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对96例有各种病因的剖宫广术者按硬膜外阻滞所用局麻药的不同分为3组进行临床观察。Ⅰ组为0.5%布比卡因组(24例),Ⅱ组为2%利多卡因组(38例),Ⅲ组为1.33%利多卡因+0.1%地卡因合剂组(34例)。结果三组局麻药阻滞起效及维持时间由短至长为Ⅱ组<Ⅲ组<Ⅰ组;阻滞效果Ⅱ组优于Ⅰ组和Ⅲ组;硬膜外阻滞后血压均有不同程度下降,但与用何种局麻药无统计学意义。局麻药的不良反应及对新生儿的影响无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为了满足剖宫产术的麻醉要求,2%利多卡因无论是从阻滞起效时间方面,还是镇痛,肌松方面均明显优于0.5%布比卡因与利丁合剂。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老年人硬膜外阻滞时年龄、阻滞部位、局麻药种类和病情对局麻药用量的影响。方法将近5年60岁以上采用连续硬膜外阻滞的患者260例按年龄分成4组,并根据阻滞部位、麻药种类、病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平均用药量:组1:9~10ml;组2:8.5~9.5ml;组3:7.5~8.5ml;组4:6~7.5ml。2%利多卡因用量少,0.5%布比卡因用量多;有合并症的用量少,无合并症用量多。结论局麻药液用量随年龄增长而逐步减少,并受阻滞部位、局麻药种类、病情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罗哌卡因在剖宫产术腰硬联合阻滞中的用量及优缺点。方法选择ASA分级Ⅰ-Ⅱ级的剖宫产患者200例,随机均分为Ⅰ、Ⅱ两组,选择第2~3腰椎行硬膜外穿刺,穿刺成功后行蛛网膜下腔穿刺,见脑脊液流出后,Ⅰ组蛛网膜下腔注射0.75%盐酸罗哌卡因1.5ml,Ⅱ组蛛网膜下腔注入0.75%罗哌卡因2.0ml作为腰麻剂量。退出腰麻针向头端置入硬膜外导管3—4cm,两组均注入2%利多卡因3ml,用于硬膜外及术后镇痛试验量。结果200例待产妇的腰硬联合阻滞麻醉均获成功,Ⅰ组最高感觉阻滞麻醉平面达第8胸椎,Ⅱ组达第6胸椎。Ⅰ组感觉阻滞麻醉范围平均为(7±2)个节段,Ⅱ组为(9±3)个节段;Ⅰ组运动阻滞持续时间为(136±8)min,Ⅱ组为(160±9)min;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笔者认为剖宫产腰硬联合阻滞麻醉中,在2%利多卡因3ml试验量的基础上,使用0.75%盐酸罗哌卡因1.3ml能明显减少产妇术中不良反应,并能达到较好的镇痛质量和肌松效果,而不必使用常规剂量的0.75%罗哌卡因2.0ml。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0.3%甲磺酸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用于乳腺癌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50例ASAI~Ⅱ级乳腺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甲磺酸罗哌卡因组(A组)和布比卡因组(B组),每组各25例。硬膜外穿刺部位均为T2、3间隙,每组硬膜外首剂量均为1%利多卡因3ml(试验量),随后A组分次加入0.3%甲磺酸罗哌卡因8-10ml,B组加入0.25%布比卡因8-10ml。评定麻醉期间的镇痛效果及镇痛持续时间、运动阻滞情况,记录感觉阻滞达Tl~T8平面时间、生命体征变化,不良反应情况。结果:两组患者麻醉效果满意,A组用药16.8±4.5ml,B组用药15.8±3.8ml。A、B组起效时间分别为8、41±4.5分钟,9.51±4.9分钟;阻滞范围分别为T1~T8,T2~T8;运动阻滞完全恢复时间分别为90.5±5,5分钟,130.6±6、4分钟;手术时间分别为2.4±0.5小时,2.4±0、3小时。两组运动滞阻完全恢复时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压、心率麻醉前后有变化,其中心率变化B组〉A组(P〈0.05)。结论:0.3%甲磺酸罗哌卡因硬膜外麻醉用于乳腺癌手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5.
吕萍 《中国医药导报》2011,8(32):74-75,78
目的:通过对比不同浓度甲磺酸罗哌卡因成人骶管阻滞的效果,探讨其最佳浓度。方法:选择ASAⅠ~Ⅱ级肛肠手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A、B、C组,每组各30例,均注入1%盐酸利多卡因5ml作为试验量局麻药,3rain后患者若无局麻药中毒和全脊麻症状,则分别骶管内给予0.298%(A组)、0.447%(B组)、0.596%(C组)浓度甲磺酸罗哌卡因各15ml。记录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最高阻滞平面、阻滞持续时间、循环系统变化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全部患者麻醉平面均固定于T10以下,A组麻醉起效时间[(11.2±4.6)min]明显长于B组和C组[(7.4±3.2)、(6.7±3.3)min],而麻醉维持时间[(2.1±0.4)hi明显少于B组和C组[(4.0±2.1)、(4.8±1.9)h],且麻醉效果差于B组和C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B组和C组麻醉效果良好,麻醉起效时间和维持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1例患者出现术后恶心呕吐(PONV),B组1例、C组3例患者术后出现尿潴留。结论:0.447%浓度甲磺酸罗哌卡因是应用于成人骶管阻滞的理想浓度。  相似文献   

6.
作者自1987年以来对高血压病人局麻药中加入1:30万肾上腺素进行了观察,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择在硬膜外麻醉下行下腹部手术(年龄28~81岁)的Ⅰ、Ⅱ期原发性及继发性高血压病人71例,随机分两组。A组29例,硬膜外腔注入不含肾上腺素的局麻药;B组42例,硬膜外腔注入含1:30万肾上腺素的局麻药。另选同期在硬膜外麻醉下行下腹部手术的,年龄相同没有高血压病的20例病人为C组(对照组),硬膜外注1:30万肾上腺素局麻药。本文病例均行腰段硬膜外麻醉,首次总量为2%利多卡因10ml~15ml,阻滞平面T_(6~10)至L_3~S_5,麻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老年患者髋关节手术行蛛网膜下腔注射不同低比重局麻药的药效学。方法拟在蛛网膜下腔一硬膜外联合阻滞下行髋关节手术的老年患者68例,ASA分级Ⅱ~Ⅲ级,随机分为布比卡因组、罗哌卡因组,每组34例。分别于蛛网膜下腔注射低比重0.375%布比卡因、低比重0.375%罗哌卡因。采用序贯法进行实验,初始剂量为4mg,相邻剂量比为0.9,麻醉有效,则下一例患者采用低一级剂量;麻醉无效,则下一例患者采用高一级剂量。麻醉有效的标准:注射局麻药后15min内感觉阻滞平面患侧达到T9或以上,术中无牵拉痛,注射局麻药后45min内硬膜外不需要追加局麻药。计算2种局麻药麻醉的半数有效剂量(ED50)、95%有效剂量(ED95)及其95%可信区间(95%CI)。结果布比卡因麻醉有效的ED。(95%CI)、ED95(95%CI)分别为3.35(2.68~4.02)mg、5.10(4.15~6.08)mg;罗哌卡因麻醉有效的ED50(95%EI)、ED。5(95%CI)分别为7.87(6.91~8.83)mg、9.56(8.90—10.22)mg。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的效价比为1.00:0.63。结论老年患者髋关节手术行蛛网膜下腔注射低比重布比卡因和罗哌卡因麻醉有效的效价比为1.00:0.63。  相似文献   

8.
3%氯普鲁卡因用于老年泌尿外科手术硬膜外阻滞的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3%氯普鲁卡因用于老年患者泌尿外科手术硬膜外阻滞的效果.方法 ASA Ⅰ~Ⅱ级无脊柱畸形的泌尿外科手术老年患者120例,随机分为两组,Ⅰ组为氯普鲁卡因组,硬膜外麻醉所用的局麻药为3%氯普鲁卡因,Ⅱ组为利多卡因组,所用局麻药为2%利多卡因,根据泌尿外科手术部位的需要,选择L2~3间隙行硬膜外穿刺,向头侧置管,试验量为3 ml,5 min后追加至麻醉平面满足手术要求.记录镇痛起效时间、运动阻滞起效时间、镇痛持续时间、运动阻滞持续时间,采用针刺法测定痛觉消失最高平面,采用改良Bromare分级评价下肢运动神经阻滞最大程度.结果 两组老年泌尿外科手术患者年龄、体重、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Ⅰ组镇痛起效、运动阻滞起效明显快于Ⅱ组,运动阻滞持续时间显著短于Ⅱ组(均P<0.05),两组痛觉消失最高平面、运动阻滞最大程度、镇痛持续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Ⅰ组对循环功能无明显影响,Ⅱ组有一过性降低收缩压(SBP)的作用(P<0.05).结论 3%氯普鲁卡因用于老年患者泌尿外科手术硬膜外阻滞具有起效快,镇痛完善,肌松满意,血流动力学稳定等优点,可作为老年患者泌尿外科手术硬膜外阻滞的首选局麻药.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一点穿刺与两点穿刺实施硬膜外麻醉用于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方法 ASA Ⅰ~Ⅱ级、择期接受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患者64例,随机分成A,B两组,每组32例,A组于L2-3行硬膜外穿刺,B组于L2-3及T10-11行硬膜外穿刺,均向头端置管3.5 cm。局麻药均使用1.5%利多卡因与0.2%丁卡因混合液,A组首量给12~20ml局麻药,B组于L2-3硬外管(下管)首量给10~15ml局麻药,于T10-11硬外管(上管)首量给 5~10ml局麻药。手术开始前即刻于静脉注射哌氟合剂1/4~1/2u。结果 麻醉效果两组优良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哌氟合剂的用量A组略高于B组(P>0.05),B组血压下降的发生率较A组高(P<0.05)。结论 输尿管镜下气压弹道碎石术,一般情况下选用硬膜外阻滞作为麻醉方法,进行一点穿刺注局麻药再静脉注射哌氟合剂 1/2~1u,可取得满意麻醉效果。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硬膜外麻醉局麻药试验量加入肾上腺素对误入血管的预测作用。方法择期手术患者63例,ASAI或Ⅱ级,硬膜外导管误入血管23例,随机分为两组:Ⅰ组12例,Ⅱ组11例。硬膜外导管在硬膜外腔40例,随机均分为Ⅲ、Ⅳ两组,每组20例。Ⅰ、Ⅲ组注入含1:40万U肾上腺素的1.5%利多卡因4ml,Ⅱ、Ⅳ组注入1.5%利多步因4ml。记录注药前(T0)、注药后60s内HR最快时(T1)的SBP、DBP、HR及头昏、心悸等情况,计算Ⅰ组T1时SBP、DBP及HR变化95%可信区间。结果与T0时比较,Ⅰ组T1时SBP、DBP明显升高、HR明显增快(P<0.01);与Ⅱ、Ⅲ、Ⅳ组比较,T1时Ⅰ组SBP、DBP明显升高、HR明显增快(P<0.01)。Ⅰ组患者头昏、心悸10例,Ⅱ、Ⅲ、Ⅳ组0例。Ⅰ组T1时SBP、DBP及HR变化95%可信区间分别为27.4~44.3mmHg、11.1~24.5mmHg及31.3~57.7次/min。结论 1:40万U肾上腺素加入局麻药中用于硬膜外麻醉试验量,通过观察血流动力学变化可及时准确地发现硬膜外导管误入血管,从而有效避免局麻药中毒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估罗哌卡因复合不同浓度舒芬太尼用于肺癌手术后硬膜外镇痛(PCEA)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 选取择期肺癌行肺叶切除术患者90例,年龄20~67岁,随机分成3组,每组30例,术前T 6-7行硬膜外穿刺,留置导管,术后接硬膜外镇痛泵.分别用罗哌卡因复合舒芬太尼0.1 μg/ml(Ⅰ组)、0.2μg/ml(Ⅱ组)和0....  相似文献   

12.
目的:比较不同质量浓度的甲磺酸罗哌卡因腰麻用于高龄患者下肢手术时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将108例行下肢手术的高龄患者随机分为低质量浓度重相对密度组(Ⅰ组)、低质量浓度轻相对密度组(Ⅱ组)和高质量浓度重相对密度组(Ⅲ组),每组36例。3组患者均行腰—硬联合麻醉,并给予同等剂量的腰麻液甲磺酸罗哌卡因8.94 mg。监测记录3组患者的阻滞平面,运动阻滞程度,麻醉效果,麻醉前和麻醉后5 min、15 min、30 min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H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并发症以及不良反应等。结果:3组患者感觉阻滞效果优良率均达到100%;运动阻滞Bromage评分达3分的例数分别为26、25、36,3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流动力学组间比较:注药后15 min 3组MAP分别为(114.86±13.65)、(113.56±16.54)、(75.21±15.65)mmHg;HR分别为(94.51±16.53)、(94.65±16.12)、(112.65±23.56)次·min-1,Ⅰ、Ⅱ组与Ⅲ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Ⅱ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流动力学组内比较:Ⅰ、Ⅱ组与相应麻醉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注药前与注药15 min后MAP分别为(116.53±15.32)和(75.21±15.65)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的不良反应明显多于Ⅰ、Ⅱ组(P〈0.05)。结论:低质量浓度甲磺酸罗哌卡因腰—硬联合麻醉应用于高龄患者下肢手术,血流动力学平稳,麻醉效果满意,副作用少,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右旋美托咪啶的抗炎作用及其对外周血单核细胞NF-κB活性的影响。方法选择20~70岁ASAⅠ~Ⅱ行择期腰椎手术病人60例,随机分为右旋美托咪啶对照组(Ⅰ组)、0.5 μg组(Ⅱ组)、1.0 μg组(Ⅲ组)。选择气管内插管全身麻醉,分别于麻醉诱导后手术开始前(T1)、手术结束前半小时(T2)、术后24 h(T3)抽取静脉血,用ELISA法测定血浆中的IL-6、TNF-α的浓度,用流式细胞仪测量外周血单核细胞NF-κB活性的表达。结果三组患者术中芬太尼用量Ⅰ组(0.90±0.72)mg,Ⅱ组(0.71±0.58)mg,Ⅲ组(0.65±0.05)mg,瑞芬太尼用量Ⅰ组(1.35±0.80)mg,Ⅱ组(1.15±0.74) mg,Ⅲ组(1.02±0.70) mg和术后镇痛芬太尼使用剂量Ⅰ组(0.98±0.37)mg,Ⅱ组(0.84±0.19)mg,Ⅲ组(0.55±0.16)mg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者血浆IL-6、TNF-α以及外周血单核细胞NF-κB的活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行腰椎手术的麻醉中使用右旋美托咪啶可以减少阿片类药物用量。右旋美托咪啶定可以作为腰椎手术的麻醉的辅助药。右旋美托咪啶对IL-6、TNF-α以及外周血单核细胞NF-κB的表达没有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舒芬太尼鞘内注射给药行腰硬联合分娩镇痛的效果及对产程的影响,探讨其最适宜剂量。方法 120例健康初产妇(ASAⅠ~Ⅱ级),随机分为Ⅰ、Ⅱ、Ⅲ、Ⅳ组,每组30例。腰穿成功后各组鞘内分别注入舒芬太尼3μg(Ⅰ组)、4μg(Ⅱ组)、6μg(Ⅱ组)、8μg(Ⅳ组),拔针后硬膜外置管接镇痛泵。硬膜外给予初量药物15 min后,当VAS评分≥3分时,启动镇痛泵行硬膜外镇痛。观察镇痛起效时间、持续时间。观察各时间点的视觉模拟评分(VAS评分)、运动阻滞评分、各组产妇产程时间。观察产程中血压(MAP)、脉搏(HR)、血氧饱和度(SpO2),镇痛期间及镇痛后24 h内的不良反应。观察分娩过程中缩宫素使用情况、分娩方式及新生儿出生后1、5 min Apgar评分。结果Ⅰ组起效时间明显长于Ⅱ~Ⅳ组,且Ⅰ组维持时间明显短于Ⅱ~Ⅳ组(P〈0.05)。Ⅰ~Ⅳ组产妇鞘内给药后10、15、30、60、90 min的VAS评分均较注药前明显降低(P〈0.05),与Ⅰ组比较,Ⅱ~Ⅳ组鞘内给药后10、15、30 min 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缩宫素使用率Ⅰ组43%(13/30)、Ⅱ组45%(15/30)、Ⅲ组75%(20/30)、Ⅳ组80%(24/30)。与Ⅰ组比较,Ⅳ组缩宫素使用率明显增加(P〈0.05)。主要不良反应是皮肤瘙痒、心动过缓及头晕。四组产妇皮肤瘙痒均在50%~60%。随着舒芬太尼剂量的增加,皮肤瘙痒症状更严重、持续时间更长。Ⅰ~Ⅳ组心动过缓与头晕发生率为[0(0/30),3%(1/30)],[10%(3/30),13%(4/30)],[13%(4/30),17%(5/30)],[23%(7/30),27%(8/30)]。与Ⅰ组比较,Ⅳ组心动过缓与头晕的发生显著增高(P〈0.05)。四组产妇的生命体征、产程、中转剖宫产率、产后出血及新生儿出生后1、5 min 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舒芬太尼4~8μg鞘内给药行腰硬联合阻滞分娩能提供较好的镇痛效果,不影响产程。但活跃期以4~6μg为佳。  相似文献   

15.
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中垂体后叶素的应用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垂体后叶素在腹腔镜子宫肌瘤剔除术中的止血作用。方法:将行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的102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Ⅰ组35例,腹腔镜术中应用垂体后叶素;Ⅱ组35例,腹腔镜术中应用催产素;Ⅲ组32例,不用任何药物。观察三组术中出血量及手术时间。结果:术中出血量:Ⅰ组(65±35)ml比Ⅱ组(120±55)ml、Ⅲ组(140±65)ml少,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Ⅱ组和Ⅲ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手术时间:Ⅰ组(61±25)min比Ⅱ组(88±27)min、Ⅲ组(95±24)min短,有显著性差异(P〈0.01),Ⅱ组和Ⅲ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在腹腔镜子宫肌瘤切除术中应用垂体后叶素止血作用明显,便于手术操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不同剂量布比卡因脊麻联合硬膜外麻醉在老年人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的麻醉效果及血流动力学影响,探讨布比卡因脊-硬联合麻醉对老年人TURP的安全性和适宜剂量.方法 选择年龄≥65岁、择期TURP的前列腺肥大(BPH)患者90例,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均选择L2~3进行穿刺,蛛网膜下腔注入局麻药后向头端...  相似文献   

17.
三种镇痛方法用于骨科下肢手术患者术后镇痛的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3种不同术后镇痛方法用于骨科下肢手术的镇痛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90例择期下肢骨科手术患者,在腰麻-硬膜外联合麻醉下完成手术后随机分为3组,每组30例:Ⅰ组为静脉自控镇痛;Ⅱ组为硬膜外单次注射小剂量吗啡;Ⅲ组为硬膜外单次注射小剂量吗啡与静脉自控镇痛相结合,观察术后镇痛效果、镇静评分与不良反应。结果Ⅲ组术后VAS评分较Ⅰ、Ⅱ组平稳,Ⅲ组PCA按压次数与用药剂量均少于Ⅰ组。Ⅱ组镇静较Ⅰ、Ⅲ组浅,其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高于Ⅰ、Ⅲ组。结论下肢骨科手术硬膜外单次小剂量吗啡结合静脉自控镇痛的术后镇痛效果优于单纯静脉自控镇痛及硬膜外单次注射小剂量吗啡,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全产程硬膜外分娩镇痛的效果及对应激反应的影响。方法300例无产科并发症及硬膜外麻醉禁忌证的单胎足月初产妇,随机分为3组。Ⅰ组为全产程组,当进入产程宫口〈3cm时进行镇痛;Ⅱ组为活跃期组,当宫口≥3cm时进行镇痛。两组硬膜外均给予0.1%罗哌卡因与0.5μg/ml舒芬太尼混合液11~13ml,45min后行硬膜外自控镇痛,药物为上述混合液,背景速度8ml/h,单次剂量2ml,锁定时间15min。宫口开全时停药,胎儿娩出后再开启PCA;Ⅲ组为对照组,不用任何镇痛药物。观察VAS评分和运动阻滞分级,记录产程时间、分娩方式、产后出血量、新生儿Apgar评分。测定产妇血中血管紧张素Ⅱ和皮质醇含量。结果Ⅰ组与Ⅱ、Ⅲ组比较,在潜伏期VAS评分明显降低(P〈0.05),Ⅰ、Ⅱ组与Ⅲ组比较,缩宫素使用率明显增高(P〈0.05)。三组间比较产程时间、剖宫产率、器械助产率、产后出血量及新生儿Apgar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Ⅲ组血管紧张素Ⅱ和皮质醇的变化最大,其次为Ⅱ组,Ⅰ组变化最小。结论全产程分娩镇痛对比传统分娩镇痛方式,镇痛效果确切,对产程、剖宫产率及新生儿并无不良影响,可抑制应激反应。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不同液体预防硬膜外麻醉低血压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120例在硬膜外麻醉下行手术治疗的患者,随机分为三组(n=40),麻醉后以15ml/(h.kg)的速度分别静脉输入缩合葡萄糖氯化钠、琥珀酰明胶和乳酸钠林格氏液。麻醉手术中间隔5min测量血压。结果:麻醉手术中缩合葡萄糖氯化钠组和琥珀酰明胶组的低血压发生率均为4例(10%),显著低于乳酸钠林格氏液组(22例,55%,P〈0.05)。结论:缩合葡萄糖氯化钠和琥珀酰明胶对硬膜外麻醉引起的低血压均有很好预防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比较布托啡诺与吗啡用于女性患者痔疮手术后硬膜外镇痛的不良反应。方法:择期痔疮手术后需硬膜外镇痛的女性患者100例,年龄22—45岁,体质量40—63kg,美国麻醉医师协会(ASA)分级Ⅰ或Ⅱ级,随机分成两组(n=50):布托啡诺组(B组)和吗啡组(M组)。术后硬膜外镇痛均采用负荷量+持续剂量+自控给药的模式,负荷量:B组为布托啡诺1mg,M组为吗啡1mg,两组均持续剂量为2mL/h、自控剂量为每次0.5mL、间隔时间为15min,镇痛液配方为B组0.006%布托啡诺复合0.15%罗哌卡因100mL,M组0.006%吗啡复合0.15%罗哌卡因100mL。两组均在给负荷量前5min静脉注射昂丹司琼8mg。评估术后2(T1)、4(T2)、8(T3)、12(T4)、24(T5)和36h(T6)各时点的镇痛评分、镇静评分,观察术后36h镇痛期间患者恶心、呕吐、皮肤瘙痒、头晕等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术后各观察时点的镇痛评分(均〈3分)与镇静评分(2~4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B组恶心(10%)、呕吐(0)、头晕(8%)等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M组(30%、18%、20%)(P〈0.05)。结论:布托啡诺用于女性患者痔手术后硬膜外镇痛,镇痛效果好,不良反应发生率比吗啡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