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宋庆梅  温玲玲 《中原医刊》2011,(21):120-121
目的探讨磷酸肌酸钠治疗小儿病毒性脑炎合并心肌损害的疗效。方法将病毒性脑炎伴心肌损害患儿6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4例。两组患儿均给予抗病毒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磷酸肌酸钠治疗,对照组加用1,6-二磷酸果糖治疗,疗程均为14d,观察治疗前后患儿心肌酶谱,肌钙蛋白,心电图改变情况。结果两组患儿治疗前心肌酶水平相似且高于正常值,治疗后两组心肌酶均显著下降,其差值在观察组显著大于对照组(P〈0.05),肌钙蛋白阴转率及心电图改善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97.1%,显著高于对照组79.4%(P〈0.05)。结论磷酸肌酸钠及1,6-二磷酸果糖均可治疗病毒性脑炎所致心肌损害,磷酸肌酸钠疗效优于1,6-二磷酸果糖。  相似文献   

2.
黄育涛 《基层医学论坛》2013,(16):2086-2087
目的比较磷酸肌酸钠(CP)及1,6-二磷酸果糖(FDP)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合并心肌损害的疗效。方法 120例轮状病毒肠炎合并心肌损害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2组患儿均给予补液等对症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加用CP治疗,对照组加用FDP治疗。观察2组患儿治疗7d后临床表现及血清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肌钙蛋白(IcTnI)及心电图的改变。结果治疗组患儿心肌酶谱、心电图及心音恢复正常率(分别为93.3%,98.3%和100%)与对照组(分别为73.3%,73.3%和75.0%)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0.01)。结论磷酸肌酸钠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合并心肌损害疗效显著,明显优于1,6-二磷酸果糖。  相似文献   

3.
蔡琳 《中外医疗》2013,32(2):64+66-64,66
目的探讨轮状病毒肠炎并心肌损害患者使用1,6-二磷酸果糖注射液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6例患儿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予1,6-二磷酸果糖注射液静滴及对症治疗,对照组予以常规对症治疗,7d后评价疗效。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心肌酶谱恢复正常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结论 1,6-二磷酸果糖注射液治疗小儿轮状病毒肠炎合并心肌损害者可以缩短心肌酶谱恢复正常时间,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小剂量多巴胺及1,6-二磷酸果糖治疗新生儿窒息后心肌损害的作用及效果。方法:83例窒息后心肌损害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1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小剂量多巴胺和1,6-二磷酸果糖(FDP)治疗。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及血清CK—MB恢复时间均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显著(P〈0.05)。结论:小剂量多巴胺及1,6-二磷酸果糖(FDP)治疗新生儿窒息后心肌损害有积极、确切的治疗作用,可改善心肌能量代谢,促进损伤心肌恢复,保护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5.
婴幼儿轮状病毒性肠炎合并心肌损害临床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轮状病毒肠炎合并心肌损害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方法对确诊为轮状病毒肠炎的患儿100例与同期123例非轮状病毒肠炎的患儿进行心肌酶谱、心电图检查,并对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轮状病毒肠炎并发心肌损害发生率达82%,心肌酶谱异常占76%,心电图异常者占52%,非轮状病毒肠炎并发心肌损害发生率达13%,心肌酶谱异常占11.3%,心电图异常者占5.7%(P〈0.005)。经大剂量维生素C和1,6-二磷酸果糖治疗心肌酶谱很快恢复正常,但心电图恢复较慢。结论轮状病毒肠炎引起的心肌损害发生率较高,主要是心肌酶谱异常,对轮状病毒肠炎患儿应早期常规进行心电图,心肌酶检测,以便发现心肌损害,及早防治。  相似文献   

6.
贝为武  韦蓉  陈静 《中华全科医学》2012,10(10):1565-1566
目的观察1,6-二磷酸果糖治疗轮状病毒肠炎伴心肌损害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2007年1月-2008年12月期间481例轮状病毒肠炎伴有心肌损害的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241例、对照组240例,对照组常规综合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1,6-二磷酸果糖200 mg/(kg.d),1次/d,连用7 d。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变化及治疗临床疗效。结果对照组及治疗组治疗后AST、CKMB水平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两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t=17.21;治疗组t=39.43),治疗后AST、CKMB水平治疗组较对照组下降更为明显,在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10.36);对照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85.42%,治疗组患儿治疗总有效率98.34%,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χ2=26.96),在治疗期间,均未发生皮疹、发热、瘙痒等不良反应发生。结论在轮状病毒肠炎伴有心肌损害的情况下,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使用1,6-二磷酸果糖能明显改善患儿心肌受损,并且用药安全、价格低廉,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7.
王兆建 《四川医学》2009,30(4):547-548
目的1,6-二磷酸果糖联合维生素C治疗西宁地区新生儿窒息后心肌损害的效果。方法对我院儿科50例新生儿窒息并血清心肌酶谱变化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20例均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1,6-二磷酸果糖和维生素C治疗,分别检测并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心肌酶。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前血清CK-MB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疗程结束时治疗组与对照组血清CK-MB水平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西宁地区低氧因素使机体应激反应强烈,内脏低氧缺血酸中毒进一步加重,心肌损害严重,1,6-二磷酸果糖联合维生素C可改善心肌能量代谢,增强促进心肌低氧损伤恢复,保护心脏功能。  相似文献   

8.
洪美珍 《中外医疗》2009,28(33):82-82
目的观察1,6-二磷酸果糖治疗急性小儿腹泻并心肌损害疗效。方法治疗组50例给予1,6-二磷酸果糖,对照组48给予黄芪,疗程为5~7d。观察2组患者心肌酶变化。结果治疗组患者的心肌酶下降程度较对照组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1,6-二磷酸果糖治疗急性小儿腹泻并心肌损害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9.
王静  张勤 《中国现代医生》2011,49(29):136-137
目的观察瑞安吉口服液治疗轮状病毒肠炎心肌损害的疗效。方法将47例轮状病毒肠炎并发心肌损害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26例和对照组21例,两组均给予低(去)乳糖饮食、补液、补充电解质、维持酸碱平衡和黏膜保护剂、微生态制剂及消旋卡多曲颗粒等常规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瑞安吉口服液,治疗7d。治疗后复查两组CK—MB质量浓度及心电图。结果治疗后两组CK—MB均有下降,但对照组明显高于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安吉口服液治疗婴幼儿轮状病毒肠炎合并心肌损害疗效好,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0.
张晓云 《中原医刊》2009,(15):77-78
目的探讨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1,6-二磷酸果糖及维生素C治疗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并发心肌损害的有效性。方法将220例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并发心肌损害的患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110例,均予以常规治疗(更昔洛韦及对症治疗),治疗组加用1,6-二磷酸果糖及维生素C,疗程均为7d,比较两组治疗前后血清心肌肌钙蛋白I(cTn—I)和肌酸激酶心型同工酶(CKMB)水平。结果两组治疗前血清cTn—I和CKMB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疗程结束时,治疗组血清cTn—I和CKMB水平与对照组及治疗前比较,均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n05)。结论1,6-二磷酸果糖联用维生素C可促进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患儿心肌损害的痊愈。  相似文献   

11.
张彤 《医学综述》2012,(22):3872-3874
目的探讨磷酸肌酸钠治疗新生儿心肌损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40例新生儿心肌损害患儿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20例),两组均采取相同的综合治疗,试验组加用注射用磷酸肌酸钠治疗;对照组加用1,6-二磷酸果糖治疗。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心肌肌钙蛋白T、乳酸脱氢酶同工酶和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前后心肌肌钙蛋白T、乳酸脱氢酶同工酶和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总有效率为90%,对照组为6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磷酸肌酸钠治疗新生儿心肌损害疗效显著,磷酸肌酸钠能对新生儿心肌损害具有保护、促进心肌组织及心功能恢复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轮状病毒肠炎患儿血清心肌酶谱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研究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心肌酶谱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检测212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观察组)和186例非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对照组)的心肌酶活性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血清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羟丁酸脱氢酶(HBDH)活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非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P<0.05,P<0.01);合并中、重度脱水的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血清AST、LDH、CK、CK-MB和HBDH活性明显高于无脱水及轻度脱水者(P<0.05,P<0.01)。结论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的心肌酶测定对明确诊断、监测患儿病情变化及指导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3.
何梅玲  彭丰 《西部医学》2012,24(5):936-937,939
目的研究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心肌酶谱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检测60例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观察组)和40例健康体检婴幼儿(对照组)的心肌酶活性并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血清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和α-羟丁酸脱氢酶(α-HBDT)活性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合并中、重度脱水的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血清AST、LDH、CK、CK-MB和α-HBDT活性明显高于无脱水及轻度脱水者(P〈0.01)。结论轮状病毒性肠炎患儿的心肌酶测定对明确诊断、监测患儿病情变化及指导治疗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4.
李磊  袁程远  龙莉  冯斌  周谦  何亚薇 《四川医学》2011,32(7):1052-1054
目的观察磷酸肌酸钠对小儿EB病毒感染后心肌的保护作用。方法 80例EB病毒感染后心肌酶谱及肌钙蛋白T(CTnT)异常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n=40)和治疗组(n=40)。对照组予常规抗病毒及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磷酸肌酸钠。观察及比较两组患儿治疗前后心肌酶谱及肌钙蛋白T(CTnT)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患心肌酶谱及肌钙蛋白T较对照组有明显改善,两者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磷酸肌酸钠对小儿EB病毒感染后心肌的保护作用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参麦注射液治疗轮状病毒性心肌损害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本院儿科66例轮状病毒性肠炎并心肌损害患儿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参麦注射液。两组治疗前后检测心肌酶。结果:治疗后治疗组的心肌酶谱中CK—MB(19.09±6.64)、AST(24.41±9.99)、α-HBDH(122.56±31.64)各值均明显低于对照组(CK—MB为26.50±8.09,AST为36.69±14.79,α-HBDH为180.06±59.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参麦注射液佐治轮状病毒性心肌损害疗效好,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磷酸肌酸钠治疗新生儿心肌损伤的临床分析。方法选择2011年12月—2013年9月,该院儿科收治的79例新生儿心肌损伤患儿随机分为试验组40例和对照组39例,两组均采取相同的治疗方案,试验组在相同治疗方案基础上加用注射用磷酸肌酸钠,比较两组治疗前后心肌酶谱、ECG变化。结果磷酸肌酸钠治疗7 d后患儿心肌酶谱[肌酸激酶(CK)424.1±61.1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45.0±23.9乳酸脱氢酶(LDH)238±135羟丁酸脱氢酶(HBDH)67.5±141.2]较之前均有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显效率65.0%和总有效率90%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磷酸肌酸钠治疗新生儿心肌损伤疗效显著,且能对新生儿心肌损伤具有保护、促进心肌组织及心功能恢复的作用,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黄珠能 《医学综述》2012,18(14):2323-2324
目的探讨小儿轮状病毒肠炎免疫状态及并发肠道外损伤的发生情况,为临床诊治提供参考。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1年5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确诊为小儿轮状病毒肠炎患儿65例为实验组,选取同期健康体检的患儿65例作为对照组。采用生化法检测患儿肝功能和心肌酶谱;采用ELISA方法检测粪便轮状病毒特异性抗原;采用免疫透射比浊法测定患儿血清中的免疫球蛋白IgG、IgA、IgM。结果 65例小儿轮状病毒肠炎发生肠外损伤以呼吸系统最高为49.23%,其次是肝脏和心脏损伤,分别为20%和18.46%。两组肝功能和心肌酶谱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轮状病毒肠炎对血清免疫球蛋白IgA、IgM、IgG变化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儿轮状病毒肠炎可发生肠道外感染,检测免疫球蛋白、肝功能、心肌酶谱对监测患儿病情变化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重组人组织型纤溶酶原激酶衍生物瑞替普酶(rPA)联合磷酸肌酸钠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70例符合溶栓治疗指征的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溶栓组和磷酸肌酸钠组,每组各35例;磷酸肌酸钠组于溶栓治疗同时给予磷酸肌酸钠治疗。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24h检测两组患者血浆肌钙蛋白I(cTnI)、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以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力;所有入选患者2周时行心脏彩超检查,采用Simpson法测定和计算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左心室射血分数;观察两组治疗后2周内心血管不良事件的发生率。结果磷酸肌酸钠组血管再通率高于常规溶栓组(65.7%vs 62.8%),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溶栓治疗前比较,两组治疗后血浆CK-MB、cTnI、SOD较治疗前显著升高,且SOD活性的升高低于CK-MB、cTnI升高的幅度(P<0.05),磷酸肌酸钠组治疗后血浆CK-MB、cTnI升高的幅度显著低于常规溶栓组,SOD活性显著高于常规溶栓组(P<0.05)。常规溶栓组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均高于磷酸肌酸钠组,左心室射血分数低于磷酸肌酸钠组。磷酸肌酸钠组较常规溶栓组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再发心肌梗死率、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显著下降(P<0.05);而心源性休克及病死率和出血发生率的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磷酸肌酸钠对心肌梗死的缺血/再灌注损伤心肌有保护作用,rPA溶栓联合磷酸肌酸钠治疗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能较好的降低冠状动脉再通后近期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