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血浆置换模型与血浆胆红素浓度的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过程中胆红素浓度随血浆置换量的变化规律,为临床大夫制定合理的血浆置换用量提供合理的理论依据。方法:通过对立血浆置换的数学模型,导出血浆置换过程中胆红素浓度与血浆置换量的解析表达式,通过对实验测量值的拟合确定模型参数。结果:通过与47例血浆置换的实验测量值比较,该模型的解析表达式较好地反映了血浆置换过程中胆红素浓度的实际变化规律。结论:胆红素浓度随血浆置换量的变化成指数衰减规律。随着血浆置换量的增加,胆红素浓度下降的速度逐渐减慢。  相似文献   

2.
本文建立了血浆置换过程中的数学模型,推导出血浆置换过程中胆红素浓度随血浆置换量变化的解析表达式.该模型的理论值与实验测量值比较获得较好的一致性,从而可为临床医生制定合理的血浆置换用量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戴梦玲  陈玉冲 《现代实用医学》2011,23(12):1388-1389
目的探讨双重血浆置换技术(DFPP)在临床中的应用情况,分析其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7例(173例次)行DFPP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 47例(173例次)好转45例,2例转为终末期肾功能衰竭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总有效率达95.6%。173例次均顺利完成DFPP治疗,由于治疗前均常规应用地塞米松,未出现过敏反应,有2例治疗过程中有一过性血压下降,调整血流量及置换液流量后血压恢复正常。余患者未见明显并发症。结论 DFPP对多种危重疾病的治疗起到迅速缓解症状的作用,为病因治疗创造了时机,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目的 血浆置换法(PE)加赛尼哌(Zenapax)疗法预防肾移植术后超急排斥反应的疗效。方法 33例群体反应性抗体(PRA)〉30%的患者在肾移植术前行PE的同时加用赛尼哌疗法,然后进行肾移植观察疗效。结果 33例肾移植成功,未发现排斥反应。PE治疗前后PRA分别为(50.6%±26.5%)和(24.7%±13.5%)p〈0.01(t=5.003);淋巴毒(CDC)分别为(20.2%±5.4%)和(7.1%±2.5%),p〈0.01(t=12.646)。结论 对肾移植术前PRA及CDC增高的患者予以PE治疗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5.
对6例重度药物中毒患者应用血浆置换(PE)的方法治疗,评价其效果,现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我院2001年2月~2003年6月应用PE加支持、补液、对症治疗,抢救6例重度药物中毒患者。其中男3例,女3例,年龄23~52岁。氯  相似文献   

6.
血浆置换在血小板减少症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浆置换是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一种血液净化技术,利用血浆单采将患者血液中多余的或发生病理变化的血细胞或其他血液成分分离并去除,再将患者正常血液成分和适当的置换液回输给患者,以去除或减少患者体内的致病因子,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目前临床应用较为广泛,已成为多种血液系统疾病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本文仅就血浆置换在血小板减少症中的应用现状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重症肝炎是一组因肝细胞大量坏死导致肝脏各种功能丧失,体内有毒物质大量蓄积,病情十分凶险,死亡率极高的疾病。清除肝内的毒性物质,改善肝内环境是治疗重症肝炎的重要环节。运用血浆置换术治疗重症肝炎,可谓有的放矢、对症施治。本文对21例重型肝炎患者血浆治疗前后的肝功能指标进行了对比分析,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目的 :对拟行肾移植的尿毒症患者术前行群体反应性抗体 (PRA)检测 ,对 PRA>1 0 %视为阳性的 1 6名患者 ,应用血浆置换的疗效观察方法与结果 :1 6例术前行血浆置换 (PE) 1~ 6次 ,使 PRA降至允许水平。结果 1 6例肾移植术后 ,1例发生超急排异 (HR) ,1例发生急性排异(AR) ,余 1 4例术后随访 1 /2~ 1 y未排异发生。对术后发生加速排异 (ACR)的 1例 ,AR的 6例患者 ,在常规应用大剂量 MP冲击和使用OKT3或 AL G/ATG后 ,逆转效果不明显者进行 PE1~ 2次 ,结果 ACR1例 ,AR2例最终失功 ,4例获救 ,逆转率为 5 7%。  讨论 :群体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血浆置换在成人嗜血细胞综合征(HPS)中的应用。方法对2010至2015年在我院诊断的21例成人HPS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血浆置换组与非血浆置换组之间的治疗差别。结果血浆置换组在中位生存期、发热症状、实验室检查与非血浆置换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浆置换在HPS中可作为一种有效的辅助治疗手段,可缓解HPS患者的症状,改善预后,为治疗原发疾病争取时间。  相似文献   

10.
血浆置换[2](PE)是近年发展迅速的1种血液净化新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我院自2000年6月起,采用单层膜滤过法开展血浆置换治疗,取得较好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总结应用国产PF model l000型血浆置换机对3例患者行13例次双重滤过血浆置换治疗效果的观察及护理。提出术前探访患者,采用动、静脉或静、静脉穿刺血管通路,缩短管路长度,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监测治疗参数,加强保暖等护理措施,可确保治疗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血浆置换治疗慢性重型肝炎时的不良反应,探讨防治措施。方法:分析血浆置换治疗57例慢性重型肝炎时出现的80次不良反应资料,讨论各种不良反应的发生及处理。结果:不良反应发生率41.6%,其中过敏反应最常见,其余是血糖升高及电解质紊乱、跨膜压升高。  相似文献   

13.
目的 研究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 PE)在治疗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中的作用.方法 使用KM-8500型血细胞分离机对4例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患者进行血浆置换治疗,观察治疗前后相关实验室指标的变化.结果 4例患者共进行32次PE治疗,平均每次去除血浆量2518.75 ml.4例患者经PE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血浆黏度及IgM浓度较PE前明显下降.结论 PE能显著降低血黏度及IgM水平,是治疗原发性巨球蛋白血症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血浆置换联合血浆灌流治疗慢性乙型重型肝炎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守娟  王丽 《四川医学》2014,(11):1472-1474
目的观察血浆置换联合血浆灌流治疗慢性重型乙肝的疗效。方法 50例重型乙肝患者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给予血浆置换联合血浆灌流治疗3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临床症状及肝功、凝血变化,随访2个月的存活率判断近期疗效,另有30例病情相近患者作为对照。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有不同程度的减轻,肝功明显改善,凝血时间缩短,凝血酶原活动度升高,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个月存活率比对照组高30%(P<0.05),能明显降低早期患者的病死率。结论血浆置换联合血浆灌流是临床有效治疗重型肝炎的一种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了解人工肝血浆置换治疗肝炎的存活率。方法30例重型肝炎患者在内科治疗基础上联合血浆置换治疗95例次,另随机抽取30例重型肝炎仅予内科治疗作对比。两者均予促干细胞生长素、还原型谷胱甘肽、人血白蛋白等内科综合治疗。结果30例重型肝炎患者经血浆置换治疗后,存活率为63.33%(19/30),而对照组仅为30%(9/30)。结论血浆置换对于重型肝炎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血浆置换(plasma exchange,PE)治疗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疗效。方法选择天津塘沽传染病医院76名慢性重型乙型肝炎住院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内科综合治疗基础上联合PE,对照组予内科综合治疗,疗程为1个月。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生化指标变化和乙肝病毒-DNA(HBV-DNA)滴度的改变,以及1个月的死亡率。结果PE联合基础治疗,其中毒症状及生化指标均明显改善,降低HBV-DNA载量,提高存活率,降低病死率,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结论PE联合内科基础治疗既可以改善重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肝功能和凝血功能状态,减轻异常的免疫反应,维持内环境稳定,又可以快速降低患者的血清病毒载量,是一种值得更深入研究的新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人工肝辅助装置持续缓慢血液透析滤过(CHDF)联合血浆置换(PE)治疗中、晚期慢性重型肝炎肝性脑病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治疗组53例,中期25例,晚期28例;对照组48例,中期21例,晚期27例。两组病例均合并有不同程度的并发症。在相同内科治疗的基础上,治疗组加用日产KM—8800血浆交换仪并联用JUN—500血液透析滤过仪进行人工肝治疗,观察治疗的情况。结果:治疗组的53例患者中30例治愈或好转.另有7例经治疗后维持到接受肝移植手术,总有效率为69.8%.肝性脑病经治疗后清醒率为86。2%;对照组48例中11例治愈或好转,另有1例接受肝移植手术,有效率25.o%。结果显示CHDF PE治疗有效改善了中、晚期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预后。在85例次治疗过程中发生不良反应13例次(15.3%).经对症处理后不良反应均能缓解。结论:在内科综合治疗的基础上联合CHDF PE治疗对中、晚期慢性重型肝炎安全有效,能有效提高慢性重型肝炎患者的存活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