外循环下一期完成未闭导管和室的修复,8例在深低温停循环下、6例在中低温停循环下缝合动脉导管。结果 全癌症锟右心房修补室缺、手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4.
1987年1月~1997年12月,我院经外科手术治疗室间隔缺损(ventricularseptaldefect,VSD)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atentductusarteriosus,PDA)30例,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全组30例,男13例,女17...  相似文献   

5.
报告25例间隔缺损并发肺动脉高压及17例动脉导管未闭并肺动脉高压的临床特点,主要是杂音变轻、变短,P2亢强,心电图、X线摄像均显示双室大。前者有10例手术,9例治愈,后者全部病例都作了手术,16例治愈,作者认为,室间隔缺损,动脉导管未闭并发肺动脉高压者只要仍有左向右分流,仍可作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6.
7.
继发孔型房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ASD+PDA)是一种并存畸形心脏病,发病率占先天性心脏病的5%~7%〔1〕。本文收集1983~1992年我所经手术确诊13例此种并存畸形的住院患者,均经超声检查,根据本组病例提出超声诊断此种并存畸形的价值。1资料...  相似文献   

8.
本文分析7例室间隔缺损(VSD)合并动脉导管未闭(PDA),提出两者并存的诊断依据。  相似文献   

9.
目的:总结婴幼儿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的外科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婴幼儿的临床特征、手术过程、围术期处理与转归。术前支气管肺炎并发心力衰竭需要气管插管呼吸机辅助呼吸2例,需要鼻塞持续气道正压通气(CPAP)辅助呼吸4例。动脉导管未闭手术方式为结扎34例,从肺动脉腔内缝闭2例(术前漏诊)。结果:无住院死亡病例。ICU停留时间3~20 d,平均5 d。术后住院时间为8~25 d,平均10 d。并发症为灌注肺1例,肺不张6例,气胸3例,肺出血1例。术后3个月复查,发现室间隔缺损残余漏1例。结论:室间隔缺损合并动脉导管未闭临床上易与单纯室间隔缺损相混淆,术前容易漏诊而导致灌注肺,应加强术前诊断及术中探查。术前支气管肺炎并发心力衰竭需要呼吸机支持,不是手术禁忌证,只要加强围术期管理,仍可取得良好疗效。手术均可以正中切口一期完成,并行循环下游离结扎动脉导管操作简单、安全、可靠,明显优于经肺动脉腔内缝合。  相似文献   

10.
11.
作者对190例经手术证实的动脉导管未闭(PDA)病例作了回顾分析。结论是:在PDA的诊断方面,导管检查不应列为常规诊断手段,但有下列情况之一者。则应视为心导管检查(包括选择性心血管造影)的适应证:①PDA伴肺动脉高压;②连续性杂音不典型;③胸骨左缘收缩期杂音伴脉压大及周围血管征;④疑有合并畸形。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不典型动脉导管未闭(PDA)的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表现及诊断价值,方法应用二维,频谱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对34例不典型PDA进行探查并与手术或造影资料对照。结果 所有病例切面超声无不能直接显示PDA的解剖结构图像,频谱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不典型PDA的确诊率为82.4%,疑诊率为8.8%,漏诊率为5.9%,误诊率为2.9%,结论 仔细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探查对不典型PDA仍具有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小儿动脉导管未闭(PDA)外科治疗中的特殊问题及处理方法.方法回顾分析369例PDA的外科治疗情况,339例经左胸入路结扎导管,其中一个月内早产儿6例.16例在体外循环下(CPB)结扎导管.14例在深低温低流量CPB下经肺动脉缝闭导管,结果随访3个月~8年,除6例有气急、心悸外,均恢复正常.结论①不合并肺动脉高压(PH)的单纯PDA,可在学龄前择期手术.②抗心衰治疗无效的早产儿应急诊手术.③特殊类型的PDA应在CPB下手术.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评价小儿动脉导管未闭应用Amplatzer封堵器封堵前后及中期随访中的左右心室功能变化。 方法 对 14例患儿术前 ,术后 2 4h及 3个月进行超声检查。左、右室容积采用单面面积 长度法计算 ;测量二尖瓣、三尖瓣、主动脉及肺动脉血流峰值流速。各组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术后左室舒张末内径及容积、每搏量、射血分数均明显减少 ;右室舒张末内径及容积、每搏量、射血分数均明显增大 (P <0 0 5 )。随访中除左室射血分数维持于正常水平外 ,余上述左室指标均继续减少 ;上述右室指标继续增大 (P <0 0 5 )。结论 动脉导管未闭封堵治疗减轻左室容量负荷 ,中期随访左室功能维持于正常水平 ;右室功能持续改善。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在随访蘑菇伞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PDA)中的作用。 方法 选择经蘑菇伞封堵器治疗后的 PDA患者 2 4例 ,应用超声心动图进行封堵疗效观察及心脏功能变化随访 ,平均随访 10个月。 结果  2 DE:在位封堵器呈“工”字形 ,在主、肺动脉侧应无占位作用。本组未见封堵器占位效应。CDFI:可见中央性分流和 /或边缘性分流。本组有 1例封堵后边缘性残余分流宽度为 3mm ,未予更换封堵器而出现术后溶血 ;1例边缘性残余分流宽度为 2 .5 m m ,术后 2 0个月仍有残余分流 ;1例术后有少量残余分流 ,10天后分流消失。封堵术后 10个月随访肺动脉压、左房室内径均显著下降。 结论 超声心动图对 PDA封堵治疗术后残余分流观察、血流动力学评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初步评价 Am 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的疗效、安全性 ;并探讨超声心动图在封堵治疗随访中的作用。 方法 选择动脉导管未闭 4 5例应用 Amplatzer封堵器经皮静脉导管封堵法治疗。以降主动脉造影及心脏超声测定 PDA最小内径 ,并应用心脏超声评价其疗效及术后心功能的变化。 结果  4 5例手术全部成功 ,4 2例在封堵器到位后 30 min经主动脉造影证实完全堵闭 ;2例术中发现仍有少量分流 (1例术后 1 0 d复查心脏超声证实无残余分流 ,1例 2 0月后超声检查仍有少量残余分流 ) ;1例术后有较多残余分流 ,术后 4 h发生溶血 ,随后行外科手术治疗。X线造影、2 DE及 CDEI所测得 PDA的最小内径分别为 5 .5± 2 .0 ,6 .9± 2 .0及 5 .8± 3.2 mm。2 DE与 X线相关系数为 0 .86 ;CDEI与 X线相关系数为 0 .97。随访中未发现封堵器发生位置变化、占位效应、局部湍流现象及压力阶差。封堵术后 1 0月患者 PA、EDD、EDV、ESV均有下降 ,较术前差异有显著性。 结论  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动脉导管未闭是一种安全有效、创伤小、成功率高、操作简单的介入治疗方法。超声心动图在适应证及封堵器的选择、术后疗效观察、血流动力学评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儿童房间隔缺损(ASD)和动脉导管未闭(PDA)的效果、安全性及并发症等。方法:超声心动图及临床诊断为ASD、PDA患儿,在透视或(和)经胸超声心动图(TTE)下置入Amplatzer封堵器,术后24 h、1、3、6个月、1年及以后每年分别经胸超声、心电图和X线胸片检查评价治疗效果。结果:16例ASD患儿,球囊测量值为13.0~28.0 mm[(19.3±4.9)mm],选择封堵器的直径为13.0~30.0 mm[(20.6±5.1)mm];25例PDA患儿,造影测量值为2.0~7.7 mm[(3.9±1.5)mm],选择封堵器的直径为4.0~12.0 mm[(6.6±1.9)mm]。技术成功率为100%,术中未发生任何并发症,无急诊手术病例。术后即刻造影或TTE显示10例存在残余分流,术后3月TTE检查所有病例无残余分流和再通,肺动脉压下降。结论:应用Amplatzer封堵器治疗小儿PDA和ASD,具有操作简单、安全、损伤小、成功率高等优点,适合于儿童继发孔型ASD及各种类型PDA的介入治疗。  相似文献   

18.
超声心动图测定未闭动脉导管内径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超声心动图测定未闭动脉导管内径的可靠性及其在导管法封堵动脉导管未闭症 (PDA)中的临床意义。 方法  4 4例 PDA患者 ,男 18例 ,女 2 6例 ,平均 10 .8± 10 .5岁。应用二维超声心动图 (2 DE)及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 (CDFI)测定 PDA近端及最小内径 ,并与 X线造影测值及最终所选择的封堵器直径比较。 结果  2 DE及 CDFI显示 PDA解剖全程及测量 PDA内径的成功率分别为 5 7%和 10 0 % ;2 DE对 PDA直径测量的均值显著低于 X线测值及封堵器实际尺寸 ,其回归方程斜率更偏离 1,截距较大 ,估计标准误高 ;CDFI对 PDA直径测量的平均值与 X线测值差异无显著性 ,但平均小于封堵器尺寸 2 .9mm,其回归方程斜率更接近 1,截距小及估计标准误小。 结论 与 2 DE相比 ,CDFI能更准确地测量 PDA直径 ;在导管封堵术中选择封堵器时 ,CDFI的 PDA直径测值可与 X线测量互相补充甚至可替代 X线造影 ,避免穿刺股动脉的技术困难及大量注射造影剂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19.
蘑菇伞封堵器封堵动脉导管未闭的即刻及短期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经皮经股静脉途径蘑菇伞封堵器封堵治疗动脉导管未闭 (PDA)的即刻及短期疗效。 方法  4 6例单纯 PDA患者 (男性 2 0例 ,女性 2 6例 ,年龄 10 .3± 10 .6岁 ,体重 2 4 .1± 14 .7kg,X线主动脉造影测量PDA最窄处的直径 6 .0± 2 .1mm ,长度 7.6± 1.6 mm。采用蘑菇伞动脉导管封堵器经皮经股静脉封堵治疗 PDA,应用 X线造影术观察即刻疗效 ,并以超声心动图观察短期疗效、随访半年。 结果  4 6例患者封堵治疗的成功率为 95 .7% ,其中 1例发生急性溶血予手术取出封堵器 ,1例因选用最大封堵器未能完全封堵 PDA而予收回封堵器。即刻及 6个月内随访未发生封堵器脱落及其他严重并发症 ;术后即刻、30 m in、1天、1个月、6个月分流完全阻断率为 5 6 .8% ,86 .4 % ,88.6 % ,95 .5 %和 97.7%。最终所选择的封堵器尺寸 (D2 )与 X线造影测量的 PDA最小直径 (D1 )之间呈线性相关关系 :D2 =1.6 D1 - 0 .1(r=0 .96 ,SE=1.0 4 )。 结论 蘑菇伞动脉导管封堵器治疗 PDA痛苦少、安全性高、短期疗效好 ,长期疗效尚需多中心大规模临床验证。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比较左腋下斜行小切口经胸腔和胸膜外行动脉导管结扎术的临床疗效.方法 对146例患儿分别经胸腔和胸膜外行动脉导管结扎术,比较二者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天数、并发症例数,均无统计学上显著性差异(P>0.05),手术时间A组明显短于B组,有统计学上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左腋下斜行小切口经胸腔和胸膜外行动脉导管结扎术均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二者的临床疗效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