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2.
目的探讨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MSCT特征。方法对23例乳腺癌患者行MSCT增强扫描,选取93枚最大径≥10mm的腋窝淋巴结,观察腋窝淋巴结转移与其形态学特征的关系,同时与病理结果对照。通过Bayes逐步判别分析法筛选有价值的指标,建立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判别诊断模型。结果淋巴结最大径/最小径、淋巴结门、淋巴结实质、卫星淋巴结对诊断腋窝淋巴结转移有统计学意义。本组所建立的判别淋巴结转移的Bayes函数为:非转移淋巴结组:Y1=1.675 X3(形态)+0.096 X4(淋巴结门)+1.363 X5(淋巴结实质)-0.612 X7(卫星淋巴结)-1.033;转移淋巴结组:Y2=4.177 X3(形态)+4.493 X4(淋巴结门)+4.509 X5(淋巴结实质)+2.351 X7(卫星淋巴结)-6.490,经自身检证法与交互验证法考核判别诊断模型准确率分别达90.32%(84/93)、88.17%(82/93)。结论用Bayes逐步判别分析方法筛选的MSCT征象指标及所建立的模型对诊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乳腺癌是女性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诊断对于乳腺癌的临床治疗至关重要。常规超声可以从淋巴结的形态及血流分布上判断其良恶性,特异度较高而敏感度较低。弹性成像和经静脉CEUS新技术可以获得淋巴结的硬度及微血管灌注情况,对转移性淋巴结诊断敏感度较高,此外,经皮淋巴系统CEUS在乳腺癌前哨淋巴结定位方面也有相当的应用价值。本文综述乳腺癌腋窝转移性淋巴结超声诊断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675例乳腺癌患者的病理资料,探讨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表达规律并分析其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结果:腋窝淋巴结阳性率43.72%,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Ki-67蛋白阳性率分别为67.16%,71.12%,91.75%,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过表达率14.19%。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Ki-67蛋白、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与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结论:淋巴结转移与雌激素受体、孕激素受体、Ki-67蛋白、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表达是相对独立、相互补充的乳腺癌预后因素。 相似文献
5.
超声诊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价值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 评价超声检查对检出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 1183例乳腺癌患者行乳腺和腋窝二维超声及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超声诊断腋窝淋巴结分类与术后病理比较,计算超声分类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期值、阴性预期值和诊断准确率.结果 超声检查腋窝转移淋巴结的敏感性为73.2%,特异性为94.0%,阳性预期值90.9%,阴性预期值81.0%,诊断准确率为84.6%.结论 超声判断腋窝转移淋巴结的准确率较高,但对直径<10.0 mm转移淋巴结的敏感性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6.
7.
8.
《协和医学杂志》2015,(3)
目的 探讨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 IMPC)和浸润性癌(非特殊型)(invasive carcinoma of no special type, NST)的临床病理特征差异及其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8月至2013年8月北京协和医院92例IMPC手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随机选取368例同期手术的NST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IMPC和NST的临床病理特征并分析其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结果 IMPC与NST在肿瘤大小[(2.9±1.9)cm比(2.1±1.4)cm,P=0.001]、脉管浸润率(85.9%比6.0%,P<0.001)、腋窝淋巴结转移率(71.7%比47.3%,P<0.001)及转移个数(8.2±9.9比2.9±5.7,P<0.001)、孕激素受体表达(P=0.047)、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 HER-2)表达(P=0.009)、Ki-67指数(P<0.001)以及TNM分期(P<0.001)、分子分型(P<0.001)方面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肿瘤组织中IMPC成分≤24%、25%~49%、50%~75%以及≥76%者淋巴结转移率分别为73.9%、56.3%、72.2%和77.1%,IMPC的腋窝淋巴结转移率与其在肿瘤中所占比例无关(P=0.347),与肿瘤T分期(P=0.001)、HER-2表达(P=0.029)、分子分型(P=0.003)、P53表达(P=0.003)以及Ki-67指数(P=0.045)相关。NST的腋窝淋巴结转移与肿瘤T分期(P<0.001)、组织学分级(P=0.001)、脉管浸润(P<0.001)、雌激素受体α (P=0.007)、孕激素受体(P=0.031)、HER-2表达(P=0.008)及分子分型(P<0.001)均相关。结论 IMPC是一种具有高脉管侵袭性、高腋窝淋巴结转移率的浸润性乳腺癌,具有与NST不同的病理特征。IMPC成分的多少并不影响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程度,其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影响因素明显少于NST。 相似文献
9.
10.
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超声表现与病理对照 总被引:10,自引:5,他引:10
目的:探讨腋窝淋巴结转移的超声表现。方法:采用二维及彩色多普勒超声对45例乳腺癌患者在术前对腋窝肿大淋巴结的形态、大小、内部回声及血流动力学指标进行观察。结果:病理证实的39例转移淋巴结形态更接近圆形,多呈融合状态。血流信号多位于周边,并随淋巴结的增大血流信号增多,多发性肿大淋巴结较单发性血流丰富。结论:转移性淋巴结在二维超声和彩色多普勒上各有其特征性表现,二者结合可提高检出乳腺癌淋巴结转移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超声与临床触诊诊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特异度和准确度。方法:应用双盲法对106例(110侧)行乳腺癌根治术患者的术前触诊、超声检查及术后病理检查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10侧中,病理证实82侧有淋巴结转移,临床触诊与超声检出分别为70侧和78侧,触诊的灵敏度、特异度、诊断符合率分别为68.3%,50.0%,63.6%,超声分别为87.8%,78.6%,85.5%,两组间的灵敏度及诊断符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特异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检查腋窝淋巴结的灵敏度及诊断符合率均高于触诊,可作为诊断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常规检查项目。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MR间质淋巴造影诊断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价值。方法 对36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于术前行MR间质淋巴造影检查,观察前哨淋巴结(SLN)、乳腺引流淋巴管情况;术中在美蓝引导下行SLN活检;根据活检结果评价MR间质淋巴造影显示 SLN的效果及诊断腋窝淋巴结转移敏感度、特异度及准确率。结果 MR间质淋巴造影显示每例患者SLN平均(1.33±0.53)枚,美蓝为示踪剂显示SLN 平均(1.19±0.47)枚,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711,P=0.096)。MR间质淋巴造影判断淋巴结转移阳性10例,术后病理结果全部为淋巴结转移;淋巴造影阴性25例,24例术后病理结果未见转移,1例为假阴性。MR间质淋巴造影诊断乳腺癌患者淋巴转移的敏感度为90.91%(10/11),特异度为100%(24/24),准确率为97.14%(34/35)。结论 MR间质淋巴造影能有效、可靠地显示乳腺癌引流区域淋巴管、淋巴结并判断良恶性,具有较好发展前景。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乳腺癌原发肿瘤Ki-67、PgR等分子标记物预测腋窝前哨淋巴结(SLN)转移的可能性。方法:从2005年5月至2011年11月,对243例原发肿瘤最大径≤5cm、临床腋窝淋巴结阴性的乳腺癌患者进行了SLN活检,以SLN转移作为因变量,将患者的临床特征和分子标记先进行单因素分析,然后把单因素分析中P<0.10的因素作为自变量进一步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70例(28.81%)患者有SLN转移;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当原发肿瘤Ki-67>14%时,发生SLN转移的可能性明显增加(OR=2.66,P=0.013);而原发肿瘤PgR中度阳性(++)较PgR阴性发生SLN转移的可能性亦明显增加(OR=3.167,P=0.009)。结论:初步研究表明乳腺原发肿瘤的分子标记Ki-67、PgR表达能预测腋窝SLN转移,但仍需进行更大样本前瞻性研究证实。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在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79例乳腺癌患者术前均行腋窝淋巴结高频超声检查,观察有无肿大淋巴结,淋巴结形态、大小、数目等二维声像图特征及其血流分布,术后与病理对照分析。结果79例患者中,51例检出淋巴结肿大,敏感性64.5%(51/79),其中可疑淋巴结转移27例,病理证实淋巴结转移25例,敏感性92.6%(25/27)。结论高频超声是检出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淋巴结横径(T)〉5mm,纵径/横径比(L/T)〈2,可作为诊断腋窝淋巴结转移的重要参考指标,边缘形态、内部回声、彩色多普勒血流分布等声像图可作为诊断淋巴结转移的参考。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的X线特征。方法临床手术中快速切片诊断乳腺癌患者11例。采用乳腺钼靶X线机,分别对患者乳腺及乳腺标本、腋窝淋巴结标本进行摄片,然后送病理检验。观察乳腺淋巴结转移与淋巴结大小及其密度形态特点的关系。结果共检查腋窝淋巴结98枚,其中转移性淋巴结46枚,非转移性淋巴结52枚。长径≥10mm淋巴结18枚,其中转移性淋巴结10枚,非转移性淋巴结8枚;密度增高发生实变淋巴结47枚,其中转移性淋巴结42枚,非转移性淋巴结5枚;4枚未发生实变转移性淋巴结,淋巴结增大,淋巴结门结构存在,但淋巴结实质厚度不均。结论乳腺腋窝转移性淋巴结主要表现为淋巴结密度的改变,与其大小相关性较差。当腋窝淋巴结发生密度增高,实变,实质厚度不均;肿大淋巴结出现边缘模糊或晕圈征,为转移性淋巴结。乳腺钼靶X线片对判断乳腺腋窝淋巴结转移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16.
17.
目的 研究乳腺癌组织转移相关蛋白(MTA)-3表达与腋窝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以2019年1月至2022年1月入廊坊市人民医院的120例乳腺癌患者为观察对象,将其设为研究组;同时,以同期入院的120例乳腺良性肿瘤患者为观察对象,设为对照组。测定两组患者乳腺组织内MTA-3水平,并比较两组患者MTA-3阳性表达率,分析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与MTA-3之间的关系。参考研究组患者是否存在腋窝淋巴结转移划分为非转移组(n=66)与转移组(n=54),分析乳腺癌临床病理特征与腋窝淋巴结转移之间的关系,并分析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上皮细胞钙黏蛋白(E-cadherin)、细胞增殖指数(Ki-67)与MTA-3的相关性。结果 研究组乳腺组织内MTA-3阳性表达率为35.00%,低于对照组(88.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子分型、腋窝淋巴结转移状态、肿瘤大小、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与MTA-3阳性表达密切相关(P<0.05),年龄、月经状态与MTA-3阳性表达无显著相关性(P>0.05)。转移组与非转移组的分子分型、临床分期、组织学分级比较,差... 相似文献
18.
邓润枢邓丁梅王永霞钟慕仪何广宁宾莲洁温润耀张爱玲 《中国综合临床》2021,(4):302-307
目的:分析新辅助化疗后腋窝淋巴结转移乳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高危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广东省东莞市人民医院乳腺科收治的94例浸润性乳腺癌女性患者临床资料。所有患者均拟接受4~8个周期的新辅助化疗,化疗结束后行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雌激素受体(estrogen receptor,ER)、孕激素...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乳腺癌患者转移相关蛋白(MTA)-3的表达情况及其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关系。方法收集122例乳腺癌(浸润性导管癌)患者的癌组织和20例乳腺增生症患者的乳腺组织(对照),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组织样本中MTA-3的表达情况,并结合相关临床资料分析MTA-3与临床病理特征、Ki-67和上皮细胞钙黏蛋白(E-cadherin)的关系。按是否合并腋窝淋巴结转移将乳腺癌患者分为转移组(55例)和非转移组(67例)。结果乳腺癌组织中MTA-3的阳性表达率为32.8%,明显低于对照乳腺组织(85.0%)(P=0.000)。MTA-3阳性表达与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原发肿瘤大小、有无腋窝淋巴结转移及分子分型有关(P0.05),与年龄、月经状态及体质量指数无关(P0.05)。转移组组织学分级、临床分期及分子分型与非转移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年龄、月经状态、体质量指数、原发肿瘤大小2个组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乳腺癌组织MTA-3阳性表达是乳腺癌患者合并腋窝淋巴结转移的保护性因素[比值比(OR)=0.662,95%可信区间(CI) 0.246~0.891]。MTA-3阳性表达与腋窝淋巴结转移数目、Ki-67阳性表达呈负相关(r=-0.197,P=0.030;r=-0.358,P=0.000),与E-cadherin阳性表达呈正相关(r=0.237,P=0.009)。结论乳腺癌组织中MTA-3表达显著降低,可能与乳腺癌的发生和腋窝淋巴结转移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乳腺癌患者乳腺肿块及腋窝淋巴结的声像图特征与腋窝淋巴结转移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仪,对108例乳腺癌患者乳腺肿块及腋窝淋巴结进行超声检查,记录患者年龄、病灶患侧、病灶象限、病灶数目、病灶最大径、病灶纵横比、边界、内部回声、微钙化、血流分级、肿块内彩色像素百分比(color pixel density,CPD)、最高血流速度、阻力指数、腋窝淋巴结纵横比、腋窝淋巴结皮质最大厚度共15项指标,应用x2检验及Logistic回归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在108例患者中病灶纵横比>1者75例(69.4%),微钙化57例(52.8%),病灶内血流分级Ⅱ~Ⅲ级57例(52.8%),CPD≥10%者48例(44.4%),淋巴结皮质最大厚度≥3 mm者51例(47.2%),淋巴结纵横比<1.5者59例(54.6%).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以上6项参数为腋窝淋巴结转移相关因素(P<0.05),而患者年龄、病灶患侧、病灶象限、病灶数目、病灶最大径、边界、回声分布、最高血流速、阻力指数等9项参数与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无相关性(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显示CPD、淋巴结纵横比及微钙化为腋窝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其OR值分别为16.337、3.754、3.033,95% CI分别为4.537 - 58.826、1.269- 11.108、1.040 - 8.840.结论 乳腺癌患者乳腺肿块及腋窝淋巴结的超声声像图部分参数预测乳腺癌腋窝淋巴结转移有较高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