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1 毫秒
1.
目的: 探讨肝素在治疗危重新生儿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中的剂量、给药方法及时机。方法: 对临床诊断为DIC的新生儿采用小剂量肝素皮下注射,每次20~40 u/kg,6 h一次;根据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指标改善后,延长给药间隔至8~12 h,直至停药。结果: 13例新生儿中,高凝期5例用药3~5天,无一例死亡。低凝期8例,3例死亡,其余5例用药3~9天,均存活。所有存活病例中未发现因用肝素导致出血的并发症。结论: 小剂量肝素皮下注射治疗新生儿DIC,不引起出血加重,疗效好,安全性高,减轻患儿痛苦,适用于DIC各期,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一旦存在可能诱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原发病,实验室检查BPC、PT、CT、FIB、3P试验及APTT中有两项异常,且临床出现DIC倾向的51例新生儿DIC可疑患者,应用微量肝素0.5mg/kg/次,8小时一次静脉点滴27例,只有2例因疗程不足发生DIC,无DIC发生者有25例,控制DIC有效率达92.2%;应用低分子右旋糖酐加潘生丁静脉点滴治疗24例,无DIC发生者8例,控制DIC有效率达33.3%。结果表明:新生儿DIC可疑者,及时应用微量肝素治疗,可有效阻止DIC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报道32例DIC患者的治疗效果,着重讨论肝素的使用问题及肝素治疗失败的原因,强调急性DIC患者使用大剂量肝素,亚急性或慢性患者使用小剂量肝素,并要有一定的维护时间。  相似文献   

4.
5.
我们对1990-1996年收治的24例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应用小剂量肝素治疗,用法10-25mg,8-12h一次,皮下或静脉滴注,每日剂量20-75mg,  相似文献   

6.
施武媚 《当代医学》2014,(31):46-47
目的探讨微量肝素联合凝血因子治疗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九江市第一人民医院30例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随机均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n=15),观察组给予微量肝素联合凝血因子治疗,对照组给予普通肝素治疗。观察2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23/25,92.0%)明显高于对照组(18/25,72%),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7.0259,P〈0.05)。治疗前2组PT、APTT、FIB、PLT及DD等凝血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PT、APTT、FIB、PLT及DD等凝血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量肝素联合凝血因子治疗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临床疗效显著,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7.
传统的普通肝素虽常用于治疗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但剂量较难掌握,过量可引起自发性出血,长期应用可发生骨质疏松和脱发等限制了其在临床应用.本文通过对50例窒息后、足月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早期患儿采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旨在探讨其疗效和安全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治疗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住院发生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的76例孕产妇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8例,治疗组采用低分子肝素治疗,对照组采用普通肝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治疗前后胛、APTr、Fg的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2.11%,显著高于对照组的总有效率84.21%,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的盯、APITr、Fg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的PT、APTr、Fg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产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能缩短PT、APTr,降低Fg含量,临床效果显著,且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9.
付朝杰  王善用 《吉林医学》2007,28(3):356-357
目的:研究对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 IC)早期诊断并应用小剂量肝素对抢救危重患儿成功率的影响。方法:在对原发病的基础治疗相同的基础上,观察组坚持D IC的初步筛查,早期诊断,早期应用小剂量肝素,对照组在临床完全确诊D IC后再给予经典量肝素治疗。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在D IC纠正、死亡率方面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危重患儿合并D IC时,早期诊断并早期应用小剂量肝素能提高对D IC的纠正率,降低死亡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小剂量肝素对严重烧伤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患者的防治效果。方法:用小剂量肝素治疗18例严重烧伤并发急性弥漫性血管内凝血患者,观察患者用药前后DIC的临床表现和实验室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18例患者中治愈13例(有效率72%),患者DIC临床症状消失,出血停止,实验室指标恢复正常。死亡5例,(无效率28%)。结论:小剂量肝素防治严重烧伤并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11.
微剂量肝素治疗DIC的临床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微剂量肝素治疗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疗效及其安全性。方法将该院急诊ICU的DIC患者28例,给予常规治疗和小剂量肝素治疗。结果1周内,临床症状好转占77.8%,D-二聚体转阴率占72.2%。结论微剂量肝素治疗是治疗DIC的较好方法,具有良好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分析不同部位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对妇科复发性流产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12月本院收治的150例复发性流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意愿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75例.对照组给予上臂三角肌下缘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治疗,观察组给予距离脐周3~6 cm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注射部位皮下出血情况、疼痛情况及保胎成功率.结果 观察组注射部位皮下无出血率为90.66%,高于对照组的7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轻度出血率、中度出血率、重度出血率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保胎成功率为96.00%,高于对照组的85.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对于在上臂三角肌下缘皮下注射,在距离脐周3~6 cm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更能有效提高复发性流产患者保胎成功率,且注射部位皮下出血情况及疼痛程度较低,有助于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分析不同部位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对妇科复发性流产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12月本院收治的150例复发性流产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患者意愿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每组75例.对照组给予上臂三角肌下缘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治疗,观察组给予距离脐周3~6 cm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治疗.比较两组注射部位皮下出血情况、疼痛情况及保胎成功率.结果 观察组注射部位皮下无出血率为90.66%,高于对照组的77.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轻度出血率、中度出血率、重度出血率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保胎成功率为96.00%,高于对照组的85.3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对于在上臂三角肌下缘皮下注射,在距离脐周3~6 cm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注射液更能有效提高复发性流产患者保胎成功率,且注射部位皮下出血情况及疼痛程度较低,有助于建立和谐的护患关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15.
16.
目的探讨持续静滴小剂量肝素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中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诊断明确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的患儿双盲、随机分为治疗Ⅰ组(31例)、Ⅱ组(36例),两组皆建立专用通道。治疗Ⅰ组给予肝素每次62.5~125 u/kg,每4~6小时一次;治疗Ⅱ组给予持续静滴小剂量肝素每24小时60~90 u/kg,其他治疗两组相同。根据病情每日或隔日复查血常规、网织红细胞、凝血系统、3P试验和D-二聚体以指导治疗,为防止肝素所致的出血,及时加用鱼精蛋白。结果两组在住院时间(天)、肝素应用时间(天)、PC恢复时间、D-二聚体恢复时间、治愈(率%)和死亡(率%)比较,治疗Ⅱ组明显优于治疗Ⅰ组,经t检验,P〈0.001,差异显著。结论持续静滴小剂量肝素在弥散性血管内凝血中疗效肯定,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微剂量肝素联合冷沉淀治疗新生儿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的疗效。方法选择我院2010~2012年确诊为DIC病例共45例,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同时,给予微剂量肝素[24 U/(kg.d)]皮下注射及联合输注冷沉淀治疗。结果 45例于用药后48 h内凝血功能恢复正常,血小板平均于4d内恢复正常,4例死亡,1例因病情重家属放弃抢救并出院,总有效率88.8%,用药后与用药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微剂量肝素联合冷沉淀治疗弥散性血管内凝血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8.
目的 了解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眼底改变及其影响因素,从而指导临床诊疗。方法 选择符合HIE诊断标准的不同分娩方式的足月适于胎龄儿98例,其中轻度组32例、中度组30例、重度组36例,于生后24~48h内常规做眼底检查,异常者第3天、第7天复查,并于7d内进行血浆渗透压及头颅CT检查以行对比。设正常足月适于胎龄儿60例为对照组。结果HIE组眼底异常改变的阳性率为79.6%(78/98),主要表现为视乳头水肿36例(占46.2%)、视网膜出血27例(34.6%)和血管痉挛15例(19.2%)。对照组眼底异常改变阳性率为8.3%(5/60),仅表现为视乳头水肿。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P<0.05)。眼底异常改变的主要影响因素为产钳、胎吸助产分娩及产前有宫内窘迫史。眼底出血于7~10d后可大部分吸收,随访2年无视力障碍。各组血浆渗透压及CT改变与HIE重度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眼底改变出现的高峰时间及轻重程度与血浆渗透压改变一致(均在生后72h左右),CT改变出现较晚(生后4~7d)。结论 早期眼底检查可很好地反应HIE患儿颅内病变的轻重,它与血浆渗透压结合起来可为早期判断HIE病情、预后提供一定客观依据。其方法简单、易行、痛苦少,适合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重型颅脑外伤后二次手术的原因、处理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我院2001年1月~2006年11月收治的17例重型颅脑损伤二次手术病人的临床资料。结果:根据格拉斯哥治疗结果分级(GOS)评分法,本组17例患者出院时GOS1级(死亡)7例;GOS2级(植物生存)2例;GOS3级(重残)1例;GOS4级(中残)3例;GOS5级(良好)4例。结论:二次手术病人多数有多发损伤,病情危重,致残率、死亡率高;掌握手术时机、正确的手术方式、术后严密监测及妥善处理复合伤可改善病人预后。  相似文献   

20.
19例重症野生毒伞蕈中毒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袁发焕  张耀全 《重庆医学》2003,32(8):1006-1009
目的 探讨毒伞蕈中毒的临床特征及其治疗方法。方法 研究本市一起19例野生毒伞蕈中毒患者的临床表现、实验室结果、重要器官的组织学改变、对治疗的反应。结果 全部患者均于1h内出现严重的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症状,一老妇和一男童于中毒后6h内死亡,其余患者胃肠道症状均于24h内缓解。中毒后4~5d,10例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的出血、黄疸、神经精神症状;辅助检查发现,这些患者均有严重的转氨酶升高、黄疸、内源性凝血功能异常、部分患者胆酶分离,组织学检查示肝小叶破坏、肝细胞广泛坏死;入院后给予积极的透析、保肝、抗炎、抗氧化、支持等治疗,透析后凝血功能很快恢复,但肝功能恢复缓慢,这10例患者中7例死亡,3例痊愈出院。另外7例患者在胃肠道症状缓解后无后续症状。中毒后半年、1年随访,存活的10例患者未发现异常。结论 毒伞蕈中毒以损伤肝脏为主,在胃肠道症状后有2~3d的假愈期,早期检查肝功能,及时透析和有关综合治疗是避免发生致死性肝损害的唯一途径,一旦出现严重转氨酶升高或胆酶分离则预后凶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