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后路椎体间融合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30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后路椎体间融合术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方法及效果。方法2005年6月~2007年1月对30例椎间盘源性下腰痛患者行后路椎体间融合及经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结果27例术后腰腿痛症状基本消失,3例仍有轻度腰痛,均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术前、术后VAS腰痛评分及ODI评分进行配对比较的t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椎体间融合是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有效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2.
椎体间植骨融合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椎体间融合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手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采用椎弓根螺钉固定,一侧小关节、椎板切除椎体间、对侧小关节、椎板植骨融合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患者25例。结果25例均获得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4个月,FDA推荐的Simmons法椎间融合率达100%。手术后腰背疼痛21例患者消失,3例患者明显缓解。结论一侧小关节、椎板切除,椎体间、对侧小关节、椎板植骨融合术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操作简单、费用低、临床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通道下后路腰椎间融合和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近期疗效.方法 2010年3月至201 1年9月在通道下后路腰椎间融合和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37例.随访观察治疗效果.观察术后椎间融合情况,腰腿痛VAS评分和ODI评分.结果 手术时间130 ~ 260 min,平均170 min.术中失血量100~400 mL,平均240 mL.术后住院时间术后住院时间8~15 d,平均10.5 d.4例出现并发症,发生率为10.8%.37例术后均获随访,随访时间为8 ~ 25个月,末次随访术后椎间融合率为94.6%(35/37).腰腿痛VAS评分术前为(7.68±1.13)分,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分别为(4.27±1.19)分和(1.84±0.9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ODI评分术前为(48.76±11.24)分,术后1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分别为(22.36 ±8.46)分和(12.21±6.3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道下行后路腰椎间融合和经皮椎弓根螺钉固定治疗椎间盘源性腰痛可获得良好的近期临床效果,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微创手术方法. 相似文献
4.
5.
腰痛是极其常见的疾病,特别在工业化国家,它是引起失能的常见原因。椎间盘源性下腰痛,(discogenic low backpain)指椎间盘内各种病变(如退变,终板损伤等)刺激椎间盘内疼痛感受器所引起的功能丧失的下腰痛,不伴根性症状,无神经受压或节段过度活动的放射学证据。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治疗方法包括保守和手术治疗。后路椎体间融合是对通过保守治疗效果不佳,或常出现反复,无法治愈的一些症状严重患者的一种选择。现对2001年7月、2006年6月行后路椎体融合治疗的36例腰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椎间盘源性腰痛是引起腰部疼痛很常见的原因之一,但往往按照椎间盘突出治疗,由于大部分医师对其认识不足,误诊率比较高.本文从概念、临床表现、发病机制、影像学表现和治疗等方面对该病进行综述,以提高临床对此病的诊治水平. 相似文献
7.
日前出版的《欧洲脊柱杂志》发表了解放军总医院第一附属医院骨科主任工程师彭宝淦博士关于“椎间盘内亚甲蓝注射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膜痛”的研究报告。该研究选择243名符合行腰椎融合手术标准的慢性失能性推间盘源性下腰痛病人, 相似文献
8.
椎间盘内亚甲蓝注射治疗椎间盘源性下腰痛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慢性下腰痛是骨科临床最常见的疾病。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腰椎间盘突出是下腰痛的主要原因,近来的研究发现下腰痛主要来源于腰椎间盘内部,腰椎间盘外形正常,无腰椎间盘突出,脊髓造影和CT扫描正常。这种由椎间盘内部结构变化引起的腰痛,即椎间盘源性下腰痛(discogenic low backpain),是慢性下腰痛的最多见类型,约占40%。腰椎间盘造影术是目前诊断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最重要手段和方法。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发病机制极其复杂,目前还不完全清楚。最近我们的组织学研究发现, 相似文献
9.
10.
11.
目的 研究椎间盘源性腰痛的自然病史和预后,以便更好地指导临床对该疾病的治疗.方法 从2003年12月至2004年11月,72例慢性腰痛患者经腰椎间盘造影术证明是椎间盘源性腰痛的患者,其中36例被随机分配进行亚甲蓝注射治疗,36例被椎间盘内注射盐水作为对照.这36例对照组患者作为本组的研究病例,观察他们的自然病史和预后.在腰椎间盘造影术前、术后6、12、24,48个月,用视觉疼痛评分比例尺(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问卷调查表对每个病人进行腰痛症状和腰椎功能障碍指数(ODI)分别评分.结果 36例患者中有32例得到4年的随访.4例(12.5%)腰痛症状明显减轻,1例(3.1%)有轻度改善,3例(9.4%)加重,22例(68.8%)没有改善但也没有加重.从腰椎间盘造影术前和术后6、12、24、48个月的VAS和ODI的评分看,有逐渐下降的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VAS:F=3.049,P>0.05;ODI:F=2.272,P>0.05).结论 我们的研究发现,椎间盘源性腰痛的病程呈慢性持续性,腰痛症状不会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好转.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索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下腰痛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09年1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行腰椎间盘单纯后路开窗髓核摘除手术的103例患者,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结合的方法筛选影响因素。结果:腰椎间盘突出症术后下腰痛发生率为20.4%。年龄越大(OR=1.51,95%CI:1.17~1.83),BMI指数越高(OR=2.17,95%CI:1.92~2.47),吸烟(OR=1.72,95%CI:1.55~2.04),合并心血管疾病(OR=2.78,95%CI:2.13~4.32)等因素可明显增大下腰痛的发生率。结论:年龄大、肥胖、吸烟和合并心血管疾病等可增大椎间盘突出症术后下腰痛的发生风险。 相似文献
13.
单侧经椎间孔入路椎间植骨融合术对慢性下腰痛的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评价单侧经椎间孔入路椎间植骨融合术(TLIF)对慢性下腰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应用TLIF治疗慢性下腰痛患者39例,分别使用日本骨科学会(JOA)下腰痛评分标准和Oswestry下腰痛功能障碍问卷调查表(ODI评分表)对所选病例在术前1 d和术后6个月进行评分.结果: 入选病例随访时间7~34个月,平均21.4个月.JOA评分组术后6个月评分改善率为(74.42±11.96)%,与ODI评分组的(75.17±10.56)%相比,P>0.05.JOA评分组改善优良率为94.87%,与ODI评分组的92.31%相比,P>0.05.两种评价方法在患者的术后改善率及改善优良率方面无统计学差异.结论: TLIF手术方式对主要以腰椎不稳症和(或)腰椎间盘突出症所致的慢性下腰痛近期疗效满意,安全可靠. 相似文献
14.
腰痛(LBP)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症状,也是导致残疾和功能障碍的主要原因之一。在骨关节所致LBP的病因中以退行性病变占多数,其中椎间盘退变为主要诱因,还涉及腰椎小关节、骶髂关节、尾骨的病变等。LBP治疗方式从保守治疗过度到手术治疗,疼痛缓解为大多数患者的结局指标,然而并未起到结构修复的作用。鉴于富血小板血浆(PRP)疗法的再生修复潜力及在临床上的广泛应用,本文回顾了PRP与LBP有关的研究,旨在探索PRP治疗LBP的有效性与安全性及相关的参数指标,加速治疗进展。 相似文献
15.
腰椎间盘磁共振正常的椎间盘源性腰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MRI显示椎间盘正常信号强度但椎间盘造影显示纤维环破裂和存在疼痛复制反应的椎间盘源性腰痛特殊病例,并对其产生的原因和意义进行探讨.方法 2003年8月至2008年11月,慢性下腰痛且行腰椎间盘造影术病人288例.其中腰椎MRIT2加权显示正常信号强度,但椎间盘造影术显示纤维环撕裂和腰痛复制的病人12例.男7例、女5例.年龄20~44岁,平均29.6岁.病程8个月~3年,平均1.8年.应用Dallas CT椎间盘造影分级方法评估纤维环撕裂程度.结果 12例慢性腰痛但MRI显示正常信号强度的病人中,共行腰椎间盘造影33个椎间盘.12个病人12个椎间盘显示疼痛复制和纤维环撕裂,其中显示2级撕裂者3个,3级撕裂者9个.结论 对一些顽同性腰痛病人,保守治疗无效,提示是椎间盘源性的,但MRI检查正常需要行进一步治疗时,如行腰椎微创手术或腰椎融合术时,仍需考虑行腰椎间盘造影术,以确定疼痛的椎间盘. 相似文献
16.
腰椎间盘后缘高信号区在诊断椎间盘源性腰痛中的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腰椎间盘后缘高信号区(HIZ)的发生率并探讨HIZ与下腰痛的关系.方法 统计1000例无选择腰椎MBI中HIZ发生率和200例有完整临床资料MBI中下腰痛组与无下腰痛组的HIZ发生情况.对11例16个HIZ椎间盘行CT椎间盘造影(CTD),观察CTD Dallas分级与疼痛诱发试验的关系.结果 腰椎间盘后缘HIZ发生率31.7%(317例),378个椎间盘.其中,L4、5和L5S1水平发生率最高(74.8%),HIz左侧(153个)多于右侧(94个),可发生于上(15.4%)、中(28.8%)、下缘(55.8%),多节段HIZ 54例(17.O%).200例HIZ中下腰痛者115例(57.5%),无下腰痛者85例(42.5%).CTD DallasⅢ级者疼痛诱发试验多为阴性(6/7),IV级者多为阳性(8/9).结论 HIZ有无腰痛与椎间盘纤维环退变程度有关,当CTD检查退变至Dallas IV级时多可出现腰痛.故HIZ仅提示椎间盘源性腰痛的可能性,确诊仍需辅以椎间盘造影. 相似文献
17.
CT腰椎间盘造影术对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诊断价值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CT腰椎间盘造影术对椎间盘源性下腰痛的诊断价值。方法对CT和/或MRI检查无腰椎间盘突出征象的25例慢性下腰痛患者34个腰椎间盘行CT椎间盘造影术,采用统一的椎间盘造影方法和1~5型CT椎间盘造影分型,分析阳性、阴性椎间盘注射对比剂的量。结果CT椎间盘造影的34个腰椎间盘中14个为2型,均为阳性椎间盘,注射对比剂量为0.2~1.1ml,平均0.65ml;2个为5型,均为阳性椎间盘,注射对比剂量0.8~1.1ml,平均0.95ml;11个为3型,其中3个为阳性椎间盘,注射对比剂量为0.7~0.9ml,平均0.8ml,8个为阴性椎间盘,注射对比剂量为1.2~1.7ml,平均1.45ml;7个为1型,即正常椎间盘和阴性椎间盘,注射对比剂量为1.2~1.8ml,平均1.5ml。阳性椎间盘([0.810±0.469)ml]与阴性椎间盘([1.480±0.364)ml]所注射的对比剂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CT腰椎间盘造影术通过显示阳性椎间盘对盘源性下腰痛具有定性诊断价值,与普通腰椎间盘造影术比较,CT腰椎间盘造影术具有定位、诊断精确,操作时间短,患者痛苦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8.
Imaging of low back pain: comparative role of high intensity zone in diagnosing the discogenic low back pain with evidence-based radiology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Background Discography is a gold standard for the diagnosis of the low back pain (LBP), but it has potential danger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discitis, cerebral spinal fluid leakage, retroperitoneal bleeding, acute new back pain and the tremendous radiation exposure to the patient. Using "evidence-based radiology" methods, the comparative roles of high intensity zone (HIZ) in diagnosing discogenic LBP were evaluated. Methods A focused clinical question was designed and a Pubmed and manual search were performed to identify the role of HIZ on MRI T2WI compared with discography. The studies retrieved were assessed for validity and strength. Sensitivity, specificity, likelihood ratios (LRs) and graphs of conditional probability were evaluated from the best current study by evidence-based radiology. Results Best evidence was retrieved in ten articles from 1992 to 2007. The best evidence level was lb and the strength of the evidence included: sensitivity 0.63 (0.51,0.76), specificity 0.97 (0.92, 1.00), positive predictive value 0.95, negative predictive value 0.72, positive LRs 18.37 and negative LRs 0.38. The gold standard of discogenic LBP is the provocative discography. Conclusions For suspected discogenic LBP, HIZ is limited for the diagnosis if HIZ is positive, which suggests further discography. In contrast HIZ is a good test for diagnosis if HIZ is negative, which indicates the disease can be excluded.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退变性腰痛的疗效。方法 2007年10月~2008年12月共使用Wallis棘突间动态稳定系统治疗腰椎退变性腰痛患者37例,男27例,女10例,年龄19~75岁,平均48.0岁。手术开窗摘除突出的间盘,置入Wallis系统。对患者术前、术后1月、术后1年进行VAS及ODI评分。术后随访(12.1~25.4)月,平均(17.9±4.0)个月。结果 1例术后半年出现腰痛复发,保守治疗缓解。VAS及ODI术前评分(7.8±1.0)分,(77.9±4.8)%;术后1月评分(1.6±1.0)分,(24.2±4.6)%;术后1年评分(0.8±0.7)分,(13.0±3.8)%。运用SPSS13.0分析,P〈0.01,改善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Wallis系统作为一种弹性固定系统,能够保留固定节段一定的活动度,维持腰椎稳定,预防临近节段退变,是治疗腰椎退变性腰痛的有效手段。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