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 总结小儿惊厥的临床特点及其治疗效果。方法 对130例惊厥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短暂热性惊厥患儿给予物理降温加口服布洛芬;简单热性惊厥患儿初次发作时及时口服苯巴比妥,如持续时间>5 min或反复发作,除使用甘露醇脱水外,应给予对症支持治疗;复杂热性惊厥患儿除采取上述治疗措施外,还给予苯巴比妥等药物进行长期维持治疗。结果 因高热而导致惊厥83例(63.85%),因维生素D发病27例(20.77%),因颅内感染或出血而发病16例(12.31%),因癫痫而发病4例(3.08%)。简单性热性惊厥87伊,复杂性热性惊厥30例,无热惊厥13例。经治疗130例惊厥患儿治疗总有效率为92.31%(120/130);简单性热性惊厥无病例发展为癫痫,复杂性热性惊厥患儿及无热惊厥患儿各有1例发展为癫痫。结论 引发小儿惊厥的因素较多,应在给予对症治疗的同时采取措施降低其复发率。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儿惊厥病因,临床特征、发病趋势及预防策略。方法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内蒙古鄂尔多斯市中心医院儿科收治的1 058例惊厥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 1 058例惊厥患儿中,男女比例为1.4∶1,平均发病年龄(3.0±1.6)岁,发病年龄高峰为1~3岁。3年来因惊厥致患儿入院比例不断增加,惊厥患儿各个季节均有发病,其中二、四季度3年呈递增趋势(P0.05)。1 058例患儿中热性惊厥820例(77.5%),其中单纯型热性惊厥626例(59.2%),复杂型热性惊厥194例(18.3%)。热性惊厥最常见危险因素为病毒感染、疫苗接种及阳性家族史,最常见的5种感染性疾病及在惊厥患儿中所占比例如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30.0%),急性扁桃体炎(25.7%),疱疹性咽峡炎(10.6%),支气管肺炎(3.2%),幼儿急疹(3.2%)。惊厥病因中6岁前以热性惊厥、急性胃肠炎伴良性惊厥及颅内感染为主,6岁后则以癫痫为主。结论 3年来惊厥患儿占总住院患儿百分比呈上升趋势,且儿童发生惊厥的病因呈多样化、复杂化,建立以家庭为主的干预策略对预防惊厥的发生及减少脑损伤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3.
小儿热性惊厥86例回顾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总结小儿热性惊厥的临床特点,为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对86例小儿热性惊厥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发作仅1次54例,反复发作2次以上32例,1 d内发作2次8例。全身强直阵挛或阵挛性发作78例,失张力发作2例,限局性发作6例。结论小儿热性惊厥发作时需尽快治疗,防止抽搐时间过长对神经系统造成损伤。对于反复发作2次以上、低热发作、有癫痫家族史的患儿可以预防性应用镇静药。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小儿惊厥病因进行临床分析,以利于有效控制惊厥发作.方法 收集5年中因惊厥住院的病例共436例,根据病史、性别、初发年龄、体温、脑脊液、脑电图、影像学检查及转归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患儿惊厥病因多样,包括热性惊厥229例,颅内感染68例,癫痫57例,腹泻相关性良性惊厥27例、维生素D缺乏性手足搐搦症26例,颅内出...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发热相关惊厥患儿的临床特点,提高对相关疾病的认识。方法对236例发热相关惊厥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随访分析。结果热性惊厥197例,肌阵挛-站立不能癫痫2例,婴儿严重肌阵挛癫痫2例,热性惊厥附加症7例,全面性癫痫伴热性惊厥附加症14例,神经系统异常14例,其中1例伴有海马硬化。12例仅有一级亲属中患热性惊厥病史。结论热性惊厥是较常见的一种发热相关性惊厥,诊断热性惊厥需排除其他相关性疾病,提高对各种发热相关性惊厥的认识,对疾病的诊断及预后的判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小儿牛黄清心散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合并热性惊厥的临床效果.方法 76例热性惊厥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给予退热、抗感染等一般治疗.观察组在一般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小儿牛黄清心散治疗,疗程3~7 d,观察两组患儿抽搐再次发作情况及体温降低时间,流涕、鼻塞、咳嗽的卡他症状消失时间.结果 观察组总有效率97.2%(35/36),明显高于对照组90%(36/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小儿牛黄清心散综合治疗婴幼儿上呼吸道感染发热惊厥有效,缩短了患儿病程,1次病程中可预防再次惊厥.  相似文献   

7.
胼胝体发育不全16例CT诊断;早产儿最大长度序列脑干听觉诱发电位的波形特点及发育变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与蛋白质组学;直肠下段给药治疗小儿热性惊厥的疗效观察;热性惊厥家系及基因研究进展;全面性癫痫伴热性惊厥附加症家系γ-氨基丁酸A型受体γ2亚单位基因研究。  相似文献   

8.
预防小儿热性惊厥复发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预防反复热性惊厥患儿的惊厥性脑损伤,减少癫痫发病率,分析拉莫三嗪、安定、α-细辛脑、热毒宁等药物对预防小儿反复热性惊厥的疗效。文献综合结果表明拉莫三嗪、安定、α-细辛脑、热毒宁等药物对预防小儿反复热性惊厥均有良好效果。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血必净注射液治疗小儿热性惊厥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80例热性惊厥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退热、止痉、控制感染(利巴韦林、抗生素)及对症处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注射液静脉注射,疗程5~7d。观察两组退热时间和住院时间,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在退热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2.5%(39/40),高于对照组80%(32/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均未见明显副反应。结论在西药治疗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治疗小儿热性惊厥能有效缩短住院时间,缩短发热时间,有利于惊厥的控制。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昆明机场24例小儿热性惊厥的诊疗进行总结。方法:对2005年至2010年昆明机场救治的小儿热性惊厥24例的病历资料进行分析。结果:经积极有效的医疗处置,24例小儿热性惊厥患儿均痊愈出院。讨论:对小儿热性惊厥的患者应积极应对,现场准备充分,及时给予止惊、退热、治疗原发性疾病。上述措施的有效执行,对于维护机场正常秩序,树立窗口服务部门的优质形象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探讨小儿慢性腹泻(CDD)的流行病学与病因、发病情况、病因与临床特点。方法 对1996年1月至2006年1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住院的179例CDD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0年间CDD的发病率为4. 8%,1岁以内CDD患儿为50. 3%,< 3岁者占62. 6%。常见合并症有贫血(46. 4%)、营养不良(45. 3%)、生长发育障碍(24. 0%)、低蛋白血症(36. 3%)等。明确病因者154例,确诊率87.7%。CDD前3位病因为炎性肠病(IBD)(35. 2%)、感染因素(17. 3%)及免疫缺陷病(15. 6%),未确定病因(含难治性腹泻7例)占12. 3%。结论 小儿CDD以婴幼儿尤其是婴儿多发;容易出现营养不良等合并症;CDD病因众多,以非感染性因素多见,IBD是小儿CDD的最重要病因。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热性惊厥患儿颅脑磁共振检查结果,为临床医生合理应用磁共振检查提供依据。方法解放军第二〇二医院儿科2013年6月至2014年6月收治住院并进行颅脑MRI检查的热性惊厥患儿192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比较单纯性和复杂性热性惊厥患儿磁共振检查结果的异常率。结果192例热性惊厥患儿中,单纯性167例,复杂性25例。MRI结果异常25例,其中单纯性MRI异常率为10.2%(17/167),复杂性MRI异常率为32.0%(8/25),单纯性与复杂性热性惊厥患儿MRI异常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MRI异常的患儿中,脑白质髓鞘化不良11例,脑室增大和脑外间隙增宽6例,脑室周围白质软化4例,蛛网膜下腔囊肿3例,多发小软化灶1例。结论对于单纯性热性惊厥,可不必常规做颅脑MRI检查;复杂性热性惊厥颅脑MRI阳性率较高,常可发现神经系统的基础病变,应列为常规检查。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中药保留灌肠联合地西泮静脉注射治疗小儿热性惊厥的疗效。方法选择2015年9月至2017年9月襄阳市中医医院儿科收治的热性惊厥患儿65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42例和对照组23例。观察组采用中药保留灌肠及静脉注射地西泮,对照组采用静脉注射地西泮和双氯芬酸钠直肠给药,根据患儿病情轻重治疗3~5d。观察两组临床总有效率及72h惊厥再发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7.6%(41/42),显著高于对照组73.9%(17/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儿72h惊厥再发率为2.4%(1/42),显著低于对照组26.1%(6/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保留灌肠联合地西泮静脉注射治疗小儿热性惊厥疗效,优于静脉注射地西泮和双氯芬酸钠直肠给药,且再发率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总结新生儿惊厥的病因及发病率.方法 对182例惊厥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围产期窒息引发的缺氧缺血性脑病(36.8%)是引起惊厥的首要原因,其次为代谢异常(24.7%)、颅内出血(20.9%)、感染性疾病(13.2%)、良性家族性新生儿惊厥(1.6%)、先天代谢性疾病(1.1%)、胆红素脑病(0.6%).结论 围产期窒息是引发新生儿惊厥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5.
探讨晚发型癫痫性痉挛患儿的临床和脑电图(EEG)特征、治疗反应及预后。方法 对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儿科2000年6月至2007年8月59例晚发型癫痫性痉挛患儿的临床和EEG资料进行回顾性研究,其中37例有随访,随访时间13~90个月,末次随访年龄为2岁6个月至12岁2个月(中位数60个月)。结果 59例患儿癫痫起病年龄为12~98个月,中位年龄22个月。以痉挛发作起病36例(61.0%),以其他发作类型起病23例(39.0%)。17例(28.8%)在病程中有部分性发作,22例(37.3%)合并其他全面性发作形式,20例(33.9%)病程中仅有痉挛发作。EEG 14例(23.7%)为典型高度失律;2例(3.4%)为一侧性高度失律;43例(72.9%)无典型的高度失律。总计22例(37.3%)表现为局灶性或一侧性临床、影像学和(或)EEG异常。44例(74.6%)为症状性癫痫,围生期脑损伤、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结构异常为主要病因。14例(23.7%)符合晚发型West综合征,7例(11.9%)符合Lennox-Gastaut综合征。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治疗后近期无发作率32.0%,有效率58.0%,复发率为61.5%。随访的37例患儿中,在抗癫痫药物治疗下至末次随访时46%维持临床无发作。80%以上患儿在治疗随访过程中精神运动发育落后或倒退,16%为重度落后。统计学分析显示,癫痫性痉挛病因、癫痫发作类型、痉挛发作形式、ACTH疗效与长期发作控制率及精神运动发育转归均无显著相关性。结论 晚发型癫痫性痉挛并非仅见于West综合征,可由诸多严重的脑部疾病引起,常合并其他部分性或全面性发作,EEG多数无典型高度失律,治疗困难,预后不良,ACTH仍为本病首选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小儿癫痫持续状态的病因、临床特点及治疗原则,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2月至2010年6月我院儿科37例癫痫持续状态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急性中毒、原发性癫痫为癫痫持续状态的主要病因。苯妥英钠、苯巴比妥、利多卡因对惊厥发作控制率相近,而硫喷妥钠的控制率明显较高。本组37病例中,其中24例好转,8例一周后完全控制发作,5例治疗无效。结论:了解不同的发作类型,合理规范的治疗,可明显降低癫痫持续状态的致残率扣死亡率,改善患儿预后。  相似文献   

17.
据统计,以癫痫发作及癫痫持续状态(seizures and status epilepticus,S&;SE)为主要病因和并发症入重症监护室(intensive care unit,ICU)患者占ICU总数3.3%,其中病死率为30%[1]。死亡的直接原因包括脑缺血缺氧、脑水肿、脑疝、进行性血压下降和心跳骤停。一项ICU临床评价提示,S&;SE是ICU最常见的神经系统急诊,仅次于代谢性脑病神经系统并发症。非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nonconvulsive status epilepticus,NCSE)约占全部癫痫持续状态(status epilepticus,SE)的25%~50%,占神经性ICU昏迷患者的8%~34%[2]。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总结轻度胃肠炎伴良性婴幼儿惊厥(BICE)的临床特点、脑电图及预后.方法 分析35例轻度胃肠炎伴良性婴幼儿惊厥的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脑电图及随访情况.结果 35例患儿主要表现为轻度腹泻,阵发性无热惊厥,发作形式为全身强直阵挛发作,发作时间多在病程2~5 d,头颅CT/MRI、脑电图、电解质、血糖、脑脊液正常,惊厥发作时给予临时止惊、补液等对症处理,未用抗癫痫药治疗.随访2年,3例患胃肠炎后出现惊厥,随访后再无惊厥发作,余患儿无复发,发病前后精神运动发育正常.结论 轻度胃肠炎伴婴幼儿良性惊厥是一种与胃肠炎有关的无热性惊厥,预后良好,不需要长期抗惊厥治疗.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小儿高热惊厥的相关因素及护理措施。方法:回顾分析惠儿的住院资料,对惠儿的惊厥发生率、相关因素、护理措施、惊厥发生特征进行总结。结果:400例高热惠儿中,24例出现高热惊厥,发生率为6%。其中体温39℃以上者18例,占75%;在高热发生后12小时内出现惊厥者21例,占87.5%,100%在出现高热24小时内发生惊厥。惊厥持续时间3min~2h,其中惊厥持续时间在5min以内的12(50%)例,5~30min者8(33.3%)例,持续30min以上者4(16.7%)例。所有患儿均临床治愈。结论:根据高热惊厥具有既往有惊厥史、家族史者、2岁以下、体温超过38.5℃尤其是超过39℃患儿在高热发生后的12h或24h内出现的规律,预测患儿发生高热惊厥的风险,积极预防可以降低发生率。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羚羊角颗粒治疗小儿热性惊厥(FS)的疗效。方法将90例FS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口服羚羊角颗粒。所有患儿3个月随访1次,持续2年。观察两组患儿发热情况、FS复发情况及药物不良反应。结果两组发热次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退热时间、FS复发次数及复发率、癫痫发生率、药物不良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羚羊角颗粒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热性惊厥复发的中药制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