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急性下壁心肌梗死胸前导联ST段压低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84例急性下壁心肌梗死患者常规心电图及24h动态心电图进行对照分析。结果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多于不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P〈0.01);下壁伴正后壁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多于不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P〈0.01);下壁伴右心室心肌梗死与胸前导联ST段压低无明显关联(P〈0.01);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者严重室性心律失常与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率较不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者高(P〈0.01)。结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前导联ST段压低往往提示梗死范围大或同时存在心肌缺血、冠脉病变广泛、心功能损害较严重,并且严重室性心律失常与房室传导阻滞的发生率明显增高,心肌酶峰值明显增高临床预后较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Ⅲ度房室传导阻滞(AVB)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分析AMI合并Ⅲ度AVB10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①AMI并发Ⅲ度AVB以下壁多见,为85例(85/106),治愈73例(73/85),死亡12例(12/85);前壁及广泛前壁21例,治愈10例(10/21),死亡11例(11/21);两者病死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74例下壁AMI经保守治疗死亡12例(12/74),11例经介入治疗均治愈,但两者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1例前壁AMI经保守治疗均死亡,而10例经介入治疗均治愈,两者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壁AMI合并Ⅲ度AVB患者病死率高,介入治疗降低病死率,尤以前壁明显。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死合并三度房室传导阻滞危险分析及预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合并三度房室传导阻滞(Ⅲ°AVB)患者的临床特征,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合并Ⅲ°AVB危险及预后。方法:选择急性心肌梗死合并Ⅲ°AVB49例,非Ⅲ°AVB组98例。比较两组基线临床资料,住院期间病死率、并发症及转归。结果:Ⅲ°AVB组较非Ⅲ°AVB组发病率年龄较大,下壁或右心室梗死比例高,并发症多,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合并Ⅲ°AVB预后差,住院期间病死率高。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应用小剂量螺内酯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左心室重塑的影响。方法 AMI患者84例,按梗死部位分为前壁心肌梗死组(43例)和下壁心肌梗死组(41例),两组患者再随机分为螺内酯治疗组和常规治疗组,于发病后1周、3个月和6个月行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观测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指数(LVEDVI)和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指数(LVESVI)。结果 前壁心肌梗死组:6个月时螺内酯组LVEDD、LVESD、LVEDVI和LVESVI与对照组相比明显下降(P〈0.05),而LVEF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下壁心肌梗死组:两组在治疗6个月时上述指标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应用小剂量螺内酯,可进一步防止前壁AMI患者左心室重塑的发生,对下壁AMI患者未见明显差异。  相似文献   

5.
急性下壁梗死发生房室传导阻滞的时间与预后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急性下壁心梗时,心电图检查和希氏束检查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的时间和对预后的影响。方法患者24例,分为:(1)单纯下壁组;(2)下壁后壁或右室组;(3)下壁合并前、侧壁组。均行心电图及希氏束电图检查。结果三组房室传导阻滞发生率相似,多数房室传导阻滞在急性心肌梗死起病后12h内出现(81.8%)。阿托品和异丙肾上腺素治疗14例,AVB都有不同程度的改善,预后良好。结论急性下壁与合并其他部位心梗的AVB发病率相似,大部分出现时间为12h以内,多数AVB未用起搏治疗获得良好预后。  相似文献   

6.
目的 采用脉冲多普勒组织成像技术(PW-DTI)评价急性心肌梗死(AMI)右室壁运动和左右室运动协调性的改变。 方法 首次AMI患者43例(前壁组23例,下壁组20例),于发病1周时行PW-DTI检测。测定三尖瓣外环Vs、Ve、Va;主、肺动脉电机械时间Q-Ao,Q-pul及IMD;二、三尖瓣外环电机械时间mQ-SO,tQ-SO及△Q-so。对照组19例行同样检测。 结果 前壁、下壁组三尖瓣外环Vs较对照组降低(P分别〈0.05和0.01),下壁组三尖瓣外环Q-so较对照组与前壁组延长(P〈0.05),下壁组△Q-So较对照组和前壁组减小(P〈0.05和0.01)。 结论 前壁、下壁心肌梗死均可致右室壁运动幅度降低,且可致左右室运动协调性改变。  相似文献   

7.
心肌背向散射积分参数评价胸部放疗早期心脏损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心肌背向散射积分参数(IBS)在评价胸部放疗早期心脏损伤方面的应用。 方法40例接受胸部放疗的肿瘤患者分为3组:A组40例,放疗前;B1组16例,放疗后(从前胸照射);B2组24例,放疗后(从前胸、后背对穿照射)。对3组进行常规超声测量和IBS参数测定。 结果B1组前壁、前室间隔的IBS%均明显高于A组(P〈0.01),CVIB均明显低于A组(P〈0.01);B2组前壁、前室间隔、后壁的IBS%均明显高于A组(P〈0.01),CVIB均明显低于A组(P〈0.01);B1组下壁、后壁的和B2组下壁的IBS%、CVIB与A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B1组和B2组的E/A较A组均明显减低(P〈0.01)。 结论心肌背向散射积分参数可无创地有效地评价胸部放疗早期心脏损伤。  相似文献   

8.
连续住院年龄在65岁以上的急性心肌梗死119例患者中,55例为无痛性急性心肌梗死。统计结果表明,老年人无痛性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为46%。发生率随增龄明显增加(P<0.01);女性显著高于男性(P<0.01)多见于单部位梗死范围小者(P<0.05);急性期死因与突发的致死性心律失常密切相关(P<0.05)。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并发心房纤颤(AF)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89例AMI住院患者,其中经心电监护或心电图检查发生AF者36例,占12.5%(AF组)。未发生AF者253例(NAF组)。根据AF发生时间是否在24小时以内又分为AF早发亚组15例、AF晚发亚组21例。289例AMI患者接受静脉溶栓者61例,其中AF组19例。比较AF组和NAF组间年龄、伴发症、心功能(Killip)、病死率及静脉溶栓再通率的差异;还比较AF组和NAF组间、AF早发亚组和AF晚发亚组间心肌梗死部位的差异。结果:AF 组与NAF组比较年龄较大,同时伴有高血压病、糖尿病较多,心功能差,病死率高,静脉溶栓再通率较低(P<0.05)。在AF 组中下壁心肌梗死占58.3%,与NAF组(35.2%)比较明显增多(P<0.01),前壁心肌梗死两组间无明显差异;并且下壁心肌梗死在AF早发亚组中占80.0%,与AF晚发亚组42.9%比较明显增多(P<0.05);AF晚发亚组中前壁心肌梗死占57.1%,与AF早发亚组13.3%比较明显增多(P<0.01)。结论:AMI并发AF时静脉溶栓再通率低。AMI并发 AF时以下壁心肌梗死较多,但AF发生时间与梗死部位亦有一定关系。高龄、高血压病、糖尿病、心功能差等可视为AMI并发AF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高血压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时血压变化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218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按有、无合并原发性高血压分为A、B2组,合并高血压者116例归入A组,无合并者102例归入B组。对比2组患者发生急性心肌梗死后血压的变化及临床特点。结果 无痛性心肌梗死发生率在A组为31.9%,显著高于B组的14.7%(P〈0.05)。血清肌酸激酶峰值A组为(18±10)×10^2U/L,B组为(13±10)×10^2U/L;心肌型肌酸激酶同功酶A组为(1.5±0.8)×10^2U/L,B组为(1.2±0.9)×10^2U/L,A组显著高于B组(P〈0.05)。心肌梗死后血压下降发生率:A组为83.6%,B组为26.5%,差异有显著性(P〈0.01);收缩压下降:A组为(36±16)mmHg,B组为(14±10)mmHg,差异有显著性(P〈0.01)。心功能分级构成比:属心功能Ⅰ级患者在A组和B组分别占42.2%和58.8%;心功能Ⅱ级患者例数2组相似;心功能Ⅲ级以上A组为28.5%,高于B组的12.7%,差异有显著性(P〈0.05)。并发症发生率:A组心力衰竭、严重心律失常、心源性休克、再梗死发生率、住院率及病死率均高于B组。结论 高血压并发心肌梗死后血压下降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并发症及病死率均较血压正常者高,近期预后差,故高血压是影响心肌梗死预后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1.
急性心肌梗死并发脑梗死的临床特点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脑梗死的临床特点。方法:急性心肌梗死住院857例分成并发脑梗死组和无脑梗死组,对其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结果:并发脑梗死组平均肌酸激酶峰值、心尖部梗死、心源性休克、心律失常,均高于无脑梗死组(P<0.05),并发脑梗死组病死率高于无脑梗死组(P<0.01)。结论:急性心肌梗死后并发脑梗死与上述因素有关,溶栓及综合防治可减少脑梗死发生率,从而降低急性心肌梗死后病死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并发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意义。方法 :分析 44 4例急性心肌梗死并 3 7例房室传导阻滞的临床资料。结果 :160例下后壁心肌梗死 ,发生房室传导阻滞 2 8例 ,发生率 17 5 %,死亡 6例 ,死亡率 2 1%;2 84例前壁心肌梗死发生房室传导阻滞 9例 ,发生率 3 17%,死亡 8例 ,死亡率 89%(P均 <0 .0 0 5 )。结论 :下后壁心肌梗死易并发房室传导阻滞预后好 ,前壁心肌梗死并房室传导阻滞预后差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盐酸戊乙奎醚对小剂量吗啡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术后镇痛副反应的影响。方法:64例在臂丛麻醉下行上肢手术的患者,随机均分为A、B两组。A组局麻药内加盐酸戊乙奎醚1mg及吗啡4mg,B组局麻药内仅加吗啡4mg。结果:恶心呕吐及皮肤瘙痒的发生率A组低于B组(P〈0.01或0.05),口干的发生率A组高于B组(P〈0.01)。结论:盐酸戊乙奎醚可较明显地降低小剂量吗啡用于臂丛神经阻滞术后镇痛副反应的发病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星状神经节阻滞对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自理能力和精神状态的影响。方法:选择3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患者进行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2周为1疗程。根据心肌梗死时心绞痛减轻或缓解的情况,调整或停止输入扩冠类药物。根据病情恢复情况持续2周。对照组常规内科治疗。结果:观察组患者阻滞24h后,心绞痛症状全部缓解,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观察组明显优于阻滞前及同时段对照组值,而且在整个治疗过程中未再出现心前区疼痛;观察组平均动脉压(MAP)、心率与阻滞前及同时段对照组比较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和减慢;血氧饱和度(SaO2)观察组明显优于阻滞前及同时段对照组值;阻滞后24h观察组血中游离脂肪酸与阻滞前及同时段对照组比较有明显的降低(t=6149-11.38,P〈0.05)。一周后对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和精神状态进行评估记分,观察组明显优对照组(χ^2=16.32-17.26,P〈0.05)。结论:星状神经节阻滞可快速有效地缓解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严重的缺血性疼痛,改善心肌缺血的严重程度,可明显改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和精神状态。  相似文献   

15.
超敏C反应蛋白在急性冠脉综合征中的改变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S)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炎症反应检测的敏感性。方法;采用ELISA法测定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48例和健康对照组48例超敏CRP。结果: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超敏CRP明显升高,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显著性(P〈0.001),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高于不稳定心绞痛患者,两者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HS—CRP在检测ACS的冠状动脉粥样斑块的炎症反应方面,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精确性,是急性冠脉综合征的危险预报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应用循证护理预防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发生猝死的作用。方法:将符合WHO诊断标准的120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施行急性心肌梗死常规护理;实验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循证护理。结果:实验组并发症和猝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平均住院日较对照组缩短(P〈0.01)。结论:应用循证护理为患者提供了个体化服务,有效能降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病死率,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胸导联ST段下降在急性下壁心肌梗死(AIMI)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AIMI患者83例,观察胸导联ST段下降与梗死部位、严重心律失常的关系。结果:(1)单纯下壁心肌梗死伴胸导联ST段下降者少(P〈0.05),下壁伴正后壁心肌梗死中伴胸导联ST段下降者多(P〈0.05)。(2)伴胸导联ST段下降者严重心律失常的发生率高(P〈0.05和P〈0.01)。结论:AIMI伴胸导联ST段下降考虑前壁心肌缺血,容易发生严重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甲状腺功能亢进(甲亢)患者采用不同麻醉方式对基础代谢率(BMR)的影响。方法60例甲亢患者分为局麻+强化麻醉(Ⅰ组)、全麻(Ⅱ组)和颈部硬膜外阻滞麻醉(Ⅲ组)各20例。测定麻醉前、麻醉后、气管插管后、手术开始后5分钟、剥离甲状腺时、切除甲状腺时及手术结束时BMR的变化。结果与麻醉前相比。Ⅰ组麻醉手术期间BMR显著升高(P〈0.01);Ⅱ组麻醉诱导后BMR显著下降(P〈0.01),气管插管后BMR显著升高(P〈0.01),剥离、切除甲状腺组织时BMR升高较明显(P〈0.05),手术结束时BMR显著升高(P〈0.01);Ⅲ组麻醉手术期间BMR显著下降(P〈0.01)。与Ⅰ组同期相比,Ⅱ、Ⅲ组麻醉手术期间BMR显著降低(P〈0.01),与Ⅱ组同期相比,Ⅲ组麻醉手术期间BMR显著降低(P〈0.01)。结论甲亢手术采用气管插管、静脉普鲁卡因复合麻醉较为理想,颈部硬膜外阻滞是最理想的麻醉方法。  相似文献   

19.
郭庆平  原巧灵 《全科护理》2012,(35):3288-3289
[目的]分析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发谵妄病人的临床特点,并探讨恰当的护理措施。[方法]选取32例并发谵妄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病人作为观察组、未发生谵妄的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病人33例作为对照组,观察两组病人的致病危险因素、心肌梗死类型、并发症、住院时间及病死率。[结果]观察组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吸烟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发生率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心力衰竭、心源性休克发生率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较对照组长、病死率较对照组高(P〈0.05)。[结论]老年急性心肌梗死并发谵妄病人的危险因素多、并发症发生率高、心肌梗死范围大、住院时间长、痛死率高,应加强此类病人的护理。  相似文献   

20.
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脑梗死36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脑梗死的疗效。方法36例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18例。对照组给予神经内科护脑、脱水、降压、抗凝、抗感染以及改善微循环等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星状神经节阻滞。结果与治疗前比较,治疗20d时两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NFD)评分明显降低(P〈0.01),但治疗组的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定(FMA)和Barthel指数(BD明显提高(P〈0.01),但治疗组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星状神经节阻滞治疗可改善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