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妊娠少女相关性行为的定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了解城区妊娠少女性与避孕知识、态度、行为的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为预防青春期妊娠的发生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个人访谈结合问卷的方式,对53例要求终止妊娠的19岁以下少女进行一对一调查。结果调查对象平均年龄16.94±0.22岁,近30%就诊时妊娠超过12周。虽然其中约85%的人认为对性及避孕知识有一定了解,但67.9%的妊娠少女不知道紧急避孕的正确方法,39.6%不了解如何正确使用避孕套。41.5%的少女在本次妊娠前未采取避孕措施,主要原因是认为偶尔发生性行为不会怀孕占59.1%、不知如何进行避孕占36.4%;在采取避孕措施的少女中,61.3%选择了体外射精和安全期等不可靠的方法。受访者了解性与避孕知识的主要来源是网络、性伴侣、传媒和伙伴。结论青春期少女对性及避孕知识的了解尚存在不足,这也影响其在避孕态度和行为上的认识。如果社会、家庭和学校能从正规渠道为青少年提供科学的性及避孕知识教育,应有助于减少青春期少女危险性行为及意外妊娠的发生。  相似文献   

2.
柳州市少女妊娠现状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柳州市少女妊娠的现状,为更好地开展青春期少女的性教育、维护少女健康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2005~2006年在我院人工终止妊娠的884例妇女进行年龄、文化程度、妊娠天数、妊娠次数、妊娠原因、人工终止妊娠的方法和心理等因素进行调查分析。结果:在人工终止妊娠的884例妇女中,未婚先孕者315例,占35.6%,其中年龄≤19岁的青春期少女233例,占26.4%。在233例少女妊娠中,未采取避孕措施者占88.8%,采用药物流产者占40.8%,采用人工流产者占47.2%,中晚期终止妊娠者占12.0%,精神高度紧张、恐惧者占89.7%。结论:人工终止妊娠者中,少女妊娠所占比例较大,对青春期少女开展性教育,加强少女的自我保护意识,减少少女妊娠,维护少女身心健康是一个亟需解决的社会问题。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近20年青春期少女中晚期妊娠引产情况。方法对1984-2003年20年广州市妇产科研究所青春期少女中晚期妊娠住院引产334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分析逐年引产数的变化、其年龄构成比及前后十年的变化。结果20年问青春期少女中晚期妊娠引产数占每年引产总数的4.9%~16.8%,年龄结构以18~19岁为主;16岁以下少女中晚期妊娠引产数占青春期中晚期妊娠引产总数的比例近十年较前十年明显增加,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近十年16岁以下少女妊娠引产所占比例明显上升,倡议重视青少年(尤其是初中生)性知识、妊娠知识及避孕知识的教育。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未成年少女避孕知识、态度、行为的特点及相关影响因素。方法2012年1月至2013年1月采用自行设计的问卷对杭州市下城区妇幼保健院妇科门诊的128例因意外怀孕要求终止妊娠的未成年少女(年龄<19岁)进行避孕知识、行为及态度的调查。结果调查对象避孕知识得分为8~15分,平均(12.85±2.12)分,(满分20分)。避孕行为方面:首次性行为应用避孕措施者78例(60.94%);近12个月持续应用避孕措施者仅35例(27.34%);避孕措施以避孕套为主。避孕态度方面:104例(81.25%)认为有必要了解避孕知识;74例(57.81%)认为应优先考虑方便的避孕方式;认为以不妨碍双方感觉为重的有28例(21.87%);而认为确保避孕效果的仅有12例(9.37%)。被调查者的避孕知识主要源自网络、传媒,而来自于学校及家人者仅占7.81%、6.25%。影响妊娠少女近12个月避孕措施应用的主要原因是抱着侥幸心理。影响少女重复流产的因素包括流产后医护人员健康教育、家庭生殖健康教育、学校生殖健康教育及男伴避孕知识掌握程度(χ2值分别为14.47、17.55、19.68、27.22,均P<0.05)。结论学校、家庭对少女缺乏性及避孕知识教育是导致少女意外妊娠的主要原因。首次人流手术后加强少女及其伴侣避孕知识的宣教,改善其性行为态度可降低少女再次意外妊娠发生率。  相似文献   

5.
上海市妊娠少女性与避孕知识及行为的调查   总被引:10,自引:2,他引:10  
许洁霜  陈忆  程利南 《中国妇幼保健》2005,20(10):1184-1186
目的:研究妊娠少女性的避孕知识及行为,探索改变少女风险性行为及预防少女妊娠的方法。方法:采用自填式问卷的方法对2004年1~6月在上海市国际和平妇幼保健院要求终止妊娠的少女(10~19岁)进行性和避孕知识及行为调查。结果:调查对象平均年龄为(17.57±1.21)岁,20.0%来自中学,36.5%来自中专和职校,10.5%来自大学,其他33.0%来自社会无业和从业人员。性和避孕知识的主要来源是传媒、网络、同伴和男友。超过50%的少女妊娠超过12周不得不住院引产或成为少女妈妈;81.7%是第1次怀孕,其余18.3%已有1次以上的人工流产史,下生殖道感染率高达67%。少女对使用避孕措施的态度可以部分影响少女的避孕行为(P<0.01),紧急避孕知识的掌握也可以部分影响少女的避孕行为(P<0.05)(如与男朋友讨论使用避孕措施)。结论:少女人群早年开始性生活、多次流产、多性伴和高生殖道感染率等生殖健康的问题已逐渐凸现。全国范围内预防艾滋病的宣传已经深入到青少年人群,但学校性教育滞后的问题仍然存在。要改善少女人群的生殖健康问题,关键是改变少女的风险性行为,但仅向青少年人群提供知识尚不能达到最终改变行为的目的,还有很多影响因素,如:青少年人群对性和避孕的态度、个人的技能以及社会、社区的环境和氛围等。因此最终的方法应该?  相似文献   

6.
目的 了解育龄期女性非意愿妊娠人工流产相关情况.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610例因非意愿妊娠接受人工流产的育龄期女性进行横断面调查.结果 育龄期已婚女性人工流产率占70.49%,大学以下学历人流率占73.77%,无避孕人工流产率27.87%,重复流产发生率为54.92%,因经济压力终止妊娠率占74.59%,认为男方应该接受避孕教育占81.97%.对于年龄≤25岁与>25岁两组比较,婚姻状况、终止妊娠是经济压力原因、流产次数、无痛有无害处及男方是否该接受避孕知识教育存在显著性差异(x2值分别为279.15、34.93、33.31、3.90、4.18,均P<0.05);人工流产次数为1次与次数≥2次两组比较,婚姻状况、文化层次、避孕方式、终止妊娠是经济压力原因及男方是否该接受避孕知识教育存在显著差异(x2值分别为4.68、14.48、18.62、17.78、7.84,均P<0.05).结论 非意愿妊娠多发生在已婚妇女,重复流产发生率高,有针对性地开展流产后计划生育服务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7.
少女妊娠与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现状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从少女妊娠的现象反映青春期性活跃人群存在的生殖健康问题及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的现状.[方法] 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方法选取上海七家医院终止妊娠的≤19周岁的少女,采用现场匿名问卷的方式调查. [结果] 妊娠少女的平均年龄为(17.58±0.96)岁,有人工流产史者占19.1%,从来不使用避孕措施的占43.6%,有多个性伴侣者占22.5%.73.5%的从未接受过家庭性教育,48.7%很少、24.3%从来没有接受过学校性教育.家庭性教育和学校性教育的实施不会提早首次性行为的年龄(P>0.05).安全性行为/避孕教育可以促进性活跃少女人群避孕措施的使用(P<0.01). [结论] 必须在全国建立系统、科学、有效的青春期性健康教育体制,兼顾校内、校外和流动人口青少年,以保护他们的生殖健康.  相似文献   

8.
生活质量与农村女性自杀意念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15~39岁农村女性居民生活质量与自杀意念的相关性,为农村女性自杀干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多级抽样方法抽取巢湖市居巢区2个乡镇1062名15~39岁女性居民作为调查对象,由调查员采用BSS和GQOLI-74进行问卷调查。结果调查对象中自杀意念发生率为5.00%,不同年龄、文化程度、婚姻状况、经济状况、躯体是否残疾者的自杀意念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躯体残疾、躯体功能、心理功能是农村女性自杀意念的影响因素。结论青年女性、躯体有残疾、躯体功能差、心理功能差是农村女性自杀意念的危险因素,应加强预防自杀行为的健康教育活动,提高农村女性的生活质量,最大限度预防自杀。  相似文献   

9.
目的调查流产后妇女对计划生育服务的需求情况并提出相应对策。方法以2013年1月至2013年12月的482例流产后妇女为调查对象,调查其本次妊娠原因、避孕措施使用情况及流产后计生服务现状。结果482例流产后妇女中,曾采用避孕措施者437例,占9067%,不知道避孕措施者45例,占9.33%。437例曾采用避孕措施,分别有245、162和75例采取避孕套、紧急避孕和安全期避孕措施避孕,占50.83%、33.61%和15.56%;245倒采取避孕套者中有48.16%坚持使用避孕套,而162例采取紧急避孕者中有74.69%使用过避孕药3次以上。82例中流产后有157、121、54和22例受到避孕知识宣教、计划生育咨询服务、免费避孕药及计划生育转诊,占32.57%、25.10%、11.20%和15.56%。结论流产的主要原因为未采取避孕措施,曾采取的避孕措施按照使用率依次为避孕套、紧急避孕和安全期避孕,但流产后接受的计生服务不足,应加强对流产妇女的计生服务。  相似文献   

10.
人工流产是终止早孕和有效控制人口数量的一种补救措施,但部分受术者可能发生并发症。因此,必须规范技术操作。 一、人工流产的原因 1.非意愿妊娠与人工流产 据1991年上海市调查,已婚人工流产妇女主要妊娠原因为避孕失败占71.5%,未避孕的占28.5%。2000年调查已婚和未婚妇女非意愿妊娠原因中避孕失败分别占44.6%和73.1%。 2.避孕措施与人工流产 上海对7 826例新婚妇女避孕方法调查,有63.7%的对象不愿使用口服避孕药,怕影响健康及发胖;6.2%的对象不愿使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未婚妊娠女性人工流产决定因素、术后不良心理状况及其预防措施。方法对2012年1月-2015年12月在10所抽样医院作人工流产的780例未婚女性作问卷调查,包括一般资料、人流原因、对避孕知识掌握情况及心理状况等,总结未婚妊娠女性人工流产的原因及术后不良心理的发生情况,并探讨预防措施。结果 (1)未婚妊娠女性年龄以18~25岁居多,流动人口所占比例高,职业以公司职员、学生、商业服务业为主,流产方式中以全麻流产居多,流产次数以1次所占比例较高,文化程度均较高。(2)未婚妊娠女性人工流产原因以未避孕所占比例最高,其次为未坚持避孕,≤25岁者未避孕所占比例较多,其次为未坚持避孕;≥26岁者未避孕所占比例降低,避孕失败所占比例升高。(3)未婚妊娠女性未避孕及未坚持避孕原因排列前三位为侥幸心理、不懂避孕知识及个人疏忽,未婚妊娠女性避孕失败原因以避孕套使用不当、安全期避孕及口服避孕药避孕为主。(4)未婚妊娠女性避孕方式以避孕套或短效避孕药为主,大部分均认为可发生婚前性行为,对人工流产对身体有害及紧急避孕药不可常服知晓率高,避孕知识获取途径以书刊杂志、电视网络为主,避孕工具获取场所以药店、医疗机构为主。(5)未婚妊娠女性人工流产术后躯体化、强迫、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惧、偏执、精神性等评分均高于全国常模(P0.05)。结论未婚妊娠女性以年龄≤25岁、流动人口、公司职员、学生、商业服务业为主,以初次流产常见,重复流产比例上升,其多存在不良心理反应,对避孕知识知晓率低,人工流产率高。  相似文献   

12.
未婚妊娠女青少年的心理和社会因素调查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通过调查未婚妊娠女青少年的心理、社会因素,探讨她们的性心理、性行为特征,为防止或减少青少年未婚妊娠提供对策。方法:对1998年10月~1999年6月在我院就诊的未婚妊娠青少年妇女共118例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18例中年龄最小者15岁。对异性感兴趣年龄最小为13岁,15岁以前占15.6%,17岁以前占41.0%。交男友年龄最小为14岁,53.5%的人是在对异性感兴趣后1年内开始交男友,但有19.7%是先交男友,之后的1~3年内才对异性发生兴趣。文化程度愈低,赞成性自由及性生活高频度的人的比例愈高。首次性关系时46.6%的人无避孕知识,78.8%的人未采用避孕措施。有50.7%的人认为在未婚青少年中发放避孕药具有助于减少人工流产。结论:青少年未婚妊娠危害很大,要动员家庭、学校、社会各方面的力量从多方入手,防止或减少其发生,为此在青少年中开展性教育,给以正确的引导是必要而迫切的。  相似文献   

13.
1991年1~6月我们对383例未婚妇女在人工流产前进行了避孕状况调查。调查方法采用自制调查表和个别询问。调查项目包括年龄、文化程度、妊娠动机、避孕知识、避孕方法、药具来源等。结果 (1)避孕意识:避孕意识随年龄增长而增强。从事科技、教育、卫生工作的避孕意识强于工人,工人强于学生和农民。文化程度越高,避孕意识越强。(2)采用避孕措施者占84.83%,其中科技、教育、卫生工作者占  相似文献   

14.
[目的]了解未婚女意外妊娠后的心理状况和行为反应,并提出具体的改进建议.[方法]采用自制调查表,随机不记名调查未婚女性100名,孕周:5~9周,内容包括:年龄、文化程度、职业、人员分布、与父母的关系、心理状况和行为反应、倾诉对象等.[结果]流动人口所占比例多,服务性行业比例大,意外怀孕后告之性伴侣的人数较多.心理状况和行为变化与父母管教沟通少和离异有关.[结论]父母应加强与青春期少女沟通,关注其身心健康,正确进行性知识教育.  相似文献   

15.
青少年非意愿妊娠的心理及社会因素调查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未婚妊娠妇女心理及社会因素的调查研究,分析其原因、制定出对策,以减少非意愿妊娠,促进妇女的身心健康。方法采用回答问卷无记名调查方式。结果未婚妊娠妇女的年龄分布多在19岁~24岁之间,占90%以上,且多未采取避孕措施。结论应对未婚青年进行广泛深入的性道德教育,使未婚妇女获得健康的性知识及避孕方法。  相似文献   

16.
青春期妊娠对生殖健康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青春期是指从10~19岁的年龄段,现在全世界处于青春期的人数已超过10亿,占总人口的40%以上。美国每年有800000~900000例年龄19岁的少女意外妊娠。每1000个15~19岁的少女就有94.3人妊娠。妊娠对生理和心理均尚未成熟的青春期少女的生殖健康产生严重的影响。这个问题应该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17.
14~16岁留守儿童心理状况及自杀倾向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 探讨父母外出打工对14~16岁留守儿童心理状况与自杀倾向(包括意念、计划和行为)的影响.方法 选取安徽省六安市3所中等专业学校14~16周岁在校学生852名,有效调查人数840名;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焦虑自评量表(SAS)和特质对应方式问卷(TCSQ),进行抑郁、焦虑和应对方式的心理状况评定;参考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青年危险行为监测系统(YRBSS)自杀行为定义设计调查问卷;采用描述流行病学方法分析父母外出打工对14~16岁留守儿童的心理状况与自杀意念、计划和行为的影响.结果 840名14~16周岁儿童中,父母均外出打工146名,仅父亲外出打工149名,仅母亲外出打工39名.父母外出打工与否儿童的抑郁和焦虑检出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父亲外出打工儿童的积极应对评分为(28.221 5±5.513 92),父母均未外出打工儿童的积极应对评分为(28.915 0±5.857 61),与父母均外出打工儿童的积极应对评分(30.527 4±5.886 5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840名儿童中,有过自杀意念者占37.0%;有过自杀计划者占12.5%;有过自杀行为者占6.3%;仅父亲外出打工儿童的自杀意念发生率为63.8%,仅母亲外出打工儿童的自杀意念发生率为64.1%,与父母均未外出儿童的自杀意念发生率(29.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级(RR=0.714,95%CI=0.517~0.986,P=0.041)和民族(RR=2.441,95%CI=1.087~5.480,P=0.031)对14~16岁留守儿童自杀意念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父母外出打工对14~16岁留守儿童心理发育仍有一定影响,其中除自杀意念外,抑郁、焦虑检出率及自杀计划、自杀行为发生率等与同年龄组无父母外出儿童比较无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青少年未婚非意愿妊娠的原因与影响因素,为降低未婚青少年非意愿妊娠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2008-2012年到枣庄市峄城区妇幼保健院行人工流产术的未婚青少年进行调查。结果调查的760人中,本次妊娠原因是未避孕(从来不避孕)的占73.42%,不同年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未坚持避孕(通常避孕本次未避孕)的占15.53%,避孕失败的占11.05%。未避孕的558人中,未避孕原因为无思想准备的占40.86%,侥幸心理的占35.13%,不知道如何避孕的占15.41%,其他占8.60%;未坚持避孕的118人中;未避孕原因为侥幸心理的占42.37%,安全期计算失误或体外排精的占35.59%,个人疏忽的占16.95%,原因不明的占5.08%;避孕失败的84人中,失败原因为未按要求正确使用避孕药具的占47.62%,安全期计算失误或体外排精的占38.09%,避孕套破裂滑脱的占9.52%,原因不明的占4.76%。结论未婚青少年非意愿妊娠的原因主要是存在侥幸心理未采取避孕措施或缺乏避孕知识。  相似文献   

19.
广州市中学生自杀行为现状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3,他引:3  
目的了解广州市中学生自杀行为状况,为开展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及预防青少年自杀提供依据。方法抽取广州市9所全日制中学、4所职业中学和中专学校学生共2921名,采用《中国青少年健康相关行为调查问卷》进行调查。结果中学生有自杀意念的报告率为16.9%,曾计划自杀的报告率为5.9%,曾试图自杀的报告率为3.0%。有自杀行为的学生在非传统型结构的家庭中发生率较高,有自杀行为的学生受欺侮的经历以及各种心理行为问题的报告率明显高于无自杀行为报告的学生。结论中学生的自杀行为与家庭结构、受欺侮经历以及各种心理行为问题有关。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是预防青少年自杀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20.
艾滋病病人自杀意念的心理、社会影响因素研究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了解艾滋病人自杀意念的发生率,探讨艾滋病人产生自杀意念的心理、社会因素。方法选择3个艾滋病项目县中能随访到的175名艾滋病人作为研究对象。用自制的艾滋病人心理健康状况与相关生活经历调查表、抑郁自评量表(SDS)、家庭功能量表(APGAR)、生命质量量表对目标人群进行凋查。结果过去曾有过自杀行为的有12人(占6.9%),其中有6人(50.0%)自杀的主要目的是解脱痛苦;有62人(35.4%)曾想过自杀或故意伤害自己;logistic逐步回归分析结果表明,生活质量和抑郁程度与是否产生自杀行为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自杀意念的产生与性别、配偶感染HIV的情况、家庭功能和抑郁程度因素有关。结论艾滋病人自杀意念的产生是多种社会心理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改善艾滋病人抑郁程度和家庭功能状况是降低艾滋病人自杀意念率和自杀行为的一个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