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在危重新生儿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的安全性及其并发症。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危重新生儿的PICC,观察穿刺方法、留置时间、并发症。结果与传统静脉留置针相比较,PICC技术穿刺次数少、置管时间,并发症及全身感染率相似。结论PICC是一种操作简单、安全可靠的中心静脉置管术。  相似文献   

2.
目的比较经外周行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与锁骨下静脉置管术和股静脉置管术的优点和缺点。方法将30位患者分组为PICC10例,锁骨下静脉置管10例,股静脉置管10例。结果30例中一例锁骨下静脉置管患者在置管32d后出现穿刺口红肿现象;1例股静脉穿刺置管患者在置管9d后因主诉感置管侧下肢肿胀,其余均顺利完成临床治疗。结论PICC适宜置长期化疗或需长期输液患者;锁骨下静脉置管适宜胃肠道手术中输血及术后进行完全肠外营养(TPN)的患者;股静脉穿刺置管适宜需要做血滤或单疗程化疗等短期临床治疗的患者。  相似文献   

3.
外周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术是将外周中心静脉导管由肘前部的外周静脉穿刺置人,沿血管走向最终到达上腔静脉,头端送达上腔静脉的下1/3,靠近上腔静脉与右心房入口处.近年来PICC置管术在临床上的使用越来越多.  相似文献   

4.
《皖南医学院学报》2019,(2):199-201
目的:比较两种外周静脉穿刺方法在儿童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中的效果及探讨在超声心动图辅助导管头端定位下行儿童PICC置管术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60例行PICC置管术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0例。观察组(男18例,女12例)经外周静脉(贵要静脉、肘正中静脉、头静脉)穿刺采用超声血管定位下血管穿刺方法,对照组(男16例,女14例)外周静脉穿刺采用盲穿方法。比较两组患儿外周静脉一次穿刺成功率、贵要静脉选择率、外周静脉穿刺时间、置管时间、置管中、后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结果:和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外周静脉一次穿刺成功率高(93.3%),贵要静脉穿刺选择率高(90.0%),外周静脉穿刺时间及总的PICC置管时间短,穿刺点渗血及静脉炎的发生率低(P<0.05)。结论:超声血管定位联合超声心动图辅助导管头端定位行儿童PICC置管术操作方便,能够提高一次穿刺、置管成功率,缩短操作时间,减少并发症,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彩超引导下PICC置管术的临床价值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为提高PICC置管术的成功率,在彩超引导下行PICC穿刺置管,探讨彩超引导下PICC置管术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50例患者采用在彩超引导下经上肢深静脉或浅静脉穿刺,另外50例患者采用传统盲穿法经上肢浅静脉穿刺.结果 彩超引导下一次性置管成功率为88%,二次性置管成功率100%,平均置管完成时间(22.5±3.4)m...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护理对经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的影响。方法:将50例PICC患者分为护理组和对照组,比较两组的穿刺成功率,找到影响穿刺成功的因素和解决方法。结果:护理组成功率高,并发症少,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护理可以提高PICC置管成功率,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学习。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经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与经锁骨下中心静脉置管术(CVC)的利弊。[方法]将100例外科患者随机分为CVC组和PICC组,观察两组置管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穿刺操作时间、置管时患者的疼痛程度、置管后患者的舒适度、持续输液治疗24h以上的使用率以及科研组成员掌握两项技术的速度等。[结果]PICC组总置管成功率和1次置管成功率比CVC组高(P<0.01);PICC组并发症发生率8%,CVC组28%(P<0.01);穿刺操作时间PICC组平均11±2.56min,CVC组平均32±3.28min(P<0.01);穿刺时疼痛度PICC组低于CVC组(P<0.01);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PICC导管穿刺简单易行,护士易于掌握,并发症轻微,患者痛苦小,不限制患者活动,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介绍新生儿监护室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的临床应用。方法30例早产极低出生体重儿,选用法国VYGON公司生产的Epicutaneo cave catheter中心静脉置管,从上肢肘静脉或颈内静脉穿刺将导管置于其上腔静脉。结果平均置管时间为11 d,败血症发生率不足0.6%。静脉炎发生率3.4%,该技术操作较简单,容易固定和护理。结论经皮中心静脉置管术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深静脉置管术,操作较简单,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艾滋病患者PICC应用的护理措施。方法 2011年8月—2012年2月,选择10例多次住院穿刺困难的艾滋病患者(肘部静脉未穿刺或穿刺过未破坏静脉患者),在患者签字(PICC告知知情同意书)基础上,行PICC置管术,成功率100%,分析置管前中后护理,总结有效的护理措施。结果艾滋病患者PICC置管术减少了患者因反复穿刺带来的痛苦,提高了患者的满意度和舒适度,也降低了护理人员职业暴露的危险,同时有效的护理措施也是确保PICC置管关键。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改良后的外周静脉穿刺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术在白血病患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整理我科采用改良PICC置管术护理56例白血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并记录改良PICC置管术的护理效果.结果 穿刺部位渗血或感染54例,占研究组的96.43%;导管易位或堵塞患者3例,占研究组的5.36%;出现置管不到位2例,占研究组的3.57%.结论 护理人员熟练的操作技巧、规范的操作流程、扎实的护理基础以及科学有效的综合护理措施能够降低静脉炎感染的发生率,提高改良PICC置管术的成功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外周血管穿刺困难的中长期输液患者建立静脉通路的方法。方法对有置管需求、无外周置管条件的10例患者,在实时彩色多普勒超声引导下行经外周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PICC)建立静脉通路。结果10例患者均一次穿刺成功,无血气胸等并发症发生。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技术应用于PICC,为需要中长期输液且不具备外周血管穿刺条件的患者建立静脉通路提供了一个可靠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PICC在临床中的应用及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外周捕管的中心静脉置管术的优缺点及护理体会.方法 回顾分析笔者所在科27例患者,PICC的疗效及护理方法.结果 患者经外周静脉穿刺置管后,得以良好治疗,活动正常.结论 PICC不限制患者活动,减少了反复穿刺的痛苦,保护了患者和医护人员的利益,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经外周穿刺中心静脉导管术(PICC)在早产儿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总结2009年1月—2012年4月,对48例早产儿,选用美国BD公司生产的1.9Fr规格的新生儿PICC穿刺包从上肢或下肢的浅静脉穿刺,将导管置于上腔静脉或下腔静脉,为持续静脉用药提供途径。结果 PICC技术用于早产儿中取得了很好效果,PICC技术操作相对于其他中心静脉置管方法简单,可供穿刺的外周静脉较多,穿刺成功率高,易固定,保留时间长,感染率低,创伤小,有利于对早产儿的抢救与救护。结论 PICC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深静脉置管术,操作较简单,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的临床应用体会。方法:采用经由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股静脉及颈外静脉路径行中心静脉穿刺。结果:256例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中95.7%效果良好,发生并发症11例。结论:熟练掌握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能有效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神经外科术后患者一般住院周期长,术后常需长期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有助于输液,静脉营养,监测中心静脉压等,但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有一定的并发症,寻求最佳的中心静脉穿刺置管径路,一直存在争议。我科2008年1月-2010年6月,采用外周静脉置入的中心静脉导管技术(PICC)和锁骨下中心静脉置管术(SVC)二种不同的方法用于310例神经外科手术患者,进行比较研究,以探讨理想的中心静脉穿刺路径,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6.
通过对PICC置管和锁下静脉置管的优缺点进行比较发现,化疗疗程长、需要长期静脉输液维持生命的肿瘤患者,宜选择 PICC置管术;化疗疗程短的肿瘤患者,宜选择锁下静脉穿刺置管术.  相似文献   

17.
对收治在新生儿重症监护中心的54例低出生体重儿,经上肢静脉行外周穿刺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减少了反复穿刺对患儿的不良刺激。提高了治疗护理质量。  相似文献   

18.
通过观察PICC在病人化疔过程中的反应发现,对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的置管方法、临床应用、护理要点等方面进行综述,认为PICC具有穿刺简便、成功率高、安全、由护士独自操作等优点,宜广泛应用于肿瘤病人的长期输液、危重病人的静脉营养疗法、血液标本采集等。我们于2003年3月~2004年10月对8例肿瘤患者采取了经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术,大大降低了穿刺的风险,保护了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利益,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的临床应用体会。方法:采用经由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股静脉及颈外静脉路径行中心静脉穿刺。结果:256例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中95.7%效果良好,发生并发症11例。结论:熟练掌握中心静脉穿刺置管术能有效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术(PICC)的安全性及应用。方法:对我科2002年 ̄2004年施行的经外周导入中心静脉置管术3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28/30例(93.3%)成功置管,平均置管时间为10 ̄120d,其中出现塞管2例(6.7%),外周静脉炎3例(10%),导管末端细菌培养阳性2例(6.7%)。结论:PICC置管术操作简单,安全性高,有效置管时间较长,出现并发症易于处理。不仅能减轻老年病人每日受静脉穿刺和药物对周围静脉刺激的痛苦,而且为病情恶化病人的抢救赢得了时间,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