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干预效果.方法 对80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于患者入院3 d内采用症状自评量表评定心理健康状况,针对存在的心理问题予以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于患者出院前再次对家属进行评定,并与国内常模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患者家属入组时症状自评量表各项评分均显著高于国内常模(P<0.05或0.01);心理干预后总分、阳性项目数、阳性项目均分及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偏执因子分均显著低于干预前(P<0.05或0.01),仅阳性项目数显著高于国内常模(P<0.05),总分及其他因子分与国内常模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心理干预能显著提高家属的心理健康水平,对提高家庭支持度和促进患者的全面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心理干预对首发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家属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主量表(SDS)对符合调查对象条件的74位首发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家属进行测试,并对家属存在的焦虑、抑郁情绪采取有效的心理干预,比较家属在接受心理干预前后焦虑、抑郁情绪的变化。结果心理干预可有效改善首发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家属的情绪状况,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负性情绪明显,心理干预可有效改善其情绪状况,使其能正确面对现实并积极应对,尽早恢复自信,为患者的疾病康复提供有效的家庭支持。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在患者入院时和出院时心理状态的评定,探讨健康教育对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心理状态的影响.方法 将8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随机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研究组给予系统的健康教育,对照组采用一般常规护理,分别于患者入院时和出院时对家属进行SCL - 90、SDS、SAS问卷调查.结果 两组人组时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突出的心理问题为躯体化、强迫、焦虑、抑郁等,出院时患者家属心理状态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1).结论 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系统的健康教育宣教可有效改善患者家属异常心理状态.  相似文献   

4.
首发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家属心理状况调查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了解首发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家属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2011年4月~2012年3月期间符合调查对象条件的110例首发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家属进行问卷调查,并与全国常模进行比较.结果:首发住院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家属的躯体化、强迫症状、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和精神病性的因子分均高于国内常模(P<0.05).结论:家属和患者间的心理问题可交互影响,不能把心理治疗局限于患者个体,应将患者家属也列入心理干预系统,纠正家属的心理问题,从而能更好地为精神分裂症患者提供有效的家庭支持,对患者疾病的康复起到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ABC-X理论模型在改善急诊重症患者家属心身健康状况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110名急危重症患者家属根据ABC-X理论模型采用康耐尔心身健康问卷进行筛查,对存在心身健康问题的家属予以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观察患者住院全程.心理干预后再次采用康耐尔心身健康问卷评定被试的心身健康状况及对疾病的认知状况.结果 本组患者家属焦虑、紧张、恐惧等心理问题检出率为90.9%,心理干预后康耐尔心身健康问卷中躯体症状各因子分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心理症状的焦虑、敏感因子分较干预前显著降低(P<0.01),愤怒、紧张、抑郁及不适应因子分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掌握相关知识、掌握相关技能、态度和行为改变率均较干预前显著升高(P<0.01).结论 急危重症患者家属心理问题检出率较高,根据ABC-X理论模型予以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能显著缓解其存在的心理问题,提高心身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干预效果.方法 对98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亲属采用症状自评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及抑郁自评量表评定心理健康状况,依据评定定结果予以有针对性地心理干预,观察6周.干预后再次采用上述量表进行评定分析.结果 干预前入组患者亲属症状自评量表的躯体化、抑郁、焦虑、恐怖、偏执因子分显著高于常模(P<0.01),干预后躯体化、抑郁、焦虑、偏执因子分较干预前显著降低(P<0.01),但躯体化及恐怖因子分仍显著高于常模(P<0.05);干预前焦虑自评量表及抑郁自评量表总分显著高于常模(P<0.01),干预后均较干预前显著降低(P<0.01),与常模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亲属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及情绪问题,予以有针对性地心理干预能显著改善其存在的心理问题及焦虑抑郁情绪,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首发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家属对保护性约束的态度及心理干预对家属心理状况的影响。方法采用自编调查问卷,对2012年4月~2013年3月符合调查对象的96例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进行问卷调查,针对家属存在的对保护性约束的不理解方面进行心理干预,比较干预前后患者家属对保护性约束态度的变化。结果部分首发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家属对保护性约束持不理解、不接受态度,部分家属甚至认为保护性约束是在惩罚病人。当患者家属接受各种干预措施后,对保护性约束的态度有了明显的改观,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或P〈0.01)。结论心理干预可有效改善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对保护性约束的态度,增强患者家属对精神分裂症及保护性约束相关知识的了解,使其能配合医务人员,更好地为患者提供有效的家庭支持,有利于患者的康复。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状况及心理干预效果。方法对80名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采用症状自评量表评定心理健康状况,并予以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于心理干预2周末再次测评,并与国内常模进行对比分析。结果干预前患者家属症状自评量表的躯体化、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惧因子分显著高于国内常模(P<0.01),干预后均较干预前显著降低(P<0.01),但躯体化、焦虑、恐惧因子分仍显著高于国内常模(P<0.05或0.01)。结论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心理干预能有效缓解或消除其心理问题,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9.
门诊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门诊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心理健康状况,为实施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对门诊48例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进行调查,并与国内常模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症状自评量表的躯体化、强迫、抑郁和恐怖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国内常模(P<0.05或0.01),而人际关系、焦虑、敌对、偏执、精神病性因子分与国内常模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结论 门诊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应加强心理治疗,改善其心理健康状况.  相似文献   

10.
目的 了解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其存在的心理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心理干预措施.方法 对82名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采用症状自评量表进行调查,并与全国常模进行对比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制定心理干预措施.结果 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症状自评量表总分及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偏执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全国常模(P<0.05或0.01).结论 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存在诸多的心理问题,其心理健康水平低于一般人群;根据其心理问题予以针对性的心理干预,能显著提高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水平,提高对精神疾病的认识能力,提高对患者的监护质量,有利于帮助患者早日康复.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调查综合医院急诊部住院患者家属心理健康状况,为避免医疗事件的发生和制定有针对性的干预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对240名急诊部住院患者家属进行测评分析.结果 内、外科急诊患者家属症状自评量表总分及各因子分均显著高于中国常模(P<0.01).外科不同年龄、学历、性别急诊患者家属症状自评量表焦虑和敌对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内科(P<0.01);内科不同年龄、学历、性别及外科不同学历、性别的急诊患者家属焦虑因子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或0.01),内科不同学历及外科不同年龄、性别的急诊患者家属敌对因子分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急诊部住院患者家属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在救治患者的同时,对家属进行有针对性地健康教育和家庭护理指导,对提高家属的应激能力和心身健康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心理护理干预对脑出血患者及家属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 将96例脑出血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均给予常规治疗及护理,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实施心理护理干预,观察1个月.于干预前和干预后1个月采用焦虑自评量表和抑郁自评量表评价两组患者及家属的焦虑、抑郁情绪,采用症状自评量表评价家属的心理健康状况.结果 干预后研究组患者焦虑自评量表及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均显著低于干预前(P<0.01),对照组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研究组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家属焦虑自评量表及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降低(P<0.05或0.01),研究组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P<0.01).干预后研究组患者家属症状自评量表各项评分均显著低于干预前(P<0.01),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结论 心理护理干预能有效缓解患者及家属的焦虑、抑郁情绪,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首发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心理状况及心理干预的效果。方法将141例首发女性精神分裂症患者的156名家属随机分为心理干预组和非心理干预组各78例,分别在患者入院时和出院时采用症状自评量表进行评定。结果研究组及对照组在其患者入院时症状自评量表评定结果与国内常模比较,各因子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或0.01);两组家属在其患者出院时症状自评量表评分与入院时症状自评量表减分率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或0.01)。两组家属出院时症状自评量表评分与常模比较,有显著差异的因子数研究组少于对照组。结论首发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心理负担较重,应进行心理干预。  相似文献   

14.
家庭护理干预对白血病患者心理状况和生活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家庭护理干预对白血病患者心理状况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运用护理程序理论对60例白血病患者及其家属进行为期6个月的家庭护理干预,采用问卷调查法收集资料,比较干预前后患者心理状况及生活质量的变化.结果:本组患者干预后心理健康状况明显好转,焦虑、抑郁情绪显著改善,干预前后各量表评分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1).干预后患者的生活质量总分和各维度分值均较干预前升高,干预前后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结论:家庭护理干预对白血病患者负性心理状况的改善和生活质量的提高有积极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健康教育对首次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方法 对30例首次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并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分别在患者入院与出院时对患者家属焦虑抑郁情绪进行测评.结果 健康教育前,30名患者家属的SAS、SDS评分,与国内常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健康教育前后,患者自身的SAS、SD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通过健康教育可改善首次住院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的焦虑抑郁情绪.  相似文献   

16.
青少年强迫症患者父母心理状况调查及护理干预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目的:分析青少年强迫症患者父母存在的心理问题,了解其心理健康状况,实施及时有效的护理干预.方法: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焦虑自评量表(SAS)和抑郁自评量表(SDS),对60名住院青少年强迫症患者的父母进行测评,对心理问题突出者给予相应的护理干预;干预后再次进行评定,将干预前的测评结果分别同全国常模、护理干预后的测评结果进行比较.结果:青少年强迫症患者父母干预前SCL-90、SAS、SDS得分均高于全国常模,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干预前后得分比较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结论:青少年强迫症患者父母普遍存在心理问题,及时有效的护理干预能改善其心理状况.  相似文献   

17.
癌症患者家属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探讨癌症患者家属心理健康状况.方法 采用症状自评量表、抑郁自评量表对癌症患者家属的心理健康状况进行评定并与全国常模对比分析.结果 症状自评量表评分,癌症患者家属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恐怖、偏执因子分均显著高于全国常模(P 均<0.01);女性抑郁、恐怖因子分均显著高于男性(P<0.05).抑郁自评量表总分癌症患者家属显著高于全国常模(P<0.01);女性家属显著高于男性家属(P<0.05). 结论 癌症患者家属存在诸多的心理问题,女性家属更为显著;为了提高癌症患者的生活质量,应把心理干预扩展到患者家属、特别是女性家属和整个社会支持系统.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心理行为干预对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家属的影响。方法:将160名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家属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80名,对照组未进行干预,观察组给予心理行为干预,比较两组家属干预前后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情况。结果:患者家属SDS和SAS评分均明显高于正常参考值(P0.05);干预后两组SDS和S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精神分裂症患者家属进行相关的心理行为干预,利于改善家属的不良心理状况,从而对患者的疾病恢复具有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调查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肿瘤患者的心理状态并评估心理干预效果.方法 102例PICC置管肿瘤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1例,给予实验组患者8周的心理干预.应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估所有患者治疗前后的心理状态,并与中国成人常模比较.结果 治疗前PICC置管肿瘤患者的躯体化症状、人际关系、抑郁、焦虑和精神病性维度与中国成人常模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给予心理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的抑郁、焦虑和精神病性因子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或0.01).结论 PICC置管肿瘤患者存在躯体化症状、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心理干预可改善其心理状况.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对美沙酮维持治疗患者康复及家属心理健康状况的影响.方法 将368例美沙酮维持治疗患者家属随机分为两组,研究组168名,对照组200名,两组均接受常规美沙酮维持治疗服务指导,研究组在此基础上予以集体与个别相结合的家庭心理干预治疗,观察1 a.于心理干预前及干预1 a末,对两组家属采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焦虑自评量表、家庭负担会谈量表和自编认知状况调查表进行测评分析,对两组治疗者采用功能失调性状况评定量表进行测评分析,并统计两组患者的服药依从率、复吸率.结果 干预后研究组家属焦虑自评量表、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家庭负担会谈量表评分均较干预前显著下降(P<0.01),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家属仅焦虑自评量表评分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干预后研究组家属对美沙酮维持治疗的康复作用、戒断症状、护理技能的不了解率较治疗前显著下降(P<0.01),且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对照组家属各项目评定与干预前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干预后研究组患者服药依从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年复吸率和功能失调性状况评定量表总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心理干预不仅能解除家属的诸多思想顾虑、提高应对措施,也能提高美沙酮维持治疗患者的治疗依从性,降低复吸率,促进心理和社会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