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张新厚 《针刺研究》1989,14(1):273-274
兽医血针疗法具有简、便、效、廉等优点。自古以来,我国劳动人民就十分重视应用这一疗法。此法对马、骡闪伤所致肢体疼痛,跛行和寒伤脾、胃所致胃肠痉挛疼痛疗效尤为明显,常可单靠撒血而迅速治愈。  相似文献   

2.
胃、十二指肠溃疡多发于20-50岁,以慢性周期性、节律性发作的上腹部疼痛为主要临床特点。胃脘痛是临床常见的症状之一,多见于急慢性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胃神经官能症、胃黏膜脱垂、胃下垂、胰腺炎、胆囊炎及胆石症等。慢性胃脘痛缠绵难愈,治疗殊难奏效。笔者治疗胃脘痛十多年积累了一定的经验,略述其常用的辨证七法。  相似文献   

3.
弓长 《家庭中医药》2001,8(4):52-53
胃腹疼痛是一种常见而令人心烦的病症。说它严重吧。不致威胁人们的生命;说它不重吧,却对患者的正常生活和工作带来困扰,看医生吃药似又觉得小题大做,那么就请您参照本文,从日常膳食上入手。  相似文献   

4.
贺文广 《光明中医》2010,25(12):2280-2280
目的观察温针灸改善胃、肠癌术后伤口疼痛、肛门排气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6例胃、肠癌根治术后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33例,足量静脉营养,术后2小时开始选取中极、关元、气海、足三里、三阴交、阴陵泉进行温针灸;对照组33例患者单纯静脉营养。观察两组患者术后伤口疼痛指数、肛门排气情况。结果治疗组患者术后伤口疼痛指数较对照组明显下降,肛门排气时间较对照组提前,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结论温针灸可有效减轻胃、肠癌术后患者的伤口疼痛,促进肛门排气。  相似文献   

5.
胃系疾病临床表现多以疼痛为主,其病种以胃炎及消化性溃疡较为多见,在祖国医学中属胃院痛、助痛、腹痛等病证范畴,笔者采用变通四逆散方加减结合现代医学治疗48例患者与对照组比较,在控制临床症状等方面收效满意。现予以报道。1临床资料1.五一般资料:本组69例均为门诊患者,其中男4O例,女29例,年龄ZO~58岁,单纯性胃炎36例,合并溃疡者28例,单纯性溃疡5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8例,对照组21例,各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方面均无显著差异。均经胃镜或钡餐检查确诊为胃炎及溃疡。1.2治疗方法:治疗组基本方,蝉衣359,机…  相似文献   

6.
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以慢性周期性发作并有节律性的上腹部疼痛为特征,属中医“胃脘痛”范畴。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多因情志失常和饮食所伤而致。情志不遂,忧思恼怒,郁久伤肝,肝气郁结,失于疏泄,横逆犯胃,气机阻滞,胃失和降,胃痛即可发生;若饥饱无常,或暴饮暴食,恣食生冷,均可伤及脾胃,脾失升运,胃失和降,胃痛即作。胃为多气多血之腑,气滞日久,则血行不畅,气滞血瘀,久痛入络,即成淤滞胃痛;胃痛日久,迁延不愈,由胃及脾,由实转虚,即成中虚胃痛。1疏肝理气和胃法症见胃脘胀痛,涉及两胁,食后痛甚,甚至牵引胸背,痛无定处,嗳气频繁,或嘈杂吞酸,胸闷食少,…  相似文献   

7.
<正>胃脘痛,临床常见于胃、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萎缩性与非萎缩性)、胃下垂、胃神经官能症,及累及胃腑引起疼痛的其他病证。以胃脘近心窝处(剑突下)疼痛、痞满为主要症状,每伴有嗳气、泛  相似文献   

8.
肖云 《家庭中医药》2006,13(3):37-38
民间有句俗话,叫做“三十以前胃养人,四十以后人养胃”,此话意思是说人到中年,需注意对胃的养护。这种说法是有科学根据的。40岁以后的中年人,各种胃炎明显增加。然而令人忧虑的是,许多中年人都忽视了这一点,直到出现胃区疼痛甚至发生上消化道出血时才引起重视,此时却为时已晚。“治病不如防病”,中年人养护胃不妨从以下7方面做起。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健脾舒胃散联合穴位敷贴治疗上腹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上腹疼痛综合征诊断标准的12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中药对照组、西药对照组。其中治疗组40例予以健脾舒胃散方煎服,同时取中药穴位敷贴,4周为一个疗程。中药对照组40例予以健脾舒胃散方煎服,4周为一个疗程。西药对照组40例予莫沙比利片5 mg口服,每日3次餐前服用;奥美拉唑肠溶胶囊20 mg口服,每日2次餐前服用,4周为一个疗程。观察3组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情况及总有效率。结果健脾舒胃散联合穴位敷贴对上腹疼痛症状的改善均优于2个对照组;对于烧心症状的改善,3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于上腹胀症状的改善,治疗组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对于早饱及恶心症状的改善,治疗组分别优于中药对照组、西药对照组,同时中药对照组亦优于西药对照组。治疗组总有效率90. 0%,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P 0. 05)。结论健脾舒胃散联合穴位敷贴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上腹疼痛综合征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0.
周英信 《四川中医》2008,26(9):25-26
胃脘痛的发生与肝密切相关,木不疏土,肝病及胃,或土壅侮木,胃病及肝,则肝胃不和,胃气壅滞,失于和降,则胃脘疼痛,法当肝胃同治.然胃脘痛肝胃不和的病因病理有异,肝胃同治当有疏肝理气、和胃止痛,疏肝和胃、健脾养血,疏肝清热、和胃通降.柔肝养阴、益胃生津,暖肝温胃、理气止痛,疏肝解郁、活血化瘀法六法.  相似文献   

11.
1 典型病例李某某 ,男 ,5 4岁 ,初诊于 2 0 0 4年 11月 10日。腹部疼痛 1周 ,疼痛程度较严重 ,伴烧灼感 ,嗳气吞酸 ,纳少 ,无呕血、黑便。 2周前曾食山楂数十枚 ,胃脘处按压疼痛并可触及硬块 ,舌质红苔黄腻 ,脉数。胃镜检查示胃体内见一 5cm× 4cm胃结石 ,大弯侧见粘膜糜烂、出血 ,胃角处可见 1.5cm× 1cm椭圆形溃疡。胃镜诊断 :胃结石、胃角溃疡。中医诊断为胃痛 ,治以消食导滞 ,理气止痛。处方 :鸡内金 30g ,蒲公英 30g ,牡蛎 30g ,茯苓 2 0g ,白术 2 0g ,乌贼骨 2 0g ,延胡索 2 0g ,旋覆花 (包煎 ) 15g ,白及 15g ,青皮 10g ,陈皮 10g ,…  相似文献   

12.
艾灸治疗胃痛的护理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胃痛,又称胃脘痛,是以上腹部近心窝处经常发生疼痛为主证的一种常见反复发作性症状,由于痛及心窝部,故又名胃心痛,心下痛.胃主受纳,腐熟水谷,胃气宜降,以和为顺.如寒邪内客于胃,饮食不节伤胃、肝气横逆犯胃或脾胃虚弱,均可致胃气郁滞,失于和降而引起疼痛.多见于急、慢性胃炎,胃与十二指肠溃疡、胃神经官能症等胃部疾患.  相似文献   

13.
王健  李岩  姚丽君 《新中医》2019,51(9):110-111
目的:研究胃苏颗粒配合泮托拉唑钠肠溶微丸胶囊治疗十二指肠溃疡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8例十二指肠溃疡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34例。对照组予泮托拉唑钠肠溶微丸胶囊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服胃苏颗粒。比较2组临床疗效、疼痛感消失时间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94.12%,对照组79.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对照组疼痛消失时间(7.45±1.50)天;观察组疼痛消失时间(4.70±1.27)天,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不良反应产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胃苏颗粒联合泮托拉唑钠肠溶微丸胶囊治疗十二指肠溃疡有良好疗效,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缩短疼痛消失时间。  相似文献   

14.
胃痉挛是由多种因素引起的胃迷走神经高度兴奋,致胃平滑肌强烈收缩所出现的痉挛性疼痛。以上腹胃脘部阵发性剧烈绞痛为主,常伴有恶心、脘闷、呕吐等症。笔者自2006年以来应用丹参饮加味治疗胃痉挛120例,取得较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5.
胃脘痛又称“胃痛”,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胃或十二指肠溃疡、胃炎等,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其疼痛部位在胃,但与肝脾有密切关系。病因主要为气郁、胃失和降、久致血瘀所致。临床表现为胃脘胀满不适、疼痛暖气、食欲不振、消化不良、便溏或便秘、倦怠乏力、消瘦等。可因气候突变、精神紧张、过度疲劳、饮食不当而诱发。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缓解消化性溃疡行胃大部切除术患者术后疼痛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09 年11 月至2011 年5 月间入院治疗的60 例消化性溃疡行胃大部切除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患者术后实施护理措施的不同,分成了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常规的护理方案,实验组采用临床护理路径,对2 组患者不同时段的(VAS )评分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2 组患者在实施手术后4h 的疼痛程度均较高,且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在实施手术后12h 的疼痛程度均开始升高,对照组VAS 评分升高的程度较高;在实施手术后24h 的疼痛程度均开始下降,对照组VAS 评分下降的程度较小;在实施手术后72h,实验组患者的VAS 评分低于对照组;出院前2 组患者VAS 评分无显著差异.结论 临床护理路径在缓解消化性溃疡行胃大部切除术患者术后疼痛的过程中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针刺足三里影响胃运动神经的研究概况   总被引:20,自引:1,他引:19  
在临床,针灸足三里穴治疗各类胃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均取得满意疗效。并且可以缓解胃脘、腹部疼痛,纠正胃肠功能紊乱,能以双向调节胃蠕动及胃张力。实验研究多集中于探讨针刺足三里对胃运动、胃电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面。尽管因研究对象及其机能状态,刺激手法、刺激...  相似文献   

18.
慢性胃痛辨证分型与胃动力障碍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吕汉华 《新中医》2002,34(8):25-26
目的:观察慢性胃痛辨证分型与胃动力障碍的关系。方法:对212例慢性胃痛患者辨证分型后,进行胃动力检测分析。结果:169例(79.72%)慢性胃痛患者存在胃动力障碍。中医分型实证占66.42%。虚证占33.58%。结论:对慢性胃痛治疗,在辨证论治基础上酌情加用一些改善胃动力中药,可提高临床疗效,尤其对实证患者。  相似文献   

19.
降逆和胃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36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胃食管反流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目前认为胃酸及胃蛋白酶对胃食管粘膜的损害是主要的发病机制之一.临床多以烧心、胃脘灼痛、泛酸、反胃、胸骨后疼痛为主要表现.笔者采用降逆和胃法治疗取得了较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20.
目的:临床观察中医药胃转安一、二号冲剂对胃癌前病变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对胃蛋白酶原的影响。方法:诊于天津市中医药研究院附属医院的胃癌前病变患者共96名。将其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8例。治疗组根据中医辨证为气虚夹瘀毒型(32例)及阴虚夹瘀毒型(16例),分别给予院内制剂胃转安一号冲剂及胃转安二号冲剂;对照组给予胃复春片。3个月为1个疗程,连续观察2个疗程。记录并观察两组治疗前后临床症状、体征、中医证侯评分及胃镜、病理及血清胃蛋白酶原表达的情况。数据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治疗组经过治疗后,患者在胃脘疼痛、痞闷胀满、嗳气吞酸、纳呆食少、嘈杂、肢体倦怠、神疲懒言、咽干口苦、潮热盗汗方面及胃镜总评分、病理萎缩程度评分、肠上皮化生评分及异性增生评分上,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结果显示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比较,在胃脘疼痛、痞闷胀满、嘈杂、肢体倦怠、神疲懒言、潮热盗汗及肠上皮化生、异型增生评分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临床综合疗效、胃镜疗效、病理疗效,治疗组均优于对照组。血清PG I、PGR水平治疗后较治疗前均有提高(P0.05),且治疗组血清PG I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胃转安一、二方对胃癌前病变患者有明显疗效,值得进一步研究及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