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横断面调查2020年海南省维持性血液透析(maintenance hemodialysis,MHD)≥3月患者自体动静脉内瘘动脉瘤(autologous arteriovenous fistula aneurysm,AVFA)的患病率及部分临床影响因素。方法 调查2020年3月海南省以自体动静脉内瘘为血管通路的MHD患者肾脏原发病、年龄、性别、透析龄、AVFA类型,AVFA最大直径、最长长度及穿刺方式,进行AVFA患病率及相关风险研究。结果(1)海南省MHD患者AVFA患病率为41.22%(1050/2547),以II、III型为主(分别占54.29%、35.14%)。(2)I型AVFA与性别(OR=1.373,95%CI:0.906~2.080,P=0.135)、年龄(青年与老年相比OR=1.730,95%CI:0.702~4.263,P=0.234;中年与老年相比OR=0.848,95%CI:0.342~2.104,P=0.722;年轻老年与老年相比OR=0.995,95%CI:0.391~2.534,P=0.992)和穿刺方式无关(扣眼穿刺与局域穿刺相比OR=1.081,9...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的治疗方法.方法白1998年2月~2004年2月,我们对16例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的维持性透析患者进行了介入和手术治疗.对单纯一处狭窄的3例患者采用气囊导管扩张(PTA)治疗.对多处狭窄或一处狭窄但范围较大者采用手术治疗,在狭窄的动脉端和静脉端,分别沿原内瘘血管做纵行切口,行端端、端侧或侧侧吻合,吻合口直径为5.0~8.0mm.前臂血管狭窄严重的患者,建立高位内瘘.结果16例患者中有3例采用PTA技术治疗,术后即出现血管杂音再现且血流量恢复,但分别在3、5、9个月后再次出现狭窄,血流量不足而行手术治疗.所有手术患者一次取得成功,成功率为100%,术后血流量达200~350ml/min.对患者的心功能未造成不良影响.结论自体动静脉内瘘狭窄形成后,及时采用介入和手术治疗是尽量利用自身血管,修复失功能内瘘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动脉瘤形成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目的 本文就内瘘动脉瘤形成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其预防措施。方法 选取我院透析患者 80例 ,鼻烟窝内瘘 9例 ,左、右前臂内瘘 71例 ,其中在同侧行二次手术为 16例 ;常规血液透析 ,内瘘穿刺方法为绳梯式和局域穿刺 ;透析后内瘘止血方法为弹力绷带压迫法和透明胶带结合指压法。结果 80例中有动脉瘤共 13例 ,假性动脉瘤 1例 ,其中血液透析后采用弹力绷带环扎止血的有 12例 ,其余 2例为透明胶带结合指压法 ,10例穿刺部位动脉瘤中有 6例存在局域穿刺 ;瘘口手术术式在鼻烟窝、第二次瘘在同侧手臂及左、右前臂一次瘘处各出现 2例动脉瘤 ,前两者出现动脉瘤几率较多。结论 内瘘动脉瘤形成与血管局部反复穿刺、透析后止血方式及动脉硬化等因素有关 ,分析动脉瘤形成原因、提出预防措施对内瘘的长期保护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4.
陈新河王娜娜肖厚勤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4,(2):286-289
自体动静脉内瘘血管瘤并发症几乎涉及所有维持性透析患者,常在内瘘穿刺后数月或数年出现,逐年增加,其发生与血流动力学改变、手术技巧、内瘘穿刺使用、患者基础状况均有关,与内瘘狭窄、血栓互为因果,显著缩短内瘘寿命,降低透析患者生存质量。受到透析中心医师、护士及患者三方面的影响,内瘘全程维护、积极处理血管瘤并发症有助于延长内瘘寿命。合理控制内瘘的血流动力学效应,提高手术技巧,改善穿刺技术,改良穿刺针,减少穿刺损伤,延缓动脉硬化,加强内瘘维护,及时手术或血管内介入处理血管瘤,对延长内瘘使用寿命、提高透析患者生存质量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5.
动静脉内瘘是将患者邻近的动、静脉吻合起来,使之成为血管通路,因其方便、安全、使用寿命长、并发症少等优点成为血液透析患者最普遍使用的永久性血管通路,是维持患者生存的生命线,而正确的日常维护是动静脉内瘘能够长期使用的一个重要环节。现将护理体会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6.
终末期肾功能衰竭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 ,良好的血管通路是治疗获得成功的重要条件 ,血管通路的功能是影响血液透析患者死亡率及住院时间、费用的一个重要因素。自体动静脉内瘘 (AVF)具有并发症少 ,通畅时间长等优点 ,其三年通畅率可达80 %以上 ,是长期血液透析患者首选的血管通路模式。但由于长期血液透析 ,易出现各种并发症 ,常见的并发症有内瘘狭窄和假性动脉瘤形成等 ,这些并发症是影响患者透析质量的重要原因之一。本文旨在探讨如何尽可能的利用自体血管 ,修复和治疗这些并发症 ,以维持血管内瘘的畅通。确保维持性透析患者的治疗质量…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品管圈活动在降低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动脉瘤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选定降低动静脉内瘘动脉瘤发生率为活动主题,使用自制调查表与头脑风暴法找出影响动静脉内瘘患者动脉瘤发生的关键原因并制定对策,实施针对性护理措施。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动静脉内瘘动脉瘤发生率从30.26%下降至15.51%,活动前后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品管圈活动能降低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动脉瘤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李青春 《实用临床医学(江西)》2012,13(12):127-128
动静脉内瘘是专为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进行血液透析而建立的永久性血管通路,健康通畅的血管通路是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得以有效透析,使其长期存活的基本条件,保持好患者体内动静脉内瘘管,对延长其使用寿命即延长患者的生命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9.
10.
11.
老年自体动静脉内瘘在血液透析中的应用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目的观察老年人动静脉内瘘(AVF)使用情况.方法对36例年龄大于60岁的血液透析患者的AVF做回顾性分析,并将AVF的手术成功率及通畅率与其他年龄组相比较.结果观察结果显示老年组AVF手术成功率低于对照组(P《0.05),老年组AVF术后第4天、6个月、12个月、24个月、36个月及60个月通畅率分别为84.75%、77.97%、67.80%、50.85%、40.68%和20.34%,对照组AVF术后第4天、6个月、12个月、24个月、36个月及60个月通畅率分别为96.08%、92.16%、84.31%、70.59%、60.78%和41.18%,两组结果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老年人AVF使用寿命相对较短.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自体动静脉内瘘在终末期肾病患者中的应用及其初期成熟影响因素。方法回顾分析135例行自体动静脉内瘘手术的终末期肾病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性别、年龄、原发病、术前血清白蛋白、血红蛋白、血肌酐、尿素氮及血压、术后抗凝治疗与内瘘初期成熟相关性以及1年内的并发症。结果126例内瘘成熟,9例患者失败;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血压低于100/60 mm Hg患者血压与内瘘初期成熟呈负相关(P<0.01),术后应用抗凝治疗与内瘘初期成熟呈正相关(P<0.05);内瘘成熟后1年,通畅率98.4%(124/126例次),栓塞率为1.6%(2/126例次),无感染;每例内瘘平均透析次数为(132.2±8.6)次/年,平均透析时间为(530.4±28.2)h/年,透析血流量200~250 ml/min。结论自体动静脉内瘘为一种永久性血液透析通路,其并发症主要为栓塞;血压低于100/60 mm Hg的患者内瘘初期成熟率较低,术后应用抗凝治疗可减少内瘘栓塞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首次血液透析之前未制作动静脉内瘘,而行深静脉置管进行透析治疗的原因.方法 采用自行设计问卷,对183例肾内透析患者及家属进行访谈,将终末期肾病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首次透析使用深静脉置管的患者,按原发病分为慢性肾小球肾炎组和糖尿病肾病组,并对调查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首次血液透析患者深静脉置管率52.5%;慢性肾小球肾炎组和糖尿病肾病组患者在"缺少专科医生对所患病的发展转归指导"和"未曾就诊肾病专科,发现晚错过最佳治疗时机"这2个原因比较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慢性肾脏病患明确诊断后,一定要监测肾功能,提前制作动静脉内瘘,为血液透析做准备,节约医疗投入,减少痛苦,提高透析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14.
刘国茹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3,(12):964-965,967
目的回顾性分析血液透析患者血管通路的使用情况。方法记录自2012年1月1日至2012月12月31日全年新入血液透析患者及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基本资料、原发病、血管通路的选择、变更次数、血管通路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全年血液透析患者157例。新入患者36例,新入患者开始透析时血管通路分别为:临时导管26例(72.2%),长期管2例(5.6%),自体动静脉内瘘6例(16.7%);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21例,其中应用自体动静脉内瘘109例(90.08%),长期管9例(7.4%),临时导管2例(1.65%),人造血管内瘘1例(0.83%)。自体动静脉内瘘并发症主要是血栓形成,肿胀手、肢体缺血,感染,并发症发生率为29.7%。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主要为血流不足,深静脉血栓,感染;只有3例未出现并发症,并发症发生率为72.7%。本组患者原发病前三位依次为慢性肾炎(32.48%)、糖尿病肾病(28.66%)、慢性间质性肾炎(16.56%)。死亡前两位原因心血管疾病和脑出血,共占71.4%。结论研究资料中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血管通路以自体动静脉内瘘为主,新入患者动静脉内瘘使用率低,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明显高于内瘘,影响血管通路选择主要原因为糖尿病、高龄和透析时机过晚。 相似文献
15.
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慢性血透自体动静脉瘘的血流动力学评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术前评估桡动脉、头静脉,选择最佳造瘘部位;术后监测桡动脉-头静脉瘘(RCF)是否成功和成熟状况,对瘘失败进行监测和预测。方法手腕部桡动脉-头静脉端-侧吻合手术的尿毒症患者68例,随机分成超声检查组33例(检查组)和物理检查组35例(对照组)。检查组观察手术前、术后1周及术后6个月桡动脉和头静脉的频谱特点、血管内径及血流动力学参数。结果检查组手术成功率(90.3%)高于对照组(80%)。RCF手术后1周的桡动脉内径、头静脉内径、收缩期峰值、舒张期峰值、平均速度、血流量均明显高于术前,阻力指数(RI)和搏动指数(PI)均明显低于术前。术后6个月比术后1周的头静脉内径和血流量明显增加。RCF手术成功后血流及频谱特点为高速、低阻力频谱。RCF失败者呈低速、高阻力特点。结论①术前超声多普勒对头静脉、桡动脉的检查可以提高手术成功率;②术后超声检查可以提示动静脉瘘成功与否并及时发现狭窄或栓塞。③超声检查可以监测瘘管通畅情况,血管直径、血流速度、血流量、PI、RI等可以作为预测瘘管失败的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16.
Pasquale Zamboli Fulvio Fiorini Alessandro D’Amelio Pasquale Fatuzzo Antonio Granata 《Journal of Ultrasound》2014,17(4):253-263
Native arteriovenous fistula (AVF) is the vascular access of choice for hemodialysis patients. Compared with grafts and central venous catheters, AVFs last longer and are associated with fewer complications. The widespread use of the Doppler ultrasound (DUS) has increased the number of patients who are eligible for AVF by facilitating the identification of vessels that are suitable for fistula construction (preoperative vascular mapping). DUS can also extend native AVF survival by improving the early detection of complications (post-operative surveillance). It is the only imaging modality that furnishes both morphological and functional data on the native vascular access, and it is also the only imaging tool that can be used directly by the surgeon, an indisputable advantage. This review examines the numerous roles played by DUS in the construction and postoperative follow-up of AVFs, including preoperative vascular mapping, AVF maturation, and surveillance.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稳定血液透析患者自体动静脉瘘(AVF)并发症防治中的价值。方法 对101例血液透析患者的AVF行超声检查,以二维超声观察桡动脉、头静脉及吻合口有无扩张及狭窄,管腔内有无血栓、斑块,血管周围有无血肿等情况;以多普勒超声观察血管内血流方向、血流充盈及血流速度。结果 31例AVF可见不同类型并发症,其中并发头静脉血栓13例(13/31,41.93%),并发头静脉管腔狭窄7例(7/31,22.58%),并发头静脉瘤样扩张4例(4/31,12.90%),并发桡动脉硬化3例(3/31,9.68%),并发造瘘口旁血肿3例(3/31,9.68%),并发假性动脉瘤1例(1/31,3.23%)。13例AVF无法挽救而放弃;18例接受治疗,之后14例AVF并发症明显改善,4例因效果不佳而放弃原AVF通路;其中AVF并发头静脉单纯血栓治疗有效率为76.92%(10/13),AVF并发头静脉狭窄治疗有效率为14.28%(1/7),AVF并发内瘘血肿治疗有效率为100%(3/3)。结论 稳定血液透析患者的AVF常伴并发症,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造瘘血管进行常规监测可及时发现并发症,指导临床干预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动静脉内瘘手术方法及其临床效果。方法分别行前臂动静脉内瘘,鼻烟窝部内瘘及上臂动静脉内瘘手术治疗88例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结果88例病人手术均1次成功,术后2周以上使用动静脉内瘘均能达到血液透析要求血流量。结论动静脉内瘘首选非惯用手鼻烟窝处桡动脉和头静脉吻合,其近期并发症最常见是血栓形成,远期常见为吻合口狭窄或闭塞致二次手术。 相似文献
19.
【摘要】目的调查维持性血液透析(MHD)患者首次透析时血管通路使用情况,并分析未使用内瘘的原因。方法研究对象为2007年10月1日到2012年9月30日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复兴医院行MHD的所有患者,调查首次透析时血管通路使用情况,分为内瘘组和深静脉导管组。比较2组临床各项指标,分析未使用内瘘的原因。结果研究期内开始MHD治疗的患者共160例,内瘘组32例,深静脉导管组128例。深静脉导管组患者在年龄、首次透析时合并心力衰竭的患者比例、查尔森合并症指数(CCI)、行急诊透析比例、估计的肾小球滤过率(eGFR)、专科随诊以及血红蛋白(Hb)水平不同于内瘘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首次透析未使用内瘘的主要原因有,在肾脏专科随诊但未及时建立血管通路占30.5%,非专科随诊患者占30.O%;多年前知道有。肾脏受损但是一直未复查造成诊治延误占16.4%;在CKD3~4期基础上急性加重占15%。导致CKD3-4期急性加重的原因主要是心力衰竭。结论绝大部分终末期肾脏病患者首次透析血管通路为深静脉导管,未使用内瘘的原因有多种,这些因素大部分为可调节因素。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