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气血辨证是中医骨伤科治疗理论中的重要组成部分,陈渭良对气血辨证的认识有很多独到之处,以"流"、"留"、"积"概括损伤血证的变化过程,"伏瘀"之说解释陈旧损伤病机,认为瘀血辨证与全身阴阳虚实、脏腑功能密切相关.揭示了损伤血证的病理特点,丰富了骨伤科治瘀的辨证思路.  相似文献   

2.
血证并非皆忌温药广州中医药大学95级博士生(510407)李振波指导丘和明关键词血证,虚寒性,辨证论治,温热药血证病机复杂,包括寒、热、虚、实、瘀等。临床上虽然以瘀、热、实为主,但属虚、寒者亦不少见。如果此时不注意辨证,拘泥于“血证忌用温药”之说。一...  相似文献   

3.
在以往的中医理论中,尚缺少论述眼底血证的眼科专著,笔者通过三十余年从事中西结合眼科临床实践,在治疗眼科疾病特别是眼底血证方面积累了一定的临床经验,辨证思想主要是借鉴《血证论》阴阳水火气血论及《伤寒杂病论》六经、三焦、脏腑辨证思想,在临床实践中注重调节脏腑阴阳水火气血平衡,遵循止血、消瘀、宁血、补虚治血法则进行系统辨证论治,并灵活运用六经辨证中的循经用药理念,以求达到引药入目及祛邪外泄的用药目的,另外借助现代医学的先进技术手段,准确了解眼内气血津液精脉状况,靶向论治眼底血证,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4.
黄满玉 《中医正骨》2012,24(1):72-74
施杞教授从医近50年,勤于临床,治学严谨,对多种骨伤科杂病均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并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在颈椎病的病因病机方面,施教授比较重视“慢喉痹致病”“风寒湿致病”“气血痰瘀致病”等理论,进一步完善了颈椎病的中医辨证体系;在治疗方面,提出了“从痹论治”“从咽论治”“从气血论治”“从动静平衡论治”等治则.  相似文献   

5.
五体辨证以中医文化理论为基本,结合机体损伤的位置、程度预估其对脏腑、气血、经络的影响。随着医学界对中医骨伤科的研究深入,将五体辨证与中医骨伤科及其治则相结合,可为诊疗提供新思路,通过完善理论基础提高对骨伤科损伤的认知水平,完善诊疗方案,促进恢复。  相似文献   

6.
王新颖  齐京 《北京中医药》2011,30(12):898-900
关幼波为一代中医大家,他继承并活用八纲辨证,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进一步总结,重视气血的作用,将气血辨证提高到与八纲辨证同等重要的地位,补充“气血辨证”,创立了“十纲辨证”学术体系,形成其“气血辨证”“痰瘀学说”“络病说”“虚证说”的学术特点.“气血辨证”是关老学术思想的主体,是对中医复杂辨证体系的高度概括,执简驭繁有效地...  相似文献   

7.
陈树源  卢敏 《光明中医》2023,(12):2276-2280
肩袖损伤是骨伤科临床高发疾病。卢敏教授认为先天禀赋异常、感受外邪、年老体衰、慢性劳损是主要病因。其发病机制主要包括外邪侵袭经络,气血痹阻不畅,不通则痛;慢性劳损,筋骨挫伤,脉络受损,气血瘀滞,不通则痛;年老体衰,肝肾亏虚,筋骨失养,不荣则痛。卢敏教授对此病诊疗思想为重视疼痛警示作用并提出运动系统的“阴阳平衡”观念,强调“骨正筋柔”的筋骨理想状态,强调中医外治法的地位。  相似文献   

8.
何赛萍 《中医药学刊》2003,21(9):1557-1557,1568
蓄血证不是一种独立的疾病,而是诸多疾病病理过程中的一个中间环节。既存在于外感热病中,而又见于内伤杂病中,必须具备“热”与“瘀”的表现。从蓄血证的病因病机及临床特点角度,剖析《伤寒论》中蓄血证的概念。认为蓄血证广泛地存在于心脑血管、泌尿、生殖、肿瘤、损伤、妇科、急腹症、内毒素血症等多系统疾病中,治疗蓄血证的经方在目前临床上仍有强大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9.
杜中录 《河南中医》2002,22(6):47-48
重视骨伤科之内治 ,其来久矣。人身初伤 ,先损气血。皮肉筋骨 ,既损伤于外 ,脏腑气血必振动于内 ,故在临症中少有只注重其外 ,不调治其内而能愈跌损骨断筋伤之症者。笔者在十余年临床工作中 ,发挥中医药优势 ,在骨伤内治方面积累了些许经验 ,现与同道探讨如下。《内经》云 :“有所堕坠 ,恶血留内” ,“气伤痛 ,形伤肿”。气伤而痛者 ,卫气壅而不通 ,乃气机凝滞 ,形伤肿者 ,络脉损 ,营血溢而成瘀。营卫离经 ,瘀滞于肌肤腠理 ,“不通则痛”“通则不痛” ,故“治伤先治瘀” ,必须疏通内部气血。根据损伤的发展过程 ,笔者将其分为早、中、晚三期…  相似文献   

10.
岳睿  陆嘉惠 《新中医》2014,46(2):15-17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属中医学血证、髓毒劳范畴,为"毒"、"劳"相兼的邪实正虚、虚实夹杂证。其病机可归纳为脾肾亏虚、瘀毒内蕴,且发病过程中脾肾亏虚贯穿始终。临床辨治以虚实辨证为首辨;脏腑辨证为基础;瘀毒辨证为指导。总以健脾补肾、化生气血为根本治法,再根据辨证,以治脾为主或治肾为主入手。  相似文献   

11.
陈鳌石主任提出诊治恶性肿瘤“九字要诀”:“重气血、宜辨证、予加减”。其一,重气血:注重气血理论的运用,主张将气血辨证纳入八纲辨证体系,形成以阴阳为总纲,气血、表里、寒热、虚实为八纲的新八纲辨证,治法上注重调理机体气血的虚、衰、瘀、滞,常选用逐瘀汤系列方剂加减治疗各类恶性肿瘤,同时注重顾护脾胃,常根据脾胃虚衰、湿阻或瘀滞的不同辨证用药。其二,宜辨证:强调辨证与辨病有机结合,尤其注重分期辨证在恶性肿瘤诊治的运用。其三,予加减:注重随症加减,常采用经方和时方合而加减、药对加减等方法。陈鳌石主任凝练的“九字要诀”是心法要诀,临证时还需灵活运用。  相似文献   

12.
在骨伤科中,各种急、慢性损伤皆不外乎气血津液的损伤,一旦气机受阻,则必然影响到血的运行,凝滞成瘀;血瘀也可使气运失畅,促成痰的形成。此文旨在探讨"痰瘀"这种致病因素在骨伤科治疗中的重要性,认为骨伤科疾病的治疗应在前人活血祛瘀的基础上,重视理伤佐以化痰的观念,并加以进一步研究和探讨,为骨伤疾病的治疗丰富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血证论>为清代唐宗海所著,该书专论内、外、妇各科血证,对气血的机制,血证的辨证,无不阐述精详,发挥尽致.书中提出治血四法,即止血、消瘀、宁血、补虚,虽专为内科"吐血"而设,实为通治血证之大纲.后世医家治疗血证多引用此四法,并以此作为血证治疗的提纲.此理论对于眼底血证的治疗,亦有极高的指导意义.笔者结合个人认识及临床实践,将唐宗海治血四法在眼底血证的运用浅谈如下.  相似文献   

14.
蓄血证理论源于张仲景“瘀热在里故也”(《伤寒论》),本质为瘀热互结。精索静脉曲张性不育的发生可归责于瘀血结于下焦前阴,瘀结日久生热,相互搏结形成瘀热,而热邪灼伤肾子(即睾丸)、瘀邪阻滞气血,终致不育。基于蓄血证理论,从瘀热出发论治精索静脉曲张性不育,治以活血散瘀、清热凉血,兼以培补肝肾、益阴强精,临床获效显著。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5.
《正体类要》是明代医家薛己所著的骨伤科专著,书中对骨伤科疾病的辨证施治、理法方药探讨较为全面。薛己治疗骨伤科疾病重视气血辨证和脏腑辨证,重点从气血、肝肾、脾胃论治,尤其注重应用补气活血养血方药,首次提出伤科内治之法,对后世伤科的内治有比较深远的影响。本文从气血辨证及脏腑辨证两个方面出发,探讨了薛己在伤科内治方面的学术思想。  相似文献   

16.
石鉴玉先生以石氏伤科“以气为主 ,以血为先”学术思想为基础 ,结合长期临床实践 ,注重“痰”对损伤性疾病的影响 ,提出“痰夹瘀血碍气而病”是诸多伤科疾病发生的一个重要环节的学术观点 ,并在理伤中以此为指导思想 ,运用逐痰化瘀之法 ,随证施治 ,使沉疴得起 ,收效颇甚。兹就其学术观点的形成和辨证施治经验略述如下 :1 痰瘀相关说各种急、慢性损伤皆不外乎气血津液的损伤 ,而气血津液正常功能的紊乱是产生痰瘀的重要因素。一旦气机受阻 ,则必然影响到血的运行 ,凝滞成瘀 ,血瘀也可使气运失畅 ,促使痰的生成 ,说明了痰、气、瘀三者在伤科…  相似文献   

17.
唐宗海,字容川,清末著名医家,所著《血证论》是其论述血证的代表作。该书在《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等书的基础上,搏取众家之长,对血证阐述颇多创见,理法方药方面也非常严谨,许多观点对充实和发展祖国医学方面具有深刻的意义,对于中医基础理论方面的论述颇多新见解,尤其是对于气血水火方面的论述更加精湛。笔者不揣法陋,就《血证论》中气血水火辨证关系探析如下。1.气血水火同源关系唐客川注重对中医基础理论方面的研究,“师于古而不泥于古”,即注重于中医基础理论中“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水火即济”,“…  相似文献   

18.
伤科便秘应该辨证施治。作者根据中医理论,结合骨伤科的特点,分为淤热互结、督脉损伤、血虚津枯、气失条达、体位不适5型进行施治。其总的病机是由于外伤导致机体气血、经络、脏腑功能失调,辨证应以气血为纲。  相似文献   

19.
倪宣化根据气血互根互用,"脾主统血,又为气血生化之源""离经之血便是瘀"等经典理论,提出"治血必治气""血贵在运治血以活"等学术主张,指导血证的治疗。倪老论治咯血、紫斑、便血、崩漏等血证时,重视气血的相互关系,提倡气血同治;善用化瘀止血药,止血不留瘀;注意脾胃的生血统血功能,尤其对长期慢性出血者务必顾护脾胃;血证变化快,变症多,临证必须审时度势,灵活施治。  相似文献   

20.
总结邓高丕教授辨治早期输卵管妊娠的经验。邓高丕教授认为早期输卵管妊娠的根本病机为“血瘀”;辨证要点重在分辨输卵管妊娠胎元已殒或未殒,以及正气之存亡,气血之虚实。输卵管妊娠“未破损期”可辨证分型为“胎元阻络型”和“胎瘀阻滞型”,“已破损期”可辨证分型为“气血虚脱型”“正虚血瘀型”和“瘀结成癥型”。早期输卵管妊娠未破损期胎元阻络型患者,治疗当化瘀消癥杀胚,方药以丹参、赤芍、桃仁、紫草、天花粉、蜈蚣为基础,酌加三七、黄芪、白术、党参等。化瘀消癥杀胚复方沿袭脉络学说,紧扣“血瘀”之病机,凡辨证为早期输卵管妊娠且符合药物治疗指征者,均可辨证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