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蒙医温针对黑脉型颈椎痛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治疗组50例采用蒙医温针治疗。对照组50例采用中医钟刺治疗。所有恚者均在治疗前后行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TCD)检查,探查基底动脉(BA)、椎动脉(VA),观测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BI)。结果:治疗组治疗后BA、VA的Vm、BI、PI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P〈0.01);对照组治疗后BA、VA的Vm、RI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2组治疗后BA、VA的Vm、PI、R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蒙医温针治疗黑脉型颈椎病可明显改善BA、VA的Vm、PI、RI等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  相似文献   

2.
胡秋生  周顺林  焦永波 《河北中医》2009,31(11):1674-1676
目的观察低幅低频松解手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椎一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影响。方法治疗组50例采用低幅低频松解手法治疗,对照纽50例采用传统弹拨手法治疗。所有患者均在治疗前后行经颅彩色多普勒(TCD)及彩色超声检查,探查基底动脉(BA)、椎动脉(VA),观测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及椎动脉血管内径。结果治疗组治疗后BA、VA的Vm、RI、PI及椎动脉血管内径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P〈0.01);对照组治疗后BA、VA的Vm、RI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2组治疗后BA、VA的Vm、PI、RI及椎动脉血管内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结论低幅低频松解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可明显改善Vm、PI、RI、榷动脉血管内径等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比较止晕三针与针刺、药物对颈性眩晕(CV)患者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的影响。方法:将180例CV患者按简单随机法分为治疗组(针刺人迎穴、风池穴加额中线)、针刺组(针刺颈夹脊穴、风池、百会)和药物组(静滴川芎嗪加口服西比灵)各60例,经TCD检测CV患者治疗前后椎动脉(VA)和基底动脉(BA)的收缩期血流量(Vs)、平均血流量(Vm)、舒张期血流量(Vd)、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结果:3组治疗后LVA和BA的Vs、Vm、Vd明显升高,PI、RI明显降低;治疗后治疗组RVA的Vs、Vm、Vd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I和RI较治疗前明显降低;治疗后治疗组RVA的Vs、Vm、Vd、PI与针刺组和药物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止晕三针在改善CV患者RVA的Vs、Vd、Vm和PI值方面均优于针刺和川芎嗪加西比灵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临床对比研究,对珍蓉益脑胶囊治疗失眠症的疗效做出初步客观的评价。方法:临床方案分为观察组珍蓉益脑胶囊)病例30例和对照组(甜梦胶囊)病例30例。本研究采用双盲双模拟、阳性药平行对照观察。观察指标为国际通用的匹兹堡失眠质量指数(PSQI)及各成分、总分。结果:通过临床试验研究,观察组具有提高患者睡眠质量、缩短患者入睡时间、延长睡眠时间、提高睡眠质量和改善日间功能的作用(P<0.01),在改善睡眠质量和日间功能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珍蓉益脑胶囊能明显改善失眠患者的临床症状,经临床观察疗效佳,无明显毒副作用及不良反应,对治疗失眠症是安全和有效的。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究温针督脉联合归脾汤对气血虚型眩晕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108例气血虚型眩晕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54例。对照组采用归脾汤治疗,观察组采用温针督脉联合归脾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眩晕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中医证候积分、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指标[平均血流速度(Vm)、搏动指数(PI)]。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眩晕发作频率降低(P<0.05),持续时间缩短(P<0.05),且观察组改善程度更显著(P<0.05);两组患者各项中医证候积分降低(P<0.05),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椎动脉、基底动脉Vm增快(P<0.05),PI降低(P<0.05),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温针督脉联合归脾汤治疗气血虚型眩晕效果显著,能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增加脑供血量,有效控制眩晕发作,减轻临床症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6.
彭伟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6,24(10):1855-1856
目的:探讨清眩颗粒改善中老年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TCD的疗效。方法:试验组服用清眩颗粒、对照组服用银杏叶片,治疗前后用EME公司DOP-P系便携式TCD仪,进行检测。探头频率2MHz,患者坐立低头位,自枕窗探测BA、VA。取样深度:BA为66~72mm,VA为58~68mm,实行2mm间距移动方法以保持血管连续性。结果:试验组Vd、Vm疗前与疗后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Vs、PI、R I疗前、疗后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Vd、Vm、Vs、PI、R I疗前与疗后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试验组各项指标的改善较对照组明显,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提示清眩颗粒改善TCD的疗效优于银杏叶片。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止眩宁胶囊对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简称TCD)的影响。方法:将6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按随机原则分为两组,包括治疗组(止眩宁胶囊治疗组)30例与对照组(盐酸氟桂利嗪治疗组)30例。结果:治疗组基底动脉(BA)、椎动脉(VA)脑血流速度平均值(Vm)改善率分别为86.7%、90.0%;对照组基底动脉(BA)、椎动脉(VA)脑血流速度平均值(Vm)改善率分别为63.3%、40.0%。结论:止眩宁胶囊对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的双向调节作用明显优于盐酸氟桂利嗪对照组。  相似文献   

8.
彭伟 《中医药学刊》2006,24(10):1855-1856
目的:探讨清眩颗粒改善中老年人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TCD的疗效。方法:试验组服用清眩颗粒、对照组服用银杏叶片,治疗前后用EME公司DOP—P系便携式TCD仪,进行检测。探头频率2MHz,患者坐立低头位,自枕窗探测BA、VA。取样深度:BA为66-72mm,VA为58~68mm,实行2mm间距移动方法以保持血管连续性。结果:试验组Vd、Vm疗前与疗后相比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Vs,PI、RI疗前、疗后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对照组Vd、Vm、Vs、PI、RI疗前与疗后相比有显著差异(P〈0.05)。试验组各项指标的改善较对照组明显,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提示清眩颗粒改善TCD的疗效优于银杏叶片。  相似文献   

9.
冀秀萍  张烨雄 《陕西中医》2005,26(6):541-542
目的探讨活血、行气类中药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疗效及作用机理。方法10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随机分为治疗组(用川芎嗪注射液治疗)和对照组(丹参注射液治疗),治疗前后分别测定血脂、血液流变学参数、TCD椎基底动脉平均流速(Vm)、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血脂、TCD椎基底动脉平均流速(Vm)、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血液流变学多项指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提示川芎嗪注射液是预防和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安全有效的理想药物。  相似文献   

10.
目的比较头穴丛刺和项穴丛刺对脑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脑血流即时效应的影响。方法将57例脑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29例和对照组28例。治疗组采用头穴丛刺治疗,对照组采用项穴丛刺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经颅多普勒(transeranial doppler,TCD)所示大脑中动脉(MCA)、颈内动脉(ICA)、基底动脉(BA)、小脑后下动脉(PINCA)、椎动脉(VA)的收缩期血流速度(Vs)、舒张期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变化。结果治疗组治疗后各血管(MCA、ICA、BA、PINCA、VA)血流速度(Vs、Vd、Vm)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对照组治疗后MCA、ICA、VA及PINCA血流速度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对照组治疗后BA的Vs与Vm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各血管血流速度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穴丛刺和项穴丛刺均能即时改善患者大脑各低流速血管的Vs、Vd、Vm,两种刺法对各血管Vs、Vd、Vm改善程度相近。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通心络胶囊治疗椎-基底动脉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疗效。方法将60例TIA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予复方丹参注射液20 mL加生理盐水250 mL静滴,每日1次;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通心络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2组疗程均为4周。比较2组疗效和治疗前后颅内椎动脉(VA)及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结果治疗后2组患者症状均有改善,但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且治疗组VA、BA血流速度较对照组明显增快(P<0.01)。结论通心络胶囊可明显改善脑供血,是治疗椎-基底动脉系TIA的有效药物。  相似文献   

12.
针挑与牵旋手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血流的影响及机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针挑合牵旋手法与单纯手法对椎动脉型颈椎病(VATCS)椎基底动脉血液流变学、血管舒缩弹性、血液黏度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方法:将198例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101例与对照组97例,治疗组采用牵旋手法结合针挑进行治疗,对照组采用牵旋手法治疗,治疗前后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左右双侧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的收缩峰期血流速度(Vpeak)、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min)、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值及治疗组治疗前后全血表观黏度和血浆黏度值。结果:治疗组双侧VA、BA的Vpeak、Vmin值经治疗后明显加快,接近或已经恢复至正常值范围,而VA、BA的PI及RI值有显著下降,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前与治疗后比较,全血表观黏度和血浆黏度值有明显改善(P<0.05,P<0.01)。结论:针挑与牵旋手法可明显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促进血管舒缩弹性的恢复,增加脑部血供,降低血流黏稠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中医康复治疗方案配合前列地尔注射液对椎动脉型颈椎病(CSA)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方法将120例CSA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60例(后退出12例)予中医康复治疗方案(推拿+针灸+穴位埋线);治疗组60例(后退出14例)在对照组基础上予前列地尔注射液静脉注射。2组均治疗2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基底动脉(BA)、左椎动脉(LVA)、右椎动脉(RVA)]血流动力学[平均血流速度(Vm)、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及血液流变学[血浆黏度、全血黏度(低切)、全血黏度(中切)、全血黏度(高切)、红细胞聚集指数]改善情况,采用颈性眩晕症状与功能评估量表(ESCV)评估症状改善情况,并统计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0.43%,对照组总有效率60.42%,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BA、LVA、RVA的Vm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升高(P0.05),RI、PI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BA、LVA、RVA的Vm高于对照组,RI、PI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ESCV各项症状评分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升高(P0.05),且治疗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与本治疗前比较均降低(P0.05),且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中医康复治疗方案基础上予前列地尔注射液能够改善CSA患者的椎-基底动脉血供与血液流变学,从而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通督调神针法对脑梗死恢复期椎-基底动脉血流的影响,为其在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的脑梗死恢复期患者5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治疗组,每组各2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配合通督调神针法,选取前顶、囟会、百会、神庭、风府、大椎、至阳、命门和腰阳关为治疗穴位,每日1次,疗程15天。应用经颅多普勒分别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收缩期血流峰速(Vs)、舒张期血流峰速(Vd)、平均血流速度(Vm)及搏动指数(PI)的变化。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Vs、Vd、Vm、PI值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治疗后两组患者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Vs、Vd、Vm均增加更多,PI值降低更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患者双侧椎动脉、基底动脉Vs、Vd、Vm均增加,PI值降低,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治疗配合通督调神针法能够增加脑梗死恢复期患者椎-基底动脉脑血流速,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通窍活血汤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氧化应激反应及脑血流的影响。方法:选取10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2组,每组各52例。对照组采用阿司匹林肠溶片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通窍活血汤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氧化应激反应指标[氧化低密度脂蛋白(ox LDL)、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醇(MDA)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脑血流动力学指标[双侧大脑动脉血流平均流速(Vm)、搏动指数(PI)、血管阻力指数(RI)及最大峰值流速(Vs)]。结果:2组治疗后ox LDL、SOD、MDA、GSH-Px、Vm、PI、RI及Vs均较治疗前改善,且治疗组ox LDL、MDA、PI及RI水平较对照组低,SOD、GSH-Px、Vm及Vs水平较对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窍活血汤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可有效改善患者氧化应激反应及脑血流。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醒脑开窍针法联合通脉养脑汤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方法:选取140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按入组先后顺序均分两组各7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研究组行醒脑开窍针法联合通脉养脑汤治疗。观察治疗后两组治疗疗效; 经枕窗探查椎动脉(VA)和基底动脉(BA),记录在参数收缩期峰值流速(Vs)、舒张期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血管搏动指数(PI)变化情况; 比较两组血液流变学(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积、纤维蛋白原)水平变化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对照组治愈率20.00%、总有效率78.57%,研究组治愈率31.43%、总有效率91.43%,研究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经治疗,研究组血流动力学(Vs、Vm、Vd、PI)指标变化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血液流变学(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红细胞比积、纤维蛋白原)指标水平变化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两组临床症状(眩晕、偏身麻木、恶心呕吐、猝倒发作)指标评分上比较,研究组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醒脑开窍针法联合通脉养脑汤能提高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疗效,改善临床症状和提高血液循环。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清脑汤治疗痰浊中阻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痰浊中阻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甲磺酸倍他司汀口服,疗程为4周;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清脑汤治疗4周。治疗后,评价两组的总体疗效、TCD检查椎—基底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和血管搏动指数(PI)的变化,以及并发症或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组的总体疗效、Vm和PI的改善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清脑汤治疗痰浊中阻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不但可以明显改善眩晕症状,亦可显著改善椎基底动脉血流和血管搏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脑脉泰胶囊联合尼莫地平治疗椎-基底动脉痉挛。方法将80例椎基底动脉痉挛患者随即分为两组,对照组单纯应用尼莫地平口服,l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服脑脉泰胶囊,3粒/次,3次/d,两组疗程均为1个月,比较两组疗效和治疗前后颅内椎动脉(VA)及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症状均有改善。但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且治疗组VA、BA血流速度较对照组明显增快(P〈0.05)。结论脑脉泰胶囊具有明显改善椎基底动脉痉挛和供血作用,是治疗椎-基动脉系痉挛的有效中成药。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子午流注针法配合辨证取穴对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脑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将120例ICVD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60例采用子午流注针法配合辨证取穴针刺治疗,对照组60例采用辨证取穴针刺治疗。2组均10 d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观察2组临床疗效及针刺前后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大脑前动脉(ACA)、中动脉(MCA)、后动脉(PCA)的平均血流速度(Vm)及动脉搏动指数(PI)变化,并观察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2组治疗后ACA、MCA、PCA、VA及BA的Vm均较本组治疗前显著增快(P0.01),且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治疗后PCA、VA、BA的PI值与本组治疗前比较均有明显降低(P0.05,P0.01),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子午流注针法配合辨证取穴针刺治疗ICVD可提高临床疗效,改善脑动脉弹性,促进脑血管扩张,增加脑血流量,有利于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行气散瘀针刺法对后循环脑梗死恢复期患者脑血流调控的作用。方法将200例后循环脑梗死恢复期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对照组100例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10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行气散瘀针刺法治疗。2组均7 d为1个疗程,2个疗程后统计临床疗效,并比较2组治疗前后椎动脉(VA)及基底动脉(BA)峰值血流速度(Vs)、平均血流速度(Vm)、舒张末期血流速度(Vd)、动脉搏动指数(PI)、阻力指数(RI)改变,血浆5-羟色胺(5-HT)、去甲肾上腺素(NE)含量,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量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84%(84/100),对照组总有效率71%(71/100),观察组临床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VA及BA的Vs、Vm、Vd均较本组治疗前增快(P0.05),且观察组快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BA的RI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但2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左侧、右侧VA的RI和对照组左侧VA的RI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左侧VA的RI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左侧VA的PI低于本组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P0.05)。治疗后2组NIHSS评分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Barthel指数量表评分均升高(P0.05),且观察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5-HT、NE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行气散瘀针刺法治疗后循环脑梗死恢复期疗效确切,可改善生活质量和临床症状,增加脑血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