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顽固性呃逆治疗方法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刘艳  翟颖  徐广屏 《现代护理》2007,13(1):83-84
呃逆是由膈肌和肋间肌不自主地间歇性收缩引起。每位患者的发作频率可以在4~60次/分。呃逆一次发作持续达48h者,被认为是急性呃逆;而慢性呃逆通常是持续性的或复发性的且多为病理性的;呃逆持续时间远远大于48h的,被称为是持续性呃逆;呃逆持续时间大于2月的,被认为是顽固性呃逆。  相似文献   

2.
呃逆俗称"打嗝",是由于膈肌、膈神经、迷走神经或中枢等受刺激后引起一侧或双侧膈肌的阵发性痉挛[1,2]。中医学认为呃逆是由饮食不节、情志不和、正气亏损所致胃气上逆而形成的喉间呃逆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症。呃逆持续时间>48h被认为是顽固性呃逆[3]。现代医学治疗顽固性呃逆的方法众多,但治疗效果不佳。使用氯丙嗪、麻黄碱针穴位注射,能达到理气和胃、降逆平呃的作用[4],又充分发  相似文献   

3.
呃逆是膈肌和肋间肌等辅助呼吸肌阵发性不随意挛缩,声门闭锁,空气迅速流入气管内,发出特征性声音的一种症状[1]。呃逆分为一过性呃逆和顽固性呃逆,前者无病理意义,正常人亦常见,无需治疗;呃逆发作超过48 h未停止或加重者称作顽固性呃逆,需要给予干预措施。肿瘤患者中有10%出现过呃逆,化疗过程中顽固性呃逆的发生率为2%[2]。化疗致  相似文献   

4.
预防室性心律失常后心源性猝死唯一有效的方法是植入心脏转复除颤器(ICD)减少心源性猝死[1].ICD电风暴是指24 h内出现3次或3次以上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发作导致ICD放电(电复律和超速起搏)[2].  相似文献   

5.
预防室性心律失常后心源性猝死唯一有效的方法是植入心脏转复除颤器(ICD)减少心源性猝死[1].ICD电风暴是指24 h内出现3次或3次以上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发作导致ICD放电(电复律和超速起搏)[2].  相似文献   

6.
预防室性心律失常后心源性猝死唯一有效的方法是植入心脏转复除颤器(ICD)减少心源性猝死[1].ICD电风暴是指24 h内出现3次或3次以上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发作导致ICD放电(电复律和超速起搏)[2].  相似文献   

7.
预防室性心律失常后心源性猝死唯一有效的方法是植入心脏转复除颤器(ICD)减少心源性猝死[1].ICD电风暴是指24 h内出现3次或3次以上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发作导致ICD放电(电复律和超速起搏)[2].  相似文献   

8.
预防室性心律失常后心源性猝死唯一有效的方法是植入心脏转复除颤器(ICD)减少心源性猝死[1].ICD电风暴是指24 h内出现3次或3次以上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发作导致ICD放电(电复律和超速起搏)[2].  相似文献   

9.
预防室性心律失常后心源性猝死唯一有效的方法是植入心脏转复除颤器(ICD)减少心源性猝死[1].ICD电风暴是指24 h内出现3次或3次以上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发作导致ICD放电(电复律和超速起搏)[2].  相似文献   

10.
预防室性心律失常后心源性猝死唯一有效的方法是植入心脏转复除颤器(ICD)减少心源性猝死[1].ICD电风暴是指24 h内出现3次或3次以上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发作导致ICD放电(电复律和超速起搏)[2].  相似文献   

11.
预防室性心律失常后心源性猝死唯一有效的方法是植入心脏转复除颤器(ICD)减少心源性猝死[1].ICD电风暴是指24 h内出现3次或3次以上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发作导致ICD放电(电复律和超速起搏)[2].  相似文献   

12.
预防室性心律失常后心源性猝死唯一有效的方法是植入心脏转复除颤器(ICD)减少心源性猝死[1].ICD电风暴是指24 h内出现3次或3次以上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发作导致ICD放电(电复律和超速起搏)[2].  相似文献   

13.
预防室性心律失常后心源性猝死唯一有效的方法是植入心脏转复除颤器(ICD)减少心源性猝死[1].ICD电风暴是指24 h内出现3次或3次以上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发作导致ICD放电(电复律和超速起搏)[2].  相似文献   

14.
预防室性心律失常后心源性猝死唯一有效的方法是植入心脏转复除颤器(ICD)减少心源性猝死[1].ICD电风暴是指24 h内出现3次或3次以上持续性室性心律失常发作导致ICD放电(电复律和超速起搏)[2].  相似文献   

15.
唐晨 《中国疗养医学》2012,(10):924-925
呃逆是不自主而且强有力的一侧或双侧膈肌的阵发性痉挛,伴有吸气期声门突然关闭,发出短促而且特别的声音。顽固性呃逆以发作频繁,症状典型,持续时间大于24h,常规治疗无效果为特点。呃逆反射的传入支是迷走神经,膈神经和第6~12胸段交感神经,反射中枢位于第3~5颈髓水平;传出支是膈神经。当呃逆中枢受到刺激,  相似文献   

16.
呃逆又称膈肌痉挛,发作频率每分钟4~60次.临床上呃逆发作持续时间超过48小时者被称为顽固性呃逆.中枢顽固性呃逆如不及时治疗,常严重影响进食、讲话和睡眠,加之精神和躯体的沉重负担,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明显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严重者还影响正常呼吸功能,导致脑水肿加重,使病情进一步恶化.近年来我们采用巴氯芬(力奥来素)治疗急性脑卒中伴顽固性呃逆,获得良好的疗效,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呃逆是指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令人不能自制的一种病症。其发作呈节律性、阵发性、持续性、周期性特点。连续呃逆超过48小时或对某些疗法无效者称顽固性呃逆。  相似文献   

18.
吴茱萸外敷涌泉穴可治疗顽固性呃逆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顽固性呃逆是指气逆上冲动膈,喉间呃呃作声,声短而频,入睡方止,醒即发作,持续日久不愈,不能自制的一种症候[1].目前治疗顽固性呃逆尚无特效方法,一般采用镇静、解痉剂及屏气、心理疗法和局部按摩法、指压法等治疗,效果不佳[2].2002年10月至2004年12月我科采用吴茱萸外敷涌泉穴治疗顽固性呃逆124例,效果良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9.
黎蓉  施如春 《当代护士》2021,28(3):126-128
晚期肿瘤患者,经过手术、化疗、放疗等治疗后,5%~43%患者发生肠梗阻[1],2%患者可出现顽固性呃逆[2],即膈肌持续痉挛超过48 h未停止或治疗无效[3].呃逆是由于中枢神经受到刺激、迷走神经反射或直接刺激膈肌、膈神经引起单侧或双侧膈肌的阵发性痉挛,伴有吸气时声门突然关闭,从而发出的一种短促而高调的声音.长时间的发作,严重影响患者进食与休息,降低了生活质量,常规治疗难以缓解,缓解后又极易复发[4].目前,临床上针对顽固性呃逆并没有疗效明确的方法.2018年2月18日我科收治1例恶性淋巴瘤合并肠梗阻伴顽固性呃逆患者,我们根据患者个体化情况,通过多学科合作、充分循证开展专科指导,通过医护配合及个性化护理,联合应用中医适宜技术,患者顺利完成化疗并出院,现将护理经验汇报如下: 1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患者,男性,63岁,汉族,江苏人,高中文化,因"确诊淋巴瘤三年余,颈部淋巴结进行性肿大一周"收住人院.  相似文献   

20.
盐酸氯丙嗪穴位注射治疗呃逆的护理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梁君妃 《护士进修杂志》2007,22(24):2298-2298
呃逆是胃气上逆动膈,气逆上冲,喉间呃呃连声,声短而频,不能自止为主要表现的病症,呃逆俗称打嗝[1].现代医学认为,由于胸腹部疾病,中枢神经及外周神经受到物理化学因素刺激,引起迷走神经功能失调,膈神经异常兴奋,膈肌发生痉挛性收缩引起呃逆,是危重病人常见的症状.若不能及时有效控制呃逆,不但影响治疗效果,而且易加重病情,甚至危及生命[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