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者研究的目的在于对比取自心脏停跳者的肾 (NHBD)和活体肾 (HBD)两者在移植后的中期功能和存活率。从 1989年至 1998年 ,马德里SanCarlos临床医院共取了 14 4个NHBD肾 ,95个做了肾移植 ,此类肾的取出过程是从心跳停止时开始 ,期间双肾的血供由体外心肺旁路提供。对比分析发现NHBD和HBD肾移植后排异反应无显著差异。但前者移植后肾功能发挥作用时间较后者延迟 5 .73倍 (校正危险度 95 %可信区间 2 .82~ 11.6 2 )。NHBD 1年和 5年肾存活率分别为 84.6 %和 83 .7%而HBD肾分别为 83 .5 %和 83 .9% (P =0 …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心死亡器官捐赠(DCD)供肾与传统尸体供肾肾移植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单中心2007年2月至2012年6月的69例DCD供肾肾移植受者的资料,并根据受者年龄(相差10岁以内)、移植次数和免疫抑制剂应用情况,按1∶2的比例匹配同期138例传统尸体肾移植受者,进行资料比较.结果 DCD肾移植组术后移植肾功能恢复延迟(DGF)和原发性移植肾无功能(PNF)的发生率为29.0%和2.9%,而传统尸体肾移植组为13.8%和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aplar-Meier分析结果表明,DCD肾移植组术后6个月、1年和3年的移植肾存活率分别为95.7%、95.7%和93.3%;而传统尸体肾移植组分别为97.8%、97.8%和96.8%,两组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受者存活率的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7和14d,DCD肾移植组的移植肾肾小球滤过率低于传统尸体肾移植组(P<0.05),但术后1个月至1年,两组移植肾肾小球滤过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虽然术后DGF和PNF发生率较高,但DCD肾移植的长期疗效与传统尸体肾移植相当,DCD供肾可以作为替代传统尸体供肾的良好来源.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影响再次肾移植临床效果的主要因素.方法:报告我院115例再次肾移植患者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首次移植患者的人/肾存活率对比观察.结果:两组间1、3、5年受者存活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移植肾的存活率再次移植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再次肾移植受者淋巴毒试验<59例,5%~10(例,>10%9例,其移植肾存活率分别为72%、31%、0%.再次肾移植受者PRA<10C例,>10例,其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0.2%、75.0%.术后排斥反应、感染、肝功能损伤的发生率,再次移植组高于首次移植组(P<0.05);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的发生率两组未见显著性差异.结论:再次移植肾存活率低于首次移植;术前PRA、淋巴毒水平是影响再次肾移植效果的主要因素;术后排斥反应、感染及肝功能损伤的发生率高于首次肾移植.  相似文献   

4.
影响尸体肾移植长期疗效和患者预后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影响尸体肾移植长期疗效和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方法 对1984年2月至2006年4月间的2256例尸体肾移植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首次肾移植2164例,二次肾移植91例,三次肾移植1例.术前行血液透析者1653例(73.3%),行腹膜透析者319例(14.1%),未进行透析者284例(12.6%).1996年之前组织配型主要采用ABO血型和淋巴细胞毒交叉配合试验;1996年后采用HIA配型和群体反应性抗体(PRA)检测,HLA抗原错配<3个者占60%.免疫抑制方案主要有由环孢素A(CsA)和泼尼松(Pred)组成的二联用药,CsA(或他克莫司)、硫唑嘌呤(或霉酚酸酯)和Pred组成的三联用药,部分病例加用抗淋巴细胞球蛋白(ALG)或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2001年后将ALG(或ATG)改为达利珠单抗.应用Kaplan-Meier分析计算患者及移植肾的1、3、5、10及15年存活率以及移植肾半寿期,对影响受者和移植肾存活率的危险因素进行Log-Rank单因素分析和Cox模型多因素回归分析.结果 术后随访1~20年,患者的1、3、5、10及15年存活率分别为95.3%、89.6%、86.0%、71.3%和61.3%,移植肾的1、3、5、10及15年存活率分别为91.3%、79.3%、74.0%、52.6%和44.8%,移植肾半寿期为(11.58±0.26)年.1984-1995年、1996-2000年与2001-2006年间移植者,其移植肾1、3和5年存活率呈上升趋势(P<0.01).移植肾功能恢复延迟、急性排斥反应、感染、糖尿病及术前PRA阳性是导致移植肾存活率降低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霉酚酸酯可显著提高移植肾存活率(P<0.01).感染、糖尿病及心脑血管疾病是导致患者存活率下降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 随着移植肾存活率的上升,积极防治感染、糖尿病和心脑血管疾病等并发症,是进一步提高人、肾存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肾移植术后存活影响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Qi J  Min Z  Zhu Y  Liu Y  Lu J  Wang L  Wang Y  Ren J  Zheng J  Xu D  Zhou M  Yao Y  Gao Y 《中华外科杂志》2002,40(4):241-245
目的分析影响肾移植存活的因素,以提高肾移植术后长期存活率. 方法采用SAS软件,统计2 016例(2 105次)肾移植受者群体中的33个相关变量.用Kaplan-Meier曲线计算1、3、5、10年移植肾存活率及移植肾半生存期,用Log-rank方法进行单变量分析,采用COX模型多元回归计算相对危险度. 结果移植肾1、3、5、10年存活率分别为83%(1 543/1 859)、75%(1 125/1 500)、66%(800/1 212)、48%(291/607),剔除有移植肾功能死亡的病例后,存活率则为89%(1 655/1 859)、82%(1 230/1 500)、75%(909/1 212)、69%(419/607),两者的移植肾半生存期分别为(8.78±0.14)年和(14.09±0.20)年.与肾移植长期存活关系密切的单变量有供肾缺血时间,移植次数,免疫抑制药(ISA)种类和组合,排斥,移植肾功能恢复正常时间及术后肌酐水平,急性肾小管坏死(ATN),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急性排斥的治疗方法,感染并发症等因素. 结论免疫抑制剂的改进提高了肾移植短期存活率,也显示出长期存活的趋势.提高供肾质量,降低带有移植肾功能的患者的死亡率是现阶段提高移植肾长期存活率的一个最有可能实现的途径.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国人活体肾移植与尸体肾移植的疗效并分析相关因素。方法:对同期154例活体肾移植受体(活体供肾组)和包括DCD供体在内的262例尸体肾移植受体(尸体供肾组)随访12~58个月,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移植肾并发症、肾功能和人肾累积存活率情况。结果:活体供肾组和尸体供肾组分别发生急性排斥反应(AR)18例(11.7%)和59例(22.5%)(P=0.006),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GF)6例(3.9%)和28例(10.7%)(P=0.015)。两组在7天、1、3、6、12、36个月六个随访点的Ccr和Scr结果显示,早期活体供肾组移植肾功能恢复稍快,但在术后12和36个月时,两组Ccr和Scr的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活体供肾组和尸体供肾组在整个随访期内的人肾累积存活率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1年时人累积存活率分别为96.5%和97.9%(P=0.414),移植物累积存活率为96.2%和97.4%(P=0.726);3年时人累积存活率分别为96.2%和95.8%(P=0.846),移植物累积存活率为93.7%和92.8%(P=0.875)。结论:两种供肾方式受体1年和3年人肾累积存活率相似。活体肾移植受体AR、DGF等并发症发生率较低,早期肾功能恢复稍快,但1年及3年时肾功能与尸体肾移植相似,随访期内活体供肾组受体最佳肾功能出现在术后3年时,而尸体供肾组出现在术后3个月时。  相似文献   

7.
影响肾移植后人、肾长期存活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分析肾移植后影响人、肾长期存活的因素。方法 采用SAS软件 ,统计 2 0 16例2 10 5次肾移植患者中的 33个相关变量。用Kaplan Meier曲线计算移植肾 1、3、5、10年存活率及移植肾半生存期 ,用Log Rank方法进行单变量分析 ,采用Cox模型多元回归计算相对危险度。 结果 1986年以后 ,移植肾 1、3、5、10年存活率分别为 82 .5 %、75 .2 %、6 5 .5 %、4 8.4 % ,剔除有移植肾功能死亡的病例后 ,存活率则为 91.0 %、82 .0 %、75 .9%、6 8.5 % ,两者的移植肾半生存期分别为(8.78± 0 .14 )年和 (14 .0 9± 0 .2 0 )年。与肾移植长期存活关系密切的单变量有 :供肾冷缺血时间 ,移植次数 ,免疫抑制用药种类和组合 ,排斥 ,移植肾功能恢复正常的时间及术后肌酐水平 ,急性肾小管坏死 ,移植肾功能恢复延迟 ,急性排斥反应的治疗方法 ,感染并发症等。多变量分析发现 ,有 18项危险因素影响肾移植后的人、肾长期存活。结论 免疫抑制剂的改进不但提高肾移植后的人、肾短期存活 ,也显示出提高长期存活的趋势 ;提高供肾质量 ,减少受者带肾功能死亡是现阶段提高移植肾长期存活率的一个可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肾移植的近期临床效果。方法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肾移植73例,供者43例,其中本院器官获取组织42例,外院器官获取组织分享1例。分析肾移植术后人/肾存活率和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 73例受者随访9~38个月,术后6个月、1年的人/肾存活率分别为97.3%/94.5%、94.5%/91.8%。10例(13.7%)受者发生移植肾功能恢复延迟,15例(20.5%)受者术后发生急性排斥反应,21例(28.8%)受者发生肺部感染。2例受者移植肾丢失,4例受者移植肾带功死亡。结论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供肾移植近期疗效较好,是解决供肾来源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究再次肾移植受者和移植肾存活情况及长期预后影响因素。 方法回顾性分析1991年1月1日至2017年12月31日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肾脏病中心接受肾移植受者临床资料。共纳入再次肾移植受者37例,首次肾移植受者5 374例。根据再次肾移植受者移植肾存活时间长短,将其分为长期存活组(19例,>5年)和短期存活组(18例,≤5年)。采用成组t检验比较长期和短期存活组供受者年龄、首次与再次肾移植间隔时间、HLA错配数和再次移植供肾冷/热缺血时间。采用卡方检验比较长期和短期存活组受者性别、再次移植供肾类型、再次移植前后群体反应性抗体阳性比例、首次移植失功移植肾切除比例、再次移植前免疫诱导比例及再次移植后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DGF)和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比例。采用Kaplan-Meier法分析再次和首次肾移植受者/移植肾1、5和10年存活率。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分析影响再次肾移植术后移植肾长期存活影响因素。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截至2018年3月1日,37例再次肾移植受者中位随访时间为152个月(11~323个月),2例死亡,18例发生移植肾失功,17例移植肾功能稳定。5 374例首次肾移植受者中位随访时间为108.9个月(0.1~350.0个月),459例死亡,1 343例发生移植肾失功。再次移植组受者/移植肾1、5和10年存活率分别为86%/81%、86%/62%和82%/36%,首次移植组受者/移植肾1、5和10年存活率分别为99%/98%、93%/89%和88%/80%。再次移植组移植肾1、5和10年存活率均低于首次移植组(χ2=60.816、25.110和43.900,P均<0.05);再次移植组受者1年存活率低于首次移植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409,P<0.05)。长期和短期存活组受者再次移植后移植肾DGF和急性排斥反应发生比例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039和4.748,P均<0.05)。Cox回归分析结果示DGF和急性排斥反应是影响再次肾移植受者移植肾长期存活的独立危险因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RR=4.317和4.571,P均<0.05)。 结论再次肾移植受者移植肾存活率低于首次肾移植受者,DGF和急性排斥反应是影响再次移植受者移植肾存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估体重15kg的儿童DCD(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包括脑死亡捐献和心脏死亡捐献)供者单侧供肾用于成人肾移植的早期安全性及临床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13年2月至2015年2月间行体重15kg的儿童供肾成人肾移植18例(儿童供肾组),与同期成人供肾成人肾移植62例(成人供肾组)的临床资料,分析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1个月、3个月、6个月及1年移植肾eGFR;术后6个月及1年人、移植肾存活率;儿童供肾组术后移植肾长径、eGFR的变化情况,蛋白尿、血尿发生情况。结果儿童供肾组DGF、AR、血管及泌尿系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2.22%、5.56%、5.56%和5.56%,成人供肾组为20.03%、3.26%、0%和0%(P均0.05);所有受者观察期间均未死亡,术后1个月儿童供肾组eGFR明显低于成人供肾组(P0.05),术后3个月、6个月及1年,两组eGFR无差异(P0.05)。儿童供肾组术后6个月及1年移植物存活率分别为93.80%和93.80%,而成人供肾组为98.20%和98.20%(P0.05);儿童供肾组移植肾eGFR、长径与术后时间呈正相关增长,观察期内儿童供肾组蛋白尿发生率与成人组相当,血尿发生率高于成人组。结论本组体重15kg的儿童DCD单侧供肾成人肾移植术后并发症、功能(依据eGFR评价)与成人组相当,供肾长径及移植肾eGFR在术后3~6个月可增至成人水平,低体重儿童单侧供肾成人肾移植手术并发症率低,近期效果满意,远期效果有待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影响再次.肾移植术后人/肾存活率的危险因素. 方法对94例再次肾移植受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用Kaplan-Meier法计算1、3、5年人/肾存活率和移植肾半寿期.对可能影响再次肾移植人/肾存活率的各因素进行Log-Rank单因素分析和Cox多因素回归分析,并计算相对危险度.结果 再次移植1、3、5年人存活率分别为86.9%、82.5%、76.5%,移植肾存活率分别为74.5%、72.9%、64.9%;移植肾半寿期为(8.8±1.8)年.患者女性(P=0.013)、首次移植肾存活时间短(≤30个月)(p=0.002)、首次移植肾免疫性失功(P=0.021)、两次移植时间间隔>6个月(P=0.014)、再次移植HLA-DR抗原错配数多(P=0.001)、B抗原错配数多(P=0.004)、巨细胞病毒肺炎(P<0.001)是影响再次移植肾存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首次移植肾存活时间短(≤30个月)(P=0.006)、首次移植肾免疫性失功(P=0.039)、再次移植HLA-DR抗原错配数多(P=0.022)、巨细胞病毒肺炎(P=0.001)、糖尿病(P=0.047)是影响患者存活率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影响再次肾移植患者人/肾存活的危险因素较多,再次移植前后需注意加以控制,以提高再次肾移植效果.  相似文献   

12.
HLA配型对肾移植长期效果的影响(2508例次总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HLA配型对肾移植受者术后近期和远期效果的影响.方法 根据肾移植术前HLA配型结果,将2508例次肾移植受者分为7组(即:0、1、2、3、4、5、6个抗原错配组).观察HLA配型对受者术后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以及移植肾1、5、10年存活率的影响.结果 2508例次进行了HLA-A、B、DR抗原配型的肾移植中,0个抗原错配仅有7例,2~3个抗原错配占74%.0个抗原错配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为5%,显著低于其他各组(P<0.01);而6个抗原全部错配组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为23%,显著高于其他各组(P<0.01).0个抗原错配组移植肾1、5、10年存活率分别为97%、90%和88%;1个抗原错配组分别为94%、86%和83%;2个抗原错配组为94%、84%和82%;3个抗原错配组为93%、85%和81%;4个抗原错配组为91%、82%和74%;5个抗原错配组为90%、81%和72%;6个抗原错配组为88%、80%和70%.结论 良好的HLA配型可以降低肾移植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HLA抗原错配越少,移植肾的长期存活率越高;移植前供、受者HLA配型以抗原错配数≤3个为宜,尽量避免6个抗原全部错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总结符合脑死亡诊断标准的低龄患儿心脏停跳后供肾应用于成人移植的处理经验.方法 心跳停止后单个供肾患儿6例,月龄49~106(75.35±22.8)个月,体质量16.6~37.8(23.9±8.4)kg.受者11例,平均年龄(28.2±7.9)岁,体质量(46.9±4.2)kg.单个供肾植入受者右侧髂窝.手术方法同成人尸肾移植.术中开始单/多克隆抗体加甲泼尼龙诱导治疗,术后常规环孢素或他克莫司、霉酚酸酯、泼尼松三联免疫抑制剂治疗.结果 受者肾功能均恢复正常,其中出现移植肾功能延迟恢复3例.术后移植肾增大明显,灌注后和移植后1周移植肾长径分别为(70.6±5.5)和(86.1±6.9)mm(P<0.001),之后移植肾持续缓慢增大,至术后12个月移植肾长径为(104.5±8.8)mm.平均随访时间(21.8±9.5)个月,1年人/肾存活率均为100%.结论 低龄心跳停止供者单个供肾植入低体重的成人受者,可以成功维持受者正常肾功能,1年人/肾存活率与成人尸肾移植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CD)供肾移植后早期肾功能恢复情况.方法 通过Pubmed/Medline、Embase和Cochrane等数据库检索1950年至201 1年正式发表的DCD肾移植和脑死亡器官捐献(DBD)肾移植早期肾功能恢复情况的相关单中心的文献,进行荟萃分析.对移植物功能延迟恢复(DGF)和原发性肾脏无功能(PNF)的发生情况进行分析,计算比值比(OR)和95%可信区间(CI).结果 最终纳入9篇文献,包括DCD肾移植2049例和DBD肾移植5498例.DCD肾移植后DGF发生率为37.5%,DCD肾移植后DGF发生的OR为7.24(95% CI为3.86~13.58);DCD肾移植后PNF发生率为18.2%,DCD肾移植后PNF发生的OR为4.97(95% CI为3.77~6.55).DCD肾移植和DBD肾移植受者1、3、5和10年存活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移植肾1、3、5和10年存活率的差异也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DCD肾移植后的DGF和PNF发生率较高,从而影响早期肾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分析老年活体供肾移植术后供者的安全性及受者的移植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51例亲属活体供肾移植的临床资料.根据供者年龄,将251例活体供肾移植分为老年供肾组(≥55岁)和中青年供肾组(<55岁),对手术前后两组供、受者的血清肌酐(Cr)、肾小球滤过率(GFR)、内生肌酐清除率(Ccr)、并发症、平均住院时间以及受者的人/肾存活率、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进行比较和分析.结果 老年供肾组和中青年供肾组供者手术前后血Cr水平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Ccr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供肾组与中青年供肾组供者比较,术前总GFR、留存肾GFR及术后10 d留存肾GFR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供肾组供者术后10 d与术前的留存肾GF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青年供肾组供者术后10 d的留存肾GFR较术前明显上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供肾组与中青年供肾组受者比较,手术前后各相应时间点的血Cr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供肾组和中青年供肾组供者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16.67±7.78)d和(16.11±5.89)d(P>0.05),受者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29.61±24.28)d和(28.76±19.27)d(P>0.05).两组受者6个月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分别为6.50%和5.75%(P>0.05).老年供肾组受者术后死亡1例,中青年供肾组死亡3例,并有1例因急性排斥反应切除移植肾.结论 老年活体供肾移植术前应对供者进行严格的选择,在进行全面系统评估的前提下,可以保证供者术后的安全以及受者的移植效果.  相似文献   

16.
活体亲属供肾移植25例报告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 评价活体亲属肾移植的临床效果。方法 总结25例亲属供肾移植的临床资料。结果 25例供者无手术并发症,术后肾功良好。25例受者移植肾全部成活,术后因肾小管坏死和肾动脉吻合口狭窄发生移植肾功延迟恢复各1例,受者和移植肾1年存活率均为100%。结论 活体亲属供肾移植肾存活率明显高于尸体肾移植。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夫妻供肾移植的临床效果及安全性.方法63例活体供肾移植供者分夫妻供肾组(n=12)和亲属供肾组(n=51)2组.总结夫妻活体供肾肾移植的临床资料,并与同期基础条件相近、免疫抑制剂方案相同、基因相关亲属供肾组的临床资料进行对比.观察指标选择平均住院时间、急性肾小管坏死发生率、1年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和移植后7、30 d和1年血肌酐(SCr)水平.结果 夫妻供肾组和亲属供肾组受者年龄分别为(39±3)和(37±3)岁,P=0.05;透析时间分别为(4.7±3.2)和(4.4±2.9)个月,P=0.78;平均住院时间分别为(20.9±8.3)和(23.0±7.8)d,P=0.41.2组1年内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分别为33.3%4/12),3.9%(2/51),P=0.01.急性肾小管坏死发生率分别为16.7%(2/12),3.9%(2/51)(P=0.31).夫妻供肾组术后7、30 d SCr值分别为(206.47±47.22)和(163.75±25.91)μmol/L,亲属供肾组分别为(142.79±89.42)和(119.99±15.03)μmol/L,P=0.02,P=0.00.术后1年夫妻供肾组获随访9例,亲属供肾组40例;SCr分别为(133.40±6.11)和(121.00±34.12)μmol/L,P=0.25.结论 术前对夫妻供、受者进行全面综合评估是夫妻供肾移植成功的保证.夫妻供肾移植的近期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略高于亲属活体供肾移植,但术后1年夫妻供肾移植受者的移植肾功能与亲属活体供移植受者比较并无区别.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初步观察Remuzzi评分高的器官捐献供肾移植给成人受者的近期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19年12月间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接受了移植前活检Remuzzi评分4分及以上心死亡器官捐献供者供肾移植的受者31例, 分为双肾移植组(DKT组, 14例)和单肾移植组(SKT组, 17例)。Remuzzi平均评分为DKT组左肾5.05/右肾5.26, SKT组左肾4.92/右肾4.58。双供肾植入受者同侧髂窝。统计术后1年内的受者/肾存活情况、肾功能状况及急性排斥反应、移植肾功能延迟(DGF)和蛋白尿等并发症情况。结果 DKT组和SKT组的受者男性占比分别为92.9%比52.9%, 体重指数分别为(23.93±2.56)kg/m2比(21.09±2.85)kg/m2, 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KT组1例术后11个月移植肾功能丧失, 移植肾1年存活率92.9%, 受者存活率100%, SKT组受者/移植肾1年存活率均为100% 。术后12个月的血肌酐(SCr), DKT组为(164±37.7)μmol/L, SKT组(154.92±96.2)μ...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尿毒症合并药物难以控制的高血压患者肾移植前切除双肾对术后血压及移植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42例合并顽固性高血压的尿毒症患者分成 2组 (每组 2 1例 ) ,一组先行双肾切除 ,6个月~ 1年后再行肾移植 ,另一组不切肾 ,直接施行肾移植。对比分析 2个组肾移植术后的血压及移植肾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 切肾组在双肾切除后 ,13例 (6 1.9% )的平均舒张压低于 90mmHg或较术前降低 10mmHg以上 ;6例 (2 8.6 % )的平均舒张压较术前降低 15 %以上 ;肾移植术后1年 ,双肾切除组血压正常者 11例 (5 2 .4% ) ,对照组血压正常者 5例 (2 3.8% ) ,两组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5 ) ;移植肾 1年存活率 ,切肾组为 95 .2 % ,对照组为 81.0 %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存在顽固性高血压的尿毒症患者若需行肾移植 ,在明确手术指征的情况下可先行自体双肾切除术 ,这有利于肾移植术后血压的控制及移植肾功能的稳定  相似文献   

20.
目的 分析肝肾联合移植36例的治疗效果及存活情况.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22011年单中心施行的36例肝肾联合移植的临床资料.受者的年龄为(47.4±13.1)岁,术前4例曾接受过肝移植,7例曾接受肾移植.统计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受者和移植物的存活情况.结果 存活受者随访47.9个月(29.1~115.7个月).术后1、3和5年受者存活率分别为88.7%、85.4%和81.4%;1、3和5年移植肝存活率分别为79.8%、76.3%和72.3%;1、3和5年移植肾存活率分别为85.7%、82.4%和78.2%.3例受者因严重胆道并发症进行了再次肝移植,1例受者因移植肾功能丧失进行了再次肾移植.结论 肝肾联合移植是治疗终末期肝病伴肾功能衰竭的有效方法,受者和移植物可获得良好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