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细胞粘附分子在变应性鼻炎鼻甲粘膜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变应性鼻炎鼻甲粘膜组织中细胞粘附分子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 :对 2 0例慢性肥厚性鼻炎、2 4例变应性鼻炎非发作期和 2 0例变应性鼻炎发作期患者下鼻甲粘膜组织石蜡切片 ,用细胞间粘附分子 1(intercellularadhesionmolecule 1,ICAM 1)和淋巴细胞功能相关抗原 1(lymphocytefunction associatedantigen 1,LFA 1)单抗进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光镜观察。结果 :与变应性鼻炎非发作期和慢性肥厚性鼻炎相比 ,变应性鼻炎发作期鼻甲组织ICAM 1和LFA 1的表达增高 (P <0 .0 1)。结论 :变应性鼻炎发作期鼻甲粘膜组织中ICAM 1和LFA 1呈高表达 ,其参与了变应性鼻炎的炎症过程。细胞间粘附分子 (ICAM 1 LFA 1)是变应性鼻炎发生、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2.
变应性鼻炎伴嗅觉障碍小鼠嗅黏膜的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变应性鼻炎伴嗅觉障碍小鼠嗅黏膜形态结构的改变及相关免疫组织化学变化,探讨变应性鼻炎对嗅觉功能的影响。方法将40只BALB/C小鼠随机分为实验组(30只)和对照组(10只)。实验组应用卵清蛋白致敏后,利用埋藏食物小球实验(buried food pellet test,BFT)评估小鼠嗅觉功能,ELISA法测定并比较血清中IgE水平。建立变应性鼻炎伴嗅觉障碍小鼠动物模型。取小鼠鼻腔嗅黏膜,观察形态结构的改变,检测各组嗅黏膜中嗅觉标记蛋白(olfactory marker protein,OMP)和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的表达。结果变应性鼻炎伴嗅觉障碍组嗅黏膜OMP阳性的成熟嗅感觉神经元(olfctory receptor neurons,ORNs)减少,与变应性鼻炎不伴嗅觉障碍组及对照组相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46<0.05,P=0.039<0.05)。变应性鼻炎伴嗅觉障碍组嗅黏膜NSE阳性的成熟ORNs减少,与变应性鼻炎不伴嗅觉障碍组及对照组相比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41<0.05,P=0.033<0.05)。结论通过卵清蛋白致敏激发可以成功建立变应性鼻炎伴嗅觉障碍小鼠的动物模型。变应性鼻炎的炎症反应导致嗅黏膜的改变,可能是变应性鼻炎嗅觉障碍的发病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鼻用二丙酸倍氯米松(beclometh-asonedipropionate,BDP)对变应性鼻炎患者肾上腺皮质功能的影响。方法32例变应性鼻炎患者接受4周BDP(200μg/次,2次/日)喷鼻治疗后,应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检测其晨血皮质醇浓度,同时检测31例健康人的晨血皮质醇浓度作为对照。结果接受4周BDP治疗后变应性鼻炎患者与健康人的晨血皮质醇浓度分别为(388.9±146.1)nmol/L和(418.9±174.9)nmol/L,未见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治疗剂量(400μg/天)下持续使用4周BDP没有导致变应性鼻炎患者肾上腺皮质功能抑制。  相似文献   

4.
上下呼吸道炎症反应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通过变应性鼻炎和变应性哮喘动物模型探讨上下呼吸道炎症反应的相关性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卵清蛋白致敏并激发制成变应性鼻炎和变应性哮喘模型。实验动物肺功能检测仪检测肺功能、HE染色和甲苯胺蓝染色分别检测鼻黏膜和肺组织中嗜酸粒细胞和肥大细胞 ,免疫组化检测上述组织中的血管细胞黏附分子 Ⅰ (vascularcellularadhesionmolecular Ⅰ ,VCAM Ⅰ )和白细胞介素 13 (interleukin 13 ,IL 13 )的表达。以酶联免疫吸附实验 (enzyme linkedimmunosorbentassay ,ELISA)检测外周血IL 5浓度。结果 变应性鼻炎和变应性哮喘模型鼻黏膜和肺组织中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明显多于对照组 ,变应性鼻炎组和变应性哮喘组肺功能 0 3s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前两组肺组织中VCAM Ⅰ和IL 13阳性血管数显著多于对照组。变应性鼻炎组和变应性哮喘组外周血IL 5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 ,并且与嗜酸粒细胞的数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上下呼吸道炎症反应具有一致性 ,变应原反复激发上呼吸道也能引起下呼吸道炎症改变和功能减退。诊治变应性哮喘时应注意评估变应性鼻炎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卡介苗多糖核酸(BCGPSN)诱导变应性鼻炎患者结核菌素皮试(PPD)阳转情况及其治疗变应性鼻炎的相关机制。方法:将6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随机分为BCGPSN治疗组和口服息斯敏组,各30例。正常对照组20例。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UniCAP系统检测治疗前后血清嗜酸粒细胞阳离子蛋白(ECP)、血清总IgE(tIgE)水平,同时观察PPD。结果:BCGPSN治疗组治疗后,ECP、tIgE明显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PPD阳转率为37.5%,与息斯敏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BCGPSN可调节变应性鼻炎患者的免疫失衡,促进Th1细胞功能,减轻变应性鼻炎的发作。  相似文献   

6.
变应性鼻炎(AR)又称变应性鼻炎,是鼻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主要症状是喷嚏、流泪和鼻塞等鼻部症状,常见部分患者同时出现眼部变应性症状.变应性眼病( allergic eye disease)或眼部变应性疾病(ocular allergy)是包括季节性变应性结膜炎(seasonal allergic conjunctivitis,SAC)、常年性变应性结膜炎(perennial allergic conjunctivitis,PAC)、特应性角结膜炎(atopic keratoconjunctivitis,AKC)、春季角结膜炎( vernal keratoconjunctivitis,VKC)和巨乳头性结膜炎(giant papillary conjunctivitis,GPC)等一系列眼部疾病的总称,其中,SAC和PAC最为常见,约占变应性眼病的95%[1],呈自限性,不导致眼表损伤[2].当患者同时出现AR(季节性或常年性)和变应性结膜炎时,诊断为变应性鼻结膜炎( allergic rhinoconjunctivitis).本文就导致变应性鼻结膜炎眼部症状的变应性结膜炎做一介绍.  相似文献   

7.
上下呼吸道炎症反应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目的 通过变应性鼻炎和变应性哮喘动物模型探讨上下呼吸道炎症反应的相关性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卵清蛋白致敏并激发制成变应性鼻炎和变应性哮喘模型。实验动物肺功能检测仪检测肺功能、HE染色和甲苯胺蓝染色分别检测鼻黏膜和肺组织中嗜酸粒细胞和肥大细胞,免疫组化检测上述组织中的血管细胞黏附分子-Ⅰ(vascular 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ar-Ⅰ,VCAM-Ⅰ)和白细胞介素—13(interleukin-13,IL-13)的表达。以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检测外周血IL-5浓度。结果 变应性鼻炎和变应性哮喘模型鼻黏膜和肺组织中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明显多于对照组,变应性鼻炎组和变应性哮喘组肺功能0.3s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前两组肺组织中VCAM—Ⅰ和IL—13阳性血管数显著多于对照组。变应性鼻炎组和变应性哮喘组外周血IL-5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并且与嗜酸粒细胞的数量呈显著正相关。结论 上下呼吸道炎症反应具有一致性,变应原反复激发上呼吸道也能引起下呼吸道炎症改变和功能减退。诊治变应性哮喘时应注意评估变应性鼻炎。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变应性鼻炎患者白细胞介素12(interleukin-12,IL-12)和干扰素-γ(interferon-gamma,IFN-γ)的表达及两者与变应性鼻炎的相关性.方法 通过原位杂交染色法和酶联免疫吸附剂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nent assay,ELISA),检测3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和22例对照鼻黏膜组织中IL-12和IFN-γ的表达.结果在变应性鼻炎组和对照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cell,PBMC)IL-12 mRNA杂交阳性率分别为0.13±0.03和0.77±0.15(t=11.1,P<0.05);血清IL-12的含量为(13.7±2.4)pg/L和(52.9±8.4)pg/L (t=6.2,P<0.05);血清IFN-γ的含量为(11.2±2.1)pg/L和(51.8±6.4)pg/L(t=7.9,P<0.05).结论变应性鼻炎的病理过程与IL-12和IFN-γ的表达下调有关.Th细胞分化偏移,Th2功能亢进是导致变应性鼻炎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9.
为探讨变应性鼻炎、鼻腔鼻窦疾病持续时间及严重程度、嗅觉功能和嗅自觉症状 (包括嗅觉波动或失真 )之间的关系 ,评估 9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的嗅觉功能和症状。其中因嗅觉减退至味嗅觉门诊部 ( TASC)就诊、变应原皮肤试验阳性患者为 60例 ,男 35例 ,女 2 5例 ,平均年龄 51.4± 12 .4岁 ;至变应免疫学门诊部( AC)就诊、不合并慢性鼻窦炎及鼻息肉的变应性鼻炎患者共 30例作为对照组 ,男 10例 ,女 2 0例 ,平均年龄39.5± 10 .0岁。AC组患者明显较 TASC组年轻 ( P <0 .0 0 1)。根据鼻、鼻窦疾病状况又将 TASC组分为 3个亚组 ,合并慢性鼻窦…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连云港地区变应性鼻炎患者进行变应原检测及分析,探讨本地区变应性鼻炎患者的变应原分布,为防治变应性鼻炎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德国敏筛(Allergyscreen)变应原检测系统,检测我院变应性鼻炎患者常见吸入性和食入性特异性lgE和总IgE含量,分析连云港地区变应性鼻炎患者常见吸入性和食入性变应原特异性IgE阳性率及其分布情况。结果215例变应性鼻炎患者常见变应原特异性Ig E阳性率依次为屋尘螨22.33%(48/215)、粉尘螨16.28%(35/215)、虾、蟹12.56%(27/215)、鳕鱼、带鱼、金枪鱼8.84%(19/215)花生、牛羊肉5.1%(11/215)、大豆、绿豆4.19%(9/215)、矮豚草3.26%(7/215)、总Ig E阳性未检出本过敏原筛查组合变应原27.44%(59/215)。结论尘螨、虾蟹、牛羊肉及海鱼是连云港地区变应性鼻炎常见变应原,特别是虾蟹、牛羊肉及海鱼过敏应引起重视。  相似文献   

11.
目的:检测肺表面活性蛋白D(SP-D)及IL-16在变应性鼻炎鼻黏膜组织和鼻息肉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SP-D及IL-16在变应性鼻炎和鼻息肉发病中的作用及意义。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别检测15例鼻中隔偏曲伴变应性鼻炎患者下鼻甲黏膜组织(变应性鼻炎组)、15例鼻息肉组织(鼻息肉组)和15例下鼻甲黏膜组织(对照组)中SP-D及IL-16表达。结果:SP-D、IL-16在3组中均有表达,但在变应性鼻炎组和鼻息肉组的表达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1);SP-D和IL-16在变应性鼻炎组和鼻息肉组中的表达相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P-D及IL-16在正常组织和病变组织中均有表达。SP-D可能参与了变应性鼻炎和鼻息肉的炎症反应过程。IL-16是变应性鼻炎和鼻息肉病变中重要的嗜酸粒细胞趋化因子,并增强了嗜酸粒细胞的局部作用,参与了变应性鼻炎和鼻息肉的病变过程。  相似文献   

12.
慢性鼻窦炎鼻息肉与变应性因素相关性的探讨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目的 探讨变应性因素在慢性鼻窦炎鼻息肉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1882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术前鼻腔分泌物涂片嗜酸粒细胞及变应原皮肤试验检查结果,并将其变应性症状和体征出现的比例与临床分型分期加以比较。结果①1882例慢性鼻窦炎鼻息肉患者中60.4%(1137例)的患者伴有不同程度的变应性症状和体征,25.3%(477例)的患者合并变应性鼻炎,2.1%(39例)的患者合并支气管哮喘;②在Ⅰ型(708例)和Ⅱ型(823例)各分期的患者中,合并变应性鼻炎及支气管哮喘的发生率和嗜酸粒细胞、皮肤变应原试验阳性率以及变应性鼻炎临床症状出现的百分率分别由低到高出现,Ⅱ型3期各项比例最高;③42.2%(795例)的患者变应原皮肤试验阳性,其中94.3%对常年性变应原呈阳性反应;④26.3%(495例)的患者伴有变应性鼻炎的临床症状,其中99.8%(494/495例)为常年性发作;⑤有前期手术史的病例占38.9%(732例),其中合并变应性鼻炎者占有前期手术史例数的38.3%(280例),占合并变应性鼻炎患者的58.7%(477例)。结论变应性因素特别是常年性变应性鼻炎与慢性鼻窦炎鼻息肉的病变程度和病变范围有关。同时变应性鼻炎也促进了疾病的复发。  相似文献   

13.
变应性鼻炎患者生活质量调查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获取变应性鼻炎患者生活质量资料,评价汉化版生活质量量表(SF36)在变应性鼻炎患者生活质量评估中的应用。方法:2004年5~7月诊断为变应性鼻炎患者150例(鼻炎组),其中轻度68例(轻度鼻炎组),中重度82例(中重度鼻炎组),采用问卷调查方式,内容包括一般资料、症状问卷量表和SF36,将其所得分数与健康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①轻度鼻炎组生活质量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在总体健康、情感职能和生理职能3个维度积分出现下降(P<0.05)。②中重度鼻炎组的生活质量受到严重影响,各个维度积分均有显著下降(均P<0.05),在总体健康、情感职能和社会功能等维度生活质量下降最为明显。结论:变应性鼻炎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中文版SF36可用于中国变应性鼻炎患者的生活质量评估。  相似文献   

14.
变应性鼻炎的发病机理与诸多细胞因子有关 ,近年来已越来越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1] ,变应性鼻炎发作时细胞因子的产生及炎性介质参与均与机体异常的免疫调节有关 ,即存在T辅助细胞亚群功能失调 ,通过释放细胞因子 ,促进IgE的合成与分泌 ,并增加炎性细胞的浸润和活化 ,细胞因子网络失调可能是变应性鼻炎发生的分子生物学基础之一。我们观察变应性鼻炎患者血清白介素 (interleukin 4 ,IL 4 )、IL 5、粒细胞巨噬细胞克隆刺激因子 (granulocytemacrophagecolonystimulatingfact…  相似文献   

15.
血管运动性鼻炎(vasomotor rhinitis,VMR)属于非变应性鼻炎(non-allergic rhinitis)中最常见、最重要、最典型的一个临床类型[1-2].但长期以来,对这一病名存有不少争议.有文献称之为内源性鼻炎(intnnsic rhinitis)[3]、非变应性常年性鼻炎(non-allergic perennial rhinitis)[4]、持续性非变应性鼻炎(persistent non-allergic rhinitis)[5]、非感染性非变应性鼻炎(non-infectious non-allergic rhinitis)或非变应性非感染性常年性鼻炎(non-allergic non-infectious perennial rhinitis)[6].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13(interleukin—13,IL-13)、白细胞介素5(interleukin-5,IL-5)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ascular 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ar-1,VCAM-1)在上下呼吸道变应性炎症一致性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6~8周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变应性鼻炎组10只,鼻炎对照组10只,哮喘组10只和哮喘对照组10只,以卵清蛋白致敏激发制成变应性鼻炎和变应性哮喘模型。HE染色和甲苯胺蓝染色分别检测变应性鼻炎模型鼻粘膜和哮喘模型鼻粘膜及肺组织中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免疫组化检测上述组织中IL-13、IL-5和VCAM-1的表达。结果 变应性鼻炎模型鼻粘膜和变应性哮喘模型肺组织中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数、VCAM-1和IL-13阳性血管数以及IL-13和IL-5阳性炎症细胞数明显多于相应对照组。结论 Th2细胞因子和粘附分子的表达是变应性鼻炎和变应性哮喘共同的机制。  相似文献   

17.
目的:通过对长沙地区变应性鼻炎患者进行过敏原检测及分析,筛查本地区常见过敏原,绘制本地区变应性鼻炎患者的变应原分布图,为合理防治变应性鼻炎提供统计学依据.方法:对1437例疑似变应性鼻炎患者进行皮肤点刺试验,测定致敏变应原,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437例疑似变应性鼻炎患者中898例(62.49%)有阳性反应,898例阳性患者中吸入性变应原阳性率依次为粉尘螨883例(98.33%)、屋尘螨849例(94.54%)、真菌Ⅱ 173例(19.27%)和杂草165例(18.37%);食入组变应原以小虾318例(35.41%)为主;儿童期、青少年期和成年期点刺阳性患者中2种以上变应原呈阳性的比例依次为8.57%、18.04%、19.15%.结论:在长沙地区,导致变应性鼻炎的吸入性变应原中,屋尘螨、粉尘螨占据绝对的主导地位,应作为长沙地区的重点变应原开展变应性鼻炎的防治工作,尤其重视儿童变应性鼻炎的治疗.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白细胞介素13(interleukin13,IL-13)、白细胞介素5(interleukin-5,IL-5)和血管细胞粘附分子-1(vascular 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ar-1,VCAM-1)在上下呼吸道变应性炎症一致性中的作用。方法采用6-8周雄性SD大鼠,随机分成变应性鼻炎组10只,鼻炎对照组10只,哮喘组10只和哮喘对照组10只,以卵清蛋白致敏激发制成变应性鼻炎和变应性哮喘模型。HE染色和甲苯胺蓝染色分别检测变应性鼻炎模型鼻粘膜和哮喘模型鼻粘膜及肺组织中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免疫组化检测上述组织中IL13、IL-5和VCAM-1的表达。结果变应性鼻炎模型鼻粘膜和变应性哮喘模型肺组织中嗜酸粒细胞、肥大细胞数、VCAM-1和IL-13阳性血管数以及IL-13和IL-5阳性炎症细胞数明显多于相应对照组。结论Th2细胞因子和粘附分子的表达是变应性鼻炎和变应性哮喘共同的机制。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人钙激活氯通道1(hCLCA1)和黏蛋白MUC5AC在变应性鼻炎黏液高分泌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RT-PCR技术和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20例变应性鼻炎患者(变应性鼻炎组)和7例正常人(对照组)hCLCA1和MUC5AC在下鼻甲黏膜的表达水平。结果:变应性鼻炎组鼻黏膜hCLCA1mRNA表达阳性,而对照组未出现hCLCA1mRNA的表达,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变应性鼻炎组MUC5ACmRNA表达和MUC5AC蛋白表达均较对照组明显增多(均P<0.01);变应性鼻炎组鼻黏膜hCLCA1mRNA表达与MUC5ACmRNA和蛋白表达均呈直线正相关(r=0.752、0.694,均P<0.05)。结论:hCLCA1mRNA表达的上调可能在变应性鼻炎黏液高分泌中起着关键作用,抑制hCLCA1的表达将为变应性鼻炎的治疗提供新的策略。  相似文献   

20.
目的:调查武汉市青山地区引起变应性鼻炎的主要吸人和食物性变应原种类.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对青山地区637例变应性鼻炎患者(变应性鼻炎组)和63例下呼吸道疾病患者(下呼吸道疾病组)进行7种特异性IgE抗体的检测,并比较2组患者中致敏原阳性率分布上的差异.结果:变应性鼻炎组阳性率排在前7位的吸人性变应原分别为尘螨(47%)、杂草(19.7%)、树(18%)、动物毛屑(8.5%)、屋尘(6.5%)、真菌(4.9%)及蒿草(3%),2种主要致敏原的检出率在变应性鼻炎组和下呼吸道疾病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尘螨、杂草花粉及木本植物花粉是青山地区最主要的变应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