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作料须知     
《随园食单》是我国清代一部系统地论述烹饪技术和南北菜点的重要著作,作者袁枚不但是著名诗人、文学家,更是一位对饮食极有心得的美食家。《随园食单》成书于1792年(乾隆57年),全书分为须知单、戒单、海鲜单、杂牲单、羽族单、水族有鳞单、水族无鳞单、杂素单、点心单、饭粥单和菜酒单等十四部分.不仅介绍了菜品的制作方法和烹饪的注意事项。还提出了关于饮食卫生、饮食方式和菜品搭配等方面的多个独到观点.今天读来,依然获益多多。  相似文献   

2.
“美食不如美器”,这句话是美食家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引用过的一句古语。它的意思不是说器美要胜于食美,也不是要提倡吃饭一定要豪华精美的器具。而是表达了中国古代人的一种审美意境,是说食美器也要美,美食配美器,追求的是一种和谐哲理。  相似文献   

3.
冬季寒冷,热气腾腾的火锅受到人们的青睐。火锅兴盛于明清并走进皇宫,据《随园食单》记载,清代帝王的冬季食单上有“野味火锅、羊肉火锅、菊花火锅”等。据《清代档案史料丛编》载,清乾隆四十八年正月初十,乾隆皇帝办了530桌宫廷火锅,可谓中国火锅之最。  相似文献   

4.
《长寿》1997,(7)
谈起中国烹饪史上的名著《随园食单》,可以说人尽皆知,它的作者是诗人袁枚,他倡导的自律健身四法,很有些说道。 袁枚,字子才,号简斋,又号随园居士,清康熙五十五年(公元1716年)生于浙江钱塘(今杭州)。他少秉异才,年十二为县学生。乾隆三年(公元1738年)应举顺天乡试,次年成为进士,尔后入翰林院,做过溧水、江浦、沭阳、江宁等县的县令。年近四十告归,在金陵(今南京)小仓山筑起一座别墅式的“随园”,过着赋诗著  相似文献   

5.
杨周莽 《家庭保健》2013,(11):72-72
对比中西餐饮,突出的差异是冷热之别。袁枚《随园食单》中强调“吃菜趁热”说:“以起锅滚热之菜,不使登时食尽,而尚能留之以至于冷,则味之劣可知矣。”由滚热变冷,竟然等于南美味变为恶劣之味,这是西方人难以理解的。  相似文献   

6.
有人说,旅行不过是为了吃。我深表赞同。西双版纳不仅是热带植物的王国,也是美食的天堂。如果你来到了这个热情洋溢的地方,一定要尝一尝热带雨林为您送上的美食盛宴。饭菜未至,酒水先上。袁枚《随园食单》里的"茶酒单"是这样说的:"七碗生风,一杯忘事,非饮用六清不可。"在版纳,如果你爱饮茶,马上有温润醇厚的普洱茶为你奉  相似文献   

7.
吴佳 《健康天地》2011,(2):38-38
<正>蟹粉酥香茶豆腐主要食材:豆腐茶材:六安瓜片特点:清代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写道"豆腐入味胜燕窝",由此可见豆腐营养之丰富,故我们常常将豆类入食。此菜选用东北特产的黄豆、加无污染的藏川冰水自磨豆浆,辅以安徽高山绿茶,加上蟹粉来烹制豆腐,蟹粉寒性,而豆腐与茶则是温性之物,将他们进行调和,使之温寒相宜。  相似文献   

8.
"美食不如美器",这句话是美食家袁枚在<随园食单>中引用过的一句古语.它的意思不是说器美要胜于食美,也不是要提倡吃饭一定要豪华精美的器具,而是表达了中国古代人的一种审美意境,是说食美器也要美,美食配美器,追求的是一种和谐哲理.  相似文献   

9.
袁枚(1716-1798年)字子才,号简斋,浙江钱塘人。他是清代乾隆年间的进士,才华出众,诗文冠江南。他与纪晓岚(清乾隆《四库全书》的总编)有“南袁北纪”之称。袁枚好吃,也懂得吃,是一位烹饪专家。曾著有《随园食单》一书,是我国饮馔食书中的一部重要著作。他详细记述了我国18世纪中叶上溯到14世纪的326种菜肴,大至山珍海味,小至一粥一饭,无所不包。真是味兼南北,美馔俱陈,为我国的饮食史保存了不少宝贵史料。袁枚提倡吃豆腐,他说豆腐可以有各种吃法,什么美味都可以配到豆腐里。有一天,杭州有一个名士,请他吃豆腐,是用豆腐和芙蓉花烹煮在一起的…  相似文献   

10.
袁枚(1716~1797),学子才,号简斋,晚年号随园老人.浙江钱塘(今杭州)人。清代著名文学家.诗人兼美食家。他经过多年的调查研究,结合自己的实践,于乾隆57年(1792年)撰成饮食专著《随园食单》,精辟地阐述了食物制作必须遵循的原则及注意事项,立论有据,见解独到,并用大量篇幅详细地记述了我国从十四世纪到十八世纪中流行的三百二十六种南北菜肴饭点,也介绍了当时的美酒名茶。其品位之高雅,见闻之广博,当世几无出其右者。  相似文献   

11.
清代美食家袁枚编著的《随园食单》中,有不少美味珍馐为世人留下脍炙人口的佳话。举其一二,以飨读者。 袁枚为收集美味佳肴的制作方法,真是见缝插针,随时亲临现场。譬如有一味名叫《八宝豆腐羹》的菜肴,袁枚就是在参加朋友的宴会时,收集撰写而成的:一天,他的僚友蒋观察请其在官邸吃酒,席间,蒋观察好像献宝似地问袁枚:“你吃过我亲手制作的豆腐羹吗?”袁答道:  相似文献   

12.
人生如茶     
正袁枚在《随园食单》中作了描述:"……杯小如核桃,壶小如香橼,每斟无一两,上口不忍下咽,先嗅其香,舌有余甘,一杯以后,再试二杯,令人释燥平矜……"静下心来,品一口茶,在窗边笑看云卷云舒,也回味自己一路走过的风景……那淡淡的茶香如故,茶的颜色依旧是那么清新,味道也依然如故。在吴裕泰茶庄品尝过一碗茶,  相似文献   

13.
燕窝的食用方法很多,可以煮粥、炖汤,加冰糖蒸等,开始人们一般多从药用角度来用,后来逐渐成了宴席的头菜,诸如芙蓉燕窝、蜜汁燕窝、五彩燕窝、鸡茸燕窝之类,不一而足。早在清朝袁子才所著的《随园食单》等篇中对燕窝食用方法就有一番记载:“此物至清,不可以油腻杂之;此物至文,不可以武物串之”。“以柔配柔,以清配  相似文献   

14.
古曰:“世间第一补人之物乃粥也。”常喝粥有养生延年之效。清代章穆的《饮食调疾辩》曾载:“粥能滋养,虚实百病固己。若因病所宜,用果、菜、鱼、肉及药物之可入食料者同煮食之,是饮食即药饵也,其功更奇更速。”喝粥可以调养脾胃,增进食欲,补充身体需要的养分。而喝花粥,更有调节神经,促进新陈代谢,提高机体免疫力,以及护肤养颜之功效。鲜花是植物的精英。含有各种生物甙、植物激素、酯类、维生素和微量元素等,以花煮粥可谓是四季皆宜的保健妙品。民间的春食桃花粥,夏食荷花粥,秋食菊花粥,冬食梅花粥的说法,颇得四时食补之道。花粥诱人,而煮一锅绵香好味的花粥,也并非易事,不仅要正确选择花粥的食材,关键还要注意掌握煮制花粥的火候。清代文人袁枚在《随园食单》中曾自拟煮粥的标准:“见水不见米,非粥也;见米不见水,非粥也。必使米水融合,柔腻如一,而后谓之粥。”  相似文献   

15.
《随园食单》称“水米融洽,柔腻如一而后,谓之粥”,说明水米要煮到融洽的程度。所谓融洽,应该是水米交融,米不但烂透,而且应均匀地悬于粥中而没有沉积,这要求水和米比例合适,煮的时间到位,开锅以后应以文火慢煮,中间不再加冷水,也不应加碱,以防维生素遭破坏。一些难以煮烂的谷物如豆类、花生等,应先用凉水浸泡,泡软再下锅。而甘薯、山药、芋头、马铃薯等一般先切块、后下,煮熟后仍保留原来形状者为合适,最好不煮烂如泥。喜甜食者最好是粥煮好后,把糖放在碗里,随吃随放,不可把糖过早地放在锅里,以免影响粥的黏稠度。熬粥也有窍门!主任医师@李…  相似文献   

16.
中国历史上有不少艺术家,都擅长烹饪。如宋代大诗人苏轼,所创制的“东坡肉”脍灸人口,至今被列入名菜谱;清代著名文学家袁枚,还曾在南京小仓山的自造园林“随园”中编写有《随园菜单》一卷,这是现在研究明、清时期佳肴的范本……当代国画艺术大师张大千在烹饪上也享有盛名。  相似文献   

17.
春饼又叫荷叶饼、薄饼,是一种烙得很薄的面饼,可以单吃,也可以卷菜吃,是我国历史悠久的小吃。早在《岁时广记》中就有记载:"立春日,食春饼,生菜,号春盘。"唐代杜甫亦有"春日春盘细生菜"的诗句。清代的《燕京岁时杂记》中说:"打春,是日富家多食春饼。"每年立春时节,吃春饼称为"咬春",寓  相似文献   

18.
袁枚是清代才子.他活跃诗坛六十余年,存诗四千余首,还著有《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等作品.他享年82岁,是古代文人中的寿星. 袁枚辞掉官职后,在南京的小仓山筑园造林,怡情养性.晚年他总结自己一生的最大乐趣,便说是“好花进一觞”.而在众多的花里,袁枚最喜欢的是兰花,他在《偶成》里写道:“幽兰花里熏三日,知觉身轻欲上升.”就是说他置身于兰花丛中,有飘飘欲仙、爽心惬意的感觉.这种心态是一种健康快乐的养生之道.  相似文献   

19.
我国隋代名医巢元方(公元610年)所辑录的《诸病源侯论》中记载患消渴病(即糖尿病)的人应该‘先行一百二十步多者千步,然后食之’。唐代名医王焘在《外分秘要》中提倡消渴病人要食后千步走。一百年前鲍杰大特强调了运动对糖尿病的良好作用。糖尿病是一种比较严重而又常见的内分泌代谢病,发病率有随年龄增长而增多的趋势。运动疗法的目的在于纠正体内代谢失常,使血糖下降,消除症状,防止并发症,从而维持健康水平,保证老年人延年益寿。  相似文献   

20.
西瓜诗联     
三伏天,吃块有“天生白虎汤”之誉的西瓜,浑身凉爽之极,正如元代诗人方夔《食西瓜》诗所云:“缕缕花衫沾唾碧,痕痕丹白拍肤红。香浮笑语牙生水,凉入衣襟骨有风。” 以西瓜为题的诗文常见于历代文人笔端。南梁时期的《行园》诗,描写了西瓜等瓜果丰收的可喜景象:“寒瓜方卧垅,秋菰亦满坡。紫茄纷烂熳,绿芋郁参差……”宋代田园诗人范成大《西瓜》诗,也将西瓜丰收景象写得很迷人:“碧蔓凌霜卧软沙,年来处处食西瓜。形模活落淡如水,未可葡萄苜蓿夸。”宋代陆俨山《吟西瓜》诗中的“一片冷裁潭底月,六湾斜巷陇头云”也是描写西瓜的佳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