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胃脘痛又称胃痛,以胃脘部经常发牛疼痛为主证。古代所谓心痛,即指胃痛而言。如《医学正传·胃脘痛》云:“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皆在胃脘,而实不在心也。”至于真心痛,《灵枢·厥论》曾有明确记载:“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几句话,点出了心痛与胃痛的区别。胃主受纳腐熟食物,以和降为贵,胃痛的主要原因便是不能和降。引起不能和降的因素不外气、血、寒、热、食、虚、虫等,故《医学心悟》有:  相似文献   

2.
谢光模 《中国乡村医生》2008,10(21):133-133
胃痛即胃脘痛,多因胃气郁滞、气血不畅所致,临床以上腹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多见于西医的胃、十二指肠炎症、溃疡病等。古人对胃病的认识至今仍是我们辨证论治胃痛的准则。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说:“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指出:“胃病者,腹真胀,胃脘当心而痛。”《外台秘要·心痛方》说:“足阳明为胃之经,气虚逆乘心而痛,其状腹胀归于心而痛甚,谓之心痛也。”  相似文献   

3.
李艳茹 《中国民政医学杂志》2011,(14):1759-1759,1813
1胃脘痛的病因病机特点 胃脘痛,古人称此为“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症。胃脘痛之名最早记载于《内经》。唐宋以前文献多称胃脘痛为心痛,与属于心经本身病变的心痛相混。宋代之后医家对胃脘痛与心痛做了明确的区别,使胃脘痛成为独立的病症。胃脘痛的主要表现为胃脘痞闷或腹满、食欲不振,嗳气吞酸,烧灼感、嘈杂、恶心呕吐、大便异常等症状。此病多由饮食不节、嗜食生冷,或忧郁恼怒等引起气机不畅所致。  相似文献   

4.
胃脘痛是以胃脘部发生疼痛的一种疾病,古代文献大多指心痛或心腹痛《医学正传》说:“古方有九种心痛,皆在胃脘,而实不在心也。”它的病变多与脾有关,由于病理上相关,一般多脾胃同病,它与真心病不同,《灵枢——厥论》说:“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从病机与体征及预后与胃疼作了明显区别。本证属现代医学急慢性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癌、胃肠神经官能症等。  相似文献   

5.
李艳茹 《中国民康医学》2011,23(14):1759+1813
1胃脘痛的病因病机特点胃脘痛,古人称此为"心痛",是以上腹胃脘部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病症。胃脘痛之名最早记载于《内经》。唐宋以前文献多称胃脘痛为心痛,与属于心经本身病变的心痛相  相似文献   

6.
正胃痛,又称胃脘痛,是由外感邪气、内伤饮食情志、脏腑功能失调等导致气机郁滞,胃失所养,以上腹胃脘部近歧骨处疼痛为主症的病证。该病在脾胃肠病证中最为多见,人群中发病率较高,推拿治疗效果显著。古典医籍中对本病的论述较多,《灵枢·邪气脏腑病形》中说:"胃病者,腹膜胀,胃脘当心而痛。"并较早认识到胃痛发病与肝郁有关,正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所说:"木郁之发,……民  相似文献   

7.
胃脘痛是胃脘部疼痛的一个病证,系因胃气郁滞、气血不畅或胃腑失于温煦及滋养所致.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症,又称胃痛,古代统称"心痛",但与真心痛有显著区别,是临床常见病证.胃脘痛多由胃及十二指肠的扩张膨胀、肌肉痉挛、黏膜刺激及血液供应失常等原因引起.本病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胃和十二指肠炎症、溃疡、痉挛等疾病.  相似文献   

8.
胃脘痛的辨证施护韩玉龄(附属弋矶山医院中医科)胃脘痛是以上腹部近心窝处发生疼痛为主证。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篇》说:"木郁之发,民病胃脘当心而痛"。《灵枢·邪气脏腑病形篇》指出:"胃病者,腹胀感,胃脘当心而痛。"《外台秘要·心痛方》论曰:"足阳明为胃...  相似文献   

9.
古之“心痛”病证有指胃脘痛、厥心痛和真心痛之义。《外台》所载则以前者为主,间或论及后者。王焘对引起心痛的病因病机、临床分证,以及遣方用药,灸疗导引等方面予详细的收载,为后世研究该病提供了理论、尤其是临床实践的宝贵资料。  相似文献   

10.
胃脘指胃腔。上口贲门部位为上脘,中部为中脘,下部幽门部位为下脘。胃脘痛是系胃脘近心窝处疼痛为主症的疾病。包括现代医学的胃、十二指肠球部溃疡、慢性胃炎、胃下垂及胃神经官能症等疾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古代文献所称心痛者实指胃痛,正如《医学正传》谓:“古方九种心痛,详其所由,而实不在于心”。其在临床诊断过程中,总是以中医学的基础理论为前提,进行辨证论治。现在简要谈谈个人临床体会。  相似文献   

11.
胸痹是指以胸膺部闷塞及疼痛为主的病证。祖国医籍对于胸痹心痛的记载甚多。《素问·脏气法时论》:“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甲间痛,两臂内痛。”《灵枢·厥病》:“厥心痛,与背相控,……痛如以锥针刺其心,……卧若徒居,心痛间,动作痛益甚。”同篇还有“真心痛,手足清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金匮要略·胸痹心痛短气病篇》:“胸痹之病,喘息咳唾,胸背痛,短  相似文献   

12.
本病近年来有明显增多趋势 ,发病原因常见于暴饮暴食、过嗜厚味、酗酒过度 ,湿热内蕴 ,致使肝胆郁热 ,升降失司 ,胆汁逆流 ,脾胃受损 ;尤多见于急性胰腺炎经西医救治之后呈现本病 ,或见于精神因素诱发本病 ,或见于发病原因不明者。《素问·六元正纪大论》曰 :“民病胃脘当心而痛 ,上支两胁 ,膈呖不通 ,饮食不下”。又如《灵枢·厥病篇》 :“痛如以锥刺其心 ,心痛甚者 ,脾心痛也”。以上二条经文记述了类似胰腺炎疼痛的特征。而慢性胰腺炎则以脘腹 (稍偏左较多 )如刀割锥刺样痛多见 ,或脘胁气撑 ,饮食难咽 ,食而难化 ,胃脘作胀 ,时欲泛恶 ,大…  相似文献   

13.
胃脘痛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指上腹近心窝处疼痛,出自<素问·五常政大论>,又称胃痛、脘痛、心下痛、心痛等,是指以胃脘部为主的疼痛.是多种原因导致胃气壅塞不通,不通则痛的病证. 常见的胃痛多见于急性胃炎、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神经官能症等.  相似文献   

14.
胃脘是指剑突下一掌之处,该处的疼痛称为胃脘痛。 胃脘痛患者,一般发病时间久,外貌虚弱,食欲差,易疲劳,中医认为是由气虚脾弱所致。治疗胃脘痛的主要方剂为五味异功散(即四味汤加陈皮),主要用以补气。现代医学中的溃疡病在祖国医学中属于“胃脘痛”、“胃痛”、“心痛”、“肝胃气痛”范畴。  相似文献   

15.
胃与十二指肠溃疡病(以下简称“溃疡病”),祖国医学文献里没有这个病名,但从溃疡病的临床表现和体征来看,属于祖国医学中的“胃脘痛”、“肝胃气痛”、“心痛”、“嘈杂”、“吐酸”、“噫气”等病证的范畴,其中以胃脘痛、肝胃气痛、心痛与溃疡病的关系尤为密切,中医治疗溃疡病可以从上述病证中寻求它的理论和治法。现将本人对溃疡病的一点肤浅体会介绍如下,以供参考,并请指正!  相似文献   

16.
<正>胃痛(一)胃痛,也称胃脘痛。胃的上口为贲门,其与食管连接处称为上脘;下口为幽门,其与十二指肠连接处称为下脘;上下脘之间部分即胃体,称为中脘,上、中、下三脘统称为胃脘。胃脘处于上腹部,故胃脘痛便是指上腹部近心窝处疼痛的症状,《内经》称之为"胃脘当心痛",前人也称"心下痛"。西医的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神经官能症,功能性消化不良等疾病,凡是以上腹部疼痛为主症的,均可以  相似文献   

17.
胃病在祖国文献中早有记载,称之为“胃脘痛”,“肝胃气痛”等。以上腹部心窝处经常疼痛为主症。多数具有反复发作,长年不愈的特点。 胃脘痛,其病因多属于情志不遂,饮食伤中,或感受寒邪、湿邪以致脾胃功能失调。《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水谷之寒热感受则害人六腑”。《元元正记大论》:“木郁之发民间胃脘当心痛”。这说明了忧愁忿思则伤肝,饥饱无度,寒温不适则伤脾。故肝气犯胃,脾不能为胃行津液是造成本病的基本因素。胃以降为顺,脾以升为宜,二者一阴一阳,一升一降,互相协调,共相运化。  相似文献   

18.
胃痛的饮食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玉兰 《重庆医学》2005,34(12):1910-1911
胃痛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它的发生和发展与饮食有密切关系,作者试以下三方面分析如下。1历代医书关于饮食与胃痛的论述《素部·痹论》指出“饮食自信,肠胃乃伤”。汉代张仲景《全匮安略·腹满寒仙宿食痛脉证并治篇》云:“脉数而滑者实也,比有宿食下之愈”;宋代严用和《济生方》中更进一步指出:“……或饮啖生冷果食之类,便邪气博于正气,邪正复出,气道闭塞,郁于中焦,遂成心痛”。金元时期,李东垣《光密秘藏·卷二》立:“胃脘痛”一门,论其病理“多系饮食劳倦而致脾胃之虚,又为寒邪所伤而致”;朱丹溪《丹溪法·卷四》明确指出:前人所谓,“…  相似文献   

19.
冠心病心绞痛在祖国医学属“胸痹”范畴,《灵枢·五邪》指出:“邪在心,则病心痛”.中医所谓“胸痹”是指由邪痹心络,气血不畅而致胸部闷痛,甚则心痛彻背、气短、喘息不能平卧为主症的一种病证.  相似文献   

20.
胃脘痛治验     
胃脘痛之名来源于《内经》,所谓“民病胃当心而痛”.后世又称胃痛.本病首先要与胸痛(真心痛)作出鉴别.盖“心在胸中,胸痛的位置在心(窝)之上.胃脘痛则在心之下”,胃脘痛还兼有“或满或胀,或呕吐,或不能食……”等症,但总以心口痛为主症.《内经》云“饮食自倍,肠胃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