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维生素D除了参与体内钙、磷等矿物质调节外,还有广泛的免疫调节作用,特别是对于CD4+T细胞及其所分泌细胞因子的调节。维生素D缺乏是多发性硬化独立的病因及危险因素之一,与多发性硬化的发生、发展及预后息息相关。本文就维生素D对于体内免疫调节作用及其在多发性硬化发病机制和治疗方面的作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2.
维生素D是一种类固醇衍生物,其通过与特异性核受体结合,在钙磷代谢、骨质形成与矿化中发挥重要作用。除此之外,大量证据表明维生素D具有免疫调节作用。维生素D能调节天然免疫与获得性免疫,有效抑制自身免疫反应。研究表明,维生素D是通过抑制T细胞增殖和调节巨噬细胞功能来发挥免疫调节作用的。流行病学调查发现,维生素D缺乏与多种疾病相关。维生素D缺乏与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关系在多发性硬化和类风湿性关节炎中得到证实。本文主要总结了维生素D在人类疾病中的免疫调节作用,尤其强调其在神经系统自身免疫性疾病——多发性硬化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维生素D3添加治疗缓解复发型多发性硬化(RRMS)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将50例缓解复发型多发性硬化(RRMS)患者随机分成维生素D3组和激素组,每组各25例,维生素D3组在激素治疗的基础上添加骨化三醇胶丸口服,治疗前后检测外周血T细胞亚群CD4+、CD8+、CD4+/CD8+、Th1、Th2数量,评定NIHSS分值,观察并记录治疗期间药物的安全性及副作用。结果治疗前维生素D3组与激素组在年龄、病程、性别以及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D8+、CD4+/CD8+、Th2数与治疗前比较及治疗后2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CD4+、Th1数、NIHSS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及治疗后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维生素D3添加治疗缓解复发型多发性硬化(RRMS)患者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导致青年人残疾的最常见中枢神经系统(central nervous system,CNS)疾病.目前认为MS是一种确切病因尚不清楚的以CNS脱髓鞘为主要病理损害的器官特异性自身免疫性疾病,遗传易患性以及环境因素共同参与了MS的发病过程.维生素D缺乏、某些特殊病原体如EB病毒感染、吸烟等是目前较为认可的与MS发病风险相关的环境因素[1].维生素D缺乏容易干预,对MS的预防和治疗具有重要的研究和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5.
<正>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是一种自身免疫相关的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全球约有2,500,000人深受其害~([1])。其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了,大量研究表明基因、感染、环境、免疫失调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可导致疾病发生~([2-4])。维生素D是一组具有多效性的脂溶性类固醇衍生物,它主要包括维生素D_2(麦角骨化醇)与维生素D_3(胆骨化醇)。  相似文献   

6.
目的评估MS患者与健康对照体内血清维生素D3水平,以及影响MS患者预后神经功能缺损的相关因素。方法 86例缓解复发型多发性硬化(RRMS)患者和86例健康对照组随机纳入研究,评估并统计两组性别、年龄、维生素D3水平,记录患者组家族史、发病时间、病程、随诊期间复发情况。在入组时以及6 m后对患者组进行EDSS评分。结果患者组与健康对照组血清维生素D水平分别为14.70±12.49和20.90±13.00(P=0.002),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患者组复发患者与未复发患者血清维生素D水平分别为9.77±7.86和16.83±13.54(P=0.003),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EDSS评分与血清维生素D水平无明显相关性(r=-0.101,P=0.353)。EDSS评分与年龄(r=0.701,P<0.001)、病程(r=0.752,P<0.001)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结论 MS患者血清维生素D水平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同时与复发相关,但血清维生素D水平与患者预后神经功能缺损未显示相关关系。研究提示MS患者年龄越大、病程越长,患者预后越差。  相似文献   

7.
目的采用临床随机对照研究维生素D3添加治疗复发型多发性硬化(MS)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缓解复发型MS患者72例,随机分成维生素D3组(甲泼尼龙+维生素D3治疗)和激素组(甲泼尼龙治疗,为对照),每组36例,维生素D3组在激素治疗基础上添加骨化三醇胶丸口服。治疗前后记录症状、体征,评定扩展残疾状态评分(EDSS)分值,治疗后随访2年。疗效评定考核指标采用MS年复发次数,复发间隔时间,EDSS评分下降值。结果治疗前维生素D3组年龄、病程、复发次数、EDSS数值与激素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6、12个月EDSS数值与激素组比较,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第24个月,维生素D3组与激素组比较EDSS数值(P0.05)、年复发次数(P0.05)、复发间隔时间(P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维生素D3添加治疗能减少MS的复发次数、延长复发间歇时间、延缓残疾进展速度。  相似文献   

8.
细胞因子与多发性硬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多发性硬化是与免疫有关的疾病,近年来研究表明细胞因子在多发性硬化发病过程中起作用。本文对细胞因子与多发性硬化的关系做一综合性阐述。  相似文献   

9.
尿酸与多发性硬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有关研究发现,多发性硬化病人的血清尿酸水平显著低于对照,且可能与疾病的活动性、病程、神经伤残程度及性别有关。尿酸被成功地用于治疗多发性硬化的动物模型,多发性硬化病人口服尿酸前体肌苷可以使临床症状改善,提示对尿酸与多发性硬化的关系研究,有望为进一步探索多发性硬化发病机理及更合理的治疗方案找到新的突破点。  相似文献   

10.
尿酸与多发性硬化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多发性硬化患者血清尿酸的水平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对24例多发性硬化患者治疗前后进行血清尿酸测定.结果 多发性硬化患者血清尿酸水平均显著降低,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治疗后进入稳定期尿酸水平有所提高,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测定多发性硬化患者血清尿酸水平有助于了解病情,判断病情活动性.尿酸对多发性硬化有保护作用,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1.
研究甲基维生素Bi2对脱髓鞘的修复作用.以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作为多发性硬化的动物模型.用豚鼠脊髓匀浆和完全弗氏佐剂诱导Lewis大鼠发生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experimental auto-immuneencephalomyelitis,EAE),给予不同剂量的甲基维生素B12,观察体重变化、神经系统评分和组织学检查.注射甲基维生素B12(266 μg/kg,532μg/kg)增加大鼠的缓解比例,由35.7%增至60%.降低死亡率,由52.3%降为16.70%,减少体重(g)下降量,由18.9±15.6降到4.8±9.5.组织学检查证实甲基维生素B12有促进髓鞘修复的作用.提示,较大剂量甲基维生素B12对多发性硬化模型大鼠有确切良好作用.  相似文献   

12.
研究甲基维生素B12 对脱髓鞘的修复作用。以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作为多发性硬化的动物模型。用豚鼠脊髓匀浆和完全弗氏佐剂诱导Lewis大鼠发生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脑脊髓炎 (experimentalauto immuneen cephalomyelitis,EAE) ,给予不同剂量的甲基维生素B12 ,观察体重变化、神经系统评分和组织学检查。注射甲基维生素B12 (2 6 6 μg/kg ,5 32 μg/kg)增加大鼠的缓解比例 ,由 35 .7%增至 6 0 %。降低死亡率 ,由 5 2 .3%降为 16 .70 % ,减少体重 (g)下降量 ,由 18.9± 15 .6降到 4 .8± 9.5。组织学检查证实甲基维生素B12 有促进髓鞘修复的作用。提示 ,较大剂量甲基维生素B12 对多发性硬化模型大鼠有确切良好作用。  相似文献   

13.
1,25(OH)2D3作为维生素D3的活性代谢产物,是钙磷代谢及机体免疫调节的重要激素,对中枢神经系统具有保护作用[1-3],给予1,25 (OH)2D3可降低多发性硬化的发生[4].推测其可能对周围神经系统也有保护作用,但目前国内外尚未见相关研究报道.施万细胞作为周围神经胶质细胞,对周围神经具有支持、营养及修复作用.CYP27A1、CYP27B1、CYP24作为1,25(OH)2D3活化和代谢的酶类,与其作用紧密相关,可作为1,25(OH)2D3是否与施万细胞作用的标志.该研究通过探讨施万细胞上CYP27A1、CYP27B1和CYP24基因的表达情况,旨在初步探讨1,25(OH)2D3与施万细胞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多发性硬化是一种主要累及中枢神经系统的严重自身免疫性炎性疾病。近年来, 多发性硬化神经损伤机制的探索不断深入。作用于不同靶点的疾病修正治疗药物亦不断涌现。对多发性硬化神经损伤机制认识的加深有助于临床医生更全面理解疾病修正治疗目标的演进。文中就多发性硬化的神经损伤机制及其与疾病修正治疗目标的关系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5.
近来研究发现多发性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多发性硬化患者较正常人更易患缺血性心脑血管病;多发性硬化患者存在缺氧诱导因子、脂蛋白相关的磷脂酶A2等缺血性损害标记物表达的增高;多发性硬化患者存在广泛的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类似的大脑低灌注。多发性硬化本身存在的病理生理机制包括自身免疫炎症反应、氧化应激过程、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引发的血管内皮功能损害,可能是造成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原因。多发性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病之间的联系的研究有助于阐明其发病机制并提供新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血管周围间隙与多发性硬化的相关性。方法对38例多发性硬化患者(多发性硬化组)及50名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头颅MRI检查,计数其血管周围间隙并测量其直径。对结果进行组间比较。结果多发性硬化组患者血管周围间隙检出率(42.1%,16/38)明显高于对照组(16.0%,8/50)(P0.01)。多发性硬化组患者血管周围间隙的数目[(5.4±2.4)个/例]明显多于对照组[(2.7±2.0)个/例](P0.01)。多发性硬化组患者血管周围间隙的直径[(3.0±1.0)mm]明显大于对照组[(2.2±0.7)mm](P0.05)。线性回归分析显示,对照组中血管周围间隙的数目、直径均与年龄呈正相关(r1=0.857,r2=0.956,均P0.01)。结论血管周围间隙与多发性硬化有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多发性硬化是一种有关中枢神经系统的慢性炎性脱髓鞘和神经退变性疾病,以炎症反应、脱髓鞘、轴突丢失和反应性神经胶质增生等为主要病理特征。多发性硬化涉及免疫和中枢神经两大系统,其中在免疫系统中有固有免疫系统和适应性免疫系统参与。而吞噬细胞是固有免疫系统里重要的组成部分,是介导多发性硬化免疫应答的主要效应细胞,既参与多发性硬化发病早期阶段的炎症反应、组织损伤,也涉及疾病后期阶段的抗炎反应、神经组织修复。本文主要阐述吞噬细胞与多发性硬化的相关性以及目前以吞噬细胞为靶向对多发性硬化治疗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多发性硬化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脱髓鞘疾病,其病因不明。近年来肺炎衣原体感染与多发性硬化的 关系研究较多,但尚不能肯定是其病因。肺炎衣原体可能参与多发性硬化的发病。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多发性硬化诊断国际专家小组对多发性硬化临床诊断标准的最新修订。基于近年来在影像及实验室等相关领域关于多发性硬化诊断的最新研究结果及专家意见,重点在阐述时空多发性的客观证据以及原发进展型多发性硬化的诊断方面进行了修订,在保持敏感性和特异性的基础上一定程度简化了多发性硬化的诊断过程。该修订标准有可能应用于儿童、亚洲人群及拉丁美洲人群,但存在局限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多发性硬化的临床症状及MRI对其诊断的价值和意义。方法 :综合分析 2 0例多发性硬化患者一般资料、MRI、脑脊液检查及治疗转归。结果 :多发性硬化好发于 10~ 4 0岁 ,女性多见 ,起病形式及临床症状多样 ,病程呈复发与缓解 ,MRI对多发性硬化病灶的发现率可达 10 0 %。糖皮质激素治疗有效 ,但随着病程的延长 ,复发次数的增多 ,激素治疗欠佳。结论 :根据临床特点、影像学检查、脑脊液及神经电生理检查可提高多发性硬化的确诊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