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结节性多动脉炎又称结节性动脉周围炎和多动脉炎,亦有全动脉炎、多数性脉管炎和坏死性动脉炎之称。病变特征为小、中等动脉的三层均有显著炎变引起多发的动脉瘤、血栓形成和梗死、类纤维坏死。临床表现因病变累及不同部位表现各异,发热和白细胞增多多见,伴有关节炎、肌肉痛、腹痛、高血压和神经、肾、肺、脑病变等。  相似文献   

2.
1852年Rokitansky首次描述多血管炎,1866年Kussmaul根据病理特点进一步将其命名为结节性多动脉炎(polyarteritis nodosa,PAN),其特点为血管炎主要侵犯中等动脉,多累及肾脏和心脏,肾脏受累表现为肾梗死,又称之为经典型PAN.  相似文献   

3.
结缔组织病累及胸部的有系统性红斑狼疮,进行性全身性硬皮病,泛发性血管炎,韦格内氏肉芽肿,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急性风湿热、类风湿性关节炎,Sjogren氏综合征及混  相似文献   

4.
<正> 本病为瑞典眼科医师Sjgren氏在1933年首先整理报告,以后发现本病与结缔组织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系统性红斑狼疮,结节性多动脉炎,硬皮病,多发性肌炎  相似文献   

5.
结节性多动脉炎(PAN)是一组主要侵犯中等度大小肌肉动脉和肌层小动脉的以呈节段性炎症和坏死为特征,伴受累血管的供血组织发生继发性缺血。病因可能与免疫机制有关,药物及病毒感染均可致病[1,2]。病变可发生于任何部位,但以动脉多见,特点为坏死性血管炎。随医护人员对风湿免疫疾病认  相似文献   

6.
结节性多动脉炎与显微镜下型多血管炎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8 5 2年Rokitansky首次描述多血管炎 ,186 6年Kussmaul根据病理特点进一步将其命名为结节性多动脉炎 (polyarteritisnodosa ,PAN) ,其特点为血管炎主要侵犯中等动脉 ,多累及肾脏和心脏 ,肾脏受累表现为肾梗死 ,又称之为经典型PAN。 194 8年Davson等报道了一组以节段坏死性肾小球肾炎病理改变为特点的血管炎 ,并提出此病不同于经典型PAN ,并将其命名为显微镜下型多血管炎 (microscopicpolyarteritisno dosa ,MPA)。许多情况下MPA可能被诊断为PA…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分析21例结节性多动脉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效果.方法 对本院2004年8月~2012年8月收治的21例结节性动脉炎患者的病历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 21例结节性多动脉患者中,有17例为病理活检结果证实,有4例经血管造影确诊.对21例患者给予糖皮质激素治疗,19例患者临床症状得到明显改善,疗效满意,其余2例患者因合并乙肝活动期治疗效果不佳而中断治疗.结论 以皮肤结节红斑、关节痛、肌肉酸痛等为主要表现,并伴有其他系统疾病症状的患者有可能为结节性多动脉炎,应引起高度重视,准确的诊断与合理有效的治疗能够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相似文献   

8.
胶原病包括全身性红斑性狼疮、慢性类风湿性关节炎、硬皮病、多发性肌炎、皮肌炎、结节性动脉周围炎、风湿热、韦内格氏综合征和这些疾病的亚型。后来又发现这些疾病有特殊的抗体,而将这些疾病命名为自家免疫性疾病。  相似文献   

9.
韦格内氏(Wegener)肉芽肿是一种血管炎、肉芽种、灶性坏死综合征。1938年Wegener氏报告该病的三联征,即:上呼吸道,肺和肾小球损害,把本病与结节性多动脉炎分开。1951年Melicow对本病命名延用至今。本文报告我院经病理证实者6例:  相似文献   

10.
谢小馨 《贵州医药》2012,36(2):157-159
大动脉炎(又称hkayasu动脉炎,高安动脉炎)是一种较为常见的原发性免疫性慢性炎症性动脉疾病,特点是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多发性、非化脓性闭塞性炎症性疾病,发病机制复杂,呈现多因素性,可引起不同部位的狭窄或闭塞,以致病变处动脉扩张或形成动脉瘤,侵犯以头臂动脉受累最多,肺动脉受累者少见.此病发病年龄较轻,近年来发病率有增多趋势,临床工作中并不少见,但因早期缺乏特异性症状及体征,诊断较困难,不易引起临床医师重视,且预后差,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故应引起重视,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对延缓病情的进展、改善患者预后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1例临床病例复习大动脉炎的诊治,以提高临床工作中对该病的认识,及早诊断,正规治疗,以最大限度降低大动脉炎的危害性.  相似文献   

11.
Takayasu 氏动脉炎又名主动脉弓综合征、无脉症、青年女性动脉炎、原发性主动脉炎、闭塞性栓塞主动脉病(Occlusiveth-rombo-aortopathy)、Martorell 综合征、多发性大动脉炎等。本病国内虽有大量报  相似文献   

12.
颞动脉炎的发病率低(年发病率5.7/10万~16.5/10万),患病率的地区性差异很大,且与风湿性多肌痛密切相关,北京协和医院曾报道22例风湿性多肌痛,合并颞动脉炎6例。如对此病认识不足,极易误诊。现将我们遇到的4例误诊患者报告如下:1病例资料例1女,70岁。以“持续性头痛伴发热1个月”入院。患者曾就诊省级医院,疑诊为“①晚发型偏头痛;②病毒性脑炎”。住院治疗1周无效。既往无头痛发作史。查体:T37.1℃,BP130/80mmHg。神志清醒,右侧颞浅动脉增粗、变硬、迂曲,有触痛,同侧头皮压痛,颞下颌关节运动障碍(可间断缓解)。血沉110mm/1h,C反应蛋白( )…  相似文献   

13.
表现为神经损害的结节性多动脉炎1例050071河北省人民医院黄力平河北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李红玲结节性多动脉炎常累及多个器官或系统的中小动脉,是以坏死性血管炎为主要表现的全身性疾病。临床表现错综复杂,常致诊断困难。本科收治一例临床罕见的以神经损害为首发...  相似文献   

14.
顳动脉炎(arteriitistemporaIis)在本国眼科文献中仅TPOH氏著的視路疾病(1955)一書里有簡短的叙述。外国文献,近廿年来已有不少数量的病例的記載。 顳动脉炎的名称表征出一种固定的血管性病的症后群,是顳动脉閉塞性炎症的特殊类型,1932年由Horton,Magath和Broun諸氏划做一独立的疾病。它見于老年人,特征为剧烈头痛,晚間加重;顳动脉有压痛,硬实,搏动减弱或全无搏动;伴以体溫升高和严重的視力障碍。  相似文献   

15.
雷诺氏现象可分为初期(原发期)或自发病(60%~80%)和二期(继发期,25%~30%)。二期型病可能是局部起因(轻外伤,腕管压迫,胸腔出口综合征)或有一般或全身原因(药疗法中毒,胶原病,特别是硬皮病和播散的红斑狼疮,增生的或退化的动脉病和动脉炎,内分泌或代谢病)。此病的二期型通常称为雷诺氏综合征,而一期型称为雷诺氏病。吡拉西坦已用于治疗初期和二期雷诺氏现象,进行三个连续和补充治疗研究。首次研究在20例有初期雷诺现象的病人,利用临床和超声检查,毛细血管镜和实验室试验,以  相似文献   

16.
结缔组织疾病是一组原因未明的疾病,包括系统性红斑狼疮、类风湿性关节炎、硬皮病、皮肌炎、结节性多动脉炎、脂膜炎及干燥综合征。最明显的临床表现是累及关节及皮肤(粘膜),但可程度不同地累及心脏,有的甚至成为主要死因之一,应引起注意。  相似文献   

17.
结节性多发性动脉炎(简称多发性动脉炎),虽然比较少见,但由于其临床表现多种多样,常易误诊为其他疾病,因此,必须引起高度注意。本文报告两例因临床表现极不典型而误诊为“败血症”、“溃疡性结肠炎,结核性腹膜炎”等,在住院期间出现皮肤结节,最后经活检确诊。  相似文献   

18.
泰齐氏病又名泰齐氏综合征(Tietze’sSyndrome),系一种非化脓性肋软骨炎。自1921年 Tietze 氏首先报告此病后,世界各国均有类似的报告,约有200多例。国内文献仅见于1955年康氏及1958年许氏各报告一例。本院及军区总医院内科于近来曾见及两例。兹报导于下,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为我国北方诸省常见疾病之一,远在两千年前祖国医学文献即有记载,称之谓:手足脱疽或脱骨疽,十指零落等,近代医学则在1908年始由Buerger氏将此病进行了较详细的报导,故又称Buerger氏病,其病理变化,主要为侵犯四肢血管的原发性病变,特别是下肢的中小型动脉更易受侵表现  相似文献   

20.
结节性多动脉炎(PAN)是一种以中小动脉的节段性炎症与坏死为特征的非肉芽肿性血管炎.临床表现复杂多变,常被误诊为肾炎,胃肠道肿瘤,病毒感染,多发性肌炎等.本文2例均误诊,现报道如下: 1 病例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