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武蕊 《天津护理》2014,22(6):527-528
目的:通过对肠内和肠外营养在胃癌术后早期应用的比较,探讨肠内营养的疗效。方法:将38例因胃癌行全胃切除术后早期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组19例。对照组行完全肠外营养(total parenteral nutrition,TPN),试验组行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对两组患者的胃肠道功能恢复情况、平均术后住院日、营养支持费用、术前术后体重及血清白蛋白(Alb)水平、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等进行比较。结果:试验组较TPN组术后肛门初次排气时间及初次进食时间早、术后住院时间短、营养支持费用少;EN组患者术后Alb水平与术前的差异无显著性,对照组患者术后Alb水平明显低于术前;两组患者围手术期体重变化及营养支持相关并发症发生率的差异无显著性。结论:胃癌术后早期应用肠内营养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利于患者胃肠道功能的早期恢复,维持机体营养指标的稳态,缩短平均住院时间,减少住院费用,安全、有效、合理,可以作为胃癌术后首选的营养支持方式。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护理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对2006年8月~2007年12月56例胃癌术后患者随机分为2组,实验组为早期肠内营养组和对照组为肠外营养组。早期肠内营养组早期(术后24h)给予肠内营养;肠外营养支持组术后每日行完全肠外营养支持直到经口进食。从排气时间、进食后不良反应及术后并发症方面进行比较,观察肠功能恢复情况。结果 早期肠内营养组患者术后停止静脉输液时间提前且肛门排气时间缩短、治疗费用降低,术后营养指标早期肠内营养组均较肠外营养组改善明显,2组术后并发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治疗是安全、有效的方法,不但有利于患者术后器官功能的康复、减少住院时间与治疗静用,而且可以明显政善术后营兼状况及提高机体免疫能力。  相似文献   

3.
老年胃癌患者多数于术前即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手术打击可导致机体分解代谢的增加,使机体出现负氮平衡,明显影响老年胃癌患者术后的恢复,尤其行全胃坷除术后,经口进食营养有限,因此胃癌术后营养支持是重要的治疗措施。临床营养支持分为肠内和肠外两种,肠内营养具有改善门静脉系统循环,改进空肠功能,增进肠蠕动,促进肠道激素与免疫球蛋白的释放,利于肠粘膜的渗透性,维护肠粘膜屏障功能,减少多脏器功能障碍的发生。同样情况下肠内营养患者体重增加和氮潴留优于静脉营养患者。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食管癌、胃癌根治术后早期进行肠内外混合营养支持的疗效及护理。方法收集本院普外科2010年12月~2014年12月食管癌、胃癌患者148例,肠内外混合营养组84例,单纯肠外营养组64例,比较两组患者顺利实施营养支持前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肠道功能恢复情况及营养指标如血清蛋白(ALB),转铁蛋白(TRF)、前白蛋白(PA)、血红蛋白(Hb)等指标的变化。行根治术后进行早期营养支持护理,确保早期营养支持顺利进行。结果两种营养支持方法比较,混合营养组并发症的几率比单纯肠外营养组低,两组患者结果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营养组肠道功能恢复时间比单纯肠外营养组时间短,两组患者结果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混合营养组血液血红蛋白(Hb)、前白蛋白(PA)及转铁蛋白(TRF)营养后临床指标改善比较明显,两组患者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在切口感染、吻合口瘘的比较上,两组患者无显著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专科护理,两种营养支持得以顺利进行。结论早期肠内外混合营养,能有效降低食管癌、胃癌根治术后的并发症,促进肠道功能恢复,提升食管癌、胃癌患者免疫功能。专业营养支持护理,能确保肠内外混合营养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比胃肠道手术后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疗法与肠外营养支持疗法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6年3月我院收治的104例胃肠道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52例,研究组采用早期序贯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疗法,对照组采用肠外营养支持疗法,比较两组患者术后营养状态及住院时间。结果:(1)研究组患者白蛋白、前白蛋白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2)研究组患者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对照组(P<0.05)。结论:胃肠道手术后采用序贯肠内肠外营养支持疗法的临床效果优于肠外营养支持疗法,可改善患者机体营养状态,促进早期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胃癌患者因进食量不足和肿瘤本身的消耗,常出现营养不良和免疫功能下降。据报道,约50%的恶性肿瘤患者均存在营养不良。改善营养对促进胃癌术后患者机体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胃癌患者根治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EEN)与肠外营养支持(PN)二种方式作一比较。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重症脑出血患者早期营养支持的观察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李筱芬  陈俊 《天津护理》2002,10(6):275-276
目的:探讨对重症脑出血患者如何进行营养支持更为有利。方法:48例患者随机分为甲,乙两组,两组患者条件无差异性,在早期(发病)1周内)给甲组患者行肠内营养(鼻饲)支持,给乙组患者行肠外(静脉)营养支持。结果:早期肠内营养支持较肠外营养支持能显著减少患者肝功能及其它方面的异常变化。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比肠外营养支持对重症脑出血患者更有利。  相似文献   

8.
胃癌术后肠内外早期营养支持对比观察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陈倩予 《中国临床康复》2002,6(8):1161-1161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肠内外早期营养支持的临床效果。方法:采集我院1999-2000年间的胃癌术后病人44例,平均分为两组,进行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比较研究,发现早期进行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同样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结果:术后恢复排气和排便无显差别,术后均无明显体重丢失,但肠外营养组由于伤口愈合较慢,住院天数明显多于肠内组,且肠内营养费用低,为肠外营养的1/3。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具有符合生理、安全、简便、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胃癌切除术后早期应用自制肠内混合性营养的价值。方法选择我院2006年1月~2008年12月,141例胃癌患者术后早期给予自制肠内混合性营养支持并进行分析。结果本组19例出现轻度腹痛不适或腹泻,经暂停营养液输注或控制输注速度或降低浓度后得到缓解,无严重并发症。结论胃癌术后早期输注肠内混合性营养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促进肠功能恢复,并降低住院费用和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0.
胃癌手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的疗效观察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是我国最常见、最多发、死亡人数最多的恶性肿瘤。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术后病人的早期营养支持,不仅可改善病人营养状态,提高免疫功能,而且能减少并发症和伤口感染的发生,降低费用。我科对2003年1月-2004年7月78例胃肠手术后患者分别给以肠内及肠外营养支持,探讨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对患者的影响及护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肠内外早期营养支持的临床效果。方法采集我院1999~2000年间的胃癌术后病人44例,平均分为两组,进行早期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比较研究,发现早期进行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同样能取得良好的临床效果。结果术后恢复排气和排便时间无显著差别,术后均无明显体重丢失,但肠外营养组由于伤口愈合较慢,住院天数明显多于肠内组,且肠内营养费用低,为肠外营养的1/3。结论早期肠内营养支持具有符合生理、安全、简便、并发症少等优点,值得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12.
我国胃癌在各种恶性肿瘤中居首位,手术治疗仍为主要方法。老年胃癌患者由于器官功能减退、肿瘤自身消耗、疾病对饮食的影响等,围手术期存在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可以导致术后并发症增加,直接影响患者的生存质量。因此,重视老年患者的营养,合理的营养支持对老年胃癌患者手术后的恢复具有重要意义。研究表明小肠的蠕动、消化和吸收功能通常在术后12-24h恢复。目前术后早期肠内营养(EN)已受到广泛重视。现对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PN)与全肠外营养(TPN)支持的患者作一对比,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2006年7月-2007年8月,我们对40例胃癌行全胃切除术后的患者,术后早期分别给予肠内营养(EN)和肠外营养(PN)两种营养支持治疗,以探讨合理的营养支持途径。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本组40例,男28例,女12例,36—75岁,平均53.7岁。本组术前均出现体重下降,但无严重肝肾功能不全或代谢性疾病,术后体重进一步下降。  相似文献   

14.
胃癌术后早期营养支持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胃癌术后病人早期不同营养支持方法的应用价值。方法将56例胃癌根治术后病人随机分为两组,分别进行全肠外营养支持(TPN组)和肠内联合肠外营养支持(CEP组),分别于术后24 h后予营养支持。观察在治疗过程中两组病人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胃肠功能恢复时间、术后平均住院天数、免疫指标及营养评定等各项指标进行对比分析。结果两组病人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胃肠道功能恢复时间、平均住院天数CEP组明显低于TPN组(P<0.05);两组术后血浆总蛋白(TP)、血浆白蛋白(ALB)、血红蛋白(HGB)和体质量(BW)在营养支持后均有所下降(P<0.05),TPN组淋巴细胞计数(LY)减少(P<0.05),CEP组LY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营养及免疫指标组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胃癌术后早期肠内营养联合肠外营养,在改善机体营养状况方面与全肠外营养相似,在加快免疫状态改善,降低并发症发生率方面要优于全肠外营养,能更好地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5.
食管贲门癌术后肠内营养应用20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食管癌患者发病率高,和贲门癌术后处理类似,有学者指出肠道营养尽可能早期应用。食管癌早期营养支持成为术后生存质量的保证,同时减少了某些严重并发症。肠内营养较肠外营养有着明显的优点,我们对照研究20例肠内营养和21例肠外应营养病人,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6.
胃癌术后两种营养方式支持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胃癌术后肠内营养与肠外营养支持情况比较.方法 将72例胃癌术后病人随机分为肠内营养支持(EN)组和肠外营养支持(PN)组,给予等氮等热量治疗方案,比较两组病人营养、免疫、恢复情况以及术后住院时间、费用等情况.结果 术后8 d EN组与PN组营养及免疫水平接近术前水平,但二者一些营养及免疫指标有显著性差异(P<0.05),EN组前白蛋白、Igc、IgA量明显高于PN组,体重减少量、肛门排气时间、并发症、排便时间、住院时间、费用均低于PN组.结论 胃癌术后进行EN治疗,临床疗效与肠外营养基本相同,但对病人肠胃功能恢复效果好,费用低,周期短,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低.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全胃或次全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的可行性及护理。方法:将2008年1~11月在我院因胃癌行全胃或次全胃切除后的46例老年糖尿病患者按随机分为早期肠内营养治疗组与肠外营养治疗组,两组基础治疗相同,治疗1周后观察两组的术后肛门排气排便时间、并发症、营养指标(体重指数、前白蛋白和白蛋白)的改变情况。结果:早期肠内营养组的肛门排气排便时间早于肠外营养组,术后1周前白蛋白高于对照组。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胃癌胃切除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支持优于肠外营养。  相似文献   

18.
总结了83例胃癌患者的营养支持护理体会,包括术前营养支持,术后肠内外营养支持,术后饮食指导,化疗期间饮食护理和康复期饮食指导,认为营养与胃癌患者康复有着重要的关系,加强术前术后营养,有利于患者康复。  相似文献   

19.
食管贲门癌术后早期经鼻肠管行空肠内营养的护理   总被引:10,自引:6,他引:4  
经肠营养是营养支持的主要途径之一,较肠外营养有其独特之处。回顾性分析了50例食管贲门癌术后早期经鼻肠管行空肠内营养的护理,认为术前正确留置鼻肠管、术后加强护理及并发症的观察是患按期完成肠内营养的基石,并从中论证了食管贲门癌术后早期开展肠内营养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0.
胃癌全胃切除手术创伤大,特别是高龄胃癌病人,术前多伴有营养不良、贫血、低蛋白血症等,且机体免疫机能差,故术后营养支持十分重要。营养支持有肠内营养(enteral nutrition,EN)支持和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PN)支持,本文比较EN和PN对高龄胃癌术后营养支持效果,探讨EN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