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分析消化道肿瘤术后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联合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4年1月的180例消化道肿瘤手术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A、B、c三组,A组55例,B组58例,C组67例。A组患者行肠内营养支持操作,B组行肠外营养支持操作,C组行肠内肠外联合的营养支持操作。对比分析三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肛门排气时1"3以及相关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C组患者术后住院时间、肛门排气时间显著优于A、B二组(P〈0.05),而A、B二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此外,三组患者切口感染、尿路感染、导管相关感染、消化道出血等并发症出现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消化道肿瘤术后行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联合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患者术后肠道功能恢复程度显著高于单纯的肠内或场外营养。  相似文献   

2.
肠外营养已普遍应用于临床,但其并发症渐引起重视,近年注重肠内营养的研究,尽管食管癌术后早期完全肠内营养已报道,但临床实践中仍有一定困难及并发症。本课题以早期肠内营养结合肠外营养,循序渐进地过渡到完全肠内营养,应用于食管癌术后病人,与完全肠外营养作对照,发现能达到同样满意的营养支持,又能避免肠内和肠外营养的缺点,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我院1997年6月~1999年6月食管癌切除术40例,男:女=36:4,年龄40~68岁,术后随机分成两组:肠外营养组(PN组)20例;肠内结合肠外营养组(EN+PN组)20例。两组病人在性别…  相似文献   

3.
目的 观察肠外营养联合肠内营养对消化道肿瘤术后营养状态、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择消化道肿瘤手术病例102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逐渐过渡至完全性肠内营养,分别于手术前、术后1天、术后10天检测临床生化指标和T淋巴细胞亚群,并分别比较上述指标.结果 102例消化道肿瘤病例术前、术后血清ALT、BUN、CR无统计学差异.ALB及TP在术后第1天有所下降,术后10天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CD3和CD4阳性细胞在术后第1天有所下降,术后10天均明显恢复;CD8术后第1天有所升高,术后第10天恢复至正常水平;CD4/CD8比值术后第1天显著降低,经营养支持治疗至第10天恢复至术前水平.结论 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可改善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营养和免疫状态,有利于术后恢复.  相似文献   

4.
目的考察低热量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对消化道肿瘤术后的临床辅助疗效。方法回顾浙江省宁波市第二医院2008年3月-2012年7月收治的消化道肿瘤患者的临床诊治资料,筛选150名消化道肿瘤患者为研究对象。对照组和实验组分别为75名,对照组给予单独的肠外营养治疗,实验组给予低热量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的联合治疗。对两组患者治疗过程中的营养状况、免疫状况和并发症发生率等方面进行对比评价,考察两种治疗方案的疗效差异。结果在营养状况方面,实验组患者术后1、7、10d的白蛋白、转铁蛋白等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免疫状况方面,实验组患者术后1、7、10d的IgA、IgM等免疫指标的水平均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在住院时间、肠道功能恢复时间、体重变化以及合并症发生率等方面,实验组也优于对照组[(8.00±1.67)d比(12.00±1.83)d,(53.2±5.4)h比(74.1±5.9)h,(2.81±0.32)%比(3.12±0.84)%,9.33%比34.67%],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低热量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能够有效加速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的康复进程,降低合并症的复发率,具有较大的临床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从静脉途径供给病人所需要的营养素,包括水分、碳水化合物、脂肪、氨基酸、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方法:通常利用周围静脉或中心静脉输入肠外营养液,但因中心静脉输入较周围静脉具有很大的优越性,我科近半年新开展采用中心静脉进行肠外营养。结果:通过肠外营养增强了机体自身抵抗力。结论:通过肠外营养对危重症患者进行营养支持,效果良好,提高了治愈率,减少了并发症,减少病人的痛苦,促进病人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消化道肿瘤病人早期行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及体会。方法 选择消化道肿瘤病人行根治手术90例。随机分为三组:EN—PN组30例于术后24h用能全素行肠内营养,不足部分由PN补充。PN组30例,行全静脉营养。对照组30例常规补液,观察三组病人术后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平均住院时间及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 EN—PN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PN组和对照组,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及住院天数少于PN组和对照组(P〈0.01)。结论 消化道肿瘤术后早期行肠内及肠外营养可缩短住院天数,减少并发症,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肿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arly enteral nutrition,EEN)支持的效果。方法:对64例上消化道肿瘤患者(EEN组)于术后24 h经鼻营养管注入要素饮食,并与同期56例术后按传统肠外营养(PN组)支持进行比较;观察2组患者前1天及术后第6天的血清白蛋白(ALB)和前白蛋白(PA)水平,术后肛门排气时间,以及早期肠内营养过程中发生相关并发症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术前2组患者ALB、PA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第6天ALB、PA水平均较术前明显下降(P0.01),但PN组的下降程度均明显高于EEN组(P0.01)。EEN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明显早于PN组(P0.01);EEN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3.4%,明显低于PN组的34.2%(P0.01)。结论:上消化道肿瘤术后行EEN支持是安全、可靠的,促进患者术后早期胃肠道功能恢复,保护肠黏膜正常吸收、消化功能,减少术后患者输液负荷。  相似文献   

8.
熊亚莉 《基层医学论坛》2014,(30):4081-4082
目的:观察消化道肿瘤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临床护理。方法选择我院2012年2月-2014年1月收治的41例消化道肿瘤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患者术后给予常规护理治疗及肠外营养支持,观察组患者术后12 h给予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结果2组患者术后肠鸣音恢复时间、肛门排气时间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早期肠内营养可有效提高患者的胃肠功能,减少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有效降低术后并发症,提高机体免疫力。  相似文献   

9.
肠内和肠外营养对消化道恶性肿瘤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研究肠内营养(EN)和肠外营养(PN)对消化道恶性肿瘤术后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 98例消化道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成两组,术后分别接受(EN)和(PN);所有患者分别于术前和术后第1、第8天测定补体C3, IgA, IgM, IgG, CD3 , CD4 , CD8 , CD4 /CD8 及NK细胞百分率,并观察肠蠕动恢复时间及感染率.结果 7d后补体C3, IgA, IgG, CD4 , CD4 /CD8 和NK细胞的恢复程度EN组与P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N组住院时间缩短,感染率(14.28%)低于PN组.结论 与PN对比, EN更能改善免疫功能,促进肠蠕动恢复,降低术后感染率.  相似文献   

10.
陈贤 《微创医学》2012,7(1):76-77
消化道肿瘤是普通外科常见的恶性肿瘤,多数伴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且术后一般需要禁食5~6 d,若过早进食会引起吻合口瘘。术后禁食期间营养支持是术后治疗和护理的重要措施。对患者的康复、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的意义[1]。2008年1月至2011年5月我院对消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肠内与肠外营养在胃癌术后病人中的应用。方法将48例胃癌术后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进行肠内营养和肠外营养。结果两组病人的住院时间、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淋巴细胞计数和CD4、CD8及CD4/CD8均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肠内营养在某些方面优于肠外营养,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2.
目的对比分析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支持的效果。方法 52例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EN组(肠内营养支持)和PN组(肠外营养支持),比较两组的术后恢复效果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 EN组术后肛门排气时间、排便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明显低于PN组(P<0.05)。而PN组的血清总蛋白、白蛋白均较术前明显降低,较EN组降低更明显(P<0.05)。术后出现并发症共16例次,EN组的并发症明显少于PN组(P<0.05)。结论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效果优于肠外营养,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费用低、术后恢复快,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胃癌患者术后早期肠内外营养的护理方法。方法:将50例胃癌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患者术后给予肠内营养支持,对照组患者给予肠外营养支持,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肠内营养临床护理方法。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的并发症发生率为4.0%(1/25),明显低于对照组28.0%(7/25),P<0.05;观察组患者的体重下降、肠功能恢复、住院时间、住院费用均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对胃癌术后患者在早期给予肠内营养护理疗效优于肠外营养护理,值得在临床护理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胃肠道术后肠外-肠内序贯营养支持与全肠外营养的研究分析。方法选取我院胃肠道手术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运用早期肠内营养、完全肠外营养、肠外营养-早期肠内营养三种不同模式进行营养支持,观察比较三种模式的营养支持效果、并发症以及肠屏障功能等情况。结果 PN-EN组受试者与TPN组和TEN组体重、HB、ALB、TFN、PA、肠源性细菌DNA、尿L/M等相关检测指标比较有明显差异(P<0.05),PN-EN组患者首次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均小于TPN组和TEN组。结论 PN-EN模式对胃肠道术后患者进行营养支持有利于术后患者营养水平的提高,改善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早期肠内与肠外营养对比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研究的深入 ,对肠内营养 (EN)的效果有了更深的认识与评价。尤其是危重患者 ,作为全身应激反应中心的小肠 ,其结构与功能的维持有着重要的意义。所以肠内营养逐渐受到重视。但在临床上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早期肠内营养 (EN) ,尤其与早期完全胃肠外营养 (TPN)在摄入同等热能、同等氮量的条件下比较报道较少。我们采用 2 4h持续滴注胃肠要素膳的早期鼻饲肠内营养方法与TPN进行比较 ,探讨其作用差异。1 资料与方法1.1 病例选择 经临床和CT证实为高血压脑出血患者 6 4例 ,其中右侧基底节区血肿 34例 ,左侧基底节区血肿 2 8例 ,…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胃肠道肿瘤术后早期(7至10天内)营养支持的合理途径。方法:分析在我科住院的42例胃肠道肿瘤患者术后营养支持途径,其中26例(EN+PN组)为术后1-2天给予肠内营养(加少量肠外营养),16例(TPN组)为术后7天内给予全肠外营养,术后第7天观察患者的营养指标、肝肾功能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给予EN+PN组患者营养指标及肝肾功能方面均优于TPN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少于TPN组患者。结论:胃肠道肿瘤术后患者早期合理给予EN+PN优于TPN,有助于胃肠道功能的恢复、营养状态的改善及减少术后早期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7.
肠内外营养与生长抑素在胃癌术后联合应用及护理要点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李洁秀  李华 《广东医学》2006,27(10):1586-1587
目的探讨肠内外营养支持与生长抑素相结合在胃癌术后患者治疗中的疗效与护理特点。方法胃癌术后患者55例.应用肠内外营养支持与生长抑素相结合治疗,给予相应的护理,并严密观察治疗效果和副作用。结果55例患者术后2~3d恢复肛门排气,仅1例患者发生肠瘘,无一例死亡.全部患者伤口甲级愈合,住院16d。结论肠内外营养与生长抑素联合应用于胃癌术,能在短期内促进肠道功能恢复,有效地改善机体的营养状况,减少并发症的发生.而严密细致的观察、及时准确的处理则是营养计划顺利进行的保证。  相似文献   

18.
周敏娜  王莉 《吉林医学》2012,(32):7130-7131
目的:探讨肠内、肠外联合营养在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的应用,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收治的胰十二指肠切除术患者2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结合肠内外营养支持。结果:20例患者消化功能恢复良好,2例并发腹泻,经治疗后好转,无吻合口瘘发生。结论:肠内、肠外联合营养能满足胰十二指肠切除术后患者的营养需求,防止因营养供给不足导致并发症的发生,为康复提供有利支持。  相似文献   

19.
全胃切除术后肠外结合肠内营养支持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对比全胃切除术后的肠外营养(PN)结合肠内营养(EN)与标准PN的支持效果。方法:16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患者从术后d1到术后d11进行等氮、等热量营养支持。结果:(1)PN+EN组体重下降(1.2±0.22)kg,PN组体重下降(2.61±0.16)kg;(2)PN+EN组11d累积氮平衡(223.3±32.9)mg/kg,PN组11d累积氮平衡(134.6±18.5)mg/kg;(3)PN+EN组血清白蛋白下降(0.6±0.2)g/L,PN组下降(6.0+0.3)g/L;(4)PN+EN组德中谷氨酰胺下降(18±6.4)μmol/L,PN组下降(107±7.8)μmol/L;(5)PN+EN组血中C3补体下降(11±32)mg/L,PN组下降(102±62)mg/L。结论:PN结合EN较标准PN更适合于全胃切除术后的肠功能恢复特点,有更好的代谢效果  相似文献   

20.
营养不良是癌症患者病情恶化和死亡的重要原因,大多数晚期癌症患者都有机体新陈代谢的异常改变,合成代谢减少,分解代谢加强。我科对200例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实行肠内营养,在临床实践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肠内营养主要是经胃、空肠造口的途径,在胃肠功能正常,或存在部位功能正常的条件下,肠内营养制剂经肠道吸收入肝,在肝内合成机体所需的各种成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