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了解肝硬变死亡原因重视并发症的治疗.方法对43例死亡病例进行临床分析,按各并发症死亡例数的多少进行分类.结果所有死亡患者均由并发症导致.原因分别依次为多器官功能衰竭14例,占死亡率的32.5%,其中两个器官衰竭者3例,其余分别为3个或3个以上器官衰竭.证明器官衰竭越多,死亡率越高.消化道大出血直接死亡11例,占25.6%,原因是出血量多、反复发生、就诊晚,另偏于保守不敢过多补充血清等,也是治疗失败的原因之一.肝昏迷直接死亡9例,均见于严重肝脏损害,6例能直接找出诱发因素.肝肾综合征直接死亡6例,均有顽固性腹水,晚期均出现不可逆肾脏损害,BUN>21mmol/L,Cr>300μmol/L.另两例分别死于DIC及过敏反应.结论并发症越多越重死亡率越高.应加强并发症的研究,探讨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
92例肝炎后肝硬变患者发热原因及预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92例均为慢性乙型肝炎后肝硬变患者,均系本院住院病人,诊断符合1995年北京第5次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诊断标准。男性74例,女性18例,年龄23~69岁,平均50.4岁。肝功能根据Child-Pugh分级:A级6例,B级26例,C级60例。体温均超过37.5℃并持续3天以上。 1.2 统计学处理 采用卡方检验。 相似文献
3.
88例老年重型肝炎患者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院于1995年1月至2003年6月共收治111例年龄在60岁以上的重型肝炎患者,其中88例在住院期间死亡。现对死亡的88例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1995年1月至2003年12月,我院收治的慢性重型肝炎(下称慢重肝)患者中死亡182例。现将其死因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5.
本文统计分析我院传染科1992年至1997年10月间死亡84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资料,以了解该类患者的死亡原因及可能的防治方法。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 我院传染科从1992年至1997年10月间共收治各类病毒性肝炎患者1450例,诊断标准以1995年《病毒性肝炎防治 相似文献
6.
肝硬变是一种很常见的弥漫性肝病。在我国,肝硬变多继发于肝炎。笔者对我院105例肝炎肝硬变CT图像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本组病例是1991年8月~1997年8月间我院肝病病房的住院患者。根据1995年5月北京第5次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讨论修订的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诊断乙型肝炎肝硬变86例,丙型肝炎肝硬变14例,乙型丙型同时感染肝炎肝硬变5例。共计105例,其中男79例,女26例。年龄31~68岁,平均45岁。 CT检查采用Picker IQ 2000全身CT扫描机。层厚10mm,扫描时间4.2秒。全部病例平扫后作增强扫描。 2 结果 相似文献
7.
重型病毒性肝炎71例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型病毒性肝炎病死率极高。本文分析71例重型病毒性肝炎死亡病例临床资料,旨在对引起当前重型病毒性肝炎死亡的有关因素进行探讨,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8.
重型病毒性肝炎71例死亡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1 对象与方法 1.1 病例来源与检测项目 病例选自1995年1月~1997年4月本科收治重型病毒性肝炎的死亡病例71例,诊断均符合1990年上诲第6届全国病毒性肝炎会议制定的标准。所有病例均检测了抗HAV-IgM(甲肝抗体IgM、ELISA法)、血清乙肝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青海地区肝炎肝硬变的临床特征,提高诊断治疗水平,现将我院1990年以来确诊的128例肝炎肝硬变患者进行统计分析。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 根据临床表现、结合病史及实验室检查、食道吞钡检查、B超检查,认断为肝炎肝硬变患者128例,男85例,女43例,男女之比为2:1。年龄19~73岁,平均43.1±12.5岁。确诊前有明确肝炎病史者92例(71.9%),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持续阳性者11例(8.5%),25例既往无明确肝炎病史。由乙型肝炎引起者88例(68.8%),从确诊肝炎到发展为肝硬变<10年者70例(76.0%),从确诊肝硬变到死亡 相似文献
10.
肝病患者并发糖尿病临床并非少见,有人认为其病因可能与慢性肝病有关,故提出了肝源性糖尿病这一概念。我们对1995~1996年我院收治的45例肝源性糖尿病患者进行临床回顾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分析影响戊型肝炎肝衰竭患者预后的影响因素,为其防治提供经验。方法 2009年3月~2016年3月收治的慢加急性戊型肝炎肝衰竭患者140例,经内科综合治疗后生存63例,死亡77例。回顾性分析生存与死亡患者肝功能指标,采用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进行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影响预后的危险因素。结果死亡组血清甲胎蛋白峰值水平仅为(47.6±8.9) ng/ml,显著低于生存组[(175.8±254.1) ng/ml,P<0.05],血清总胆红素峰值水平为(377.3±164.6)μmol/L,显著高于生存组[(251.7±151.4)μmol/L,P<0.05],凝血酶原时间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为(2.4±0.6),显著高于生存组【(1.6±0.2),P<0.001】,血清白蛋白水平为(32.2±9.9) g/L,显著低于生存组【(35.8±8.2) g/L,P<0.05】;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大于60岁(P<0.001)、有肝脏基础疾病(P=0.032)、并发肝性脑病(P=0.024)、存在感染(P=0.03)、并发消化道出血(P=0.014)、有腹水(P=0.02)为影响慢加急性戊型肝炎肝衰竭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肝性脑病(P=0.005)、感染(P<0.001)、消化道出血(P=0.001)和基础肝病(P=0.004)是影响慢加急性戊型肝炎肝衰竭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部分戊型肝炎患者会发展至肝衰竭,以慢加急性肝衰竭为多见,内科综合治疗仅在不到一半的患者有效,而血清胆红素水平和INR太高患者预后不良,并发肝性脑病、感染、消化道出血和有基础肝病是影响慢加急性戊型肝炎肝衰竭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可作为判断肝衰竭患者预后的临床指标,对此类患者应进行积极的护理和治疗,预防并发症的发生,以提高患者生存率。 相似文献
13.
本院于1988年1月~1992年12月共收治老年肝炎后肝硬变213例(失代偿期114例,代偿期99例),小结如下。 临床资料 一、病例选择 全部病例均为我院1988年1月~1992年12月收治的肝炎后肝硬变患者。观察组:男153例,女60例,共213例,占同期肝炎后肝硬变病例的39%。男女之比为2.55:1。年龄60~84 相似文献
14.
肝炎肝硬变合并糖尿病24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我院于1996年1月至12月共收治肝炎肝硬变59例,其中并发糖尿病者24例,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一、一般资料 本组24例中男性18例,女性6例。年龄40岁以下2例(8.3%),40~50岁14例(58.3%),50岁以上8例(33.3%)。诊断标准:(1)按照1995年北京第五次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肝炎肝硬变诊断标准;(2)即往无糖尿病史;(3)糖尿病的诊断符合WHO关于糖尿病的诊断标准(空腹血糖>6.7mmol/L),24例均确诊为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 相似文献
15.
重型肝炎150例死亡患者医院感染分析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重型肝炎150例死亡患者医院感染分析王英杰,李梦东,王小红本文作者调查分析150例住院死亡重型肝炎(重肝)患者与院内感染的关系,旨在为加强医院内感染的防治,提高医护质量,降低病死率提供参考依据。资料与方法一、病例与研究方法全部病例系本院1990年1月... 相似文献
16.
核糖核酸治疗肝炎肝硬变58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对象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58例患者均为1997年1月~1998年4月的住院病人。按照1995年北京第五次全国传染病寄生虫病学术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诊断标准,诊断为乙肝后肝硬变,活动期。其中男39例,女19例,年龄最大者67岁.最小者35岁。主要临床表现有乏力、纳差、腹胀、尿少及不同程度的腹水等。 1.2 治疗方法 采用江苏如皋生化制药厂提供的由猪肝中提取的RNA冻干粉针剂,剂量60mg/d,加入10%葡萄糖250ml中静脉滴注,总疗程3个月。基础治疗加用肌苷、维生素、利尿剂及中药疏肝健脾、活血化瘀等,不加用其他抗肝纤维化及劝肝脏胶原、蛋白有影响的药物。 1.3 观察指标 治疗前及治疗后第1、2、3个月,分别检查患者血清ALT、TBil、白蛋白、球蛋白、白/球比值及肝纤维化指标PCⅢ、HA。并将治疗后最后一次检查结果与治疗前对比,作统计学分析,以t检验为分析方法。 相似文献
17.
肾综合征出血热 (HFRS)是一种自然疫源性疾病 ,目前在我国流行较广 ,但至今仍无特效治疗方法 ,病死率较高。 1981~ 1997年我院共收治 HFRS患者2 4 2 9例 ,其中死亡 10 2例 ,病死率为 4 .2 0 %。现将其死亡原因分析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男 75例 ,女 2 7例 ;年龄 17~ 75岁 ,平均 4 4岁 ,均符合 1981年全国流行性出血热会议制定的 HFRS的诊断标准 ,其血清 HFRS荧光抗体检测均呈阳性。本组病情属危重型 74例 ,重型 2 8例 ;入院时处于发热期 5例 ,低血压休克期 2 7例 ,少尿期 56例 ,少尿期向多尿期移行阶段 8例 ,多尿期 6例。死于低血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肺结核患者死亡的原因。方法 33例死亡肺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结核病史、影像学、痰菌、并发症等资料。结果死因多以呼吸衰竭、心力衰竭、肺部继发感染、恶液质、全身衰竭较为常见。结论结核患者病死率随年龄而增长,老年与男性患者病死率高。早期诊断、规律治疗、重视防范是降低结核病患者死亡率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19.
为了了解肝硬化晚期病人的死亡原因,作者就我所1986年1月至1990年3月死于肝硬化的151例住院患者的死因作了分析,报道如下:临床资料一、一般资料:均有肝功能减退及门脉高压表现,符合肝硬化失代偿期诊断。男120例,女31例;年龄19~80岁,平均50.6岁,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