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不同性别和年级的临床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探讨临床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影响因素,为改善临床医学生的心理状况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应对方式问卷(CSQ)、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及症状自评表(SCL-90),对中山大学450名临床医学生进行测查。结果:心理问题检出率0.44%~4.22%,依次是强迫、精神病性、抑郁等;除敌对外,躯体化、强迫、人际敏感和抑郁,女生得分显著高于男生(t=1.967~3.538,P<0.01);3个年级在强迫、人际敏感、躯体化、抑郁、偏执和焦虑上差异有显著性(F=14.81~89.34,P均<0.001);生活事件、应对方式、情绪稳定、神经质、SCL-90各因子间,存在显著性相关(r=0.120~0.442,-0.175~-0.307;P<0.01);学习压力、健康与适应、情绪、内外向及积极应对心理健康影响大。结论:在年级、性别间,临床医学生心理问题存在差异和特点,就其心理健康而言,生活事件、应对方式和人格特征既有直接的影响,又存在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2.
师范院校大学生心理健康调查及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生活事件、应付方式与大学生焦虑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分层单阶段抽样于2003—10对河南某师范院校747名全日制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应付方式问卷”、“状态一特质焦虑问卷”作为心理测量工具,运用SPSS 11.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α=0.01。结果:①师范大学生状态焦虑[男、女分别为(41.34&;#177;8.91),(41.67&;#177;9.41)分]高于大学生常模[分别为(38.33&;#177;9.64).(39.44&;#177;9.25)分],而特质焦虑[(42.45&;#177;8.96),(43.50&;#177;9.67)分]低于大学生常模[(44.44&;#177;8.02),(46.11&;#177;7.90)分],且都具有显著差异。②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生活事件为“学习压力”和“人际关系”等。③大学生对各种生活应激事件的主要应付方式是“解决问题”和“求助”等。④生活事件可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心理焦虑,也可通过应付方式间接地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结论:师范大学生状态焦虑比较突出,其与生活事件、应付方式有密切关系.且均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3.
不同就业价值观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个性特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分析具有不同就业价值观的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人格因素特征。方法:以南方医科大学2004-08/12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将具有不同就业价值观的563名医学生分为3组。①外在动机组(n=243):就业首要考虑条件为经济收入、能学到更多东西。②内在动机组(n=282):就业首要考虑条件为符合自己目前所学专业、有利于才能发挥、兴趣。③动机不强组(n=38):从来没考虑这个问题。采用自编大学生一般情况调查问卷(包括性别、年级、家庭出生、是否独生子女和被试者的就业价值观念)调查参与者就业观念。采用康奈尔健康问卷评价心理健康情况,采用自评抑郁量表衡量抑郁状态的轻重程度,采用焦虑自评量表测量焦虑状态的轻重程度,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测定个性特征。对3组间的康奈尔医学指数总分、精神症状分、焦虑标准分、抑郁指数、精神质分、神经质分、内外向分进行了方差分析,再进行多重比较分析。对3组间的人口学差异进行了卡方检验。结果:共发放问卷569份,其中有漏填选项问卷6份,被视为不完整问卷,对完整问卷563份进行了统计分析,进入结果分析率为98.9%。①3组心理健康情况测评结果比较:外在动机组的学生其精神症状分、康奈尔医学指数总分、抑郁指数、焦虑标准分均显著高于内在动机组的学生[(8.39&;#177;6.60,5.71&;#177;5.22),(22.30&;#177;15.62,17.41&;#177;12.30),(0.42&;#177;0.09,0.40&;#177;0.08),(38.63&;#177;6.5l,3596&;#177;5.88),F=5.37-13.37,P均〈0.051;动机不强组的学生在精神症状分、抑郁指数均显著高于内在动机组(7.21&;#177;5.98,0.43&;#177;0.08。P均〈0.05)。②3组个性因子分调查结果比较:内在动机组“精神质”维度得分明显低于外在动机组和动机不强组(3.41&;#177;2.10,4.43&;#177;2.67,4.08&;#177;2.19,F=12.23,P均〈0.05);内在动机组“神经质”维度得分明显低于外在动机组(6.58&;#177;3.99,8.24&;#177;4.81,F=9.46,P〈0.05);内在动机组“内外向”维度得分明显高于外在动机组和动机不强组(11.52&;#177;4.62,10.31&;#177;4.50,10.97&;#177;4.33,F=4.65,P〈0.05)。结论:内在动机组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较好,外在动机组和动机不强组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较差;具有不同就业价值观的医学生在“神经质”、“精神质”、“内外向”三个维度上均呈现显著差异,人格因素能通过影响学习动机来影响就业价值观。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生活事件、应付方式与大学生焦虑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分层单阶段抽样于2003-10对河南某师范院校747名全日制大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应付方式问卷”、“状态-特质焦虑问卷”作为心理测量工具,运用SPSS11.0forwindow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α=0.01。结果:①师范大学生状态焦虑犤男、女分别为(41.34±8.91),(41.67±9.41)分犦高于大学生常模犤分别为(38.33±9.64),(39.44±9.25)分犦,而特质焦虑犤(42.45±8.96),(43.50±9.67)分犦低于大学生常模犤(44.44±8.02),(46.11±7.90)分犦,且都具有显著差异。②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生活事件为“学习压力”和“人际关系”等。③大学生对各种生活应激事件的主要应付方式是“解决问题”和“求助”等。④生活事件可直接影响大学生的心理焦虑,也可通过应付方式间接地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结论:师范大学生状态焦虑比较突出,其与生活事件、应付方式有密切关系,且均达到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了解不同性别、科系、年级的大学生孤独感状况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 方法:①2005-11随机整群抽取河南大学及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在校二、三年级大学生320人进行施测,共发出问卷320份。在资料整理过程中,28份因填写不完整和故意作答作为无效问卷被剔除,最后回收资料填写完整的问卷292份,有效率91.3%。②采用大学生孤独感结构问卷和SCL-90症状自评量表进行施测并调查分析。大学生孤独感结构问卷共18个项目,包括4个维度(社会孤独感、人际孤独感、自我孤独感、发展孤独感),1—5级评分(分数越高出现孤独感频率越高)。SCL-90症状自评量表共90个项目,包括9个因子(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意、恐怖、偏执、精神病性),1~5级评分(分数越高症状越严重)。③量表施测的同时获得受试者的人口统计学资料,如年级、性别、专业等内容,并对比进行分析。结果:292份有效问卷全部进入结果分析。①受试者的基本资料特征为男125人(42.8%),女167人(57.2%);文科133人(45.5%),理工科159人(54.5%);二年级学生137人(46.9%),三年级学生155人(53.1%)。②性别变量在自我孤独感维度上差异存在显著性意义(t=3.15,JP〈0.01),即女生高于男生;学科变量在自我孤独感维度、孤独感总分上存在显著差异(t=2.55,P〈0.05;t=2.41,P〈0.05),即文科高于理工科;而年级变量在社会孤独感、人际孤独感、自我孤独感、发展孤独感4个维度上均未表现差异。③发展孤独感、社会孤独感这两个维度与心理健康水平呈显著相关(r=0.207~0.393;r=0.246-0.384;P均〈0.01).且对SCL-90症状自评量表的9个因子具有较大的正向预测作用。 结论:孤独感程度高的大学生其相应的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学校应加强针对孤独感的教育活动和心理调控。  相似文献   

6.
不同年级军校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分析军事院校不同年级学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学员有针对性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2003-11分层整群抽样抽取军事院校本科一至四年级共8个学员队737人,以中队为单位集中发给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 check.list.90.SCL-90)独立填写完成。结果:三年级学员总分(119.02&;#177;32.30)及躯体化(1.32&;#177;0.39)、强迫症状(1.38&;#177;0.40)、人际关系(1.38&;#177;0.43)、抑郁(1.33&;#177;0.42)、敌对(1.34&;#177;0.40)、偏执(1.32&;#177;0.39)、精神病性(1.30&;#177;0.37)各因子分与其他各年级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lt;0.05或P&;lt;0.01)。各因子评分比较排在前5位的是强迫症状、人际关系、偏执、敌对、躯体化。结论:军事院校大学生在刚入校由于对新环境适应不佳,二年级学习任务重,军事训练强度大,四年级面临毕业压力,可能出现较多的心理问题,随着年级升高,对环境适应能力增强,这几个年级学员心理健康状况也逐渐好转。  相似文献   

7.
目的:分析军事院校不同年级学员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学员有针对性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依据。方法:2003-11分层整群抽样抽取军事院校本科一至四年级共8个学员队737人,以中队为单位集中发给症状自评量表(symptomcheck-list-90,SCL-90)独立填写完成。结果:三年级学员总分(119.02±32.30)及躯体化(1.32±0.39)、强迫症状(1.38±0.40)、人际关系(1.38±0.43)、抑郁(1.33±0.42)、敌对(1.34±0.40)、偏执(1.32±0.39)、精神病性(1.30±0.37)各因子分与其他各年级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或P<0.01)。各因子评分比较排在前5位的是强迫症状、人际关系、偏执、敌对、躯体化。结论:军事院校大学生在刚入校由于对新环境适应不佳,二年级学习任务重,军事训练强度大,四年级面临毕业压力,可能出现较多的心理问题,随着年级升高,对环境适应能力增强,这几个年级学员心理健康状况也逐渐好转。  相似文献   

8.
非独生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非独生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并分析相关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防御方式问卷(DSO)、简易应对方式问卷(SCSQ)及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对356例非独生高中生进行调查,并与独生学生(n=162)的结果做比较。结果:非独生高中生的心理健康水平明显低于独生的学生,表现在症状自评量表的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恐怖和精神病性因子得分(0.69&;#177;0.56;1.25&;#177;0.6l;0.97&;#177;0.60;0.86&;#177;0.62;0.90&;#177;0.55)明显高于独生学生(0.59&;#177;0.44;1.10&;#177;0.56;0.84&;#177;0.59;0.66&;#177;0.49;0.75&;#177;0.43),差异有显著性(t=-3.824~-2.235,P&;lt;0.05~0.01)。相关分析显示非独生学生SCL-90各因子评分与不成熟防御方式、消极的应对方式及情绪稳定性呈显著正相关(r=0.246~0.650,P&;lt;0.01);而与积极应对方式、个性内外向呈显著负相关(r=-0.110~-0.330,P&;lt;0.05~0.01)。逐步回归分析显示,不成熟、中间型与成熟防御方式、消极应对方式、个性内外向、情绪稳定性共6个变量影响非独生学生的心理健康(R^2=0.276~0.532,P均=0.000)。结论:非独生高中生的心理健康状况较差,应根据他们各自的特点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具有不同就业价值观的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人格因素特征。方法:以南方医科大学2004-08/12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将具有不同就业价值观的563名医学生分为3组。①外在动机组(n=243):就业首要考虑条件为经济收入、能学到更多东西。②内在动机组(n=282):就业首要考虑条件为符合自己目前所学专业、有利于才能发挥、兴趣。③动机不强组(n=38):从来没考虑这个问题。采用自编大学生一般情况调查问卷(包括性别、年级、家庭出生、是否独生子女和被试者的就业价值观念)调查参与者就业观念。采用康奈尔健康问卷评价心理健康情况,采用自评抑郁量表衡量抑郁状态的轻重程度,采用焦虑自评量表测量焦虑状态的轻重程度,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测定个性特征。对3组间的康奈尔医学指数总分、精神症状分、焦虑标准分、抑郁指数、精神质分、神经质分、内外向分进行了方差分析,再进行多重比较分析,对3组间的人口学差异进行了卡方检验。结果:共发放问卷569份,其中有漏填选项问卷6份,被视为不完整问卷,对完整问卷563份进行了统计分析,进入结果分析率为98.9%。①3组心理健康情况测评结果比较:外在动机组的学生其精神症状分、康奈尔医学指数总分、抑郁指数、焦虑标准分均显著高于内在动机组的学生犤(8.39±6.60,5.71±5.22),(22.30±15.62,17.41±12.30),(0.42±0.09,0.40±0.08),(38.63±6.51,35.96±5.88),F=5.37~13.37,P均<0.05犦;动机不强组的学生在精神症状分、抑郁指数均显著高于内在动机组(7.21±5.98,0.43±0.08,P均<0.05)。②3组个性因子分调查结果比较:内在动机组“精神质”维度得分明显低于外在动机组和动机不强组(3.41±2.10,4.43±2.67,4.08±2.19,F=12.23,P均<0.05);内在动机组“神经质”维度得分明显低于外在动机组(6.58±3.99,8.24±4.81,F=9.46,P<0.05);内在动机组“内外向”维度得分明显高于外在动机组和动机不强组(11.52±4.62,10.31±4.50,10.97±4.33,F=4.65,P<0.05)。结论:内在动机组的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较好,外在动机组和动机不强组心理健康状况相对较差;具有不同就业价值观的医学生在“神经质”、“精神质”、“内外向”三个维度上均呈现显著差异,人格因素能通过影响学习动机来影响就业价值观。  相似文献   

10.
理科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及个性特征分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目的:探讨理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及个性结构特征。方法:采用临床症状自评量表(SCL-90)和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对161例理科大学生进行心理状况及个性结构评估并作为研究组(n=161),对照组分别是无明显心身疾患的健康长者组(n=84)、常模组(n=1388)和同龄组(n=176)。结果:理科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低于长者组和常模组,心理问题主要表现在强迫(X^2=70.75)、人际敏感(X^2=68.87)、精神质(X^2=55.32)、偏执(X^2=54.61)、焦虑(X^2=43.89)、敌对(X^2=70.75)方面;个性特征中精神病性、内外向性和人格稳定性高于同龄对照组(t=1.69,-0.96,-1.13;P&;lt;0.05~0.01)。结论:理科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较低,需要引起高度重视并进行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11.
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性别、年级及学科差异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性别、年级及不同学科对大学生学习动机的影响及其所产生的差异比较。方法:选择湖南某高校一至四年级学生720人作为调查对象,年龄17—24岁。于2004-04采用黄希庭等编制的大学生学习动机问卷在6个选修课大班进行施测。问卷分6个维度26个项目,分别测试大学生的6种学习动机的强度:求知进取(6个项目)、社会取向(6个项目)、物质追求(4个项目)、害怕失败(4个项目)、个人成就(3个项目)、小群体取向(3个项目)。自变量分别为性别(男、女)二分变量、年级(1~4年级)四分变量、所属科类(文科、理科、音体美)三分变量、专业情感(即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感情。采用四级评定方式:喜欢、一般、不太喜欢、不喜欢)四分变量。问卷采用“有”、“不确定”、“无”3级评定,分别记1,2,3分,某种学习动机得分越高,表明动机强度越弱,得分越低,动机越强。主要观察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总体水平;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性别、年级、不同科类的差异;大学生专业情感与学习动机的关系。全部数据采用t检验、方差分析及相关分析。结果:发放问卷720份,回收合格问卷676份,有效率为93.9%。①学习动机的总体水平趋势:大学生6种动机的强度水平由高到低依次是物质追求、求知进取、小群体取向、社会取向、害怕失败和个人成就。②学习动机的性别差异:女生的社会取向、害怕失败、小群体取向动机水平显著高于男生,个人成就动机水平显著低于男生:③学习动机的年级差异:一年级学生的求知进取动机水平显著低于二、三年级学生;物质追求动机水平显著低于三年级学生;个人成就动机水平显著低于三年级学生,高于四年级学生;小群体取向动机水平显著高于三年级学生。④学习动机的科类差异:音体美类学生的求知进取、社会取向动机水平的显著高于文科和理科学生。⑤学生专业情感与学习动机的关系:学生专业情感深刻程度与其求知进取、社会取向、小群体取向3类学习动机水平呈显著正相关,与害怕失败动机呈显著负相关。结论:①大学生学习动机的总体水平由高到低依次是物质追求,求知进取,小群体取向、社会取向、害怕失败和个人成就。②大学生学习动机存在着显著的性别、年级、不同科类的差异。③专业情感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动机水平。  相似文献   

12.
目的:了解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方法:用症状自评量表调查798名医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结果:不同年级之间和不同专业之间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一年级及护理专业学生心理问题较三年级和临床专业学生多。  相似文献   

13.
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面临的问题与措施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许多调查研究资料表明医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益严重,由于心理问题或由心理因素导致的休学、退学与自杀等情况已严重影响了医学生的健康成长。因此,我们必须对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重新进行认识、思考与探索。  相似文献   

14.
师范大学生压力来源及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调查师范生压力的主要来源及其特征,以期为学校心理健康工作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施测于2005-03-18/04-08在西南师范大学3个校区完成。采用分层抽样,在原西南师范大学本科、专科和高职自考类师范生中按随机数字表法抽取640名被试,所有调查对象均知情同意。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对师范生进行无记名调查,整个问卷必须在10min内自主完成,当场收回。量表由27项可能给青少年带来心理反应的负性生活事件构成,共包括6个因子:①人际关系。②学习压力。③受惩罚。④丧失。⑤健康适应。⑥其他。分析师范生的主要压力来源,并对不同学制(本科/专科/高职自考)、学科(文/理)、性别(男/女)和户籍(农村/城镇)的师范生压力特点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收回内容详实问卷627份。①师范生的压力来源依次为学习压力、人际关系、受惩罚、健康、其他及丧失。造成心理影响的压力事件中,排在前3位的依次是:考试压力、学习负担重和升学就业压力。②性别、文理科、户籍和学制4个维度上的主效应显著(F=0.002~0.024,P<0.05);且学制和文理科、学制和户籍维度上有交互作用(F=0.002,0.043,P<0.05)。③本科文科生的压力感大于专科和高职自考文科生(P<0.05),本科和专科的文科生压力均显著大于理科生(P<0.05),高职自考的文科生压力小于理科生(P<0.05)。农村学生的压力感均大于城镇学生(P<0.05)。④文科师范生的人际关系压力、受惩罚压力显著大于理科师范生(P<0.05)。男生的其他压力大于女生(P<0.05)。农村师范生的学习压力大于城镇学生(P<0.05)。结论:①学习压力和人际关系压力是学生的主要压力来源,对学生造成心理影响的压力事件中,排在前3位的依次是考试压力、学习负担重和就业压力。②师范生的心理压力在学制、学科(文/理)、性别和户籍4个维度上有显著差异。③师范生的心理压力在学制和学科、学制和户籍之间有交互作用。  相似文献   

15.
医科大学生的生活事件与焦虑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分析医科大学生的具体生活事件和焦虑状况的关系。方法: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和青少年焦虑量表于2004—03对北京大学医科部医科本专科学生957人进行问卷调查。采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评估生活事件对焦虑状态的影响,该量表共有27个项目,每项事件的刺激强度根据经历生活事件时的心理感受,分别量化为1无影响、2轻度、3中度、4重度、5极重度。青少年焦虑评定采用王极盛编制的青少年焦虑量表,该量表由20个项目构成,均采用5级评分标准,分别是1无、2轻度、3中度、4偏重、5重度,焦虑的指标采用20个项目的总平均分,焦虑的平均分在2.00(不包括2.00)以下的即不存在明显焦虑情绪:平均分在2.00~2.99即存在轻度焦虑情绪;平均分3.00-3.99即存在中度焦虑情绪;平均分在4.00-4.99即存在比较严重的焦虑情绪。以焦虑状态为因变量,以与之显著相关的27个生活事件项目为自变量进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在纳入数据的957人中,生活事件量表有效数据除第13、21、27(2)项目为951人,第15项为950人之外,其余各项目均为952人;焦虑量表有效数据为893人。①生活事件各个项目的平均分在1.070&;#177;0.405至2.120&;#177;1.025之间。其中得分项目最高的10个项目分别依次是考试失败或不理想、学习负担重、被人误会或错怪、与同学或好友发生纠纷、长期远离家人不能团聚、生活习惯(饮食、休息等)明显变化、受人歧视冷遇、亲友死亡、不喜欢上学、家人朋友患急重病。②在恋爱不顺利或失恋、与人打架两个项目上男生的评分结果高于女生。存在着明显的性别差异(t12.993,P〈0.01);(t=4.544,P〈0.001),而年级间评分比较结果表明不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国医科大学生焦虑的平均分为1.901&;#177;0.652,其中焦虑的平均分在2.00(不包括2.00)以下,即不存在明显焦虑情绪536人,占60.2%;平均分在2.00-2.99,即存在轻度焦虑情绪的293人,占32.9%;平均分3.00-3.99,即存在中度焦虑情绪的56人,占6.2%;平均分在4.00-4.99。即存在比较严重的焦虑情绪的6人。占0.5%;平均分为5.00的,既存在严重焦虑情绪的2人,占0.2%。医科大学生焦虑得分不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和年级差异(t=0.838。P〉0.05);(F=1.601,P〉0.05)。④生活事件中27个项目均与焦虑呈显著正相关(P〈0.001)。⑤经多元回归分析表明。不喜欢上学、学习负担重、家庭经济困难、考试失败或不理想、升学压力、本人患急重病这6类生活事件进入回归方程。结论:医科大学生生活事件与焦虑有广泛的正相关性。不喜欢上学、学习负担重、家庭经济困难、考试失败或不理想、升学压力、本人患急重病6项生活事件对医科大学生焦虑有较大的预测作用。  相似文献   

16.
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及人格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9  
目的:探讨家庭经济收入和父母受教育程度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及人格的影响:方法:抽样调查河南省高校1100名在校大学生,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艾森克人格问卷(EPO-RSC)和自拟学生家庭基本情况问卷进行测评。结果:低收入家庭学生的SCL-90总均分和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精神病性4个因子分显著高于高收入家庭学生(F=2.73,4.99,6.56,3.05,2.64;P&;lt;0.05~0.001),他们的人格N维度亦显著高于高收入家庭(F=3.58,P&;lt;0.01),而其人格E维度则低于高收入家庭(F=6.98;P&;lt;0.001);父母文化程度不同学生的人格P维度(F=2.41和3.42;P&;lt;0.05~0.01)和N维度(F=3.67和3.56;P&;lt;0.01)差异显著,母亲文化程度不同学生的SCL-90总均分和9个因子分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家庭因素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及人格有着重要影响,家庭经济状况只是一个方面,父母文化程度尤其是母亲文化程度所起的作用不可忽视。  相似文献   

17.
背景:父母养育方式对子女的心理发展有着深刻而长远的作用目的:探讨父母养育方式及相关因素与医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设计:以医学生为研究对象的横断面调查研究单位:一所师范学院临床医学院心理学教研室。对象:于2002年l2月在杭州师范学院医学院完成调查对象为2000-2002级165名学生。其中大专生106名,本科生59名;男生98名,女生67名;最小年龄19岁,最大年龄24岁;双亲家庭161个(97.60%),单亲家庭4个(2.40%);独生子女53个(32.10%)、非独生子女112个(67.90%).方法:采用父母养育方式问卷、症状自评量表对165名医学生的父母养育方式和心理健康水平进行测查,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10.0支持下作相关分析和多元逐步回归分析。主要观察指标:父母养育方式问卷中父亲情感温暖和理解、父亲惩罚和严厉、父亲过分干涉、父亲偏爱、父亲拒绝否认、父亲过度保护.母亲情感温暖和理解、母亲过分干涉、母亲过度保护、母亲拒绝否认、母亲惩罚和严厉、母亲偏爱共l1个因子的测试分和父母关系、家庭经济收入、家庭类型等父母养育方式相关因素的选择情况:症状自评量表中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因子和总均分的测试分。结果:相关分析显示父亲惩罚严厉与躯体化、人际敏感呈显著正相关(r=0.186,r=0.162);母亲惩罚严厉与人际敏感呈显著正相关(r=0.185);父亲偏爱与强迫、人际敏感、抑郁、焦虑、敌对、精神病性、总均分呈显著正相关(r=0.161,0.243,0.224,0.182,0.166,0.193);母亲偏爱与抑郁呈显著正相关(r=0.132);父亲过度保护与抑郁、焦虑、总均分呈显著正相关(r=0.177,0.204,0.162);母亲拒绝否认与人际敏感呈显著正相关(r=0.162);父亲情感温暖与焦虑、敌对呈显著负相关(r=-0.187,-0.241)。以父母养育方式及相关因素对SCL-90总均分的多元逐步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母亲文化程度和父亲过度保护的养育方式进入回归方程(β=-0.269,P=0.001;β=-0.187,P=0.016)。结论:父母惩罚严厉、父母偏爱、父亲过度保护及母亲拒绝否认的养育方式不利于医学生的心理健康,父亲情感温暖的养育方式有利于提高医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父亲过度保护和母亲文化程度对医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更为重要。因此大学生心理卫生工作应延伸到对父母进行养育方式的指导。  相似文献   

18.
目的:调查分析生活中的主要事件对大学生焦虑状况的影响。 方法:于2005—10抽样调查河南大学360名在校大学生。采用状态一特质焦虑量表、生活事件调查问卷和自拟学生家庭基本情况问卷进行测评。状态一特质焦虑量表包括分别测定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的自评问卷量表,各由20个问题构成,采用5级量表评分制。生活事件调查问卷共27道题目,由人际关系、学习压力、丧失、健康适应、受惩罚和其他6个因子构成,采用4级量表评分制,其内部一致性为0.85,重测信度为0.69,分半信度为0.88。 结果:发放问卷387份,回收合格问卷360份,有效率为93%。①不同专业的大学生问状态焦虑比较,文科大学生高于理科,差异极其显著(54.42&;#177;9.44,51.22&;#177;10.33,t=2.892,P=0.004),在性别、家庭、年级维度上,大学生的状态-特质焦虑差异不显著。②在生活事件问卷中,学习压力因子的平均得分最高,其次是人际关系因子、丧失因子、健康适应因子、其他困素因子和受惩罚因子。人际关系、学习压力、受惩罚因子、健康适应和其他因素因子与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存在着极其显著的正相关(r=0.219,0.279,0.138,0.304,0.304,0.246,0.317,0.191,0.328,0.328,P〈0.01)。③生活事件和状态-特质焦虑的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对状态焦虑的预测以健康适应因子最佳,达9.2%解释量,其次为学习压力解释2.2%、受惩罚因子解释2.4%、其他因素解释1.4%;对特质焦虑的预测以其他影响因素的最佳,达11.4%解释量,其次为学习压力3.3%、受惩罚因子1.8%、健康适应因子1.6%。 结论:生活事件和焦虑正相关,学习压力和人际关系因素是影响大学生焦虑的主要生活事件。  相似文献   

19.
中学生抑郁症状发展的性别、年龄、年级差异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年龄、年级中学生抑郁状况的差异。方法:于2004—08随机选取重庆市和四川省25所中学,初一至高三年级在校学生2634人,男生1298人,女生1336人,年龄11~19岁。所有中学生均无精神疾患且同意参加调查。④中学生抑郁状态评估采用Beck抑郁自评问卷1共有21项,根据症状轻重按无(0分)、轻度(1分)、中度(2分)和重度(3分)4级评分。Beck抑郁自评问卷总分≤4分,无抑郁或极轻微;5-13分,轻度;14~20分,中度;21分或更高,重度]和抑郁自评量表[由20个陈述句和相应问题条目组成。每一条目相当于一个有关症状:每一条目均按1,2,3,4四级评分,根据最适合受试者情况的时间频度圈出1(从无或偶尔),或2(有时),或3(经常),或4(总是如此)。其中有10个条目是反应计分。抑郁自评量表总分≤40,无抑郁;41~47,为轻微至轻度抑郁:48-55,为中度抑郁;≥56,为重度抑郁]。②计量资料差异比较采用F检验和t检验。结果:有抑郁症状中学生1115人均进入结果分析,并完成量表评估。同时满足Beck抑郁自评问卷和抑郁自评量表抑郁症状评定标准者为抑郁症状阳性(中学生1115人,初一男107人,女114人;初二男83人.女96人;初三男86人,女111人;高一男131人,女151人;高二男68人,女78人;高三男38人,女52人)。①不同年龄和年级中学生抑郁程度比较:初二和13岁中学生比其他年级和年龄中学生抑郁程度轻,其他年级和年龄中学生的抑郁程度随年级和年龄增高而呈逐渐加重的趋势。以年级和年龄为自变量,进行方差分析,其F值分别为F(5,1114)=4.658,P〈0.01;F(6,1114)=3.047,P〈001。说明中学生抑郁症状在年级和年龄上存在显著的主效应。②不同年级中学生抑郁程度发展的性别差异:男生在初二年级抑郁症状水平最低,其他年级中学生抑郁症状水平随着年级增高呈逐渐加重趋势.以年级为自变量,对男生的抑郁症状水平进行方差分析,F(5,512)=1.072,P〉0.05;以年级为自变量,对女生的抑郁症状水平进行方差分析,目5,601)=2.886,P〈0.05。初一、高三男女生抑郁症状差异明显(P〈0.01)。③不同年龄中学生抑郁程度发展特点的性别差异:男女生抑郁程度随着年龄增高呈逐渐加重的趋势(13岁女生除外)。不同年龄女生的抑郁症状水平差异明显F(5,601)=2.434,P〈0.05。各年龄的男女的T检验发现,13,14,17岁男女抑郁症状差异明显(t=3.462.2.689,P〈0.01;t=2.223,P〈0.05),其他年龄差异不明显。结论:①中学生抑郁症状发展水平的关键年龄是13岁,关键年级为初二。②女生抑郁症状水平存在随年龄和年级不断增高,且有显著的主效应。③同一年龄和年级中学生抑郁程度存在性别差异,即男生普遍重于女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青年农民的心理健康程度如何会对社会的各个方面的稳定有重要的影响,探讨防御机制对青年农民生活事件.社会支持的影响,促进农村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方法:2002-10/2003-12分层抽取江西省赣州、吉安、抚州等地县城以下青年农民320人,采用防御方式问卷、生活事件量表、社会支持评定量表进行单独测试。结果:①青年农民的防御机制与生活事件有显著的相关(P&;lt;0.01或P&;lt;0.05)。不成熟防御机制、中间型防御机制、掩饰度与负性事件有显著的相关(r=-0.394,0.271,-0.295,P&;lt;0.01),成熟防御机制、中间型防御机制与正性事件有显著的相关(r:-0.181,-0.099.P&;lt;0.05)。②通过回归分析显示防御机制对青年农民的生活事件有显著的影响(F=14.770,P=0.000)。③防御机制与青年农民的社会支持有显著的相关(P&;lt;0.01或P&;lt;0.05)。不成熟防御机制与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支持的利用度有显著的相关(P&;lt;0.01)。成熟防御机制与客观支持、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有显著的相关(P&;lt;0.01),中间型防御机制与客观支持、主观支持有显著的相关(P&;lt;0.05),掩饰度与主观支持、对支持的利用度有显著的相关(P&;lt;0.01)。④逐步回归分析表明防御机制对青年农民的生活事件有显著的影响(F=10.427,P=0.000)。结论:通过回归分析与相关分析显示防御机制对青年农民生活事件有显著的影响,防御机制的采用会与社会支持的获得与给予有很大的相关,不同的应对方式会与不同的社会支持来源相关联。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