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暑温与风温、春温、温热、冬温、温毒、温疫等诸证同属于祖国医学温病范畴。但由于暑温发病季节和特有的病征,又可与上述诸温病相区别。  相似文献   

2.
暑温证治     
前言暑温是发生在夏秋暑季的一种热病。清代吴鞠通说:“后夏至温盛为热,热盛则湿动,热与湿搏而为暑。”“上热下湿人居其中而暑病成。”“暑兼湿热,偏于暑之热者为暑温……偏于暑之湿者为湿温。”“若纯热不兼湿者,仍归……温热例,不得混入暑也。”因此,暑温病的成因是“热与湿搏”而热胜于湿所致,这点是必须首先加以明确的。现代所说的“流行性乙型脑炎”,很多地方和暑温病相似。从季节上看,  相似文献   

3.
暑温,其特点为发病急骤,传变快,变化多,易伤津耗液,耗血动血,且多闭窍动风之变。初起即见壮热、烦渴、汗出、脉洪大阳明气分热盛证候。暑温易伤人正气,尤多耗伤津液,重者出现津气欲脱之危候。暑邪内陷心(包)营(血)而神昏谵语,引动肝风而痉厥,风火相煽,生痰生风,导致痰  相似文献   

4.
暑咳证治     
  相似文献   

5.
6.
<正> 暑秽俗称“六月病”、“发痧”。夏季颇为常见。笔者自拟豆藿汤治疗此证,疗效较为满意。现对其证治谈以下体会: (一) 病因病理:夏秋之际,署湿交蒸,秽浊气盛,人若起居不慎,或饮食失宜,或劳累过度,正气不足,易感其气而发为本病。正如《时病论》所说的“是证多发于夏秋之间,良由天暑下逼,地湿上腾,署湿交蒸,更兼秽浊之气,交昆于内。”暑湿秽浊之气侵入人体,或交阻于中,或壅滞肺卫,或蕴结下焦,致使三焦气化不利,从而引起一系列临床表现。  相似文献   

7.
小儿暑温辨治四则深圳市人民医院(518001)何美华暑温是发生于夏暑季节的时行热病。岭南之地位于亚热区域,终年气温较高,雨湿较盛,小儿脏腑娇嫩,气血未充,不耐暑热熏蒸,且贪凉饮冷易至脾胃损伤,湿浊内生,因而暑温一病,最为多见。临床施治必须根据具体病倩...  相似文献   

8.
暑证治验2则     
肠伤寒属“湿温”范围,常用抗菌素或中药“淡渗化湿”、“苦寒泄热”为治。笔者曾按“暑证”治疗2例,介绍于下:1 暑温夹湿刘某某,女,18岁,县医院家属,1986年7月30日诊。患者持续高热39°~40℃已25日。病起因淋雨而寒热头痛。血常规:血红蛋白90g/L,红细胞3.25×10~(12)/L,白细胞4.0×10~9/L,中性65%,单核2%;尿常规:蛋白(-),红细胞0~5,白细胞2~8,脓细胞3~8,上皮细胞(+);肥达氏反应:H1:160.O1:160.A(-),B1:160,C  相似文献   

9.
笔者以辨证施治配服礞石滚痰丸(以下简称滚痰丸),治疗暑温、中风、狂证,疗效尚称满意。简介如下。一、暑温(流行性乙型脑炎)  相似文献   

10.
徐光保整理:王某某,男,3岁。患儿于1976年7月14日开始发热,抽搐。18日来永修县人民医院住院治疗。其父代述:四天来,发热,嗜睡,神昏,抽搐发作五次。发作时,全身颤动,两眼上翻,今日来院途中,抽搐又发作二次,至今仍昏迷不醒。体检:T40℃,颈项抵抗明显,四肢肌张力升高,布氏征(+),巴彬氏征(+)右,克氏征(+)。脑脊液检查诊断为乙脑。西药治疗五天,病情未见好转,邀中医会诊。症见发热,抽搐频繁,昏不知人,喉间痰鸣,腹部膨隆,舌质红苔薄黄,指纹青紫。病属暑热挟湿,  相似文献   

11.
暑温     
暑的涵义暑为六淫之一,指夏令日光逼照之下的炎热之气而言,所谓"暑者炎热也".六淫中暑、燥、火属热,风、寒、湿属寒,暑从火中来,燥甚则化火,故暑、燥、火是热的不同程度而已;风乃寒之渐,湿甚则化寒,故风、寒、湿是寒的不同程度而已;可见六淫中不外乎寒、热二淫,而其中暑属热,暑的本性与火是相同的,惟其热的程度尚不及火而已.  相似文献   

12.
暑温一症,常发于夏秋季节,小儿患病为多。祖国医学对此病也有明确的界限。譬如《内经·热论篇》有:“凡病伤寒而成温者,先夏至日为病温,后夏至日为病暑。”本病常以壮热、神昏、肢痉甚至发厥为临床表现。其致病原因有二:一由于炎夏之际,酷暑蕴蒸,津液受灼,热邪郁于肌腠,骤热化火,内风旋扰,蒙蔽神明,筋失涵养,以致热甚痉厥;一由暑热先受,因热贪凉,复感风邪,暑热内  相似文献   

13.
予治喉科多年,对失音证深感《景岳全书》所论较实际,多采用并以示教。景岳云:“瘖哑之病,当知虚实,实者其病在标,因窍闭而瘖也。虚者其病在本,因内夺而瘖也”。此为张氏辨别瘖哑虚实之大纲,故予在临床上将该证分作实证类和虚证类,用药常规如下: 一、实证类(一)外感风热突然出现声音嘶哑,甚至失声,喉内干燥发热感,或微痛,咳嗽,或兼见发热恶寒,舌质红、苔薄白,脉浮数。治宜疏风清热,用清热开音汤(薄荷、荆芥、甘  相似文献   

14.
暑温     
暑热与水湿互结歌括阳明暑温舌黄滑,头昏面赤身热发,脉来洪滑小便短,渴与饮凉饮不押,得水则呕按胸痛,便闭小陷枳实加。注释:暑气兼有湿热,是中焦阳明暑温兼水结在胸之证。暑热则脉洪数而大,面赤恶热,头昏口渴,小便短少,大便秘结苔黄  相似文献   

15.
暑温     
凌×,年周岁,六月间,病壮热神昏抽搐入院,经西医腰椎穿刺等检查确诊为“乙脑”,经治不效,通知病危,并嘱家人准备后事。乃求治于中医。症见:壮热(体温41℃)不退,神志昏迷,颈项强直,四肢抽搐,两目上吊,鼻唇干枯,小便短少,大便未解。舌质干红、苔薄黄,脉细数。证属暑温,急投紫雪丹一瓶,分四次,温开水调匀灌服。次日,仍壮热(体温40.8℃),症所如前述。处方:竹叶、知母、石斛、玄参、生地、钩藤各9克,生石膏24克,芦根12克,甘草3  相似文献   

16.
<正> 一、暑热内陷下迫肠腑李某,男,3岁。1987年7月15日诊。高热渴饮,肠鸣腹泻迫不及待,每日10余次,系黄色带泡沫水样便,臭气熏人,肛门焮红坠胀,经抗生素及补液治疗两天,脱水改善,体温降至38.5℃,泻未减,又投苦寒清肠止利2剂,间有粪便自遗,渴饮更甚,兼见恶热头项汗出,烦躁又神疲,溲短赤,四末欠温,体肤却热手。舌红苔黄  相似文献   

17.
伤暑无汗证是夏季临床常见病,以中南卑湿地区发病较多,其特征为身居烈日下亦无汗,伴皮肤干燥,触之有灼热感,体温正常或稍升高,心中烦热,胸闷气喘,口渴或渴而不甚,舌淡、苔白,或舌赤、苔少,脉虚细或虚  相似文献   

18.
痿症是以四肢软弱无力,久则筋脉弛缓,手不能握物,足不能任身为临床特征的一类疾病.其治疗历来多以补益脾胃后天而立法遣方,所谓"治痿独取阳明".但临床实践并不仅然,总宜据病因、审病情而处理.笔者现就治痿独取阳明与寒湿致痿取治太阴两个方面,略谈体会如下.  相似文献   

19.
咳嗽一证为临床所常见,究其原因不外内伤外感,历代文献论述及近代经验著作颇丰。然老年咳嗽,因其元气不足,五脏虚损,所以有其特殊之处,又由于医学的进展,出现一种不同外感内伤的咳嗽,今浅谈于下。  相似文献   

20.
眩晕为临床常见证候。自觉眼花缭乱,景物旋转。本病早见于《素问·至真要大论》:“诸风掉眩,皆属于肝。”后世医家在此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如金元时期刘河间认为“诸风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