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肺朝百脉”及“肺主治节”理论是肺系藏象学说的主要内容.目前中医界对此理论重视不足,研究相对较少,限制了该理论在临床诊疗中的进一步应用与发展.充分认识“肺朝百脉、主治节”理论内涵,对指导肺系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
<正> 经上级批准辽宁中医学院于一九八三年成立针灸系.学制为五年,设十个教研室,开设:经络学、实验针灸学、古典针籍选、俞穴学、  相似文献   

3.
“天灸”治疗肺系病证80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天灸”治疗肺系病证的疗效。方法:三伏天治疗,选肺俞、大椎、风门等穴。“天灸”药物组成:白芥子、生甘遂、细辛、玄胡等。结果:总有效率为91.25%,其中支气管哮喘87.50%,慢性支气管炎95.0%。提示:“天灸”治疗肺系常见慢性病证遵循“冬病夏治”原则,起到春夏养阳功效,对慢性支气管炎更具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4.
总结汪受传教授运用钱乙“肺主喘”理论辨治儿科肺系疾病经验。认为以“喘”为主症的肺系疾病,其病机为肺失宣肃,实证为实邪犯肺、肺失宣肃,虚证为气阴不足、宣肃无力;实证治宜祛邪利肺、宣肃肺气,虚证宜益气养阴。并附验案2则。  相似文献   

5.
<正>咳嗽既是呼吸系统疾病的一个症状,又可是独立疾病,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加快,该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纵观以往,众医家多遵“脾为生痰之源,肺乃贮痰之器”之说而从肺脾论治咳嗽相关肺系疾病有痰之病证。但在临床实际中发现,从胃论治咳嗽相关肺系疾病,亦可取得不错疗效。《素问·咳论》最早提出“此皆聚于胃,关于肺”的观点,强调咳嗽不离肺胃,  相似文献   

6.
“气一元论”作为统筹中医各学科发展的主要根基,是中医学者必不可缺的重要指导思想。对它的有效阐释及深入研究亦成为揭示经络可视化研究的关键桥梁。故本文基于“气一元论”探究经络中“气”之体现,认为经络实质仍以“气”为主,但有“气本、气动、气化”之区别,在经络学理论、脉诊、经络治疗等方面中得以体现。全文旨在强调现代经络学发展应以中医思维为主,应立足于经脉中“气”为中心,并进行理论阐释,同时对“气本、气动、气化”的本质研究提供中医理论佐证和启示。  相似文献   

7.
中医学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形成到发展与儒家的思想体系有许多一致之处。“中庸之道”理论充分体现了儒家思想。肺系疾病是临证中的常见病,肺位最高,为五脏六腑之华盖,肺为“娇脏”,不耐寒热,肺系疾病的治疗需平和阴阳,以和为度,以平为期,和其不和,平其不平,这是儒家思想的重要体现。  相似文献   

8.
中医学认为,气血失和,百病丛生,气血是构成人体和维持其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现基于气血理论探讨中医治疗肺系疾病的辨治思路,认为肺系疾病的发病与气血关系密切,系因机体气血功能异常,加之外邪侵袭,导致“肺气虚弱,肺虚络瘀,肺热瘀阻,热壅血瘀”,总结出主要病机是“气血亏虚为本,痰热瘀阻为标”,治疗上应以“调和阴阳、理顺气血”为主要原则,临床上辨证应用“补肺理气、养血活血、化痰逐瘀、清肺热、利肺气、止咳平喘、凉血”之法,为临床从气血角度论治肺系疾病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9.
崔红生 《中医杂志》2013,54(2):107-109
论述了武维屏辨治肺系疾病的思路与方法,在肺系疾病的病因、病机、辨证、治法和方药等方面均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和心得,特别对肺系疾病“以通为用”、“以平为期”的治疗原则做了全面分析和详尽阐释,不仅拓宽了辨治思路,而且丰富了治法内涵.  相似文献   

10.
介绍治疗慢性肺系疾病的有效中医治法.根据临证经验,跳出“肺病治肺”的思维局限,从中医学理论出发,分析培土生金法、上下交病治其中法以及釜底抽薪法治疗肺系病的理论依据,以及临床适应证型,并结合具体的病例,详细阐述上述治法的应用时机和具体方药.通过医案举例,证实这三种治法适时应用,确能起到良好的疗效,对临床治疗肺系疾病有启发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万毅刚 《陕西中医》1998,19(4):162-162
<正> 肺系即指呼吸系统。“肺为华盖,以覆诸脏”。肺是肺系生理功能的主宰。肺主气,司呼吸,“人身之气,命于肺。肺气清肃,则周身之气莫不服从而顺行;肺气浊,则周身之气易致横逆而犯上”。  相似文献   

12.
几年来,我们为广大职工群众防治腰扭伤的过程中,发现了腰部扭伤时督脉龈交穴附近的上唇系带上,出现有异点即“龈交异点”,把“龈交异点’应用于临床,以诊断治疗腰扭伤,效果显著。现把“龈交异点”的临床应用情况报告如下: 一、针刺部位“龈交异点”在督脉终点龈交穴附近的上唇系带上,腰扭伤的部位不同,此点的部位也有所变动,但终究不超出上唇系带的范围。“龈交异点”的寻找方法:仰靠位,掀起上唇,充分暴露上唇系带,在上唇系带上突出的血肿或硬结上取之。  相似文献   

13.
慢性肺系疾患为临床上常见病、多发病 ,包括现代医学的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哮喘、支气管扩张、肺间质纤维化等疾病 ,具有病程较长、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的特点 ;临床主要表现为反复咳嗽、咳痰、气喘或气短不足以息、纳少、乏力等症 ,且常因感受外邪或劳累或寒暖失调、起居不慎而发病 ;属于“咳嗽”、“喘证”、“哮证”、“肺胀”等范畴 ,肺脾气虚是慢性肺系疾患的原因 ;健脾益气补肺应贯穿治疗的始终。1 立论依据1 1 肺的生理、病理是立论基础。慢性肺系疾患的病位主要在肺 ,肺主气、司呼吸 ,肺气宜宣宜降、肺为娇脏 ,不耐寒热。肺气…  相似文献   

14.
儒家文化中的“中庸”“中和”思想是阴阳平衡的文化基因和理论基础,恢复阴阳相对平衡是中医诊治疾病的根本法则。以《周易》为代表的儒家文化所提出的“阳主阴从”的哲学观对中医学理论和温补学派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要影响。以陈文中为代表的儿科温补学派在继承“阳主阴从”思想的基础上力倡小儿阳气不足,主张临证之时扶助固养小儿阳气。肺系疾病是儿科常见疾病,当今由于苦寒之品、抗生素及激素的过度使用和环境的影响,小儿阳虚证尤为常见,故扶阳之法在肺系疾病的诊治中亟需重视。文章基于前人理论思想,浅析扶阳思想在咳嗽变异性哮喘、肺炎喘嗽病等肺系疾病治疗中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栝萎薤白类方治疗肺系疾病的研究述评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栝蒌薤白类方是《金匮要略》中治疗胸痹心痛的主要方剂,迄今仍被临床沿用。近年来,随着对经方研究的不断深入,运用该类方药治疗肺系疾病亦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为了探讨栝蒌薤白类方在肺系疾病中的应用规律,笔者对国内近10年来应用栝蒌薤白类方治疗肺系疾病的概况作一评述。1 胸痹理论与肺系疾病的关系 胸痹最早载于《内经》,《灵枢·本藏》中说:“肺大则多饮,善病胸痹、喉痹、逆气”,首先明确了胸痹与肺的关系。至汉代张仲景则正式提出了“胸痹”的病证名称和证治特点,并在《金匮要略》中列出专篇进行讨论。仲景指出其证候表现为“喘息咳唾、胸背痛”、“胸痹不得卧”、“短气不足以息”  相似文献   

16.
<正> “开鬼门”语出《素问·汤液醪醴论》,系水肿治法之一。考古之“鬼”通“魄”.又“肺主魄”,所以“开鬼门”的实质应是宣畅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利用数据挖掘技术,分析肺系疾病临床文献中症状与药物间的关联关系.方法 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医药文献数据库、重庆维普中文数据库、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采用“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治疗肺系疾病的临床文献,提取符合纳入标准的152篇文献中的相关信息,构建临床文献数据库,采用关联规则方法,分析相关症状及药物的频繁项集及症药关系.结果 在肺系疾病的治疗中,一元频繁项集前3位分别为瓜蒌、大黄、苦杏仁;二元频繁项集前3位分别为大黄、瓜蒌,苦杏仁、瓜蒌,苦杏仁、大黄;三元频繁项集前3位分别为苦杏仁、大黄、瓜蒌,甘草、大黄、瓜萎,枳实、厚朴、瓜蒌.在肺系疾病的症状中,一元频繁项集前5位分别为咳嗽、气喘、舌红、大便秘结、发热;二元频繁项集前3位分别为气喘、咳嗽,发热、咳嗽,舌红、咳嗽.对于各核心症状,核心药物均是大黄、瓜蒌、苦杏仁.结论 在根据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治疗肺系疾病的文献中,对于咳嗽、发热、气喘、小便黄赤、大便秘结等核心症状,核心药物均采用大黄、瓜萎、苦杏仁.  相似文献   

18.
晁恩祥教授治疗肺系病的特色经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疏风宣肺及调补肺肾是晁恩祥教授治疗肺系疾病特色治法,贯穿于多种肺系疾病的治疗中.晁恩祥教授在肺系疾病的治疗中,重视风邪致病的重要性,认为在外感类疾病中,六淫之邪,常兼风邪犯肺致病,风邪是肺系疾病最重要的致病因素之一;肺系病之病位,不离于肺,常关乎肝脾,终及于肾,病之既久,常由肺及肾:咳、痰、喘为肺系病3大主症,其病机不离肺失宣降.疏风可宣肺,纳气能平喘.故晁恩祥教授治疗肺系疾病,善用疏风宣肺及调补肺肾之法.  相似文献   

19.
李晓  姜之炎 《光明中医》2014,29(12):2522-2523
分析徐氏儿科代表徐小圃“温清法”的含义,总结徐氏运用“温清法”治疗常见小儿肺系疾病经验,进一步发掘“温清法”的内涵及用药特色,为治疗疾病的提供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20.
中医儿科“调肺学派”的基础理论是“少阳学说”。“调肺学派”以“少阳学说”替代“纯阳学说”与“稚阴稚阳学说”,使中医儿科基础理论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调肺学派”的临床特色是“从肺论治”。京畿地区小儿肺系疾病居多,小儿一旦患有肺系疾病。往往容易转生其他疾病。而且小儿病毒性心肌炎、抽动一秽语综合征、小儿肾炎肾病等疾病的发生与复发往往与肺系疾病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刘弼臣教授这种学成于南方、长期工作在北方医疗实践是形成中医儿科“调肺学派”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