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总结心脏瓣膜置换术的麻醉处理经验。方法麻醉诱导咪唑安定0.1~0.2 mg/kg+芬太尼10μg/kg及哌库溴铵0.1 mg/kg,麻醉维持以芬太尼为主、间断哌库溴铵、咪唑安定和小剂量异丙酚;术中适量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循环稳定。结果麻醉效果满意,术中心率血压稳定,开放主动脉后心脏自动复跳35例,除颤复跳12例。结论本文的麻醉方法及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2.
3.
重症心脏瓣膜病变的病人术前病程多比较长,瓣膜病变严重,心功能差,有的还伴有肺动脉高压,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因此,其在换瓣术中,良好的麻醉及术中心血管系统的正确处理尤显重要。本文报告54例重症心脏瓣膜病变患者行瓣膜置换术的麻醉处理体会。1一般资料本组54...  相似文献   

4.
心脏瓣膜病变患者多因病程长,心脏代偿性扩大,心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受损,并且常合并肺及体循环淤血、肺动脉高压、心律失常等,围术期麻醉管理难度大。2006年1月-2008年12月,我院共完成心脏瓣膜置换术28例,现总结麻醉管理经验如下。  相似文献   

5.
重症心脏瓣膜病瓣膜置换术的麻醉处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金辉 《中国基层医药》2010,17(15):2117-2118
本研究分析我院2003年以来所施行的30例重症心脏瓣膜置换术麻醉处理经过,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68例心脏瓣膜置换术麻醉效果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回顾性分析总结68例心脏瓣膜置换术的麻醉处理经验。方法麻醉前用药为吗啡、东莨菪碱肌注,入室后,局麻下行左桡动脉穿刺置管,麻醉诱导后行右颈内静脉穿刺置管。采用以芬太尼为主,咪维库溴铵、丙泊酚、异氟醚为辅助药的全身麻醉,中度低温体外循环,以高钾含血冷停跳液灌注心脏。结果全组病例均顺利康复出院。结论以芬太尼等为主的静吸复合麻醉、及高钾含血冷停跳液灌注心脏的方法,用于心脏瓣膜置换术效果良好。  相似文献   

7.
刘超 《中国处方药》2014,(12):49-49
目的观察心脏瓣膜置换术行七氟烷与丙泊酚麻醉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2月-2014年2月108例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根据麻醉药物应用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各54例,对照组应用七氟烷维持麻醉,研究组应用丙泊酚维持麻醉,分析比较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情况及麻醉效果。结果研究组患者T1-T4各时间段内的HR、CVP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2-T4各时间段MAP高于对照组,T2、T3时间段CI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脏瓣膜置换术应用丙泊酚麻醉效果较好,对患者的机体损伤较小。  相似文献   

8.
<正>本研究通过对72例巨大心脏瓣膜置换术的麻醉处理总结,认为在手术中应力求做到通过麻醉处理来改善心功能,至少不应因麻醉而加重心肌损害。现将体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重症心脏瓣膜病瓣膜置换术麻醉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重症心脏瓣膜病患者瓣膜病变严重、病程长、心脏代偿性扩大,心功能受损严重,常合并不同程度的肺动脉高压、肺及体循环淤血、心律失常等。本文就我院120例瓣膜置换术的麻醉体会,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丙泊酚静脉麻醉老年患者的脑电双频指数(BIS)和麻醉趋势指数(NI)的变化。方法行择期手术的100例老年患者随机均分为五组,分别采用5种不同剂量丙泊酚静脉麻醉方式,丙泊酚用量分别为:I组0.5mg/kg、11组0.75mg/kg、Ⅲ组1.0mg/kg、1V组1.25mg/kg和V组1.5mg/kg,注射时间均为1min。观察比较各组注药前、注药后1rain和5rain时心率(rm)、平均动脉压(MAP)、BIS及NI值变化情况。结果各组HR在组内、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注药后1min时,各组MAP均于显著低于注药前(t=2.17、2.84、2.49、5.63、7.10,均尸〈0.05),同时Ⅳ和V组低于I、Ⅱ和Ⅲ组(t=4.67、2.77、2.45、5.49、4.57、2.18,均P〈0.05);注药后5rain时,各组HR和MAP与注药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注药后1rain时,各组BIS及NI均显著低于注药前(t=7.74、11.74、28.18、30.34、45.28、6.65、10.52、17.27、26.28、30.14,均P〈0.05),并随丙泊酚剂量的增加,BIS呈降低趋势,同时Ⅲ组、Ⅳ组和V组BIS值较I组和Ⅱ组明显降低(t=12.59、11.08、16.72、15.12、17.67、15.64,均P〈0.05);注药后5rain时,各组BIS及NI与注药前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丙泊酚剂量与BIS和NI之间呈直线负相关关系(r=0.898、0.930,均P〈0.05)。结论BIS和NI可准确监测老年患者的麻醉深度,丙泊酚1.0mg/kg静脉注射可满足老年患者静脉麻醉的需求,且循环平稳。  相似文献   

11.
昼夜节律对丙泊酚麻醉深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研究昼夜节律对丙泊酚全麻诱导时麻醉深度的影响。方法 选择白天组(8:00~12:00)和夜间组(22:00~2:00)全麻手术患者各30例,年龄20~45岁,ASAI级,无睡眠障碍。丙泊酚靶控效应室浓度自1.0μg·mL1开始,每次增加0.5μg·mL1直至3.0μg·mL1。静注咪唑安定0.05mg·kg1、芬太尼5μg·kg1、顺式阿曲库铵0.15mg·kg1,3min后行气管插。依次记录靶控输注前(T0)及各效应室浓度平衡2min后(T1:1.0μg·mL1、T2:1.5μg·mL1、T3:2.0·mL-1、T4:2.5μg·mL1、T5:3.0μg·mL1)及插管前(T6)各时点的BIS值、平均动脉压、心率。结果 夜间组患者在T3、T4、T5、T6时其BIS值明显低于白天组患者(P〈0.05)。在诱导期间平均动脉压和心率随麻醉的加深而降低,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昼夜节律对丙泊酚麻醉深度有明显的影响,相同效应室浓度下夜间镇静程度比白天深。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围术期护理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我科75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及护理。结果本组患者术后在ICU监护70~195h。气管插管呼吸机持续辅助呼吸4~22h,平均13h。术后不同程度的心律紊乱、心功能不全25例,尿少、血红蛋白尿2例,肺部感染6例,肺不张5例;低钾血症4例;消化道溃疡致黑便6例,脑缺氧、脑水肿致昏迷、肢体抽搐2例。所有患者经治疗均痊愈。结论有针对性的护理是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康复的关键。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术后护理经验,用于日后的临床护理工作。方法对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实施病情观察护理、引流管的护理、呼吸道护理、术后并发症护理、出院指导等护理措施。结果通过对心脏瓣膜置换术的患者进行治疗及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183例患者中有效124例,好转54例,无效5例,有效率达97.27%。结论严密的术后护理是帮助患者顺利度过危险期,并取得良好治疗效果的有力措施。  相似文献   

14.
李清泉  黄锦成 《江苏医药》1989,15(12):673-673
我院自1985年3月至1988年5月施行二尖瓣与主动脉瓣双瓣置换术7例,兹报告如下。临床资料男性6例,女性1例,年龄23~40岁,均为风湿病。心功能Ⅱ级1例,Ⅲ级4例,Ⅳ级2例。心胸比率平均0.65。二尖瓣关闭不全  相似文献   

15.
心脏瓣膜置换术后抗凝治疗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心脏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抗凝药物华法林的应用、监测指标及并发症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1年7月~2007年7月,356例心脏瓣膜置换患者术后应用华法林抗凝治疗情况及随访结果。结果术后华法林首次负荷量3.75~5 mg。随访6月~6年,平均随访2年9个月,随访INR(1.96±0.48),华法林维持剂量(3.02±0.66)。11例有出血症状出现,1例因脑出血死亡;8例发生血栓栓塞,1例有偏瘫及失语。结论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术后患者正确的抗凝治疗,控制INR在1.8~2.5范围,可以减少抗凝治疗的并发症,获得满意的预防血栓栓塞和出血的效果,提高术后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总结中低温心肺转流(CPB)下重症心脏双瓣置换术的麻醉处理经验.方法 重症联合瓣膜病的患者45例,心功能Ⅲ-Ⅳ级,在CPB行双瓣置换术.以咪达唑仑0.03-0.05mg/kg、舒芬太尼0.4-0.6 μg/kg、罗库溴铵1 mg/kg及依托咪酯脂肪乳缓慢静脉注射行全麻诱导;至脑电双频指数值达40-60后行气管插管,在全凭静脉麻醉下完成手术.结果 麻醉期间心率、血压基本维持稳定;主动脉开放后,心脏自动复跳38例,电除颤复跳7例.全部病例治愈出院.结论 重症双瓣置换术麻醉成功的关键是选择对心血管功能抑制较轻的麻醉药物,并在严密监测下谨慎应用,维持适当麻醉深度,合理应用血管活性药物,努力维持循环稳定.  相似文献   

17.
重症心脏瓣膜病瓣膜置换术是指对瓣膜功能严重受损,有巨大左心室,长期慢性心衰、恶病质的患者而进行的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及术后风险较一般心脏瓣膜置换术相对增高。2007年1—12月我院心脏外科共行重症心脏瓣膜病瓣膜置换术171例,重点观察16例。现将护理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8.
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心脏瓣膜病变,须采用人工高级合成材料制成的机械瓣膜替换的手术称心脏瓣膜置换术。由于病人经过低温体外循环及心内直视手术、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病情变化快,护理问题多,护理人员严密的观察与精心的护理是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现将我们的护理体会报道如下。1 临床资料 我科自1999-09-2001-05,共施行16例换瓣手术,其中二尖瓣置换13例,双瓣置换3例,其中男5人,女11人,平均年龄41.5岁,高初中文化12人,小学文化4人。2 术前护理2.1 知识宣教 把心脏瓣膜置换术的病人和其他先心病…  相似文献   

19.
风心联合瓣膜病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瓣膜的病变,最常见的是主动脉瓣和二尖瓣的联合瓣膜病变。病因大多为风湿性心脏病,其次为细菌性心内膜炎或退行性病变累及两个及两个以上瓣膜所致。由于多瓣膜病变,对心功能影响较大且复杂,外科治疗也比单个瓣膜病变复杂得多。我科自2001年12月至2005年12月为184例心脏联合瓣膜病患者行瓣膜置换术,死亡12例,死亡率6.5%,与文献报道相符,其余病人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脑电双频指数(BIS)在妇科腹腔镜手术快通道麻醉的作用。方法选取我院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60例妇科腹腔镜手术患者,将其随机分成对照组(C组)和实验组(T组),两组均给予异丙酚、瑞芬太尼、顺式阿曲库铵作为静脉麻醉诱导,将七氟烷作为丙泊酚替换物吸入保持麻醉状态实施BIS监测。C组患者用药是以麻醉师经验作为参考,实施BIS监测却不参照BIS反馈进行药物应用;T组患者参照BIS反馈信息施以所需七氟烷浓度,确保BIS值保持于(55±5)。手术后均参照Steward评分,手术完毕≤10 min内Steward评分为≥4分进行拔管患者则被定义成快通道麻醉实施成功者。观察麻醉诱导前(T0)、插管后5min(T1)、气腹后5min(T2)、术中探查时(T3)、手术结束时(T4)、手术结束后5min拔管前1min(T5)、拔管后5min(T6)的BIS值;分析对比拔管时间,离室时间、快通道麻醉成功率及术中知晓、术后躁动情况。结果 T组患者测定BIS值比C组小(P=0.000),组间与时点具有交互作用(P=0.000);两组患者在T0和T6时点间不存在BIS值的统计学差异行(P>0.05),T组测定的T1、T2、T3、T4、T5时点BIS值和C组相对比都要少(P<0.05)。T组所应用七氟烷总量比C组显著低(P<0.05),拔管时间以及离室时间比C组明显要早(P<0.05)。C组患者2例术中知晓,组间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术后躁动不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T组快通道麻醉效果优于C组(P<0.05)。结论 BIS可以用来调控快通道麻醉,防止麻醉程度发生过深过浅情况,避免术中知晓:降低全麻药量,促使麻醉恢复,使得拔管时间及离室时间都能提前,增加快通道麻醉方法的成功概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