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每年估计约2000000美国人由于心脏问题或其他危险因子而开始用华法林。不同病人对华法林的回应不同。某病人所需剂量可能10倍于另一病人,所以开始如何用药颇为困难。一般医生按照一般的临床因子(如年龄、性别、体重)确定初次用量,数周后,按定期检查结果“微调”剂量。  相似文献   

2.
正实践证明一种含有阿司匹林、多种降压药和他汀的药片用于心血管病预防是安全的。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危险因子和促进坚持服药。不同的药物合并成复合药片,业已建议用于心血管病二级预防。合并的药物在药代动力学、对危险因子的影响及耐受性方面,均已有过建议,足以说服管理部门及临床医生将它们用于高危者作一级预防,如同用于二级预防一样。这些固定剂量的多药合片估计能降低高危者50%~60%的心血管危险。这种危险的降低还需经前瞻性随机化临床试验证实。预  相似文献   

3.
周乐  张振刚 《心脏杂志》2009,21(3):424-425
阐述形成心肌梗死(MI)后抑郁障碍的可能机制,分析影响其形成的危险因子,即生物学危险因子、生理学危险因子、社会学危险因子,为其形成提供预测依据。药物治疗和非药物治疗,可能改善这类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4.
中国人群代谢综合征的特点与生活干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梁志金 《内科》2008,3(3):444-446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聚集了一组最危险的心脏病危险因子,糖尿病(DM)和糖尿病前期,腹型肥胖,高胆固醇和高血压。估计全球大约有1/4的成年人患有MS,其死于心脏病或中风的风险是无MS人群的2倍,患病风险是3倍,而且MS人群发生2型糖尿病的风险升高5倍^[1]。因此了解MS的患病率及患病特点,找到可预防的途径,对预防DM和心脑血管疾病具有重要意义,现将中国人群MS的患病特点及生活干预措施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5.
已知照射是癌的一个危险因子。例如,最近估计癌症病人中约有2%是由于CT扫描时接受照射所致。虽然一次诊断检查照射量小,但频频影像,不同类型照射剂量积累就有可能积累到致癌的剂量。1993~2001年,最常用、剂量最大心肌灌注扫描每年增加〉6%。  相似文献   

6.
现有许多指南主要是针对某一心血管病危险因子的处理,如脂质异常,高血压的处理。但事实上危险因子常是成丛地存在,即一种危险因子的出现常意味着可能还有其他危险因子的存在。  相似文献   

7.
动脉僵硬度反映了动脉的弹性及:叻能。随着年龄增加,在吸烟、血压、血脂、血糖等危险因子的作用下,动脉内层弹力纤维发生蜕变、断裂,胶原纤维含量增加,内膜变厚、变硬,可引起动脉硬度增加,顺应性下降,因此,它反映了早期血管功能的改变,并已被认为是心血管事件的独立危险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8.
众所周知,从流行病学的观点上看,危险因子与临床心血管病的关系密切,危险因子越多的人日后发生心血管病的危险越高。近10余年来,心血管病的治疗和预防方针,无论疾病的分级或处理,强调处理总危险因子。亦已成共识。  相似文献   

9.
西方人群以外,有关心力衰竭危险因子的社区流行病学研究的资料极少,文献报告血浆脑利钠肽(BNP)有助于无症状心力衰竭患者的检出。笔者对一个普通的日本人群,高BNP与哪些心血管危险因子相关进行了研究。选择每年接受健康检查的35~69岁686名居民的BNP,分析横剖面的BNP与血压、血红蛋白、血清胆固醇(TC及HDL)、血糖、ECG、尿盐和生活方式因子(吸烟及饮酒)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测定不稳定型心绞痛患可溶性血栓调节蛋白(Soluble thrombomodulin,sTM)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设不稳定型心绞痛患组及正常对照组,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sTM水平。对冠脉造影结果、各种冠心病危险因子进行统计。结果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的sTM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危险因子数目越多sTM水平越高。结论 不稳定型心绞痛患存在内皮细胞的损伤,这种损伤也与各种冠心病危险因子的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1.
体力活动对糖尿病流行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体力活动对糖尿病流行的影响姜新建,林玉平,林淑琼糖尿病(DM)危险因子在DM发病机制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对DM危险因子研究有助于人们从生物、生活行为、心理和社会文化及自然历程诸方面全面了解DM的病因及发病机制,同时为DM的综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体力...  相似文献   

12.
预防初发脑中风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高血压杂志》1999,7(3):191-192
脑中风是我国高血压病人最常见的并发症,病死率及病残率都很高。每十万人每年有140左右的人初发脑中风。对社会经济及精神负担都很严重。初发脑中风的危险因子有:高血压、心梗、房颤、糖尿病、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不良生活方式(吸烟、饮酒、体力活动不足、饮食结构不良等)。高血压: 我国有8000万~1亿人患高血压。经医生确诊进行治疗高血压得以控制的不足10%。高血压是脑中风各种危险因子中能加以控制的一种,舒张压每降5~6mmHg,可减少脑中风危险42%。对高血压病人并有脑中风危险因子的(如吸烟、血脂异常、糖…  相似文献   

13.
李可锡 《高血压杂志》2006,14(7):588-588
最新临床研究结果提示已有心血管病的病人应当更加积极治疗危险因子,更积极的二期预防能减少心肌梗死与脑中风。美国心脏病学会(AHA)与美国心脏病学学会(ACC)2006—05—16发布修订的指南,呼吁对已有冠心病及其他动脉粥样硬化性血管病的病人,包括周围动脉病,主动脉及颈动脉动脉粥样硬化性的病人,采取更积极地减少危险因子措施(JAMA,2006,296:30—31)。该指南在1995年AHA与ACC治疗心血管病危险因子的建议,以及2001年修订的基础上,今年又作了进一步修订。  相似文献   

14.
冠心病的新候选危险因子   总被引:6,自引:12,他引:6  
数10年来,心血管病死亡率的显著降低,主要归因于高血压病,高胆固醇血症、吸烟、糖尿病及缺乏体力活动等经典危险因子的控制。要进一步降低心血管病的死亡率,则有赖于新危险因子的控制。因此,寻找新的冠心病的危险因子成为近年研究心血管病  相似文献   

15.
他汀对心房颤动发生率的影响:PROVEIT-TIMI 22资料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一些研究结果曾提示,炎症是启动及维持心房颤动(AF)的一个危险因子。有几项观察性研究还曾提示,他汀减少AF危险,假设是通过其抗炎作用。  相似文献   

16.
左岩霞  李美  赵令时  王营 《山东医药》2008,48(42):67-68
选择103例心内科住院患者行颈动脉超声检查,测量颈动脉四组血管内径、内中膜厚度(IMT),估测血管狭窄程度,计算粥样硬化斑块的Crouse积分,并根据有无斑块将患者分为斑块组和对照组,检测两组血浆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浓度,用线形回归模型来估计动脉斑块与Lp-PL如及其他危险因子的线形关系。结果斑块组与对照组的IMT、Lp-PLA2均有统计学差异(P均〈0.05);Lp-PLA2浓度与颈动脉IMT、斑块积分呈正相关。认为Lp-PLA2与颈动脉IMT一样,可作为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判断指标。  相似文献   

17.
要预防冠心病,首先要了解冠心病的危险因子有哪些?根据美国早年报告,血胆固醇过高、高血压、吸烟为冠心病发病的三大主要危险因子.具备这三个或其中两个因子的人较三个因子全无的人其冠心病发病率高4~8倍,冠心病致死率高3~6倍。  相似文献   

18.
肥胖和非肥胖高血压患者胰岛β细胞早期分泌相的改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近年研究发现,胰岛素抵抗导致的高胰岛素(INS)血症是高血压的重要特征,胰岛素抵抗已被视为血管硬化的独立危险因子,与高血压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有关〔1〕;高血压可能是致糖尿病的独立危险因子,在糖尿病早期可有胰岛β细胞功能异常。本文用左旋精氨酸(LARG...  相似文献   

19.
缺血性心血管病高危患者强化调脂的共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所谓缺血性心血管病是指冠心病和缺血性脑卒中,是一类目前严重危害我国人民健康的疾病。与这类疾病发生的相关诸多因素中,血脂异常尤其是TC升高是当前公认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为了更为恰当地反映血脂异常对我国人群健康的潜在危害,我国学者提出用“缺血性心血管病”危险,来反映血脂异常及其他心血管病主要危险因素的综合致病危险。与仅使用冠心病发病危险相比,这一新指标使得对于高TC对我国人群心血管健康绝对危险的估计上升至原来的3~5倍,更恰当地显示了TC升高对我国人群的潜在危险。  相似文献   

20.
《高血压杂志》2006,14(7):548-548
治疗危险因子,预防心血管病应当及早进行。50岁以前的人很少有心血管病,但是可能已经有危险因子。过去评估这些危险因子对心血管病的影响,都只研究10年内有多少百分数发生心血管病(CVD),这种做法对中年人来说评估时间太短(Circulation,2006,113:791-998)。该文报道参加Framingham研究,50岁时没有心血管病的3564名男性与4362名女性,在111777人年的随访期间,有1757人患CVD(心肌梗死、冠心病死亡、心绞痛、缺血性脑中风、间歇性跛行),1641名因CVD死亡。研究计算出50岁的人假如男的再活30年,女的再活36年,52%的男性及40%女性会得CV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