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中医对外科疾患的認識和治疗范围是相当广泛的,如痈、疽、发背、疗疮、对口、瘰瀝、瘿瘤、疥、癣等。这些外科疾患,在我国厉代的中医文献中均蘊藏着丰富的医学理論和宝貴的治疗经验,尤其对于痈疽的認識和治疗更有所阐发,故将痈疽作为探討的重心,就管见所及,臚列于后,欠妥之处,尚冀同道指正。(一)中医对(?)疽病名之确立痈疽系中医外科部分疮疡之总称,亦系外科中之大症。在古代医学文献中就有着广泛的記载,如黄帝內经中就載有猛疽、天疽、甘疽、米疽、銳疽、骨疽、肉疽、股陘疽及頸痈、疵痈、厉痈、脫痈等十三个名称;又如隋巢元方諸病源候论又載有緩疽、瘭疽、行疽、风疽、水疽、肘疽、禽  相似文献   

2.
王维德是中医外科"全生派"的代表人物,其痈疽理论,尤其是关于疽的理论观念、治则治法在中医外科界影响深远。今人多以色白定疽,对王维德疽认识有失偏颇,本文对《外科证治全生集》疽病证进行研究,将疽病证分为一般疽病证和特殊疽病证,并对疽病证治疗中的用药、刀针、饮食禁忌进行了总结。  相似文献   

3.
阴疽是一类病情缓慢的阴性疮疡疾病的总称,其研究范围很广,如附骨疽、脱疽、痒痈、流痰、流注、乳癖、瘤、癌等。古代医家从异病同治的思路,对阴疽进行论治,其所包含的多种疾病共性则成为阴疽治疗关键。小金丹是治疗阴疽的代表方剂,本文尝试从小金丹立方思路出发阐释小金丹治疗阴疽的对应病机,从同病异治思路比较阴疽治疗代表方剂间的特点,期望为临床小金丹治疗阴疽应用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4.
“黄疽”之称始于《内经》以后历代书籍中有“黄瘴”、“谷疽”、“酒疽”、“女劳疽”、“黑疽”、“阳黄”、“阴黄”、“瘟黄”等名称。黄疽病大致包括现代医学的病毒性肝炎、肝硬化、溶血性黄疽、胆结石、胆囊炎、钩端螺旋体病等疾病。  相似文献   

5.
新生儿黄疽是新生儿期最常见的一种症状,是由于胆红素代谢异常引起的血中胆红素水平升高而出现皮肤、巩膜及粘膜黄染的症状。新生儿黄疽分生理性与病理性黄疽。新生儿黄疽特别是病理性黄疽,如果不积极处理,可致中枢神经系统受损。所以,早期新生儿黄疽的观察、护理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6.
正阴疽病名最早载于南北朝伤科医书《刘涓子鬼遗方》:"阴疽发髀,若阴股始发,腰强,内不能自止,数饮不能多,五日坚痛不治,三岁死",意指发于大腿部的皮肤疮疡性疾病,属于中医外科疽病范畴。随着中医外科的发展,阴疽的概念被分为2类,一类是以虚寒证为主的外科阴性疮疡疾病的总称,如阴性的流注、脱疽、贴骨疽、痰  相似文献   

7.
“疽”是外科疾患中比较严重的病症,在临床鉴别上,可分为两大类,一种是代表初起有头,逐步形成蜂窠状脓头满布的疮疡.如脑疽、背疽等;另一种是代表深(?)的慢性脓肿.如附骨疽等。这两种症候群,虽然都是属于“疽”的范畴,但是在辨证与治疗上,却是各不相同的。爰以中医所称的“发疽”、“附骨疽”为代表,试作如下概述。  相似文献   

8.
小金丹是清代王维德首创用于治疗阴疽的名方。通过梳理大量阴疽类文献结合近现代临床运用的报道,针对阴疽气血不足、寒痰瘀滞的病机,在中医基础理论的指导下,认为小金丹治疗阴疽的机理主要体现在温散寒凝、化痰、散瘀、解毒四个方面,其中尤应重视疽毒的治疗机理,主要体现在祛毒依附、因势泄毒、以毒攻毒三个方面。  相似文献   

9.
治病不明阴阳,开口便错,动则取咎。读本刊今年第八期姚玉堃《背疽论治》一文,揣摩数度,对姚文以“背疽是阴证而发于阳”的论点实在不敢苟同。背疽岂阴证乎!背疽,今统以有头疽论。《外科理例》说:“疽者,初生白粒,如粟米,便觉痒痛,此疽始发之兆……便觉微赤肿痛。三、四日后根脚赤晕展开,浑身壮热微渴,疮上亦热……。”疡医自古以其邪深毒甚,初起便红肿热痛并作,  相似文献   

10.
阴疽作为一种外科性疮疡疾病,涉及临床病种较多、范围较广,历来没有统一的定义。本文通过系统梳理阴疽的历史源流和病因病机,重点归纳和总结阴疽的辨证方法和治疗现状,为阴疽在现代临床上的辨证论治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骨疽”是一种常见的外科疾病,但往往在治疗上很感棘手,因为“疽”是一种阴寒之症,病毒深重故灵枢廱疽篇曰:“热气淳盛,下陷肌肤,筋髓枯,内连五脏,血气竭,当其廱下,筋骨良肉皆无余,故命曰疽。疽者,上之皮夭以坚,上如牛领之皮……”从这一段经文里不但把疽的病因、症状、属性简要地说明,而更重要的是说明疽容易内陷,影响内脏选成预后不良。本人使用自制的“普阳汤”与骨疽散”治疗此疾,临床上效果很好,介绍于下,以供同道治疗参考。处方: 普阳汤:当归身三钱、炙黄芪三钱、川乌五分、升麻五分、茯苓二钱、炒白术二钱、炮姜二钱、淡附子二钱、熟地一钱半、炙草五分。  相似文献   

12.
脱疽的辨证护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敏 《河北中医》2010,32(6):933-934
<正>脱疽是指四端末端坏死,严重时趾(指)节坏死脱落的一种慢性周围血管疾病。脱疽之名首见于《刘涓子鬼遗方》,又名脱骨疽、敦痈、甲疽等,多因过食肥甘厚味致使郁火毒邪蕴于脏腑,加之肾阴亏损,不能制火而发;或  相似文献   

13.
“附骨疽”理论的源流“附骨疽”属于《灵枢·痈疽篇》范围。此为“结毒”一类,亦谓之“贴骨痈”。古书说五脏蕴毒,附骨而生,方觉大如伏瓜者为疽,似指附骨疽而言。汉代名医华佗、刘涓子传有痈疽方称“鬼遗方”,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王焘著的《外台秘要》、北宋的《圣济总录》及《外科正宗》、《疡医大全》、《医宗金鉴》等又称附骨疽为无头疽。隋代《诸病源候论》把本病分为附  相似文献   

14.
脱疽是外科临床较为常见、致残率较高的周围血管疾病。中医药在治疗脱疽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通过前期相关文献研究和临床观察,对脱疽近五年的中医药治疗情况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中西医结合、内外并重治疗脱疽的临床疗效。方法整理近8年来我院中医外科病房收治的180例脱疽病案资料,从治疗途径、用药变化及疗效等方面进行分析评价并总结经验。结果①中西医结合、内外并重治疗脱疽疗效明显,有减少截肢率、加快疮面愈合等作用。②正确的换药方法和外用药选择是确保疗效的关键。③早期防治是减少脱疽复发和加重的重要措施。结论中西医结合、内外并重的治疗方法是脱疽防治的临床研究突破口。  相似文献   

16.
正脱疽是指发于四肢末端,严重时趾(指)节坏疽脱落的周围血管病,又称"脱骨疽"。类似西医的以四肢动脉病变为主的慢性缺血性疾病,包括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糖尿病足、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疾病。寒邪涩滞脉道,气血凝滞,肢体失于濡养是脱疽发病的重要病机,附子类方回阳温阳,散寒除湿,在脱疽的治疗中具有重要的价值。  相似文献   

17.
<正>1中医对骨肿瘤的称谓骨肿瘤是骨伤科常见的肿瘤之一,中医学在在治疗方面已积累了不少经验,但由于受历史条件限制,始终未见完整而系统的著述,记述多散在于各种中医古籍中。根据中医古籍中记载的症状体征,与骨肿瘤有关的病名包括"骨瘤"、"石痈"、"石疽"、"胫阴疽"、"石榴疽"、"肉瘤"、"肉疽"、"多骨疽"等骨肿瘤称谓。2骨肿瘤的认识早在公元前16~前11世纪,殷商时期的甲骨  相似文献   

18.
阴疽由阴寒凝滞、阻隔气血,郁滞经络所致,病变部位漫肿不红,坚硬如石为其主要特征。消、托、补法是阴疽內治法的三大总则,笔者以阳和汤、当归四逆汤、神功内托散结合治疗阴疽一例,取得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19.
用消溃膏Ⅰ、Ⅱ号分别治疗该病30、40例,其胃脘痛消失率、临床症状消失率、溃疡愈合率均明显优于辨证分型对照组30例。提出该病应称为“胃疽”,结合临床,指出了胃疽概念的依据、胃疽病  相似文献   

20.
糖尿病足又称为糖尿病性肢端坏疽,是由糖尿病神经血管病变引起的下肢病变的总称,可归属于中医学“脱疽”等病的范畴。中医学认为,糖尿病足为消渴的一个变证,多由消渴日久,气血生化乏源,久则伤及脾肾之阳,最终肾阳虚衰所致,属中医学阴疽、脚疽、脱疽范畴。它是糖尿病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也是糖尿病患者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