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目的研究0.5%、0.75%罗哌卡因用于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选择ASAⅠ~Ⅱ级拟行单侧下肢膝关节镜手术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例,分别以0.5%(A组)和0.75%(B组)罗哌卡因在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行腰丛和坐骨神经阻滞,观察患者阻滞后30分钟感觉和运动阻滞效果、阻滞维持时间、术中患者自觉症状.结果两组患者起效时间无明显差异; B组感觉和运动阻滞维持时间长于A组,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且患者满意率高于A组.结论 0.75%罗哌卡因用于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时比0.5%罗哌卡因作用更为完善,持续时间更长,对于下肢深部手术和术后镇痛更为适宜.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丁丙诺菲复合罗哌卡因用于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 选择ASA 1、2级拟行单侧下肢关节镜手术患者60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30例,分别以0.5%罗哌卡因+0.15 mg丁丙诺菲和0.5%罗哌卡因在神经刺激仪定位下行腰丛和坐骨神经阻滞,观察患者阻滞后感觉和运动阻滞效果,阻滞时程,术中患者自觉症状.结果 两组患者起效时间无明显差异,但0.5%罗哌卡因+0.15mg丁丙诺菲组比0.5%罗哌卡因组运动和感觉阻滞时程明显延长,具有统计学差异.结论 0.5%罗哌卡因+0.15 mg丁丙诺菲组用于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时比0.5%罗哌卡因作用更完善,持续时间更长,对于下肢手术和术后镇痛更为适宜.  相似文献   

3.
目的评估使用罗哌卡因或左旋布比卡因行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在下肢手术老年人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40例拟行择期单侧下肢手术的老年病人,ASAⅡ~Ⅳ级,随机分成罗哌卡因组(R组,n=20)和左旋布比卡因组(L组n=20),均在神经刺激器定位下行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正确定位后两点分别给予0 375%的罗哌卡因(R组)或左旋布比卡因(L组).记录麻醉前、切皮时、手术结束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以及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镇痛维持时间及效果(术中及术后2、4 hVAS评分)、运动阻滞维持时间、术中辅助用药量、术中及术后不良反应或并发症等指标.结果 L组运动阻滞起效时间短于R组(P<0.05),L组镇痛维持时间、运动阻滞维持时间长于R组(P<0.05),R组术后3 h疼痛评分高于L组(P<0.05).MAP或HR在两组各时间点的总体变化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罗哌卡因或左旋布比卡因均可用于行下肢手术的老年人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具有成功率高、麻醉效果好、循环稳定、并发症低等优点.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估使用罗哌卡因或左旋布比卡因对择期下肢手术的老年人在神经刺激器定位下行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的临床价值。方法60例拟行择期单侧下肢手术的老年病人,ASAII-IV级,随机分成罗哌卡因组(R组,n=30)和左旋布比卡因组(L组,n=30),均在神经刺激器定位下行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正确定位后两点分别给予0.375%的罗哌卡因(R组)或左旋布比卡因(L组)。记录麻醉前、切皮时、手术结束时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以及感觉/运动阻滞起效时间、镇痛维持时间及效果(术中及术后1、3小时VAS评分)、运动阻滞维持时间、术中辅助用药量、术中及术后不良反应或并发症等指标。结果L组运动阻滞起效时间短于R组(P<0.05),L组镇痛持续时间、运动阻滞维持时间长于R组(P<0.05),R组术后3h疼痛评分高于L组(P<0.05)。MAP或HR在二组各时间点的总体变化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老年人下肢手术,使用罗哌卡因或左旋布比卡因在神经刺激器定位下行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不仅成功率高,麻醉效果好,而且保持循环稳定对全身影响小,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在老年糖尿病患者下肢手术应用的可行性.方法 65岁以上拟行单侧下肢手术患者40例,其中糖尿病患者20例(A组),非糖尿病患者20例(B组).两组均采用神经刺激器定位技术,正确定位腰丛和坐骨神经后分别给予0.375%的罗哌卡因25 mL和0.5%罗哌卡因20 mL.观察两组血流动力学变化、阻滞效果及其不良反应.结果 两组患者均无明显血流动力学变化.A组感觉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短于B组,而维持时间长于B组(P<0.01).所有患者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应用于老年糖尿病患者下肢手术时,对血流动力学影响小,阻滞效果优于非糖尿病患者,术后镇痛时间长,未发现明显并发症.  相似文献   

6.
王樱  王瑛  王俊华 《中外医疗》2014,(35):136-137
目的比较罗哌卡因复合不同剂量的吗啡对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时效的影响。方法将江苏省溧阳市人民医院2014年3—10月收治的90例单侧下肢骨折拟行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三组,Ⅰ组:0.375%罗哌卡因组;Ⅱ组:0.375%罗哌卡因+吗啡1.5 mg组;Ⅲ组:0.375%罗哌卡因+吗啡3 mg组。结果Ⅱ、Ⅲ组感觉阻滞维持时间和运动阻滞维持时间明显长于Ⅰ组(P〈0.05),且Ⅲ组长于Ⅱ组(P〈0.05)。Ⅰ组患者阻滞后12 h、18 h、24 h的NRS评分高于Ⅱ组和Ⅲ组(P〈0.05)。结论 1.5 mg和3mg吗啡均能延长罗哌卡因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作用时间,且3 mg作用更明显。  相似文献   

7.
王晖  张昕  秦秦 《陕西医学杂志》2007,36(8):967-970
目的:探讨左旋布比卡因行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用于膝关节镜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选择80例择期行单侧膝关节镜手术患者并随机分为4组,0.5%左旋布比卡因组(L1组,n=20),0.375%左旋布比卡因组(L2组,n=20),0.5%罗哌卡因组(R1组,n=20)和0.375%罗哌卡因组(R2组,n=20)。施行神经刺激器定位下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观察各组患者术前、手术开始、手术30min,术毕时的平均动脉压、心率。观察患者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和维持时间,以及麻醉满意度。结果:L1及L2组感觉及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明显短于R1及R2组(P<0.05)。L1组感觉及运动阻滞维持时间明显长于其他3组(P<0.05),L2组感觉和运动阻滞维持时间与R1组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显著长于R2组(P<0.05)。结论:左旋布比卡因行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用于膝关节镜手术麻醉起效快,维持时间长,适合于麻醉要求,推荐药物浓度为0.375%。  相似文献   

8.
目的比较不同浓度罗哌卡因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93例择期行下肢手术病人,ASAⅠ-Ⅱ级,随机分为A、B、C 3组,每组31例。分别采用0.5%、0.75%浓度罗派卡因和0.5%布比卡因行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观察感觉与运动阻滞的起效时间、达最高阻滞平面和最大阻滞程度的时间、感觉与运动阻滞的恢复时间及不良反应。结果3组病人感觉阻滞起效和达到最高阻滞平面无显著性差异;感觉阻滞维持时间、运动阻滞程度及维持时间B、C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但明显长于A组;运动阻滞起效时间3组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蛛网膜下腔阻滞应用0.75%罗哌卡因与0.5%布比卡因的作用相似,均可以安全用于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0.75%罗哌卡因可提供更完善的运动和感觉阻滞。  相似文献   

9.
章蔚  方才  谢言虎  疏树华 《安徽医学》2011,32(7):918-921
目的比较神经刺激器辅助下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与腰硬联合麻醉在膝关节镜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 60例膝关节镜手术患者随机分为腰硬联合组(C组)和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组(N组)两组,每组30例。C组行腰硬联合麻醉,硬膜外腔置管,腰麻药0.5%罗哌卡因重比重液3 ml,不足者酌情硬膜外腔追加0.75%罗哌卡因;N组采用神经刺激仪辅助下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局麻药为0.45%罗哌卡因,腰丛阻滞剂量25~30 ml,坐股神经阻滞剂量20~25 ml。记录并比较两组麻醉血流动力学、起效维持时间、麻醉效果、辅助用药、补液量以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患者血流动力学比较,C组麻醉后10 min(T10)、麻醉后20 min(T20)MAP下降(P〈0.05),T20HR下降(P〈0.05),C组T20MAP、HR低于N组(P〈0.05);C组麻醉准备及操作时间(Tr)、感觉完全阻滞时间(T1)、运动完全阻滞时间(T2)、感觉恢复时间(T3)、运动恢复时间(T4)低于N组(P〈0.05),术后首次排尿时间(Tu)长于N组(P〈0.05);N组并发症少于C组。结论神经刺激器辅助下腰丛联合坐骨神经阻滞用于膝关节镜手术麻醉,阻滞完善,麻醉效果确切,血流动力学平稳,并发症少,尤其适合相对长时间患者。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比较腰丛-坐骨神经阻滞与连续硬膜外阻滞在单侧下肢手术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择期行单侧下肢手术的ASA Ⅰ~Ⅱ级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法分为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组(A组)和连续硬膜外阻滞组(B组)各30例.A组行神经刺激仪辅助下腰丛-坐骨神经联合阻滞,腰丛阻滞剂量为0.5%罗哌卡因20 mL,坐骨神经阻滞剂量为0.5%罗哌卡因15 mL;B组行连续硬膜外阻滞麻醉,试验量无异常后,给予0.5%罗哌卡因10~15 mL,分别记录麻醉前(T0)、麻醉后即刻(T1)、手术开始即刻(T2)、手术开始后30 min(T3)和手术结束时(T4)患者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呼吸频率(RR)和脉搏氧饱和度(SpO2);记录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感觉及运动恢复时间,同时记录舒芬太尼使用率及术后不良事件(恶心、瘙痒、低血压及尿潴留)的发生率.结果 A组的感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均短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T0的HR、MAP、RR和SpO2与B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在T1、T2、T3和T4的HR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在T4的MAP高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舒芬太尼使用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术后不良反应率(恶心、瘙痒、尿潴留及低血压)均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单侧下肢手术中,与连续硬膜外阻滞相比,腰丛-坐骨神经阻滞的临床麻醉效果好,起效快,而且术后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11.
椎板后路阻滞与竖脊肌平面阻滞是近年发现的新型区域阻滞,此2 种阻滞方式皆被报道为椎旁 阻滞的改良技术,并逐渐应用于各类手术的围手术期镇痛。尽管穿刺部位相似,但目前国内外缺乏两者比较 的临床对照研究。区别于以往区域阻滞技术,该文从解剖结构、作用机制、临床应用等方面对椎板后路阻滞 与竖脊肌平面阻滞进行总结及比较,旨在探讨两者的临床应用特点及未来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2.
三种方法治疗肩周炎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寻找治疗肩周炎的有效方法。方法  96例肩周炎门诊病人随机分为 3组 ,A组 :30例 ,行颈部硬膜阻滞 (CEB) ;B组 :32例 ,行星状神经节阻滞 (SGB) ;C组 :34例 ,行臂丛神经阻滞 +肩周局部神经阻滞 (BPB +LNB)。药物 :利多卡因 40mg +维生素B12 5 0 0 μg +得宝松 7mg +生理盐水共 6~ 10ml。 结果 C组治愈率 90 %,A、B组分别为 6 5 %~70 %,C组较其它两组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5。结论 BPB +LNB方法治疗肩周炎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3.
14.
腰硬联合阻滞分娩镇痛的临床应用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全伟斌 《医学综述》2013,19(8):1475-1478
腰硬联合阻滞分娩镇痛因其用药量小、起效快、镇痛效果确切、对运动神经阻滞轻微及母婴影响小等优点,近年来已在临床上广泛应用。随着患者自控镇痛技术的出现和成熟及新药物的临床应用,许多研究表明,腰硬联合阻滞分娩镇痛能应用于产程早期,可缩短产程并降低剖宫产率,对产妇和新生儿无不良影响,已成为目前比较理想的分娩镇痛方法,并于近几年来在国内临床趋于普及应用。  相似文献   

15.
林静  周英琼 《医学综述》2014,(15):2739-2740
脱落细胞学诊断已经成为医学领域中重要的信息来源,在各种疾病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中起着重要作用。传统涂片方法阳性检出率低、诊断的敏感性不高。细胞块技术原理是将样品离心浓缩后固定切片观察,而弥补细胞涂片的不足,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该文对目前细胞块的制作方法、适应范围、与传统涂片相比的优点及存在的问题进行概括和对比,对于细胞块技术在细胞学领域的发展进行思考和展望。  相似文献   

16.
谢素琴  罗爱林 《医学综述》2007,13(21):1675-1677
硬膜下间隙阻滞是硬膜外阻滞的并发症之一,一直以来相关报道较少。随着临床麻醉中硬膜下间隙阻滞的个案报道增多,硬膜下间隙阻滞也逐渐引起了麻醉医师的关注。因此,本文就硬膜下间隙的解剖、生理,以及硬膜下间隙阻滞的常见原因与发生机制、临床表现、诊断与鉴别诊断、防治与应用价值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股神经阻滞、骶管阻滞联合氯胺酮-丙泊酚静脉麻醉在小儿下肢前内侧手术中的应用.方法 75例行下肢前内侧手术小儿随机分成3组:股神经阻滞联合静脉麻醉组(A组,n=25),骶管阻滞联合静脉麻醉组(B组,n=25),单纯静脉麻醉组(C组,n=25).结果 术中A、B组循环功能较C组稳定(P<0.05);肢体不良自主运...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比较1%利多卡因联合0.5%盐酸罗哌卡因用于老年人、青年人腰丛-坐骨神经阻滞行膝关节镜手术时的生命体征变化及麻醉效果异同.[方法]ASA-级择期膝关节镜手术病人按年龄分60岁以上为Ⅰ组(老年组,n=30),年龄15~42岁为Ⅱ组(青年组,n=20).1%利多卡因联合0.5%盐酸罗哌卡因行腰丛-坐骨神经阻滞,观察患者阻滞后心率、呼吸、血压、血氧饱和度有无改变及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运动神经阻滞效果,麻醉效果,镇痛持续时间及运动阻滞持续时间.[结果]两组病人感觉和运动阻滞的起效时间、低血压、低氧血症发生率差别均无显著性意义;Ⅰ组病人的感觉阻滞持续时间为(14.79±6.78)h明显长于Ⅱ组的(8.54±4.42)h, P<0.01;Ⅰ组病人的运动阻滞持续时间为(10.25±4.38)h,明显长于Ⅱ组的(5.59±3.46)h,P<0.01.[结论]老年、青年病人都适用1%利多卡因联合0.5%盐酸罗哌卡因腰丛-坐骨神经阻滞行膝关节镜手术,老年病人感觉和运动阻滞时间较青年病人明显延长.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比较左旋布比卡因与布比卡因轻比重单侧蛛网膜下隙阻滞(单侧腰麻)的阻滞特征(痛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及持效时间,阻滞平面固定时间和持效时间)。方法 下肢手术60例,随机等分为两组,患侧向上侧卧,L3~4腰硬联合阻滞。对照组用0.75%布比卡因(B)0.8ml(6mg),加注射用水稀释至2ml后单次注射,注速1ml/15s,注药后保持原位15min后仰卧。实验组用0.75%左旋布比卡因(LB),其他与对照组完全相同。结果 ①两组比较,阻滞特征的6项指标中除运动阻滞持效时间LB组较短有显著性差异(P<0.05)外,其余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两组的阻滞前后平均动脉压和心率的变化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③两组的单侧阻滞率均为100%,且单侧阻滞均完善。结论 LB和B单侧腰麻的阻滞特征除运动阻滞持效时间LB较短外基本一致,对循环的干扰均较轻,二者应可任选。  相似文献   

20.
左旋布比卡因与布比卡因单侧蛛网膜下隙阻滞特征的比较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比较左旋布比卡因与布比卡因轻比重单侧蛛网膜下隙阻滞(单侧腰麻)的阻滞特征(痛觉和运动阻滞起效时间及持效时间,阻滞平面固定时间和持效时间)。方法 下肢手术60例.随机等分为两组,患侧向上侧卧,L3-4腰硬联合阻滞。对照组用0.75%布比卡因(B)0.8ml(6mg).加注射用水稀释至2ml后单次注射,注速1ml/15s.注药后保持原位15min后仰卧。实验组用0.75%左旋布比卡因(LB),其他与对照组完全相同。结果 ①两组比较,阻滞特征的6项指标中除运动阻滞持效时间LB组较短有显著性差异(P〈0.05)外,其余指标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两组的阻滞前后平均动脉压和心率的变化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③两组的单侧阻滞率均为100%,且单侧阻滞均完善。结论 LB和B单侧腰麻的阻滞特征除运动阻滞持效时间LB较短外基本一致,对循环的干扰均较轻.二者应可任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