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瘫痪,是因中风而致的后遗证。古谓之难证。右侧瘫痪、语言不利者较难治;或哭或笑不能控制者则更为难治。现将笔者多年治疗瘫痪之愚见作一试说: 临床常见的瘫痪病患者,有的肢体松驰、痿废不用,有的肢体挛缩拘急,两者统称瘫痪(脑血管意外后遗症)。何谓瘫?何谓痪?郑树圭《七松岩集·中风》说:“盖瘫者,举动艰难也(肢体松驰痿废不用);痪者,不能移换也(肢体挛缩拘急)”。所谓痿废者,痿者痿软,废者不用,即失去机能和效用也。盖中风之前,大多先有麻木之症,而麻木是由于营卫失调所致。营卫气血运行于全身,如营气虚,则血少不荣于筋,风寒湿痰之邪乘虚而入,痹阻脉络而成麻木。卫气虚,则气少无力而肢体  相似文献   

2.
痿证治验     
痿证是指肢体筋脉弛缓无力,痿废不用。临床表现为四肢无力,麻木不仁,步履艰难。严重时肢体瘫痪,卧床不起,渐至肌肉萎缩。历代医家对本病的论述和治疗注重湿热者居多。笔者治疗1例热型痿证报告如下。宋××,女,19岁,工人。患者于1981年12月4日,夜受风寒,清晨始发颈右部疼痛,两臂麻不无力。上午在门诊就医,给口服去痛片、理疗等。下午3时许,恶心呕吐,肢体麻木加重,四肢无力。急诊室以①流行性肌无力;②脊髓炎;③风湿痛收住内科病  相似文献   

3.
庄鸿贤  陈万选 《中医杂志》1997,38(9):517-517
赵恩俭主任医师为天津名老中医,数十年临床积累了丰富的用药经验。现介绍赵老运用白及治疗痿废不用的临床经验。临床所见肢体痿废不用多见于中医之“痿证”及“中风后遗症”,其治疗方法繁多,不能囿于一法。白及《本经》言其“主痈肿恶疮败疽伤阴死肌,胃中邪气,贼风、鬼击,痱缓不收。”《本草  相似文献   

4.
素问玄机原病式说:“痿,谓手足痿弱无力以运动也”。素问识、高说:“痿者,四肢痿弱,举动不能,如委弃不用之意。”中国医学大辞典说:“痿,手足痿软无力,百节缓纵而不收也。”据此;则痿证的定义,乃即手足痿弱无力,举动不能,关节缓纵,有如委弃不能使用的一种证候。  相似文献   

5.
痿病系指肢体筋脉迟缓,软弱无力,日久不用,引起肌肉萎缩或瘫痪的一种病证.凡手足或其他部位的肌肉痿软无力、迟缓不收者均属痿病范畴.根据痿症的不同临床表现,历代医家一般将其分为脉痿、肉痿、骨痿、筋痿、皮痿等5种类型.  相似文献   

6.
张某,女,22岁。1984年12月15日入院。住院号11841。主诉:四肢麻木半月,上肢痿废不用4天。患者22天前,足月顺产一女婴。产后8天,出现四肢麻木,脐水平以下感觉迟钝。4天前脐水平以下感觉消失,两下肢驰缓性瘫痪,双上肢无力,感觉迟钝,活动失灵,手不能握物,渐至胸三椎水平以下感觉消失,小便失禁,大  相似文献   

7.
冯××,男,26岁。于一九五七年三月就诊。双下肢痿废不用已一年。经医治无效。症见头昏目眩,疲乏无力,患处疼痛,夜不能寐,纳食尚可,大便软,尿色黄。双膝关节肿大,拘挛不伸,功能受限,大小腿肌肉均明显萎缩,肌肤触之寒冷,面色萎黄不泽,舌质淡红,舌苔薄白,脉濡而涩。属脾胃虚损,肾气不足之痿症。治宜健脾补肾,舒理气机,重取阳明督脉  相似文献   

8.
论阳萎治从阳明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素问·痿论》曰:“治痿者,独取阳明。”《灵枢·根结篇》曰“痿疾者,取之阳明。”皆强调了调补脾胃,充养后天气血化源是治疗痿疾的关键。此观点,一直为历代医家所重视,并有效的指导着后世的临床实践。论及“痿”者,本为诸般宗(?)失濡而废用的统指,其中本当既包括肢体痿废不用的痿躄病,  相似文献   

9.
痿是肢体痿弱无力,甚至形肉枯削不用之证。《灵枢·根结篇》说:“痿疾者取之阳明,视有馀不足。”可见治痿者独取阳明,本调虚实和逆顺之治法,并非只是教人补之之意。本文择古今医案之要者浅述泻阳明之法。  相似文献   

10.
朱文锋 《辽宁中医杂志》1995,22(10):449-449
中医内科常见病类概况(10)朱文锋湖南中医学院(长沙410007)痿病类痿,或为萎,痿弱,萎缩而不用之义。《说文》:“痿,痹也。…痿病,又称痿证,实为病类概念。可分为肢体痿、内脏痿两部分,肢体痿系因邪气侵扰,经气阻滞,阴血亏损,肢体失养而致肢体筋脉弛...  相似文献   

11.
陈××,女,31岁,农民。五个月前,患热性病后,左侧上下肢痿软无力,经当地医生多次治疗,未见效果,后用多种激素,亦无好转。诊时面色萎黄,左侧上下肢痿软无力,不能动弹,无痛感,肌肉瘦削,脉细沉无力,舌淡苔少。诊断:痿瘫。处方:肩颙、曲池、足三里、外关、合谷、环跳、伏兔、解溪、血海。治疗经过:各穴针灸并施,每日一次。环跳、肩颙深强刺,一周后知觉恢复,继用本方加腕骨、行间、三阴交、阳陵泉。环跳、肩颙、足三里温针,并使用雷火神针每次灸十分钟。施术十天,上肢可举,下肢能够伸屈。仍针肩  相似文献   

12.
痿病临床研究述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痿病系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日久不能随意运动而致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其含义有二,一是痿者萎也,枯萎之义,指人的肢体像干枯的树枝一样,枯萎消瘦,肌肉萎缩;二是痿者,痿弱之义,指肢体痿弱,软弱无力,不能随意动作。凡手足或其他部位的肌肉痿弱无力,弛缓不收者均属痿病范畴。因多发生在下肢,故又有“痿蹙”之称,“蹙”为瘸腿之义。现将近年来痿病的一些研究进展略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痿病系指肢体筋脉弛缓,软弱无力,日久不能随意运动而致肌肉萎缩的一种病证。其含义有二,一是痿者萎也,枯萎之义,指人的肢体像干枯的树枝一样,枯萎消瘦,肌肉萎缩;二是痿者,痿弱之义,指肢体痿弱,软弱无力,不能随意动作。凡手足或其他部位的肌肉痿弱无力,弛缓不收者均属痿病范畴。因多发生在下肢,故又有“痿蹙”之称,“蹙”为瘸腿之义。现将近年来痿病的一些研究进展略述如下。  相似文献   

14.
<正> 贺某,男,38岁。患者因劳倦过度,于1957年秋季发病,呈四肢瘫痪,痿废不用。病后曾在八个医疗单位和疗养院治疗。西医诊为:周期性麻痹(低血钾性)。经治疗后血钾转为正常,但周期性麻痹之证未见好转。 1974年元月,患者发作频繁(间隔四至五天)病情较重。于本月29日来我院就诊。患者素有气短,四肢乏力,周身之筋拘挛,肌肉(日闰)动,腰时痛,腹胀,纳呆,畏冷。发作每与劳累有关,发作后两下肢不能任地,两上肢不能持物,呈瘫痪状态。检查:瘫痪肢体腱反射消失,无疼痛麻木感,疼觉存在。面色憔悴,精神痿靡,舌质淡,苔薄白。切脉:两寸甚微弱而短,关弦细,两尺沉弱。患者气血俱虚,其胸中大气下陷,不能  相似文献   

15.
徐成坤 《光明中医》2010,25(2):291-292
1.痿证不仅四肢百骸痿废不用,还可能并发各脏腑功能痿废不用。痿证的病机为先天禀赋不足,外受湿热等邪,致阴精耗损,甚至阴损及阳,阴阳俱虚。所谓"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肾为先天之本"。肾精不足,髓海空虚,外邪易感,湿热侵入肾及脊髓可为痿病。其主为肾、脊髓、督脉,其次为心、肝胆、脾胃及其对应的经脉。"督脉为十二经之总督,"其分支与肾经、膀胱、心经、胃经等相连。故治痿非独取阳明,而应为督脉。2.从现代医学上讲,痿证是脊髓发生病变,或因先天遗传或因后天感染引发免疫反应皆与肾、脊髓密切相关。阳明胃虽主消化、吸收营养,脾胃病变并不会导致肢体痿废不用,它主肌肉,营养不良的结果只是肌肉萎缩,但不是痿废不用。它是痿病的一个因素,但不是主要因素,更不是唯一因素。阳明经虽和冲脉、带脉、督脉相连,但督脉是其主宰,痿病是督脉病变影响其它各经病变包括阳明胃经。从逻辑上讲,治痿独取阳明是不成立的,应该是治痿独取督脉。当时历史的原因导致认识的局限性,我们应该站在新的高度正确认识,给临床治疗以指导。  相似文献   

16.
痿症泛指肢体痿弱无力、肌肉消瘦、筋脉弛纵不收,从而影响功能活动。多因热、因虚、因瘀而致病。兹介绍如下: 例1 许×男 19岁住院号378 患者1980年10月21日,因左上肢抬举困  相似文献   

17.
张晓玮  郑洪新 《光明中医》2009,24(8):1455-1456
骨痿与骨痹自古以来就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骨痿是以肢体软弱无力而痿废不用;骨痹是以关节疼痛或麻木不仁为主症.二者不论是在疾病的发生与发展,还是预后和转归等方面皆有可辨析之处.笔者求同存异的从病因病机、临床表现、治疗及预后转归等方面对其予以论述.  相似文献   

18.
患者,男,65岁,于2006年6月4日就诊.主诉:二便失禁、双下肢痿软无力2个月.病史:2个月前曾在某院行L<,4>/L<,5>腰椎间盘突出手术,后出现二便失禁,双下肢痿软无力,肌肉萎缩,转入我院求治.经MRI检查提示:马尾神经损伤.刻诊:患者神清,精神萎靡,大小便失禁,双下肢肌肉萎缩,不能行走,套着尿袋,卧床,生活不能自理.  相似文献   

19.
八十一案患儿××十二岁男孩。前三天雨后赤脚下地拾菜,回家后就感觉两小腿肌肉胀痛。当晚又开窗睡觉。次日早起全身瘫软无力,免强站立,寸步难移。第三天病情加重,全身瘫痿,卧床不起,不能转侧,浯言不清,手不能握固。食饮尚可,二便近常。苔白腻,  相似文献   

20.
“痿躄”是指肢体筋脉驰缓,手足痿软无力,不能步履的一种病证。《经》有“肺热叶焦”之论,以为肺燥不能输精于五脏,因而五体失养,产生痿软证候,有“皮、肌、筋、肉、骨”五痿之分。并提出“治痿者独取阳明”。又有湿热致痿之论,云“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