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培训超声医生识别回盲部来准确区分不同类型肠套叠的可行性。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8年9月至2019年12月在南华大学附属长沙中心医院诊断为肠套叠的146例患儿。参与首诊的超声医生共19名,其中4名医生参与了为期一周的培训,为培训组,其余15名为非培训组,培训的内容为超声如何清晰显示小儿回盲部结构。比较两组误诊率的差异,并分析误诊的原因。结果 本研究共纳入肠套叠患儿146例,其中小肠套叠101例,回结型肠套叠45例。培训组无误诊病例,非培训组误诊率为17.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非培训组共误诊18例,均为小肠套叠,与56例诊断正确的小肠套叠比较,两组同心圆直径、同心圆位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当小肠套叠同心圆位于右侧腹且直径偏大时,容易误诊为回结型肠套叠。培训超声医生识别回盲部有助于小儿肠套叠分型。  相似文献   

2.
小儿阑尾炎以其发病快,并发症多,易穿孔及大网膜发育不全等特点,常使腹部体征复杂,误诊率较高。而肠套叠有腹块、血便、梗阻及钦灌特征性表现诊断较明确.我科收治1例钡剂阻滞于回盲部呈杯状影误诊肠套叠回盲型的阑尾脓肿患儿,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3.
患儿 ,3岁 ,因“右下腹疼痛 3小时 ,阵发性加重伴呕吐 ,排果酱样便 14小时”入院。查体 :T39℃ ,高度腹胀 ,腹肌紧张 ,右侧腹可扪及腊肠样肿物 ,表面光滑 ,可略微推动。压痛明显 ,反跳痛 (± )。腹透示 :回盲部见杯口状充盈缺损 ,近段回肠扩张并可见多个液平面。肛诊指套染果酱样便。入院诊断肠套叠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 :末段回肠套入结肠达横结肠中段。手法复位后见 :距回盲瓣约 30cm处回肠明显肿胀 ,淤血 ,可见片状发黑区 ,该段回肠系膜对侧缘见 0 5cm×0 5cm凹陷 ,内可扪及约 4cm× 2cm盲管。术中诊断美克尔憩室并发肠套叠 ,行憩室同…  相似文献   

4.
肠套叠是指一段肠管套入其邻近的肠管腔内的一种肠梗阻。是小儿时期最常见的急腹症,是小儿肠梗阻的最常见病因。肠套叠一般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种。原发性肠套叠主要发生在婴幼儿,约占90-95%,主要因小儿植物神经不稳定、幼儿肠系膜较长,回盲部活动度大,以及回肠与结肠管腔差异较大等原因造成;继发性肠套叠多数发生在消化道畸形,肿瘤、肠道息肉以及其他肠道病变所引发,约占5-10%。我院于2011年1月至2012年7月应用高频与低频超声探头诊断小儿肠套叠21例.本文就彩超对小儿肠套叠的超声诊断进行回顾研究,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小儿阑尾炎以其发病快,并发症多,易穿孔及大网膜发育不全等特点,常使腹部体征复杂,误诊率较高,而肠套叠有腹块、血便,梗阻及钦灌特征性表现诊断较明确,我科收治1例钡剂阻滞于回盲部呈杯状影误诊肠套叠回盲型的阑尾脓肿患儿,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肠套叠是指某段肠管及其相应的系膜套入临近肠腔内引起的肠梗阻,是婴幼儿期最常见的急腹症之一。以4~10月龄儿童多见,男性患儿约占2/3[1]。目前研究认为,其发生机制是由于肠管蠕动、痉挛不协调,肠管痉挛后可以因蠕动套入远端连续的肠管即鞘部形成套叠,同时鞘部也发生痉挛而形成恶性循环,进而成为不可逆性肠套叠[2]。本文通过文献回顾,将儿童肠套叠发病原因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原发性肠套叠多见于2岁以下小儿。成人肠套叠一般都为继发性,常见于肠息肉、肠肿瘤或Meckel憩室。我们收治1例成人原发性肠套叠,回肠脱出肛外40cm左右,脱出部分肠管坏死,经手术复位,坏死肠管切除而治愈。现将诊治体会报告如下。 患者,男性,42岁。因频繁解水样便伴阵发性腹痛24小时,肛门外肿物脱出伴腹痛加剧4小时入院。检查:T37.5℃,P90次/分,R20次/分,BP15/10kPa。痛苦貌,心肺正常,腹肌软,全腹均有压痛,但未触及包块,右下腹空虚,左侧腹饱满。肛门外可见长约40cm,粗细均匀,表面毛糙(像回肠粘膜),色暗  相似文献   

8.
小肠恶性淋巴瘤并发肠套叠三例报告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小肠恶性淋巴瘤并发肠套叠者较少见,近年我们遇到3例,报告如下。例1 女,40岁。脐周阵发性剧痛2天伴恶心呕吐。体检:全身浅表淋巴结未触及。腹软,肝脾未触及,右腹部触及条索状包块,表面光滑、活动、轻压痛。剖腹见腹腔内有少量淡黄色渗液,距回盲部70cm 处回-回型套叠,肠管色泽血运尚好,手法回复。检查套叠肠管,见肠腔内有约蛋黄大小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儿童腹型过敏性紫癜合并肠套叠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回顾性方法总结3例腹型过敏性紫癜的临床表现,发作特点及治疗方法。结果:腹型过敏性紫癜合并肠套叠以腹痛、血便、呕吐为主要临床表现,腹痛剧烈,部位固定,持续性阵发性加剧,合并鲜血便及呕吐,B超可见“靶环征”或“同心圆”表现。可采用空气灌肠或手术复位。结论:腹型过敏性紫癜合并肠套叠腹痛剧烈部位固定合并血便及呕吐,可空气灌肠复位或手术复位,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0.
患者,男,10岁,因腹痛、右上腹部肿物2d于1998年3月21日入院.查体:生命体征平稳,神志清楚,表情痛苦,急性病容,扶入病室,心肺无阳性体征,腹部视诊右上腹部略隆起,可触及6.0cm×5.0cm的肿物,质硬,压痛(++),反跳痛(-),边界不清,表面光滑,活动差,无搏动感,叩诊呈实音感,肠鸣音每分钟2次,腹部B超检查:右上腹略偏左可见7.0cm×2.8cm的液性暗区,边缘较完整,内可见少量细光点回声,给予腹腔肿物穿刺,抽出不凝血性液体2mL,给予急诊手术治疗.术中所见:回盲部肠套叠,给予手法复位后,于距回盲部约1m处可触及一大小约5.0cm×2.5cm的Mecket憩室内翻入肠腔内,难以还纳,小肠肠腔内完全阻塞,肠内容物无法通过.小肠距回盲部10cm约有1m的小肠呈紫褐色,无弹性及光泽,有腥臭味,给予等渗温盐水复温30min后肠管颜色仍无改变,确诊小肠部分坏死,行坏死小肠切除断端吻合术,术中经过顺利.最后诊断:Mecket憩室内翻诱发回盲部肠套叠.  相似文献   

11.
肠套叠是儿科常见的急腹症之一,及时诊断和处理甚为重要。现将我们儿科1983年9月~1987年9月收治的6例肠套叠误诊病例报告如下。本组6例最后均确诊为肠套叠,其中例1手术治愈,例5经肠管充气后复位,其余4例均在X光下处置复位。小儿肠套叠是小儿肠梗阻的常见病因,临床上80%以上发生在2岁以下的儿童,最常见的类型为回肠末端套入结肠。肠套叠有三大典型症状即腹  相似文献   

12.
预防小儿急性肠套叠的健康指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儿肠套叠是肠管的一部分及其附近的肠系膜套入邻近肠腔引起的肠梗阻,是婴儿期常见的急腹症,以3~12个月多见,男孩发病为女孩的3倍。肠套叠的促发因素是肠蠕动的节律发生紊乱。1小儿肠套叠的临床表现1·1腹痛突然发作,阵发性腹痛,哭闹不安,面色苍白,拒食。持续数分钟,腹痛缓解,安静或入睡,间歇10min左右,反复发作。1·2呕吐初为乳汁、乳块、食物残渣及胃液等。1·3血便主要症状,约85%患儿在发病后4~12h排出暗紫色凝冻样果酱样便。1·4腹块腹部可扪及腊肠样、表面光滑、稍可活动、具有一定压痛的肿块,位于脐右上方。2小儿肠套叠的健康指导2·…  相似文献   

13.
小肠粘膜下脂肪瘤临床少见,常因继发肠套叠等并发症而求治,我们曾收治三例。例1 男,55岁。因上腹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伴恶心呕吐12小时入院。查体:急性病容,屈曲位,巩膜无黄染,心肺无异常。腹软稍膨隆,左中腹可触及约15×5cm 肿块,活动,有触痛,肠鸣音亢进。实验室检查:尿淀粉酶8 U。腹透:右中腹肠管少量积气,两膈活动好,无液平。术前诊断:肠梗阻,小肠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多平面重建技术对于肠套叠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在笔者所在医院行CT检查,并经手术及临床随访证实的肠套叠患者18例,所有患者进行腹部CT平扫加增强扫描。采用MPR技术对CT原始数据进行冠、矢状位的图像重建,并分析其影像学表现。结果 15例患者CT表现为"靶征",12例CT表现为肠腔内偏心性软组织肿块影,1例显示腊肠样肿块影,2例显示"慧星尾征";按肠套叠的部位分为小肠型肠套叠7例,小肠-结肠套叠8例,结-结型肠套叠3例。CT轴位图像结合MPR冠状和矢状图像显示肠套叠的准确率达到100%。结论肠套叠的CT表现具有一定特征性,能很好地显示肠套叠的套入部及鞘部,结合MPR图像后处理技术更佳,对提高肠套叠诊断正确率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小儿急性肠套叠的超声诊断。方法31例小儿肠套叠首先探查腹腔内各实质性脏器,而后重点探查胃肠道,以清楚显示肠管及肠套叠的部位为佳。结果其中位于右侧腹部23例(74.2%),脐上横结肠部位4例(12.9%),左上腹脾曲部位3例(9.7%),左下腹1例(3.2%)。结论超声显像仪诊断小儿肠套叠安全,临床诊断符合率高。  相似文献   

16.
近10年间,本院共收治肠套叠93例,其中小肠套叠4例,现报告如下。例1,男,50岁。以阵发性腹痛、粘液血便、呕吐1周、腹胀尿闭2天住院。体检:躁动不安,脉细弱,血压测不到。全腹肌紧张,移动性浊音(+)。拟弥漫性腹膜炎、中毒性休克行急诊手术。术中见腹腔内粪性脓液约4000ml,距回盲部20cm处回肠套叠,肠坏死破裂,行肠切除吻合。术后死于循环衰竭。例2,男,36岁。以频繁呕吐、右下腹阵发性疼痛3天住院。体检: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在成人肠套叠疾病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术前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图像及临床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与手术对照,详细总结成人肠套叠的特异性的超声声像图表现。结果研究中本例患者入院查体并进行超声检查。查体,患者不热,右中上腹部可触诊到包块,包块触摸轮廓不清,压痛。入院后行超声检查:超声见右侧中上腹见范围约100 mm×55 mm×32 mm的不均质杂乱回声团块,呈"类肾样"改变。彩色多普勒显示上述包块周边可见血流信号。超声提示右侧腹部包块。术后证实小肠型肠套叠。临床及超声均未考虑肠套叠。结论成人肠套叠在临床上十分少见,往往被误诊为结肠肿瘤者较多,而成人肠套叠的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声像图上具有特异性,具体表现为典型的"靶环征","腊肠征"的特点,并且彩色多普勒超声对此病的敏感性强、准确性高,且简便、无创伤性,并可以反复的进行动态观察,而且CDFI(彩色多普勒)能够到肠系膜血管血流动力学的改变。鉴于此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已经成为成人肠套叠诊断中必不可少的首选检查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多层CT在肠套叠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肠套叠患者的CT表现。结果 16例肠套叠中,小肠套叠6例,结肠套叠7例,回盲部套叠3例,本组13例可见"靶征",9例同时可见"彗星尾征",3例可见"双肠管征",6例肠壁增厚,4例不全梗阻,4例可见腹水。结论 CT在诊断肠套叠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我院1995-01~2000-04共进行急症回盲部切除23例,无手术死亡,无吻合口瘘发生,证明此手术的可行性及可靠性。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男18例,女5例,年龄4个月~60岁,发病就诊10小时~7天,平均3天,住院日10~40天,平均18天,疾病种类:肠套叠至坏死16例,腹型紫癜至肠套叠1例。回盲部扭转2例。盲肠肿瘤2例(术后病理证实)。 1.2 手术方法 切除回盲部肠交界以上升结肠5~10cm(一例特殊盲肠肿瘤扩大范围),切除回肠末端以肠坏死至正常界以上5cm为度,共进行回升结肠吻合1例,回横结肠2例,以上病例除1例盲肠肿瘤复发至肠梗阻外,均…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成人肠套叠的螺旋CT征象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26例成人肠套叠的螺旋CT表现及其病理改变.结果 26例肠套叠患者的CT表现为:靶征11例、彗星尾征或肾形征9例、肿块样改变6例.26例成人肠套叠的病因分别为:原发癌15例,,转移瘤2例,淋巴瘤2例,息肉3例,阑尾炎4例.按套入部类型分为结-结套15例,回-结套6例,回-回套5例.结论 螺旋CT对肠套叠的表现有一定特征性,能很好地显示肠套叠的套入部,尤其增强对成人肠套叠的诊断、治疗有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