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痰饮辨《内经》未曾言及痰饮。《金匮》始提痰饮作病名。然考其实际内容,则及饮者多,及痰者少。《千金》、《外台》则痰、饮均提。沿至后世,则言饮者益少,言痰者日多矣。《金匮·痰饮咳嗽病》篇谓:“夫饮有四,……有痰  相似文献   

2.
饮证最早见于《内经》,载有水饮、积饮、溢饮等。《金匮要略》首次提出痰饮病,并对其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篇阐述最详,该篇将痰饮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大类。此外,痰饮还散见于《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胸痹心痛短气病》、《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呕吐哕下利病》等篇章。《金匮》虽然痰饮混称,但重在论述饮证。其治疗主要有以下十法。  相似文献   

3.
《金匮》对咳嗽、喘证、痰饮的治疗,分别在《肺痿·论肺痈·咳嗽上气病脉证治第七》和《痰饮·咳嗽病脉证治第十二》两篇中论述最详。其治疗方法对慢性支气管炎的治疗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1 温化痰饮法 《金匮》对痰和饮的治疗,常用温药以振肺之阳气,通调水道,固卫气以抗邪,助脾阳以运水湿,奋肾阳以化水气,使痰和饮无留滞之弊。温化痰饮法,即《金匮》谓“温药和之”之法。具有发越阳气、开腠理、通水道的作用。根据脏腑病变之异.又分温通阳气、温补肾阳、温肺复气等法,来调整脾肾肺三脏的气化功能。……  相似文献   

4.
《金匮·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篇》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这是指治疗广义痰饮的总则。《金匮要略》对痰饮证的起因与证治阐述甚详,成为后世辨证论治的主要依据。痰饮是人体水液停积,运化输布失常所导致的一种病变。痰、饮属同类,一般说粘稠者为痰,清稀者为饮,亦常并称痰饮。自隋唐以至金元在痰饮的基础上又逐渐发展了痰的病理学说,始有饮证与痰证之分。《金匮》中痰饮  相似文献   

5.
痰饮是指体内水液输布失常,停积于局部的病理产物。由于痰饮停留部位不同,症状各异,故其包括的疾病范围相当广泛。《金匮·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以下简称《痰饮》篇)中首次提出了“痰饮”的病名。溯流追源,早在《内经》中就有“积饮”、“水饮”之说,为后世探求痰饮病的痰因、病机、症状提供了依据,成为张仲景痰饮学说的理论基础。一、痰饮分类张仲景在《痰饮》篇首条中提出:“夫饮有四,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其人素盛  相似文献   

6.
二、痰的治疗从古至今对痰的治疗方法很多,各有千秋。《内经》中对痰饮的论述不甚明确,先谈到湿,后谈到饮,治疗亦较简单。直到《金匮》一书,不仅论述痰和饮,还提出了痰饮的治疗方法,即“病谈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王肯堂曰:“痰之生由于脾气不足,不能致精于肺,而淤以成者也,治痰宜先补脾,  相似文献   

7.
《金匮》中提出“以温药和之”是治疗痰饮病的基本大法。尽管后世医家对痰饮病的辨证施治有一定程度的发展,但终未能离开“以温药和之”这一原则。因此深入理解原文精神对指导临床用药有着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着重讨论如下几个问题。一、“痰饮”含义是什么? 痰饮是水液代谢失常所产生的病理性产物,同时也是继发性致病因素。“痰”字始见于《神农本草经·巴豆条》“留饮痰癖。”而“饮”字则见于《内经·刺志论》“脉小血多者,饮中热也。”徐灵胎说:“全部《内经》无一‘痰’字,然世间痰饮之病最多,唯仲景大创厥论。”可见把痰饮作为病名要以《金匮》为鼻祖了。而自隋唐以后医家们逐渐把痰和饮分开论述,倡“百病兼痰”的论点,又有“痰热而饮寒”的说法,认为“得阳气煎熬则为痰,得阴气凝聚则成饮。”从《金匮》原文精神来看,饮病有四,有痰饮,有悬饮,有溢饮,有支饮,实际上  相似文献   

8.
概述《金匮·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的内容,是以“饮邪”为重点。仲景虽然把痰饮和咳嗽并提,实际上咳嗽仅为痰饮中的一个症状而已。涵义:痰本作淡。《肘后方·卷三》有治“痰癊”诸方,即痰欲也。考唐释慧琳《一切经音义》云:“淡癊、谓胸上液也,医方多作淡饮。”又云:“痰癊、胸膈中气病也。津液因气凝结不散,如筋胶引挽不断,名为痰癊。”据以上数义,痰饮即津液为病之总称。  相似文献   

9.
《金匮·痰饮咳嗽病篇》曰:“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温药和之”,似乎但为痰饮一病而设,实则为《金匮》除湿之总则。《金匮》一书,由痰饮水湿而病之篇章,凡二分有一。痰饮乃五脏阳气虚衰,三焦气化乖戾所致,故“当以温药和之”,温通三焦,振奋阳气,气化则饮化矣。一、饮停上焦,麻桂和之肺主气属卫,外合皮毛。若饮停上焦皮  相似文献   

10.
痰饮,中医认为是一个病;咳嗽,中医认为是一个症状,而不是一个病。《金匮要略》论述咳嗽,一见于肺痿、肺痈篇,二见于痰饮篇,可见作者本意就认为咳嗽是肺痿、肺痈、痰饮等病所共有的一个症状。现在,把《金匮》对痰钦和咳嗽的论述,选讲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