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目的探讨全胃切除术和近端胃切除术治疗贲门癌后生存期及并发症的差别。方法将245例贲门癌患者分为两组,其中全胃切除术组(total gastrectomy TG组)176例,近端胃切除术组(proximal gastrectomy PG组)69例。结果 TG组患者3、5年生存率分别为44.6%和24.5%,PG组为分别30.2%和17.7%,2组患者的3、5年生存率差异有显著性(P〈0.05)。TG组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为6.5%,PG组为29.7%。2组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对于近端胃切除术,全胃切除术治疗贲门癌可明显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远期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 比较全胃切除术与近端胃切除术治疗胃恶性肿瘤临床效果.方法 278例胃恶性肿瘤患者以双盲法1∶1随机分为两组,分别采用全胃切除术(TG)和近端胃切除术(PG)治疗,比较两组手术情况和术后并发症,并进行随访观察比较两组生存率和肿瘤复发率.结果 PG组平均失血量(151.6±26.4) mL、手术时间(124.5 ±36.2)min、住院时间(8.9 ±3.1)d明显少于TG组的(231.5±15.3)mL、(162.4 ±24.8)min、(12.6±6.2)d(t =36.521、45.352、11.243,均P<0.05);PG组淋巴切除率(13.2±3.1)%低于TG组的(16.4±4.6)%(t=9.654,P<0.05);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25.321、20.254,均P<0.05);TG组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62.16%、42.32%,PG组3年、5年生存率分别为60.39%、34.23%,两组3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Х^2 =6.321,P=0.079)、5年生存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31.265,P=0.000);TG组术后复发率22.30%,PG组34.5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Х^2=29.365,P=0.000).结论 PG手术平均失血量少,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短,术后并发症少,但淋巴结切除率低,肿瘤复发率高,术后5年生存率低于TG手术,临床可以TG作为近端胃恶性肿瘤的推荐手术.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全胃切除空肠 P 袢代胃术治疗胃底贲门癌的临床疗效。方法2007年4月-2010年11月收治胃底贲门癌患者62例,随机分为观察组32例和对照组30例。观察组行全胃切除空肠 P 袢代胃术,对照组行近侧胃切除术,对比2组患者治疗效果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2组手术用时、术中出血量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胃肠排空时间显著短于对照组,每天饮食次数显著少于对照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经3年随访患者生存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全胃切除空肠 P 袢代胃术治疗胃底贲门癌具有显著疗效,手术用时短且并发症发生率低,患者3年生存率更高,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全胃切除空肠P袢代胃术治疗胃底贲门癌的临床效果。方法我院收治疗的胃底贲门癌患者7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5例。观察组患者均采用全胃切除空肠P袢代胃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均采用近侧胃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死亡率、五年生存率和并发症情况。结果两组患者的死亡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患者的五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胃切除空肠P袢代胃术治疗胃底贲门癌具有疗效确切、术后并发症少的特点,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进展期贲门癌的最佳手术方式。方法将择期行手术治疗的40例进展期贲门癌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0例,观察组采用全胃切除术治疗,对照组采用近端胃切除术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手术均获成功,无围术期死亡病例。观察组术后发生并发症2例(10.00%),对照组术后发生并发症8例(40.00%),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观察组1年期及3年期的生存率分别为85.00%(17/20)和55.00%(11/20),对照组分别为80.00%(16/20)和35.00%(7/20),两组生存率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全胃切除术对进展期贲门癌的病灶切除比较完全,且减少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有利于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存质量,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贲门癌患者经全胃切除术后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本组80例贲门癌患者按照抽签方法随机地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为40例。对照组给予近端胃切除术(PG组),观察组给予全胃切除术(TG组)。比较两组临床治疗疗效、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生存率。结果①对照组治疗总有效率为55.00%,显著低于观察组(82.50%),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对照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5.00%,显著高于观察组(15.00%),两组并发症发生率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③根据Kaplan-Meir生存曲线,对照组5年生存率均显著低于观察组,差异具有极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贲门癌患者经全胃切除术后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较高,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较高,值得在临床上加以推广并应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全胃切除空肠P袢代胃术治疗胃底贲门癌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09年1月~2013年6月140例胃底贲门癌患者,按照自愿原则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予以全胃切除空肠P袢代胃术治疗,对照组则应用Roux-en-Y吻合术进行治疗,分析对比两组患者死亡率、5年生存率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5年生存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胃切除空肠P袢代胃术对治疗胃底贲门癌效果明显,并发症少,值得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讨论胃上部癌行全胃切除与近端胃切除的临床疗效对比与意义。方法选取本院外科胃上部癌患者100例,其中50例采用全胃切除术治疗,50例采用近端胃切除术治疗,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手术后生存率以及术后恢复情况进行评估。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并发症发生率比较显示行全胃切除术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近端胃切除术患者(P〈0.05);治疗后癌灶大小与患者生存率比较显示癌灶〉3 cm与〈3 cm治疗后1年生存率无较大差异(P〉0.05);治疗后3~5年全胃切除术生存率显著较高(P〈0.05)。恢复情况比较显示治疗后近端胃切除术患者各项恢复指标优于全胃切除术组患者(P〈0.05)。结论胃上部癌要根据肿瘤的大小,分期,采取合理的手术方式,全胃切除术可降低术后相关并发症,改善生活质量,提高生存率,临床疗效更为确切。  相似文献   

9.
武洪友  苑峰斌  张跃 《河北医药》2013,35(12):1813-1814
目的研究空肠P袢代胃吻合术和标准Roux-en-Y吻合术在胃底贲门癌治疗中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探究胃底贲门癌的手术治疗的最佳术式。方法选取2009年6月至2012年8月手术治疗的胃底贲门癌患者98例,随机分为2组,每组49例。A组在胃大部切除后采用空肠P袢代胃吻合术进行消化道重建,B组采用标准Roux-en-Y吻合术进行消化道重建,比较2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手术病死率、排空时间、饮食情况和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2组患者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并发症和手术死亡率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3个月的排空时间明显高于B组(P<0.05);A组患者的饮食情况明显优于B组(P<0.05),2组患者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空肠P袢代胃吻合术治疗胃底贲门癌,患者营养状况好,生活质量高,是胃底贲门癌全胃切除术后消化道重建较为合适的术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胃次全切除术治疗贲门癌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7年2月至2009年2月在我院就诊近端胃贲门癌患者35例,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实施近侧胃次全切除术治疗,对照组实施全胃切切除术治疗,跟踪随访两组患者,比较两组2年生存率和术后并发症。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的2年生存率分别为66.7%和64.7%,两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但观察组术后反流性食管炎、营养不良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胃次全切除术治疗贲门癌效果良好,且术后并发症较少,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全胃切除术与近端胃切除术治疗胃上部癌的效果。方法选取本院2011年2月∽2013年2月收治的68例胃上部癌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不同手术方式将其分为全胃切除术组与近端胃切除术组,各34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情况、术后并发症情况及远期生存率等。结果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排气时间及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胃切除术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0.59%,术后1年存活率为91.18%,近端胃切除术组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29.41%,术后1年存活率为94.12%,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胃切除术与近端胃切除术治疗胃上部癌的效果均良好,无明显差异,可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2.
冯辉  骆东峰  汪强  孙震震 《安徽医药》2018,39(6):703-705
目的 比较全胃切除术(TG)和近端胃切除术(PG)治疗胃食管结合部腺癌(AEG)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6月至2014年3月安徽省阜阳市第五人民医院普外二科收治的45例AEG患者的临床资料,依据手术方式不同分为TG组(23例)与PG组(22例),以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为近期指标,以术后反流、体质指数变化及术后1、3年生存率为远期指标,比较两组患者的疗效。结果 两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1年生存率、3年生存率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反流性食管炎发生率及体质指数增加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TG手术方式相对于PG在治疗进展期AEG患者中,其术后生活质量提高显著,是治疗进展期AEG较安全、满意的手术方式。  相似文献   

13.
徐皓  吴斌  张巨合 《安徽医药》2006,10(11):859-860
目的通过比较全胃切除和近侧胃切除术根治贲门癌的优缺点来指导选择较好的手术方式。方法将本手术组在2000~2005年收治的96例贲门癌分为两组,分别行全胃切除术和近侧胃切除术,比较分析其优缺点。结果两种手术的难度无明显差异;全胃切除组在围手术期出现并发症的可能性要低于近侧胃切除术;术后3个月的营养状况要差于近侧胃切除术,但术后6个月两者无明显差异;两组术后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贫血,全胃切除组要较近侧胃切除组明显。结论选择全胃切除术作为贲门癌的根治性手术较为合适。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进展期贲门癌的外科手术治疗。方法对60例进展期贲门癌患者施行全胃切除及D2以上的淋巴结清扫,分析贲门癌浸润胃壁深度与淋巴结转移、淋巴转移与术后累积生存率的关系。结果本组贲门癌患者术后3年、5年累积生存率分别为46.2%和35.1%;总的淋巴结转移例数为45例,转移率为75%,随着肿瘤浸润深度的增加,淋巴结转移率增加;本组贲门癌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与病死率分别为13.3%和1.67%。结论对进展期贲门癌患者只要条件许可应施行根治性全胃切除(D2+术式)并进行淋巴清扫,必要时联合脾、胰体尾整块切除,以提高生存质量和延长生存期。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不同手术切除方式对Ⅳ期结直肠癌预后的作用和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167例Ⅳ期结直肠癌的临床资料,将这167例患者分为两组:95例根治性切除组与72例姑息性切除或仅行造瘘术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手术死亡率以及长期生存率。结果根治性切除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15.2%,姑息性切除或仅行造瘘术组手术并发症发生率为27.9%(P〈0.05);根治性切除组手术死亡率为3.1%,姑息性切除或仅行造瘘术组死亡率为5.5%(P〉0.05);根治性切除的患者术后1、3、5年生存率为85.7%、63.2%、38.4%,姑息性切除术后1、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67.5%、41.3%、8.6%,仅行造瘘的患者术后1、3、5年的生存率分别为45.3%、0%、0%。结论对于Ⅳ期结直肠癌施行积极的根治性切除手术可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术中腹腔低渗温热灌注化疗对行结直肠癌切除术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术中行一次性腹腔低渗温热灌注化疗(hypotonic intraoperative intraperitoneal chemohyperthermia,HIPCH)的68例结直肠癌患者(灌注化疗组)与未行此灌注化疗的65例患者(对照组)的复发及预后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手术并发症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灌注化疗组的术后复发率(5.88%)显著低于对照组(26.15%)(P<0.05),平均复发时间亦显著晚于对照组(P<0.01).灌注化疗组1、3、5年生存率分别为85.32%、68.30%和57.62%,而对照组则分别为83.01%、50.79%和41.53%,两组比较3、5年生存率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HIPCH可降低结直肠癌根治术患者术后复发率,提高生存率,该方法操作简便,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