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99Tcm-MDP SPECT/CT骨显像诊断恶性肿瘤骨转移的价值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1  
目的探讨^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MDP)SPECT/CT骨显像诊断恶性肿瘤骨转移的临床价值。方法73例恶性肿瘤或不明原因骨痛患者行^99Tc^m-MDP SPECT/CT全身骨平面和局部显像。获得全身骨平面、SPECT断层和CT图像及SPECT与CT融合图像后,结合病史、临床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SPECT/CT骨显像可提供精确的解剖定位,发现脊柱(31处)、肋骨(11处)、胸骨(4处)、锁骨(3处)、肩胛骨(1处)、骶骨(1处)、坐骨(3处)、骶髂关节(1处)和骨外(20处)有异常放射性浓聚灶。骨骼病变的性质与病灶部位有关,如病变累及椎体和(或)椎弓根,常提示肿瘤骨转移;累及椎小关节或椎体,呈“唇样”放射性浓聚,可考虑为良性病变。若平面显像呈“热区”,CT图像表现正常者,可考虑肿瘤骨转移。结论SPECT/CT骨显像诊断骨转移灶有较高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
骨骼是恶性肿瘤常见的转移部位之一,骨转移常常与疾病的预后紧密相关,因而放射性核素骨显像在肿瘤骨转移的诊断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平面骨显像凭借着其反映骨骼病变的高灵敏度广泛应用于临床,且具有检查费用较低、可反映骨代谢血流及不受金属置入物影响等优点。较之平面骨显像,SPECT/CT骨断层显像可以更好地定位病变,对病变的检出率更高且诊断的特异性更强。该文对SPECT/CT骨断层显像及其在诊断恶性肿瘤骨转移中的临床价值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3.
足踝关节复杂的解剖结构给检查带来了较大的困难。目前足踝关节病的初步检查方法是行X线评估,MRI检查则用于进一步明确诊断。99Tcm-MDP平面骨显像对骨代谢的病变具有很高的灵敏度,但由于分辨率低和缺乏解剖结构信息,因而对足踝关节的检查缺乏特异性。99Tcm-MDP SPECT/CT断层骨显像将骨显像的高灵敏度与CT提供的精细解剖结构完美结合,从而更好地显示99Tcm-MDP摄取的位置和解剖结构的改变。近年来SPECT/CT断层骨显像已逐步用于足踝关节病变的辅助诊断。笔者对SPECT/CT断层骨显像在足踝关节病变诊断中的临床应用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三相骨显像联合SPECT/CT对骨骼良恶性病变鉴别诊断较单纯三相骨显像的增益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008年7月至2011年9月间临床怀疑骨肿瘤、并行三相骨显像联合SPECT/CT显像的45例患者,其中男28例,女17例,年龄11~82(44.1±21.2)岁.病灶均经外科手术治疗或穿刺活组织检查获得病理诊断.2位核医学科医师先分析三相骨显像图,判断病变良恶性;在其基础上,结合SPECT/CT融合图像分析,再次判断病变良恶性.与病理诊断结果比较,分别对单纯三相骨显像和SPECT/CT联合三相骨显像对患者病灶良恶性诊断效能进行分析.采用SPSS 16.0软件,以x2检验比较2种方法诊断的准确性.结果 病理诊断恶性病变29例,良性病变16例.三相骨显像和SPECT/CT联合三相骨显像对骨骼良恶性病变的诊断灵敏度分别为96.6%(28/29)和100%(29/29),特异性分别为37.5%(6/16)和81.2%(13/16),阳性预测值分别为73.7%(28/38)和90.6%(29/32),阴性预测值分别为6/7和100%(13/13).三相骨显像诊断准确性为75.6%(34/45),SPECT/CT联合三相骨显像诊断准确性提高至93.3%(42/45),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45,P<0.05).结论 SPECT/CT联合三相骨显像对骨骼病灶良恶性病变判断的准确性较三相骨显像明显提高,具有增益价值.  相似文献   

5.
骨SPECT/CT显像对肿瘤脊柱转移鉴别诊断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脊柱是恶性肿瘤转移的好发部位。^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MDP)全身骨显像对病灶探测高度灵敏,能早期发现肿瘤骨转移。骨SPECT以及SPECT/CT显像的应用,提高了对骨骼病变诊断的准确性。笔者对112例肿瘤患者的SPECT图像与SPECT/CT融合图像行对比分析,旨在探讨骨SPECT/CT显像对肿瘤骨转移的鉴别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6.
SPECT/CT骨显像鉴别诊断脊柱良恶性病变的价值   总被引:27,自引:8,他引:19  
目的:探讨^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MDP)SPECT/CT骨显像在鉴别脊柱良恶性病变中的价值。方法:84例脊柱骨病患者,行^99Tc^m-MDP SPECT/CT骨显像,同时获得全身骨显像、局部断层骨显像、骨CT图像以及后两者的融合图像。由2名核医学科医生和1名放射科医生共同阅片。4种图像的印象诊断与最后诊断符合者,判定为“符合“;病变性质待定或印象诊断与最后诊断不一致,判定为“不符合“。结果:全身骨显像、局部断层骨显像、骨CT以及融合图像对29例骨转移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51.7%、93.1%、89.7%和100%,对55例良性骨病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32.7%、60.0%、92.7%和94.5%。示SPECT/CT骨显像解决了常规骨显像对阳性病灶精确解剖定位难的问题;明显改善了对骨良性病变的诊断能力,降低了骨显像诊断骨转移的假阳性率;对诊断骨转移的类型,如成骨型、溶骨型和混合型有一定的价值;当断层骨显像与骨CT结果不一致时,两者信息互补,有助于对骨病的正确诊断。结论:SPECT/CT骨显像对鉴别脊柱良恶性病变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究SPECT/CT骨断层融合显像在恶性肿瘤骨转移诊断中的增益价值。方法选取158例经病理确诊的恶性肿瘤患者,均行全身骨平面显像后对可疑骨转移或不明原因骨痛部位进行SPECT/CT骨断层融合显像,然后对全身骨显像与SPECT/CT骨断层融合显像诊断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58例恶性肿瘤患者最终确诊骨转移者67例,良性病变者91例。SPECT/CT骨断层融合显像诊断骨转移瘤的灵敏度(95.5%)与全身骨显像(86.6%)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295,P=0.069),而特异性及准确性明显高于全身骨显像(χ~2=4.031,P=0.045;χ~2=7.229,P=0.007)。结论全身骨显像仍作为筛查骨转移瘤的首选检查方式,SPECT/CT骨断层融合显像能够同时提供代谢与解剖信息,大大提高骨转移诊断的准确性,在诊断骨转移瘤方面具有较高的增益价值。  相似文献   

8.
王恩成  徐莲  孙晓光  韩源   《放射学实践》2011,26(12):1323-1325
目的:评价SPECT/CT同机融合显像对单独SPECT难于确诊良恶性的骨病灶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SPECT骨扫描难于确诊的对53例肿瘤患者的84个病灶行局部SPECT/CT同机融合断层显像.所有患者转移灶确诊以临床病理、MRI、CT、骨扫描复查或PET/CT检查为依据.结果:①SPECT显像无法确诊的84个病灶,经S...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SPECT/CT骨显像在滑膜炎、痤疮、脓疱病、骨肥厚、骨髓炎(SAPHO)综合征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临床怀疑SAPHO综合征的11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SPECT/CT骨显像结果,所有患者均行99Tcm-MDP全身骨显像+局部断层显像及同机或异机CT扫描,获得SPECT全身骨显像和局部SPECT骨显像、CT显像、SPECT/CT融合显像图像。分析比较SPECT骨显像和SPECT/CT融合显像对SAPHO综合征诊断的准确率、灵敏度和特异度,组间准确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结果11例临床怀疑SAPHO综合征患者中,9例经穿刺组织病理或随访病情最终转归而确诊,另外2例为转移瘤。其中,SPECT诊断6例,共发现41个病灶出现放射性浓聚;SPECT/CT诊断9例,共发现44个病灶。SPECT骨显像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66.7%(6/9)、50.0%(1/2)和63.6%(7/11);SPECT/CT融合显像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率分别为100%(9/9)、50.0%(1/2)和90.9%(10/11),SPECT/CT融合显像对SAPHO综合症诊断的准确率明显高于单纯的SPECT显像,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11.82,P < 0.05)。结论SPECT/CT的联合应用提高了对病灶解剖定位的准确率及骨显像特异度,可用于SAPHO综合征患者的病灶精准定位、早期诊断与鉴别诊断、更多隐匿病灶检出以及病灶代谢活性评价等,对SAPHO综合征的诊断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0.
SPECT/CT显像在股骨头颈或转子区病变鉴别诊断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SPECT/CT融合显像在单个股骨头颈部或转子区病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在2007年1月至2008年6月进行^99Tc^m-亚甲基二膦酸盐(MDP)全身骨显像的患者中,94例股骨头颈或转子区异常放射性分布不能明确诊断,遂行SPECT/CT显像,并通过随访得到患者的病理诊断或综合影像诊断。对病变的SPECT图像、CT图像及SPECT/CT融合图像的诊断符合率进行对比,并分析转移性肿瘤及良性病变的影像特征。采用SPSS13.0软件行McNemar检验。结果排除失访及最后未明确诊断者,最终入选患者78例。根据随访结果,确定良性病灶59例,转移性肿瘤19例。SPECT、CT及融合图像对78例病灶的诊断符合率分别为59.0%(46/78),87.2%(68/78),96.2%(75/78),SPECT、CT图像分别与融合图像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6.48和48.18,P均〈0.05)。结论在对肿瘤患者进行骨显像中发现的股骨头颈或转子区病变以良性病变居多,SPECT/CT融合显像可提高其诊断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99Tcm-MDP SPECT全身骨显像联合局部SPECT/CT融合显像对骨质疏松患者功能不全性骨折(IF)的诊断价值。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2年12月至2017年6月于河南省骨科医院收治的90例符合骨质疏松症诊断标准的患者的99Tcm-MDP SPECT全身骨显像和阳性部位的局部SPECT/CT融合显像结果,分析联合显像对IF的临床诊断效能。90例患者中,男性32例、女性58例,年龄(67.56±7.68)岁,其中22例可疑IF、68例已确诊局部IF。所有患者的最终诊断结果均经过6个月以上临床及影像学随访证实。 结果 99Tcm-MDP SPECT全身骨显像共检出IF病灶234个,均表现为显像剂摄取增高,病变部位及个数为骨盆78个、腰椎49个、胸椎46个、肋骨45个、股骨8个、胫骨4个、跟骨3个及胸骨1个。全身骨显像联合局部SPECT/CT融合显像对IF的诊断灵敏度为100%(234/234)。68.89%(62/90)的患者联合显像检出的IF数目多于显像之前已知的骨折数目。在局部SPECT/CT融合显像检查范围内,CT显示骨折病灶293个,其中SPECT/CT诊断新鲜IF病灶234个、陈旧性IF病灶59个,SPECT/CT对新鲜IF的诊断灵敏度为100%(234/234)。 结论 99Tcm-MDP SPECT全身骨显像联合局部SPECT/CT融合显像对骨质疏松患者IF病灶数目的全身显示及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笔者报道了一例原发性乳腺骨肉瘤(POB)的99Tcm-MDP SPECT全身骨显像病例,分别从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超声、CT及99Tcm-MDP全身骨显像等方面分析了该病的特点,并通过文献回顾总结了POB的影像学特征。POB临床罕见,99Tcm-MDP全身骨显像有助于发现转移灶、多灶病变、疾病的鉴别诊断及临床分期,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SPECT/CT骨显像在骨扫描诊断中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SPECT/CT在骨显像中的诊断价值,探讨SPECT/CT在临床实践中的临床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58例肿瘤患者的SPECT/CT骨显像结果,用五级评分法对病灶的诊断把握度进行分级,应用三级评分法分析记录诊断改变,最后综合分析SPECT/CT骨显像的诊断价值。结果:①融合显像对近50%(176/358)的患者有诊断增益,SPECT/CT对所有425处病灶的诊断增益为52%,对205例表现为单发病灶的患者的诊断增益为67.8%;②对于平面骨显像不确定的79个病灶,SPECT/CT融合显像能明确诊断87.34%的病灶,而剩余10例即在CT的帮助下依然无法确诊。结论:SPECT/CT将功能显像和解剖显像有机的结合起来,提高了诊断的准确性,增强了医生的诊断信心,在鉴别骨良恶性病变方面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回顾性比较SPECT/CT和全身131I核素显像联合应用与仅行核素显像对于高分化甲状腺癌放射碘治疗后的新增诊断价值。材料与方法本回顾性研究经单位伦理委员会批准,无需签署知情同意书。研究包括2009年10月—2010年8月经放射碘治疗的高分化甲状腺癌病人147例(男53例,女94例,平均年龄51岁)。每例病人均于放射碘治疗的同一天进行全身核素显像和SPECT/CT检查。全身核素显像中的每个放射性浓聚灶,根据甲状腺床内、淋巴结和远隔转移的摄取情况分为阳性和不能确定。采用常规McNemar检验对全身核素显像与SPECT/CT的检查结果进行比较评价。结果 SPECT/CT清晰地确定了甲状腺床内全身核素显像不能确定的全部5个"高摄取"病灶的起源(正常甲状腺残余组织或淋巴结转移)。对于核素显像诊断为转移淋巴结的108个放射性浓聚灶,其中的24个(22.2%)SPECT/CT改变了原来的结论(P<0.0001)。在SPECT/CT检查中,85个全身核素显像阳性的病灶中有1个证实为阴性(假阳性);在20个全身核素显像不能确定的病灶中,13个证实为阳性,7个证实为阴性。SPECT/CT检查还纠正了3个核素显像为假阴性的病灶。对于远隔转移灶,52个病灶中有24个(40%)的诊断结论被SPECT/CT修正(P<0.0001)。在SPECT/CT检查中,32个全身核素显像诊断为阳性的病灶中有1个被证实为阴性;20个全身核素显像不能确定的病灶中,11个证实为阳性,9个证实为阴性。对于全部147例病人,通过SPECT/CT检查改变了9例(6.1%)病人的临床分期和3例(2.0%)病人的治疗方案。结论与全身核素显像相比,SPECT/CT提高了131I在淋巴结转移和远隔转移内浓聚的发现和定位准确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单电子发射断层成像(SPECT)/CT同机图像融合显像对全身骨显像难于确诊乳腺癌骨病灶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单纯全身骨显像难于确诊的75例乳腺癌患者的153个病灶行局部SPECT/CT同机融合断层显像。以临床病理、磁共振成像(MRI)、CT、骨扫描复查或PET/CT检查为确诊依据,计算诊断符合率、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结果单纯全身骨显像无法确诊的153个病灶,经SPECT/CT融合断层正确诊断的恶性病灶51个(33.3%),良性病灶89个(58.2%)。诊断符合率91.5%,灵敏度92.7%,特异度90.8%,阳性预测值85.0%,阴性预测值95.7%。结论 SPECT/CT同机图像融合显像能够对单独SPECT骨扫描难于确诊的病灶进行准确诊断,明显地提高了乳腺癌骨转移病灶的诊断准确性,在女性乳腺癌患者骨病灶的鉴别诊断中具有很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评价血清肿瘤标志物糖类抗原15-3(CA15-3)、癌胚抗原(CEA)检测联合全身骨显像在乳腺癌骨转移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对97例乳腺癌患者(其中,骨转移组46例、无骨转移组51例)及45例良性乳腺疾病患者(良性病变组)行SPECT全身骨显像,对骨显像阴性但骨痛明显患者,再行CT或MRI检查以确诊.同时,用电化学...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骶髂关节/骶骨放射性比值对未分化脊柱关节病(uSpA)的诊断价值。方法 对临床有腰腿症状、类风湿因子(RF)阴性、骶髂关节X线和CT检查可疑的76例不同年龄受检者的152个关节,进行SPECT全身骨显像及骶髂关节局部显像,取得不同部位的两组放射性比值。并与正常值比较。结果 76例uSpA患者152个骶髂关节中X线平片有16个异常,CT检查有41个异常,骨显像有94个骶髂关节/骶骨放射性比值升高,39例患者有髋关节和(或)胸锁关节、腰椎等其他关节病变,无异常发现19例。结论 核素骨显像诊断uSpA较X线及CT灵敏。  相似文献   

18.
大量临床研究已证实SPECT/螺旋CT一体机在疾病的诊断中具有独特的优势。然而反映功能影像的SPECT与反映解剖影像的螺旋CT同机进行采集必然会增加受检者所受辐射剂量,因此需要权衡融合显像诊断价值与辐射剂量的利弊。国际辐射防护委员会建议在对病人进行SPECT/螺旋CT检查时,应对病人所受的额外辐射剂量及可能增加的恶性肿瘤的发生概率予以充分考虑。SPECT/螺旋CT检查应遵循实践正当化与辐射防护最优化的原则,辐射水平不应超过国际规定的辐射剂量限值水平。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对多发性骨髓瘤(MM)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 回顾性分析25例确诊为MM患者SPECT/CT骨显像的影像特征,分析融合显像对多发性骨髑瘤的诊断意义.结果 25例MM患者骨显像阳性率为88.0%( 22/25),共发现病灶135个,其中放射性浓聚灶占93.3%( 126/135);病灶分布以肋骨、胸椎及腰椎最常见: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23次,对83处难以明确诊断的病灶,最终79处明确了诊断,4处病灶仍难以明确诊断,同时CT新发现8处病灶.结论 SPECT/CT骨显像对多发性骨髓瘤的诊断具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SPECT/CT融合显像诊断与鉴别乳腺癌患者全身骨显像放射性异常浓聚灶的临床价值。 方法 对25例乳腺癌患者的99Tcm-MDP全身骨显像显示的骨异常放射性浓聚灶行SPECT/CT融合显像。4~8个月后再次行全身骨显像及SPECT/CT融合显像复查。图像由两名有经验的核医学科医师独立分析, 部分CT图像由有经验的放射科医师分析指导。 结果 在25例乳腺癌患者的37个异常放射性浓聚灶中, 确定29(29/37, 78. 38%)个病灶为骨转移灶, 其中有2个椎体病灶在初次检查中判读为良性病灶; 8(8/37, 21. 62%)个病灶为良性病灶, 其中1个肋骨病灶在初次检查中判读为骨转移灶, 比较全身骨显像和SPECT/CT融合显像, 二者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75, P < 0.05)。骨转移灶主要分布于椎骨及肋骨。全身骨显像和SPECT/CT融合显像的诊断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准确率分别为82.76%、75.00%、92.31%、54.55%、81.08%和93.10%、87.50%、96.43%、77.78%、91.89%。采用受试者操作特性曲线(ROC)进行分析, 结果:全身骨显像曲线下面积为0. 860±0. 056, SPECT/CT融合显像曲线下面积为0. 974±0. 020。SPECT/CT融合显像曲线下面积大于全身骨显像曲线下面积, 两者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9. 924, P < 0.001)。 结论 SPECT/CT融合显像较全身骨显像能更好地鉴别出乳腺癌骨病灶的性质, 能够提高诊断准确率, 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必要时应在4~8个月后复查SPECT/CT。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