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女性性服务者性病艾滋病防治干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3  
目的 提高女性性服务者(FCSW)STD/AIDS防治知识的知晓率,促进安全套使用。降低感染性病艾滋病机会;探索符合当地实际情况的干预模式。方法 2002年在成都农村利用干预网络,对FCSW基线调查。开展现场座谈、有奖问答、讲课、安全套使用演示、同伴教育等干预活动,并对干预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干预后,FCSW防治知识知晓率由60.69%提高到84.15%,安全套最近一次使用率由56.31%提高到88.29%。结论 在女性性服务者中开展干预活动,可有效阻断HIV播散;本次干预模式符合当地实际情况,值得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干预项目的实施对北京市东城区流动人口避孕方法使用的影响,评估干预措施的效果。方法:采取多阶段整群随机抽样方法,抽取北京市东城区流动人口集中的工厂/企业、建筑工地、服务娱乐场所等3类工作场所各4个,每类场所再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纳入所有符合条件的流动人口。对干预组对象除了常规的计划生育服务外,还通过项目干预活动进行计划生育/生殖健康相关的培训和宣教,并由计划生育服务人员提供咨询服务、技术服务、随访服务和必要的转诊服务,对对照组进行常规的计划生育服务。基线调查和终末评估调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收集研究所需要的信息。采用χ~2检验和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干预效果。结果:两组基线调查时避孕方法使用者1634人(占81.3%),终末评估调查时避孕方法使用者1849人(占89.0%)。终末调查时干预组避孕方法使用率(90.6%)高于对照组(87.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5,P0.05)。基线和终末评估调查时,避孕方法的选择以夫妻双方共同决定为主,占53%~67%。终末调查时干预组夫妻决定避孕方法的比率(66.7%)高于对照组(63.3%),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接受干预的对象由夫妻决定避孕方法的可能性是未接受干预对象的1.56倍(95%CI 1.24~1.97)。结论:干预项目的实施取得一定成效,提高了流动人口的避孕方法使用率和夫妻决定避孕方法的能力。  相似文献   

3.
流动人口避孕节育干预对计划生育服务与需求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流动人口避孕节育干预对计划生育/避孕节育、服务与需求的影响。方法:选择 上海市闵行区作为研究现场,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从流动人口集中的工厂、建筑工地、服务娱乐 场所抽取入选对象2 001 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除给予常规计划生育服务外,还进行包括 倡导、动员、管理、培训、宣传教育、咨询服务、技术服务、随访服务和转诊机制等各项干预活动。对照组仅 给予常规计划生育服务。分别在基线调查和干预活动开展12 个月后的评估调查时对服务对象进行面对 面的结构式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流动特征、接受计划生育服务情况及需求情况。结 果:评估调查时随访到1 791 例(失访率10.49%)。评估调查时干预组办理《婚育证明》的比例增加(P< 0.000 1),对照组2 次调查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评估调查时干预组和对照组对象接受宣传教育、技术、随 访服务的比例均显著提高,且除宣传教育外,干预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学历、工作场所、平均月收入、流动 方式、户籍地均影响研究对象的宣传教育和咨询服务需求,婚姻状况、性别和在现居住地居住时间对宣传 教育服务也有影响。结论:以工作场所为基础的综合干预有助于提高流动人口接受计划生育宣传教育、咨 询、随访和技术服务,但未发现影响流动人口的宣传教育和咨询服务需求。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流动人口避孕节育干预对计划生育/避孕节育、服务与需求的影响。方法:选择上海市闵行区作为研究现场,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从流动人口集中的工厂、建筑工地、服务娱乐场所抽取入选对象2 001例,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干预组除给予常规计划生育服务外,还进行包括倡导、动员、管理、培训、宣传教育、咨询服务、技术服务、随访服务和转诊机制等各项干预活动。对照组仅给予常规计划生育服务。分别在基线调查和干预活动开展12个月后的评估调查时对服务对象进行面对面的结构式问卷调查,调查内容包括一般人口学特征、流动特征、接受计划生育服务情况及需求情况。结果:评估调查时随访到1 791例(失访率10.49%)。评估调查时干预组办理《婚育证明》的比例增加(P<0.000 1),对照组2次调查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评估调查时干预组和对照组对象接受宣传教育、技术、随访服务的比例均显著提高,且除宣传教育外,干预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学历、工作场所、平均月收入、流动方式、户籍地均影响研究对象的宣传教育和咨询服务需求,婚姻状况、性别和在现居住地居住时间对宣传教育服务也有影响。结论:以工作场所为基础的综合干预有助于提高流动人口接受计划生育宣传教...  相似文献   

5.
[目的]评价在普洱市思茅城区娱乐场所推广100%安全套使用项目的效果,为进一步推广100%安全套使用防治艾滋病行为干预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取得娱乐场所业主和同伴的支持,对娱乐场所的目标人群进行100%安全套使用推广,然后通过项目基线、中期评估和终期评估调查结果进行效果评价。[结果]通过推广100%安全套使用干预,娱乐场所目标人群对艾滋病知识知晓率从干预前的76.69%上升到92.07%;最近一次与客人发生性行为时坚持使用安全套的比例从干预前的84.00%上升到100%;最近一次与固定性伴发生性行为时安全套使用率从干预前的41.3%上升到67.3%。[结论]在娱乐场所开展艾滋病知识宣传,利用同伴教育促进暗娼小姐对安全套的可及出和可获得陛,促进100%安全套推广使用和行为干预,能有效提高目标人群的艾滋病知识知晓率和安全套使用率。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北京、上海、成都三城市已婚流动人口现用避孕方法的构成,并探讨其影响因素,为开展流动人口生殖健康优质服务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在北京、上海、成都三个中心对符合对象的流动人口进行结构式问卷调查。结果:本次共调查6 304名流动人口,已婚有性生活的3 938名对象中,最主要使用的避孕方法依次为宫内节育器(51.24%)、安全套(25.16%)、绝育术(17.47%)、口服避孕药(3.63%)及其他(2.49%);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来自成都、学历高、非农业户口及未生育的已婚流动人口更倾向于使用宫内节育器、安全套等避孕措施。结论:宫内节育器、安全套等可逆性避孕措施的使用比例比较高,应加强对不同人群开展针对性的包括安全套的使用、口服避孕药及紧急避孕药的获取与使用等避孕节育知识的宣传教育。  相似文献   

7.
娱乐场所女性性服务者安全套使用现状调查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了解湖北省娱乐场所女性性服务者艾滋病及安全套使用的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状况,为制定和实施针对性干预策略以及100%安全套使用项目干预效果的评估提供依据。方法 对湖北省48个项目地区的娱乐场所女性性服务者共6052人采用一对一现场问卷调查。获得有效问卷5963份,有效率为98.5%。结果 娱乐场所女性性服务者对艾滋病基本知识缺乏全面的了解。能正确回答所有问题的人数仅有33.7%;受多种因素影响。商业性行为中安全套使用率较低。最近一次性服务时安全套使用率占68.5%,而过去1个月提供性服务仅32.3%坚持使用安全套,与嫖客和固定性伴发生性关系时安全套使用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性服务者获得安全套的途径各不相同。结论 应制定针对性策略并采取相应措施,提高娱乐场所女性服务者艾滋病相关知识水平及安全套使用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在性病门诊推广艾滋病性病干预模式在提高性病患者相关知识及安全套使用率方面的作用。方法由经过培训的接诊医生对所有入选的性病患者常规治疗的同时进行相关艾滋病性病知识的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其干预前后艾滋病性病知识的知晓情况及安全套的使用情况。结果2003例性病患者参与了本项研究调查,调查发现艾滋病性病知识的知晓情况在不同的文化程度、年龄上有明显差异。对其中1000例性病患者开展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工作,其艾滋病性病知识的知晓率显著提高,安全套的使用率从37.80%提高到63.00%,且在婚外性行为中的使用率高达89.34%。结论在性病门诊推广艾滋病性病干预模式显著提高了性病患者艾滋病性病知识的知晓率及安全套的使用率,对预防艾滋病性病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南充市返乡流动人口艾滋病干预效果评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从农村社区的角度(流出地),评估当前流动人口艾滋病防治工作的整体效果。[方法]采用现场调查方法,在流出地选择返乡流动人口450人,利用自制问卷调查了解其接受干预情况及艾滋病认知水平、态度和行为现状。[结果]57.5%的调查对象在流入地接受过艾滋病健康教育且艾滋病认知水平明显提高,但安全套经常使用率仅为9.7%,高危行为发生率达到24.8%;女性人群、文化程度偏低、年龄偏大者接受干预的机会少;与未干预组比较,干预能明显提高流动人口对艾滋病传播途径(OR=2.07,P﹤0.01)和相关知识(OR=2.01,P﹤0.01)的掌握,但对艾滋病高危行为态度、安全套使用率以及高危行为的发生没有明显改变作用。[结论]目前流动人口的艾滋病干预工作开展力度大,但针对性、合理性和效率有待调整。  相似文献   

10.
目的以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中心为平台,对外来育龄妇女进行艾滋病健康教育与行为干预.提高外来育龄妇女艾滋病的相关知识水平以及对艾滋病自愿咨询检测(VCT)的知晓率和接受意愿,改变其相关行为以减少感染艾滋病的风险。方法采取方便抽样的方法,抽取外来育龄妇女实施基线调查。然后开展艾滋病健康教育与相关行为干预,1年后,采用同样的方法进行干预后调查。比较干预前后被调查对象艾滋病相关知识、态度、行为、VCT相关知识和意愿的变化,以评价干预效果,,结果干预后外来育龄妇女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均高于干预前;HIV感染的意识为4.8%,较干预前明显升高(P〈0.05);最近一个月安全套经常使用率上升为12.8%:VCT知晓率、检测地点回答正确率和检测意愿显著上升,分别为:64.8%、69.1%和82.8%。结论以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中心为平台的干预研究提高了外来育龄妇女的艾滋病相关知识知晓率、安全套使用率、VCT相关知识和意愿。因此.在流动人口计划生育服务中心开展艾滋病预防干预是控制外来育龄妇女感染艾滋病有效的、可行的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分析不同经费支持地区的娱乐服务场所女性性工作者(FSW)的干预效果,为评估干预方法和分配资源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有项目支持的地区作为干预地区,选择人口数、经济条件相似的、仅有财政经费支持的地区作为对照,比较干预地区、对照地区干预前、后的问卷调查结果。结果干预前共调查582人,其中干预组315人,对照组267人;干预后共调查463人,其中干预组264人,对照组人199人。干预后,干预地区艾滋病知识总知晓率由74.3%提高到83.3%,最近1次商业性行为中使用安全套的比例和最近1个月商业性行为中坚持使用安全套的比例分别从55.2%、35.7%提高到75.3%、51.7%,与对照地区比较均明显提高。结论广泛深入的娱乐服务场所FSW干预方法能有效地提高艾滋病知识的知晓率和安全套使用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综合干预对流动人口办理《流动人口婚育证明》和在现居住地接受计划生育检查的影响,为今后开展服务提供参考。方法:采用多阶段整群抽样的方法选择工作在北京市、上海市、成都市的18~49岁流动人口,根据所在研究场所将调查对象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在干预组开展以工作场所为基础的干预活动,包括计划生育/生殖健康倡导和动员,流动人口管理,计划生育/生殖健康培训、宣教、咨询和技术服务等。由统一培训的调查员于2007年8~12月开展基线调查,于2008年8~12月开展评估调查,采用χ2和GEE模型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基线调查时,不同地区干预组和对照组的流动人口办理婚育证明的比例在51%~56%之间,只有上海地区干预组基线调查时的比例为71.70%。基线时各组对象在现居住地接受过免费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检查的比例仅在18%~29%之间。GEE模型的分析结果显示一年的综合干预能有效地提高三个地区流动人口办理婚育证明的比例和在现居住地接受计划生育检查的比例。结论:计划生育/生殖健康综合服务干预能够提高对流动人口的管理和服务水平。  相似文献   

13.
PURPOSE: To evaluate the effectiveness of a youth-friendly intervention in promoting one safe sex behavior-contraception and condom use among unmarried young people aged 15-24 years in Shanghai, China. METHODS: The study was conducted in two towns of a suburban area of Shanghai (one as the intervention and the other as the control), with comparable socio-cultural-economic and demographic characteristics. The intervention intended to build awareness and offer counseling and services related to sexuality and reproduction among unmarried youths, in addition to the routine program activities, which were exclusively provided in the control site. Baseline surveys were conducted in both sites before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tervention, and similar surveys were conducted in both sites 20 months after the intervention had been initiated to test the feasibility and effectiveness of the intervention. In total, 1220 unmarried young people from the intervention site and 1007 from the control site, including 1304 out-of-school youths and 923 high school students, were recruited, and about 92% of them were successfully followed up. Four main measures were examined (i.e., ever contraceptive use, current regular contraceptive use, ever condom use, and contraceptive use at onset of sexual intercourse-if it occurred during the course of the intervention). The reasons for nonuse of contraceptives, the status of joint decision on contraception and the first method used were also assessed. Data were analyzed using Logistic regression models with dichotomous measures of contraceptive use and Generalized Estimating Equations (GEEs) with repeated measures. RESULTS: At baseline, 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in contraceptive use between the intervention and control groups. After intervention, the proportions reporting regular contraceptive use and condom use in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much higher than that in the control group (p <.001). A group x time interaction effect (p <.0001) was found for regular contraceptive use and ever condom use. Logistic regression analysis with dichotomous measures of contraceptive use and GEEs with repeated measures showed similar results. The regular contraceptive use and ever condom use were correlated with subject's occupation and family economic status, respectively. After adjusting for demographic factors, the subjects from the intervention group were 14.58 (OR) times as likely to use contraceptives at onset of intercourse as those from the control group (95%CI: 8.55-24.87, p <.0001). Similar results were found for both females and males. CONCLUSIONS: A multifaceted intervention program that provided information and skills, as well as counseling and services, appears to have positive influences on contraceptive practice and condom use among unmarried young females and males in suburban Shanghai.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综合干预对育龄妇女安全套使用的影响,并探讨育龄妇女安全套使用行为的其他影响因素。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抽取上海市徐汇区4个街道60个居委会,以其辖区内<49岁已婚育龄妇女为调查对象,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干预组育龄妇女在常规计划生育工作的基础上实施生殖健康知识、安全套使用宣传教育和免费发放的社区综合干预;对照组仅开展常规的计划生育服务;比较干预前后干预组和对照组安全套知识、安全套使用行为的变化。结果:干预组安全套使用频度提高的幅度大于对照组(OR=1.90,95%CI:1.34~2.45)。30~40岁年龄段育龄妇女较<30岁者干预后安全套使用频度提高幅度大、基线使用频率高者使用频度提高幅度小,研究对象的丈夫年龄较大、收入较高者干预后安全套使用频度提高的幅度较小。结论:宣教和服务等综合干预可提高已婚育龄妇女安全套的使用。干预效果受到安全套基线使用频率、妇女年龄、丈夫年龄和收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2010年中国流动人口总数达到2.6亿人,比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时增加了约1.2亿人。探究新时期流动人口避孕节育知识状况存在的问题。方法:本研究为多中心的横断面调查。2007年8—12月在北京、上海和成都3个城市流动人口集中的区域内,选择工厂、建筑工地和服务娱乐场所各4个,纳入场所内全部符合条件的流动人口。由统一培训过的调查员对调查对象进行面对面调查。应用Epidata 3.1软件建立数据库,由双人双遍录入,采用SAS 9.1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实际调查流动人口6 304人,上海、北京和成都分别调查2 001、2 106和2 197人。对研究对象常见9种避孕方法的知晓情况、使用方法、避孕原理、优点和不良反应的知识进行赋分,三地流动人口平均得分都较低。拟合的多因素线性回归模型提示,北京和成都的研究对象得分低于上海;男性、未婚无性生活、建筑工地、家庭人均收入较低、农业户口的研究对象得分较低。研究对象对6种避孕方法是否可以预防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感染的回答中,正确率最高的是男用避孕套(75.08%),其余5种正确率均低于40%。结论:流动人口对常用避孕措施的使用方法、避孕原理、优点和不良反应的整体知晓情况和预防HIV感染的掌握情况仍较差。男性、未婚、无性生活、经济状况差的流动人口是生殖健康服务的重点人群。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估新型女用安全套的使用性能及安全性。方法:2010年2月在上海市普陀区、卢湾区、徐汇区及崇明县开展无对照的临床试验研究。共招募60对符合条件的夫妇,每对夫妇在1个月内使用4只新型女用安全套,每一只使用完后到指定地点接受随访,填写使用日志、调查表及不良反应事件表等。结果:60对夫妇中有59对完成随访,共使用234只安全套。其中2只被打开但未使用,总失败率0.85%,为非临床失败。总临床失败率为4.27%,其中错位率2.14%,内陷率0.85%,滑脱率是1.28%。有15例(6.41%)发生轻微不良反应,未发现严重不良事件。结论:本次调查的新型女用安全套使用性能良好,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以观看录像为主的健康教育对改变性病患者性行为和提高避孕套使用的效果;为性病/艾滋病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某性病诊所的2266例男性性病患者,采用结构式问卷获取基线资料后,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对照组);常规治疗加观看录像组(简称录像组)及常规治疗加观看录像并参加小组讨论组(简称录像加讨论组)。录像内容是性病及其预防知识和避孕套的正确使用方法。小组讨论围绕录像内容解答对象疑问。第1次调查2~3周后(即对象前来复查时),询问对象性行为和避孕套使用情况。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录像加讨论组和录像组的对象倾向于推迟开始性生活。在两次调查期间,对照组中42.89%,录像组中27.25%,录像加讨论组中30.11%的对象有过性生活(P<0.001)。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显示两次调查期间是否有性生活与干预水平、年龄、文化程度和婚姻状况有关。录像组和录像加讨论组有性行为的危险性约为对照组的50%;年龄较大、文化程度较高和未婚者有性行为的危险性较低。在调查期间有过性生活的对象中,观看录像的两个干预组70%以上每次性生活都使用了避孕套,而在对照组中只有约1/3对象使用。对照组近50%的对象未使用避孕套,而录像组和录像加讨论组只有13.24%和8.54%(P<0.001)。多元Logistic逐步回归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娱乐场所服务人员性病艾滋病行为干预效果,为探讨适合本地实际的有效干预模式提供依据。方法对娱乐场所服务人员开展防病知识宣传、安全套推广等综合干预措施,以不记名、逐一访谈方式,在干预前后进行2次问卷调查,对干预效果分析评价。结果娱乐场所服务人员性病艾滋病相关知识的总正确知晓率由干预前的67.2%上升到76.5%;使用安全套预防性病艾滋病的信念和态度有明显改变;最近一次商业性行为中,用套率由85.6%上升到87.8%;呈现出对卫生部门发放防病小册子、医务人员宣传、性病规范诊治等卫生服务需求的加强。结论通过行为干预策略的实施,探索切合实际的娱乐场所行为干预模式非常重要而紧迫。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城市未婚人工流产女性的避孕行为及其影响因素,为促进避孕措施的使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上海、成都、太原3城市提供常规人工流产服务的不同等级医院,对自愿要求做人工流产、年龄<25岁的1271例未婚女性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被调查者首次性行为的平均年龄为19.6~20.3岁。过去半年内,仅有5.0%~7.3%的女性坚持每次性行为时都使用避孕方法,17.6%~21.0%从未使用过避孕措施。最常用的避孕方法为避孕套(77.0%);不避孕或未坚持避孕的主要原因为"抱侥幸心理(49.7%)"。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调查对象的学历、年龄、避孕和人工流产危害知识,以及男友的避孕知识和对避孕的关心程度与避孕措施使用频率及避孕套的使用有关。结论:未婚人工流产女性避孕措施使用率低,应提高这一人群避孕和人工流产相关知识水平,引导男性参与避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