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乙型肝炎病毒多聚酶基因YMDD变异与临床治疗反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深圳地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长期拉米夫定治疗中HBV多聚酶基因YMDD变异的情况及其对治疗反应的影响。方法:对100例拉米夫定治疗中28例出现血清病毒核酸(HBV DNA)阳性的患者,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法(PCR-RFLP)检测YMDD变异,并观察其血清HBV DNA及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结果:100例中有17例YMDD变异阳性,其中以YVDD(M550V)变异为主,占64.7%(11/17),YIDD(M550I)变异为35.3%(6/17)。发生YMDD变异的患者均伴有HBV DNA及ALT水平反跳,1例住院患者停用拉米夫定后出现病情加重。结论:深圳地区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在长期拉米夫定治疗中(疗程1年,100md/d)HBV多聚酶基因YMDD变异率为17.0%(17/100)。发生变异者较无变异者疗效降低,检测YMDD变异有助于监测疗效。  相似文献   

2.
研究乙肝病毒(HBV)多聚酶YMDD变异后HBVDNA复现对慢性HBV感染患者临床经过的影响。方法用mpPCR-RFLP技术检测24例拉米夫定治疗过程中出现HBVDNA复现的患者血清,对YMDD变异者的系列临床资料,应用SAS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检出YMDD变异18例;YMDD变异后转氨酶水平较HBVDNA转阴时有显著升高,并反跳至治疗前水平。结论出现YMDD变异后,部分病例可有类似肝炎发作、甚至肝脏失代偿的表现。  相似文献   

3.
基因芯片检测乙肝病毒YMDD变异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检测拉米呋啶治疗慢性乙肝病人YMDD变异情况与血清HBV DNA、ALT水平等指标的关系。方法 利用基因芯片、ELISA及生化检测技术检测180例慢性乙肝患者服用拉米呋啶6~24个月后YMDD变异、HBV DNA及ALT水平变化。结果 180例患者中,168例HBV DNA、ALT不同程度下降,随用药时间的延长,部分患者(2g例)的YMDD出现变异,同时HBV DNA及ALT水平出现反跳。结论服用拉米呋啶的慢性乙肝患者的YMDD发生率与时间长短有关,血清HBV DNA及ALT与YMDD相关,由此可以预测拉米呋啶治疗的乙肝病人的YMDD发生率。  相似文献   

4.
目的:检测拉米夫定(LVD)抗HBV治疗过程中YMDD变异出现的时间和频率.方法:3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入选,接受LVD治疗,100 mg/d,疗程52周.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后12周 ,20周,24周,36周和52周检测YMDD变异、HBV DNA、ALT和HBV M.结果:20周有1例出现YMDD变异,24周有2例YMDD变异,36周有4例YMDD变异,52周有5例YMDD变异;52周后,HBV DNA转阴率为74.3%(26/35),ALT复常率为71.4%(25/35),HBeAg转阴率为42.9%(15/35).结论:LVD治疗20周前,换用或联合另一种有效的核苷(酸)类似物,可有效预防YMDD耐药的出现.  相似文献   

5.
目的:建立简便易行的检测乙型肝炎病毒(HBV)多聚酶基因(P基因)上YMDD变异株的方法,评价运用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对此变异的影响,方法:采用套式/错配聚合酶链反应(PCR)结合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分析技术对108例治疗前HBV DNA(PCR)阳性正在拉米夫定治疗中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HBV YMDD变异情况进行检测。结果:运用上述技术能有效区分HBV YMDD野生株和变异株,上述108例患者经拉米夫定治疗后,HBV DNA阴转者63例(58.3%),HBV YMDD野生株和变异株分别为23例(21.3%)和22例(20.4%),结论:建立的套式/错配PCR-RFLP分析技术可用于HBV YMDD变异株的临床监测,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可导致部分患者的HBV多聚酶基因上YMDD发生变异。  相似文献   

6.
HBV耐拉米夫定多聚酶基因变异检测方法的建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伟三  丁静娟 《医学文选》2002,21(3):270-273
目的 建立一种简便,准确,实用的乙型肝炎病毒(HBV)耐拉米夫定多聚酶基因变异检测方法。方法 根据已公布的HBVDNA序列,在HBV多聚酶基因区设计并合成了两对寡核苷酸引物,其中一只为错配引物;应用巢式错配聚合酶链反应特异性扩增含有HBV多聚酶基因YMDD基序的片段,扩增产物用限制性内切酶(NdeⅠ)酶切,琼脂糖凝胶电泳,观察酶切后的目的片段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FLP)图谱,部分标本进行DNA测序,结果 (1)所建立的巢式错配PCR-RFLP方法操作简便,快速,从DNA提取到酶切后电泳分析仅需要11小时;灵敏度高,可以检测到10^3copies/ml的HBVDNA;特异性强,结果准确,经DNA测序证实,(2)应用该方法对20例长期服用拉米夫定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系列血清进行了检测,发现YMDD变异者(45%)9例,YMDD野毒株者(55%)11例,表明该方法可有效地鉴别HBVYMDD野毒株与变异株,结论 本实验所建立的巢式错配PCR-RFLP方法简单,敏感,特异,适合于一般实验室应用及大规模的人群调查。  相似文献   

7.
HBV YMDD变异与HBV-DNA水平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观察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病毒YMDD变异的产生与血清HBV-DVA水平的关系.方法 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患者106例,平均疗程32月(12~48月),治疗前及治疗中每4~6月采血,用荧光实时PCR定量检测HBV-DNA,采用错配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的方法检测HBVYMDD变异.分析出现YMDD变异组与非变异组治疗前HBV DNA水平差异.结果 YMDD变异组治疗前血清HBV DNA定量水平显著高于未产生YMDD变异(P<0.01).结论 慢性乙型肝炎患者治疗前血清病毒载量水平越高,应用拉米夫定治疗越容易产生YMDD变异,且产生时间越早.血清病毒载量可作为应用拉米夫定治疗YMDD变异产生的早期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YMDD乙肝患者1年的疗效。方法:40例因拉米夫定治疗而发生YMDD变异的慢性乙肝患者,ALT为正常上限的2~10倍,HBV-DNAㄒ105copies/ml,胆红素水平小于正常上限的2倍,接受阿德福韦酯10mg/d同时拉米夫定100mg/d治疗,同期38例慢性乙肝初治患者接受阿德福韦酯10mg/d治疗,疗程均为1年,分别观察ALT、HBV-DNA、乙肝标志的变化。结果:治疗前后两组ALT、HBV-DNA水平均显著下降,ALT复常率联合治疗组为82.5%,初治组为84.2%,HBV-DNA阴转率前者为32.5%,后者为34.2%,乙肝标志两组均无变化。治疗9月时YMDD变异治疗组3例患者出现A181V位点变异,但未出现ALT的波动。结论:阿德福韦酯联合拉米夫定治疗YMDD变异乙肝患者疗效显著,与阿德福韦酯初治乙肝患者疗效无显著差异,但易出现对阿德福韦酯的耐药。  相似文献   

9.
目的就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1a的疗效、HBV DNA P基因变异特点及编码的蛋白质的二级结构加以研究.方法 提取HBV DNA后,经半巢式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PCR产物自动测序.总结拉米夫定的疗效、P基因变异出现的时间,用SAS软件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用DNA STAR软件的CLUSTAL V方法对HBV DNA P基因片段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差异、变异类型进行分析.用DNAclub、DNAsis 软件分析出现P基因变异前后所编码的蛋白质的二级结构的差异.结果 按照ALT水平分组,各组间促进ALT正常化没有明显差异.在治疗后6个月血清标本中未发现YMDD变异,在治疗后12个月血清标本中发现2例YMDD变异.在对照组中发现了1例L528M变异;在治疗后12个月发现了2例YVDD变异,还发现了2例只有L528M的变异.在发生变异后,YMDD的转角结构变为折叠,L528M的转角结构没变.结论 1a的拉米夫定治疗可以有效抑制HBV DNA的复制.YMDD变异发生在拉米夫定治疗6个月之后,L528M变异可单独在体内存在,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慢性HBV携带者可发生L528M变异.发生YMDD变异的P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二级结构由转角变为折叠.L528M变异不影响蛋白质二级结构.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CHB)的疗效、乙型肝炎病毒(HBV)DNA P基因变异特点及编码蛋白质的二级结构.方法:提取HBV DNA后,半巢式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PCR产物自动测序.总结拉米夫定的疗效、P基因变异出现的时间,用SAS软件分析影响疗效的因素.用DNA STAR软件的CLUSTAL V方法对HBV DNA P基因片段的核苷酸和氨基酸差异、变异类型进行分析.用DNAclub,DNAsis软件分析出现P基因变异前后所编码的蛋白质的二级结构的差异.结果:在治疗后6个月血清标本中未发现YMDD变异,在治疗后12个月血清标本中发现2例YMDD变异.在对照组中发现了1例L528M变异;在治疗后12个月发现了2例YVDD变异,2例只有L528M的变异.在发生变异后,YMDD的转角结构变为折叠,L528M的转角结构没变.结论:1年的拉米夫定治疗可以有效抑制HBV DNA的复制.YMDD变异发生在拉米夫定治疗6个月之后,L528M变异可单独在体内存在,未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慢性HBV携带者可发生L528M变异.发生YMDD变异的P基因编码的蛋白质二级结构由转角变为折叠.L528M变异不影响蛋白质二级结构.  相似文献   

11.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variations in hepatitis B virus (HBV) polymerase gene in chronic HBV infected patients resistant to lamivudine therapy. Methods Specimens were obtained from nine patients with chronic HBV infection, who were resistant to lamivudine therapy. Partial segments of the HBV DNA polymerase gene we re amplified by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Nucleotide sequence was performed using an applied 373 automated sequencer. Titre of HBV DNA was measured by branched DNA assay (Chiron). Results Of nine patients with HBV DNA positive after 64 weeks of treatment, five (56%) had variations in the highly conserved YMDD motif in domain C of the HBV polymerase, three of those were substitutions of isoleucine for methionine(M), and two were substitutions of valine(V) for methionine. Additionally, in two patients with variations characterized by substitutions of V for M, one had a simultaneous amino acid change from the first aspartic acid to glycine and this pattern of variation was not reported in other literatures. With respect to viremia, in two subjects with low titre of HBV DNA (<100 MEq/ml), no variation was found in the YMDD motif, whereas in seven patients with high titre of HBV DBA (>300 MEq/ml), five (71%) had variations in the YMDD motif. Conclusions Lamivudine is a potent anti-viral agent for treatment of chronic HBV infection. Resistance to lamivudine is likely caused by the variations in the YMDD motif of the HBV polymerase gene.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实时荧光 PCR检测 HBV YMDD变异价值。方法 :比较实时荧光 PCR法与 PCR产物直接测序的结果 ,以评价该方法的准确性 ,同时测定 10 3例拉米夫定治疗不同时期的患者血清 ,分析各时期的变异率及临床资料。结果 :19例标本的实时荧光 PCR结果与 PCR产物测序结果完全一致。10 3例患者中 13例发生 YMDD变异 ,治疗 7个月~ 12个月 YMDD变异率为 15 .2 % (5 /33) ,治疗 1a以上 YMDD变异率为 33.3% (8/2 4 )。变异患者与非变异患者体内的病毒量差异无显著性 ;变异患者 AL T异常发生率高于非变异患者 ,但升高程度不如部分非变异患者 ;变异患者保护性抗体的出现率较低。结论 :实时荧光 PCR检测 YMDD变异是一种准确、灵敏、经济、简便、快速并适合大批量标本检测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对B、C基因型乙型肝炎(乙肝)患者治疗作用。方法观察未用、使用拉米夫定治疗的慢性乙肝患者随时间延长血清病毒标志物HBV DNA水平、HBeAg血清转换率及随拉米夫定疗程延长乙肝病毒聚合酶及转录酶区酪氨酸-蛋氨酸-门冬氨酸-门冬氨酸基序(HBV YMDD)耐药变异率等的变化,对比分析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对B、C基因型乙肝患者的病毒抑制效应。结果(1)未用拉米夫定治疗的乙肝患者, B基因型者HBV DNA水平低于C基因型者,而自发HBeAg血清转换率高于C基因型者。(2)使用拉米夫定治疗的乙肝患者,B、C基因型者之间HBV DNA水平、HBeAg血清转换率及YMDD变异率没有明显差异。(3) B、C基因型患者均随拉米夫定疗程延长HBV DNA水平下降,HBeAg血清转换率增加,但YMDD变异率也增加。结论(1)未用拉米夫定治疗的自然状况下C基因型乙肝患者携带的乙肝病毒复制能力强于B基因型患者者且不易清除。(2)使用拉米夫定疗程相同时B、C基因型患者之间拉米夫定的病毒抑制效应及HBV YMDD耐药变异率相似。(3)C基因型HBV感染的乙肝患者及早使用拉米夫定抗病毒治疗意义更大。  相似文献   

14.
拉米夫定联合白细胞介素2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闫涛  季伟  杜宁  赵鸿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5,15(7):1056-1058,1061
目的评价拉米夫定联合白细胞介素2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97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拉米米夫定联合白细胞介素2)和对照组(单用拉米夫定).拉米夫定疗程至少12个月.观察组联合白细胞介素2,时间为6个月.其中,观察组50例,对照组47例,观察期24个月.结果 6个月时,观察组与对照组ALT的复常率分别为82.0%和68.1%(P>0.05);12个月时分别为90.0%和70.2%(P<0.05).6个月时两组HBeAg阴转率、HBeAg/抗HBe的血清转换率和HBV DNA阴转率差异无显著性(P>0.05);12个月时,两组HBeAg阴转率和HBeAg/抗HBe的血清转换率差异仍无显著性(P>0.05),但观察组HBV DNA阴转率(92.0%)显著高于对照组(70.2%)(P<0.05).至24个月时,观察组患者血清ALT复常率、HBV DNA阴转率、HBeAg阴转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P均<0.05).用药12个月、24个月时两组HBV YMDD阳性率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拉米夫定联合白细胞介素2治疗CHB安全有效,优于单用拉米夫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期间乙型肝炎病毒(HBV)YMDD变异的情况及其与临床的关系。方法采用通用模板信号扩增(UT-PCR)方法,对拉米夫定治疗过程中血清出现HBV DNA由阴转阳的52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进行HBVYMDD变异检测,并结合患者治疗前HBV DNA载量、丙氨酸转氨酶(ALT)水平、免疫标志物及YMDD变异后HBV DNA载量等临床信息进行结果分析。结果YMDD变异的检出率为53.85%,52例患者中,28例发生了YMDD变异,其中YIDD17例,YVDD7例,YIDD和YVDD混合变异4例。发生YIDD变异的患者较治疗前HBV DNA水平显著降低(P<0.05),发生YVDD变异的患者较治疗前HBV DN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YVDD变异后的HBVDNA水平与YIDD变异后HBV DN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YMDD变异组治疗前的ALT基础水平高于YMDD野生组治疗前水平(P<0.01),治疗前HBVDNA水平及HBeAg阳性率在变异组和野生组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拉米夫定治疗前ALT基础水平高可能是YMDD变异的一个易发因素。密切监控慢性乙型肝炎患者的HBV DNA及ALT水平,有利于及时发现YMDD是否发生变异。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以及YMDD变异对临床的影响。方法;这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临床试验,始于1996年。429例HBsAg、HbeAg和HBV DNA阳性病人进行本研究。病人以3:1的比例随机接受拉米夫定(100毫克/日,n=322)或安慰剂(n=107)治疗12周。随后所有病人接受拉米夫定开放治疗,每4周随访一次,共104周。结果:治疗一年后72.7%病人(285/392)持续HBV DNA阴转。除外YMDD变异病人,病毒DNA在第二年持续受到抑制。YMDD变异病人血清HBV DNA的平均水平上升至86Meq/ml(bDNA分析),但远低于年持续受到抑制。拉米夫定治疗可促进HbeAg消失和HbeAg/抗-Hbe血清转换,二均与治疗前ALT水平和治疗时间有关。第二年HbeAg消失率在治疗前ALT水平高于正常一倍的病人中26.8%,在治疗前ALT水平高于正常二倍、五倍的病人中分别为35.6%和55.6%。HbeAg血清转换率分别为17.4%、22.2%,33.3%。二年后,50.3%治疗前ALT异常的病人ALT保持正常。83%治疗前ALT正常的病人仍保持正常。YMDD变异发生率为49.7%。其血清HBV DNA中位数水平轻度升高至86Meq/ml,其中15%病人ALT高于治疗前水平。4例病人临床症状出现反复停药后恢复。拉米夫定的不良反应为轻、中度,仅二例病人报告出现药物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和苦参素联合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及对慢性乙型肝炎病毒P基因(YMDD)变异的影响。方法:将60例慢性乙型肝炎病例分为苦参素组、拉米夫定组和联合治疗组3组,每组20例。苦参素组口服苦参素胶囊,拉米夫定组口服拉米夫定,联合治疗组口服苦参素胶囊和拉米夫定,疗程为12个月。治疗结束后,分别检测血清HBeAg、抗-HBe、HBV DNA和基因YMDD变异。结果:在治疗12个月时,联合治疗组HBeAg、抗-HBe转换率及HBV DNA转阴率优于苦参素组和拉米夫定组,YMDD变异率较苦参组和拉米夫定组低,但差异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各指标苦参组和拉米夫定组组间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拉米夫定联合苦参素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疗效并可减少YMDD变异。  相似文献   

18.
非抗病毒治疗相关的慢性乙型肝炎患者YMDD变异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未经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型肝炎患乙型肝炎病毒基因YMDD变异及其与前C区变异、HBV基因型的相关性,HBV DNA水平与变异发生的关系。方法:从126例均未接受拉米夫定治疗和近一年内未经任何抗病毒治疗的慢性乙肝患随机抽取25例为研究对象。血清YMDD变异检测运用微板核酸杂交—核酸定量法,HBV基因型采用PCR微板核酸杂交—ELISA技术,HBVDNA定量采用荧光定量PCR分析系统,HBV—M采用ELISA法。结果:7例存在YMDD变异,变异HBeAg全部阳性,不同的HBV基因型形式存在不同的YMDD变异率,HBVDNA水平与YMDD变异的发生不呈正相关。结论:HBV存在YMDD野生变异株,并非完全由抗病毒治疗引起,变异株与前C区变异和HBV基因型的相关性以及HBV DNA水平和变异发生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9.
拉米夫定治疗乙型肝炎病毒感染128例的疗效评价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目的 观察拉米夫定 (Lamivudine)对乙型肝炎病毒 (HBV)感染者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2 37例HBV感染者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 12 8例用拉米夫定每日 15 0mg治疗 4 8w ,对照组 10 9例常规保肝治疗。治疗第 8、16、2 4、4 8w分别检测HBVM、HBVDNA半定量、ALT等。结果 治疗组第 8、16、2 4、4 8wHBVDNA阴转率分别为5 2 3%、82 0 %、96 1%、89 1% ,均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治疗组HBeAg阴转率分别为 7 0 %、2 8 9%、71 9%、6 6 4 % ,后 3者高于对照组 (P <0 0 5 ) ;ALT复常率在第 8、16、4 8w分别为 89 1%、97 7%、98 4 % ,后者高于对照组(P <0 0 5 )。治疗组未发现明显拉米夫定相关性严重不良反应。结论 拉米夫定可有效降低患者血清HBVDNA水平 ,明显提高HBeAg阴转率 ,使ALT恢复正常 ,副反应轻而安全。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拉米夫定治疗慢性乙型盱炎后乙型肝炎病毒YMDD基序变异的情况。方法105例慢性乙型肝炎患者随机分成两组,一组68例为治疗组给予拉米夫定;另一组37例为对照组,给予除拉米夫定外的其他治疗。治疗1年后对患者乙型肝炎病毒多聚酶基因YMDD基序进行定性检测,观察突变情况。结果拉米夫定治疗组:用药1年后有12例发生YMDD突变,其中YVDD变异有8例,YIDD变异4例,变异株中有9例伴血清ALT、HBV-DNA水平回升;对照组无变异株产生。结论拉米夫定可诱导乙型肝炎病毒YMDD基序发生变异,导致耐药株的产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